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红蛋白S
血红蛋白S(HbS)是β珠蛋白链第6位上正常的谷氨酸被缬氨酸替代的异常血红蛋白(α2β2 6谷→缬)。由于分子表面的电荷改变引起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当HbS脱氧时,各分子便聚合起来,形成螺旋形的细丝,这种细丝状结构不易溶解于水,使红细胞扭曲成镰形,并使细胞变得僵硬。各分子间的吸引力只能在短距离内起作用,因镰变现象的发生与红细胞中脱氧HbS的浓度有明显关系。因此镰变的程度与血液中氧张力的关系甚为密切。这种现象是可逆的,当血红蛋白与氧结合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瓦解,红细胞能迅速恢复其正常形状。
HbS的分布主要是在热带非洲和美洲的黑人中。在非洲某些地区HbS杂合子的发病数高达20~40%,在意大利、希腊、印度、阿拉伯等民族中也有少数HbS基因存在。国内到目前为止,已作正式报道的仅一个家族居住广东佛山,患者的母亲是非洲黑人。其基因显然源自非洲黑人。
血红蛋白S病可分为三种临床类型:
❶HbS的纯合子状态,即镰形细胞贫血;
❷HbS的杂合子状态,即镰形细胞特性;
❸HbS与其他异常血红蛋白的混合杂合子状态,例如HbS-C病、S-D病、S-海洋性贫血等。
镰形细胞贫血 镰形细胞贫血是HbS的纯合子状态。由于红细胞内HbS的浓度高,即使红细胞内氧浓度在生理性变性范围内仍可发生镰变。在狭窄的脾窦内,血流缓慢,氧张力较低,pH较低,红细胞最易发生镰变,镰变的红细胞由于较僵硬,不易通过脾窦(即使通过也要受到损害),造成大量红细胞被破坏,发生严重贫血。脾脏内红细胞的淤塞,引起脾肿大。在其他各组织中如有局部缺氧,在微血管内也会发生红细胞镰变,镰形的红细胞可以增加血液的粘滞性,使血流缓慢,更易引起微血管堵塞,微血管的堵塞又加重了缺氧,使更多红细胞发生镰变。这种情况如持续过久,会引起血管内血栓形成,组织梗塞和出血。
患者出生3~4个月后,当HbF被HbS替代时开始出现症状。贫血逐渐加重。由于贫血是慢性的,故平时缺氧症状较轻。可出现黄疸,脾常肿大。患者大多发育较差,体弱乏力。心脏可扩大并出现杂音。血管阻塞的局部症状可以遍及全身。有时可以突然出现较严重的症状,患者每于早晨醒后或午睡醒后或谈话时突然感到膝部或小腿疼痛,逐渐加重并很快扩散至背部、腹部、两臂、颈部及头部。疼痛程度轻重不一,轻者持续一、二天即消退。重者持续较久。可有多次反复发作。关节疼痛常被误诊为风湿性关节炎。可并发骨质或骨髓缺血性坏死。脾、肾、肺的栓塞可出现各种内脏症状。发作性剧烈腹痛,可伴有恶心、呕吐、发热;易被误诊为阑尾炎,十二指肠穿破或其他急腹症。肝常肿大,并发生坏死。胸痛、气急、肾绞痛、血尿均可发生。偶见阴茎异常勃起。可出现各种神经系统症状如半身不遂、失语、眼球震颤、嗜睡、昏迷、抽搐等。用放大镜或裂隙灯检查可见眼睑下球结膜上的微血管呈节段、螺旋形或逗号(,)样。眼底静脉多迂曲和不规则扩张。下肢,特别是踝部皮肤可发生慢性溃疡,大多发生于年龄较大的儿童和成人。
骨髓有时可发生再生低下或再生障碍危象,而使贫血突然加重。这种情况常发生于细菌性或病毒性感染后。
患者易发生感染,可多次发生肺炎。沙门菌属引起的骨髓炎为本病特殊表现之一。指骨或趾骨炎在儿童中尤其多见。胆结石和胆囊炎亦可发生。患者大多四肢细长,性成熟延迟,生殖能力差,第二性征发育不全。很多病人于幼年即死亡。
血红蛋白大多在5~10g/dl间。贫血属正常细胞型。网织红细胞计数经常超过10%,多染性细胞、嗜碱性点彩细胞和靶形细胞多见。染色质微粒偶见。镰形细胞在血片中很少见,但如在血液中加入少量还原剂如2%偏亚硫酸钠(sodium metabisulfite,Na2S2O5)、亚硫酸氢钠(sodium bisulfite,NaHSO2)或连二亚硫酸钠(sodi-um dithionite,Na2S2O4),制成湿片加封,在光镜下即可见到大量镰形细胞(镰变试验)。红细胞的生存时间缩短至正常的25%左右。白细胞计数常增高,可能与感染有关。血小板计数正常或增高。
骨髓中红系细胞显著增生过多,可能出现类巨幼变,这与慢性溶血性贫血时,叶酸的需要量增加容易发生叶酸缺乏有关。当发生骨髓造血再生低下或再生障碍危象时,红系细胞显著减少,此时血液中网织红细胞也显著减少。
血红蛋白分析示HbS占所有血红蛋白的80%以上,HbA2正常,HbF增多至1~15%,HbA不存在。
当考虑到本病时,诊断并无困难。但如未考虑到本病时,因突出的症状不是贫血,容易误诊为风湿病、关节炎、急腹症、呼吸、泌尿或神经系统疾病。诊断的依据是: 溶血性贫血的表现;镰变试验阳性;血红蛋白电泳示有大量HbS存在及患者的种族或世系也有参考价值。
HbD在碱性缓冲剂中电泳时的移动位置与HbS相同,但在pH6.25的缓冲剂中电泳时,可与HbS分开。HbS的溶解度很低而HbD正常。含有HbD的红细胞不发生镰变。HbS也存在于镰形细胞特性,HbS-β海洋性贫血和HbS-C病等。
如果患者仅有轻度至中等度的贫血,一般不需输血,但当发生骨髓再生危象或病情严重时,输血对缓和病情很有益。输血不但能减轻贫血,且能减少镰形细胞在血液中的比例,输血对骨髓造血功能还有抑制作用,因而减少HbS细胞在血液中的比例,有减轻红细胞在血液内发生镰变的作用。故当患者发生腹部危象,严重感染,施行全身麻醉或外科手术,在分娩过程中,有较严重的下肢溃疡、阴茎异常勃起等情况时,往往需要输血。部分换血输血疗法对防止病情恶化最有价值。最好用去血浆、洗涤过的红细胞,使HbS在血液中的浓度降到50~25%以下,血红蛋白上升至10g/dl左右。如无条件作换血输血,则可采用普通输血法,输入去血浆、浓缩的红细胞。必须注意在循环血液中有足够的液体,因为失水可使血液粘滞性增高,血流减慢,促使红细胞发生镰变,因而出现或加重局部血管堵塞症状。可用5%葡萄糖盐水或低分子右旋糖酐以保持血流通畅。
血液得到充分的氧合作用亦应受到重视,尤其对有急性或慢性肺部感染或梗塞的病人。在全身麻醉和施行手术时,特别要注意呼吸道的通畅,供氧充足。有感染时,要积极治疗,并防止失水。
骨髓有类巨幼变时,应给予叶酸每日5~10mg。对血尿一般采用保守疗法。下肢溃疡、骨坏死、阴茎异常勃起等并发症常需专科治疗。
本病预后不佳。多数病人于幼年死亡,少数生存至青年期,能生存至老年者罕见。死亡原因大多为肺部感染、慢性肾盂肾炎、尿毒症等,其次为心力衰竭、腹部危象伴休克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等。
镰形细胞特性 镰形细胞特性即HbS的杂合子状态。每个红细胞内既含有HbS,也含有HbA。HbS的浓度大多为所有血红蛋白的20~40%,最高不超过45%。由于HbS的浓度低,在氧张力生理性变动范围内,红细胞在体内一般不发生镰变。故患者平时无症状,亦无贫血。但在特殊的低氧条件下,如在不加压的飞机作高空旅行时,全身麻醉或患严重肺炎时,可以发生脾或其他器官的梗塞,在本来就有缺氧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中,也可发生溶血性贫血。血尿可持续数周。尿浓缩功能减低较多见。镰形细胞特性须与镰形细胞贫血相鉴别。前者一般无症状,亦无贫血,镰变试验虽亦阳性,但血红蛋白中HbS浓度较低,且有HbA存在。镰形细胞特性患者不需治疗,但在上述可以发生低氧的情况下,应注意预防措施。
血红蛋白S-海洋性贫血 亦称镰形细胞-海洋性贫血,临床所见病例大多是HbS与β海洋性贫血的混合杂合子状态,父母中有一人有镰形细胞特性,另一人有杂合子β海洋性贫血的证据。各病例的贫血、脾肿大等症状轻重很不一致,但比镰形细胞贫血为轻。血片中靶形细胞较多,低色素特征明显。重者(β基因为β°)血红蛋白中主要的成分是HbS,HbF大多为5~10%,HbA2轻度增高,HbA极少或不存在。轻者(β基因为β+)HbA仍存在,约6~30%。HbS与α海洋性贫血的混合杂合子状态,因有关基因分属不同的珠蛋白链,贫血很轻,大多无症状,临床上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