字词 | 裘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裘Qiú现行较常见姓氏。分布颇广: 今北京,上海之松江,河北之景县,辽宁之清原,山西之太原、大同、运城,江西之崇仁,福建之清流等地均有。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其源不一: 裘qiú皮衣。《説文》:“裘,皮衣。”見下。 裘 裘皮衣。明宋应星《天工开物》云:“凡取兽毛制服,统名曰裘,贵至貂狐,贱至羊麂,值分百等。”宋周密《三犯渡江云》词之序有:“主人喜余至,拥裘曳杖,相从于山巅水涯,松云竹雪之间”云云。又《六么令》词:“谁念絮帽茸裘,叹幼安今老。”刘辰翁《木兰花慢》词:“看满座空尊,轻裘缓带。” ☚ 衮衣 貂裘 ☛ 裘 裘qiú❶皮衣,皮袍。《豳风·七月》四章: “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毛 《传》:“于貉,谓取狐狸皮也。狐貉之厚以居。孟冬,天子始裘。”孔 《疏》:“既渐寒至大寒之月,当取皮为裘,以助女功。”《说文》:“裘,皮衣也。” ☚ "> 辔 ☛ 裘读音q·iu(ˊ),为iu韵目,属ou—iu韵部。巨鸠切,平,尤韵。 上一条: 逑 下一条: 九 裘《广韵》巨鳩·尤;hiú‖qiú古指用毛皮制成的御寒衣服(方言泛指御寒的袄):狐~hoóhiú(又读hoógiú) ![]() ![]() ![]() 裘qiu皮衣。《聊斋志异·促织》:“一出门,~马过世家焉。”(过:超过。世家:豪门望族。焉:语气词。)杜甫《西山》诗三首之二:“风动将军幕,天寒使者~。”(幕:帷帐,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搭上帐蓬。裘:穿上皮衣。) 裘qiú❶毛皮做的衣服 裘皮衣:貂~︱狐~︱轻~肥马︱集腋(ye)成~。 裘qiú❶ 毛皮衣服:裘皮│貂裘│轻裘。 裘(1次) 毛皮之衣。无衣~以御冬兮《辩·六》 裘qiú用动物皮制成的御冬衣物,毛在外。《诗经·豳风·七月》:“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即狩猎后,取动物之皮制裘。古代的裘兽毛向外,故《说文》在“表”字下说:“古者衣裘以毛为表。”《周礼·天官·司裘》:“掌为大裘,以共王祀天之服。”郑玄注:“大裘,黑羔裘,服以祀天,示质。”质,即朴素。裘衣的兽毛外露,通体一个颜色,故曰“质”。《九辩》:“无衣裘以御冬兮。” 裘qiú毛皮衣服:赐~怜抚戍,加絮念征徭。(五十·1153) 裘qiú裘❶當作求。《詩經·小雅·大東》:“舟人之子,熊羆是裘。” 鄭玄箋: “裘,當作求,聲相近故也。” 古代名物 > 冠服類 > 身服部 > 裘氁氅簑 > 裘 裘 qiú 以動物毛皮所製之衣。亦或指以鳥羽所製者。傳説黄帝時已有其物其名,甲骨文、鐘鼎文均已見其字,象毳毛在外而皮革在内之衣形。周代帝王祭天時穿大裘、戴冕冠,稱爲裘冕,爲祭服中之最上品。大裘以黑色羔皮爲之,以示質樸。隨社会發展與官制影響,裘之毛皮亦漸分等次,以狐白、水貂、羊羔、鼲鼯爲優,且出現雉頭、孔雀、集翠等鳥羽之裘。《詩·豳風·七月》:“取彼狐貍,爲公子裘。”《論語·鄉黨》:“緇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唐·張籍《送元宗簡》詩:“貂帽垂肩窄皂裘,雪深騎馬向西州。”宋·高承《事物紀原·衣裘帶服》:“裘,《黄帝出軍決》曰:‘帝伐蚩尤未克,夢西王母遣道人披玄狐之裘,以符授帝。’然則彼時已有裘之名。《説文》曰:‘裘,皮衣。’蓋上古衣毛冒皮之遺象也。”清·汪汲《事物原會·裘》:“《物原》:‘伏義作裘。’田休子曰:‘少昊氏都于曲阜,鞬鞮毛人獻羽裘。” 裘qiú〖名词〗 裘qiú皮衣。《诗经·豳风·七月》:“取彼狐狸,为公子~。”苏轼《教战守策》:“今王公贵人,处于重屋之下,出则乘舆,风则袭~,雨则御盖。” 裘*qiuF4C3 穿衣 穿衣衣(衣服;著衣;乘马~裘) 着(穿着;穿红~绿) 著(著体) 身 被(被著;被服;被着;~青衣) 服(好人~之) 曳 擐(躬~甲胄) ☚ 穿衣、穿鞋 穿某种衣服 ☛ 皮衣 皮衣裘(衣裘;皮裘) 皮裳 皮服 ☚ 各种材质的衣 各种状况的衣 ☛ 各种用途的衣 各种用途的衣四时的衣:裘葛 裘纟希 ☚ 小儿衣物 便衣 ☛ 裘qiú巨鸠切,平尤。 〖裘〗 粵 kau4〔求〕普 qiú 皮衣。韓非《韓非子.五蠹》:「冬日麑 〜 ,夏日葛衣。」(麑【粵ngai4〔危〕普 ní】:幼鹿。)裘qiú❶皮衣,以兽皮制成的外衣。甲骨文、金文字形相同,像皮衣毳毛在外,皮革在里之形。商周时“裘”已经成为贵族阶级所穿的服饰,根据地位的高低选用不同皮料和装饰。如天子用狐白裘,诸侯用狐黄裘,卿大夫用狐青裘,士人用羔裘,庶人用犬羊之裘等。又《豳风·七月》:“取彼狐狸,为公子裘。”唐孔颖达疏:“取狐与狸之皮,为公子之裘,丝麻不足以御寒,故为皮裘以助之。”又《秦风·终南》:“君子至止,锦衣狐裘。”《淮南子·俶真训》:“夫夏日之不被裘者,非爱之也。燠有余于身也。”宋高承《事物纪原·衣裘带服》:“裘,《黄帝出军决》曰:‘帝伐蚩尤未克,梦西王母遣道人披玄狐之裘,以符授帝。’然则彼时已有裘之名。《说文》曰:‘裘,皮衣。’盖上古衣毛冒皮之遗象也。”《大金国志》卷三九:“至于衣服……以布之粗细为别。又以化外不毛之地,非皮不可御寒,所以无贫富皆服之。富人春夏多以纻、丝、绵、绸为衫裳,亦间用细布。秋冬以貂鼠、青鼠、狐貂皮或羔皮为裘,或作纻丝絁绸。”明宋应星《天工开物·裘》:“凡取兽皮制服,统名曰裘。贵至貂、狐,贱至羊、麂,值分百等。”清汪汲《事物原会·裘》:“《物原》:‘伏羲作裘。’田俅子曰:‘少昊氏都于曲阜,鞬鞮毛人献其羽裘。’” 裘皮衣,皮袄。 裘 裘皮衣。《说文》: “裘之制,毛在外,故象毛。”寒冷地区多穿裘。《后汉书·段颎列传》载,东汉建宁二年(169),段颎击败羌人,获大批物资,其中就有裘。岑参《北庭贻宗学士道别》:“容宾老胡尘,衣裘脆边风。”裘有多种。用狐皮者称狐裘,较名贵,多为统治者、富人穿戴。《诗·豳风·七月》: “取彼狐狸,为公子裘。”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西京杂记》: “武帝时,西域献吉光裘,入水不濡。上时服此裘以听朝。”这是更为高贵的一种。 ☚ 袍 胡服 ☛ 裘 裘古代皮毛服装。凡取兽皮制服,统名曰裘(明代宋应星 《天工开物》)。古时服裘,毛露在外,即 《说文》说的“古者衣裘,故以毛为表”。因毛在外,易于磨损,后渐变为加着外衣;为使裘毛外露显得美观,又有衣裼(xī)的习惯。裼较裘短,类似今之罩衣,是一种袒开外衣而露见其裘面一部分的穿法,也即《礼记》中说的“君衣狐白裘,锦衣以裼之。”迎宾时,外加的裼衣必须与裘毛颜色相配,否则会认为不敬。朝会时,还须另加朝服于外。裘依兽皮的不同,有狐裘、貂裘、羊裘、鹿裘等,其中狐裘、貂裘等较为贵重,故服裘也有等级规定。如帝王用狐白裘、黼裘;诸侯用狐黄裘;大夫用狐青裘;右侍用虎裘,左侍用狼裘,士用羔裘;庶人衣犬羊之裘; 祀天用大裘 (黑羊羔裘)。 ☚ 衣裳 衫 ☛ 裘qiú❶皮衣。如:狐裘。 裘 裘古人御寒的皮衣。其毛外向,与今翻毛皮袄相似。 ☚ 袆衣 裼衣 ☛ 裘qiú ❶ [书] (毛皮的衣服) fur coat: 狐 ~ a fox fur coat 裘皮衣。《左传》襄公二十一年:楚康王使薳子冯为令尹,以疾辞,“方署,阙地下冰而床焉,重茧衣裘,鲜食而寝。”《左传》宣公三年:“蔡昭侯为两佩与两裘以入楚,献一佩一裘于昭王,昭王服之。”《九辩》:“无衣裘以御冬兮,恐溘死不得见乎阳春。” 裘qiú❶ 裘裘,甲骨文作 裘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