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证针灸治法
血证,通称“出血”,是指血不循脉而自九窍排出体外,或溢于肌肤,其中包括各个不同部位的非外伤性出血,如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和尿血等;一般不包括妇女月经不调的出血过多。血证,独立发生者少数,多伴发于某些急慢性疾病过程中。常由风热之邪外侵,或过食辛辣之品而生热内积,或郁怒伤肝而气郁化火,或阴虚火旺等,导致迫血妄行;或劳累太过,素体气虚,脾不摄血等所致。出血轻证者,不治自愈;出血严重者属于急证范畴,必须及时查明原因,采取综合急救措施。针灸治疗血证,有一定效果,实验表明,针灸对外周血液中血小板及其它某些凝血因素,均呈现某种程度的调节平衡作用; 针刺可改善内脏血流量和心功能,从而具有明显的抗失血性休克的功效。
通治法 以理气止血为先。选足厥阴、足太阴经穴和背俞穴,如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血海、太冲和隐白等,每次2~4穴。用毫针刺行平针手法,留针15~20分钟,亦可酌情配合灸法。另外,还要根据出血部位不同,配合不同的辅助穴位。如咯血,加肺俞和百劳;吐血,加中脘和足三里;衄血,加迎香和合谷;便血,加关元和承山; 尿血,加中极和太溪等。由于失血过多导致休克者,可针刺人中穴。
辨证论治 以病位辨证为主,一般分为:
咯血 又称咳血,其特点是在咳嗽的基础上发生,喉有痒感,血色鲜红呈弱碱性,常混痰液,通常有心肺病史。咯血可分:
(1)风热伤肺:表现为喉痒咳嗽,痰中带血,有时呈铁锈色,口干鼻燥,身热气短,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治宜清热润肺,宁络止血。选肺俞、大椎、曲池和三阴交等穴。用毫针行泻法。
(2)肝火犯肺:咳嗽阵作,痰中带血,色呈鲜红,胸胁掣痛,烦燥易怒,口苦便结,舌红苔薄黄,脉弦数。治宜平肝清肺,和络止血。选肺俞、肝俞、鱼际、劳宫和行间等穴。用毫针行泻法。
(3)阴虚火旺:咳嗽少痰,痰中带血,血色鲜红,潮热盗汗,口干咽燥,颧红形瘦,舌红苔少,脉细数。治宜益阴养肺,清热止血。选百劳、尺泽、鱼际、孔最和然谷等穴。用毫针行补法。
衄血 主要指鼻出血。临床辨证可分:
(1)肺热:鼻燥衄血,口干舌燥,或兼有身热、咳嗽等证,舌红苔薄,脉数。治宜清肺泄热止血。选迎香、神庭、风府、天府和合谷等穴。用毫针行泻法。
(2)胃热:口渴引饮,鼻干出血,色鲜红,口臭便结,舌红苔黄,脉数有力。治宜清胃泄热止血。选上星、迎香、中脘、水分、二间、厉兑或隐白等穴。用毫针行泻法。
(3)肝火:鼻干出血,头痛眩晕,目赤口苦,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平肝清热止血。选上星、兑端、澺譆、期门、曲泉、委中、行间或涌泉等穴,每次3~5穴。用毫针行泻法。
(4)气血亏虚: 鼻齿衄血,甚或皮肤瘀斑,面色㿠白,神疲乏力,头晕而鸣,心悸不寐,舌淡红苔薄,脉细无力。治宜补气摄血。选迎香、脾俞、肝俞、膻中,中脘、气海或足三里等。用毫针行补法,并配合灸治。
吐血 又称呕血,是在恶心的基础上发生,血色暗红多呈酸性,常混有食物,易凝成块状,常有肝胃病史。针灸临床辨证可分为:
(1)胃中积热:脘腹胀闷,甚则作痛,恶心呕血,色紫暗,或夹有食渣,口臭便结,或大便色黑,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胃泄火,降逆止血。选膻中、上脘、郄门、足三里和内庭等穴。用毫针行泻法。
(2)肝火犯胃:呕血紫暗,口苦胁痛,烦躁易怒,寐少梦多,舌质红绛,脉弦数。治宜清肝和胃,泄热止血。选期门、劳宫、太冲或地五会等穴,用毫针行泻法;中脘、梁丘和足三里等穴行平针手法。
(3)脾胃虚弱: 吐血量多色暗,面色㿠白,气怯神疲,纳少便溏,舌淡苔白,脉沉细。治宜补益气血,健脾止血。选脾俞、中脘、足三里、公孙和隐白等穴。用毫针行补法,并配合灸法。
便血 一般可分为:
(1)脾胃虚寒: 便血紫暗或发黑,腹痛隐隐,喜热饮,神疲懒言,便溏纳少,面色不华,舌淡脉细。治宜健脾温中止血。选中脘、关元、足三里、太白和公孙等穴。用毫针行补法,并配合灸法。
(2)湿热蕴蒸大肠: 下血色较新,或血便分开,大便不畅,肛门灼痛,苔黄腻,脉濡数。治宜祛湿和营,清热止血。选长强、次髎、水道、大横,曲骨、上巨虚或承山等穴。用毫针行泻法,不灸。
尿血 一般分为:
(1)阴虚火旺:小便短赤或带血,目眩耳鸣,腰痠腿软,舌红苔黄,脉细数。治宜滋阴清火止血。选关元、阴谷、太溪、大敦和三阴交等穴。用毫针先行补法后行泻法。
(2)心火亢盛:尿血鲜红,小便热赤,心烦口渴,口舌生疮,舌尖红,脉数。治宜清营血、泻心火。选关元、劳宫、三阴交和然谷等穴。用毫针行泻法,不灸。
(3)脾肾两亏:尿频带血,色淡红,纳少神疲,面黄腰痠,头晕耳鸣,舌淡苔薄,脉虚弱或细数。治宜健脾益气,补肾固摄。选脾俞、肾俞、命门、关元、章门或三阴交等穴。用毫针行补法,并配合灸法。
梅花针法 用梅花针有节奏的雀啄样叩击 10~20分钟,治疗咯血效果显著,针后凝血时间缩短,血小板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