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军锻炼
行军锻炼是指新兵入伍后有系统地重复地进行负重行军训练,每次行军训练后要有一定间隔的休息时间,并且行军的劳动强度、行军速度、负荷重量、行程距离等要逐渐增加,以达到提高部队行军作战能力的效果。
行军锻炼的生理卫生学意义 行军锻炼必须有适宜的劳动强度,使人体的生理功能达到一定的紧张度,并有疲劳感,但经过休息能恢复正常。适宜的劳动强度,在行军锻炼过程中能够使人体的内脏与运动器官建立起有机的协调关系,才能出现生理功能上的适应性变化,进而引起器质性的组织结构上的改变。为了满足人体的供氧和排出二氧化碳,开始时表现为呼吸频率加快,由每分钟16~18次增加到每分钟25~30次,肺活量从3000ml增加到4500ml,心血搏出量亦由4.8L增加到5.6L,而且血液成分亦有改变。然而经过锻炼后,呼吸、脉搏皆能恢复到正常水平,并有所改善。上述变化有效地加强了向体内器官和肌肉组织输送氧和排出二氧化碳的能力,从而保证了紧张繁重的负重行军劳动中气体新陈代谢增加的需要。肌肉系统的适应性变化表现为,由于运动时肌肉得到较多的血液供应,肌肉合成蛋白质能力增强,肌纤维变粗,并数量增加,肌纤维与肌腱,肌腱与骨胳的连接更加牢固,肌红蛋白,磷酸肌酸与肌糖元增加,各种酶的活性大大提高,肌肉神经纤维增多提高了神经系统对于肌肉活动的控制。经过系统行军锻炼之后,战士的骨质致密,增厚,韧带的弹性增加等,都加强了身体的负重行军能力。此外,由于锻炼,使在中枢神经系统控制下的各种动作更加协调一致,行军劳动的动作才能达到准确、敏捷与省力。同时参加活动的只是一些最必要的肌肉,而且肌肉的紧张度与收缩期,能够同缓解度与松弛期合理地交替更换着,从而降低了负重行军劳动的体力消耗与提高了战士的行军作战能力。
行军锻炼方法 主要是采用负重行军方式; 在循序渐进与反复实践原则指导之下,注意由轻到重,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渐地增加负重强度与变更外界地理气候环境条件。行军锻炼要有一定的适应过程:新战士入伍后开始时只穿着军服出操跑步,然后进行轻装负重行军(只携带武器、弹药、水壶和挎包等约重8~10kg),行军速度从4km/h,逐渐增加到5km。在习惯了轻装负重行军之后再逐渐把负荷重量增加到15~20kg以上;在行程距离上开始时进行10km的轻装负重行军,而后逐渐地延长到15km以至30km以上。如果达到战备训练携行量,即负荷重量20kg左右,行军速度5km/h,行程达到30km以上,战士的精神和体力状况良好,有能力执行各项战斗任务,这就算是基本上完成了适应性锻炼的阶段性任务。这一阶段任务约需两个月。在负重行军锻炼过程中,可以引起体内各器官组织生理功能上的适应性变化,有利于负重行军任务的顺利完成。反复实践是加强与巩固行军锻炼效果的重要方法,但是还要注意到人体的耐受能力是有一定的限度。行军负荷重量最大的限度不应超过体重的45%; 否则就易于引起身体的过度疲劳及其它各种行军性疾病。经过负重行军锻炼,达到战术要求之后,还要按照战备训练要求,结合炎热、寒冷、高原等不良地理气候条件,搞好适应性行军锻炼,以达到保持与巩固部队拥有坚强行军作战能力的目的。如果疏忽了这一点,就会使得经过行军锻炼后已达到行军作战能力,逐渐降低削弱下去。此外,各种体育运动和军事劳动,如爬山,游泳,土方工程作业,班排进攻动作,投弹,刺杀等都有利于改善人体的神经、呼吸、心血管、消化和肌肉骨胳等系统生理功能并使之协调一致,有利于培养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和刻苦耐劳精神,这对于行军锻炼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体育运动,各种军事劳动都可以和行军锻炼结合进行。
行军锻炼的卫生监督 主要是了解掌握行军锻炼的劳动强度,地理气候条件,生理功能变化,生活作息制度以及饮食卫生等情况,应以生理功能变化情况和行军锻炼计划作为卫生监督的重点。生理功能变化,主要是检查在负重行军劳动负荷之下脉搏和呼吸的恢复情况。行军后每分钟脉搏可以增加到100~120次,但经10min休息后,可恢复正常水平;如果行军后脉搏增加到150次以上,而且经过10min休息之后脉搏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时,就可以认为是过度疲劳的表现。行军后呼吸可以增加到25~30次,如果经过休息后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也可以认为是过度疲劳的表现。战士的主观感觉也是卫生监督的重要指标。习惯于行军劳动的人,在行军中表现为精神饱满,行动轻快,每次休息之后,精神与体力状态基本恢复正常。如果在行军劳动中战士步态不稳,行动蹒跚,感到疲劳无力,头昏、头痛,眩晕,心慌,恶心,呕吐等,而且经过休息后仍然感到疲劳无力; 或者经过负重行军劳动之后,指战员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甚至经过一夜睡眠休息之后各种疲劳症状仍然没有什么缓解,都可以说明是由于过度疲劳所致。个别战士产生上述过度疲劳现象,可以适当减轻其行军劳动强度和负荷重量,缩短行程距离,减少其参加行军锻炼日数;如果有多数的战士产生了过度疲劳现象,则应适当地延长行军休息时间,增加休息次数,减轻负重行军劳动强度,以及调整行军锻炼计划。此外,行军锻炼中要注意搞好饮食、给水、个人卫生和生活作息方面的卫生学保障措施。以保证指战员的身体健康,促进行军锻炼任务的顺利完成。
急行军锻炼的卫生监督 急行军不仅是战时常用的一种行军方式,同时也是平时行军锻炼的一种有效方法。急行军最常用的是跑步与快步相结合,如果10min为单位来计算,最好是跑步2.5min,然后快步7.5min,即跑步与快步的时间分配为1:3。急行军属于极限性的重体力劳动负重量只能为8~10kg的轻装,即只佩带作战必须的武器装备,而不携带背包、干粮袋等,而且急行军的持续时间不应超过1~2h。要使部队达到在各种地理气候条件下拥有一定的急行军能力,最好是结合战备训练要求和战士身体健康情况,有步骤地进行负重行军和急行军的适应性锻炼和训练,以达到取得经验、增强体力的要求。军政首长可以在急行军的锻炼中了解到自己部队的战斗力;军医要在急行军锻炼中做好各项卫生监督工作。其主要内容是对行军路线的地理气候条件,急行军速度,负荷重量,持续时间,行程距离,指战员在急行军过程中的体力变化,疲劳程度,急行军后的休息条件,疲劳恢复快慢,饮食补充等各方面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作为判断急行军锻炼的效果和改进卫生工作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