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仡伶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仡伶 仡伶侗族的自称,侗语的汉字译音。“仡伶”,在侗族语言中,除侗家人、侗族含义外,还有 “隔离”、“设围”、“阻拦”、“防范”含义,意指侗族聚居于被大山阻隔的自然环境中,周围有高山、森林等天然屏障,村寨周围又有防备异族和猛兽入侵设置的 “棘围”。侗族自称 “仡伶”或“仡”, 最早见于宋代的汉文典籍。 《老学庵记》:“辰、沅、靖州蛮, 有仡僚、仡、有山瑶。” 《溪蛮丛笑》载: “五溪之蛮,……环四封而居者,今有五: 曰苗、曰瑶、曰僚、曰仡伶、曰仡佬。” 即指今聚居于湘西南与滇、桂边界的诸少数民族。据史学家考证,今聚居于湘、黔、桂三省交界一带的侗族,其来源: 一说,是古百越中骆越的一支。该地区至今有许多 “骆” 音命名的山、地和村寨。侗族也保留了骆越的生活习俗。另一说,源自僚。百越消失后,南北朝时这一带活跃着僚人。《宋史·蛮夷传》载: “宝元二年,辰州秸僚三千余人款附。” 明顾炎武曰:峒僚者岭南溪洞之民,古称山越。《明史》称侗族农民起义领袖吴勉为 “蛮僚”。明 《赤雅》 曰: “侗亦僚类。”从现在侗族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看,越人、僚人习俗遗迹随处可见。 ☚ 僚人 飞山蛮 ☛ 仡伶宋代西南溪峒少数民族之一。又称伶、伶僚、峒人。始见于宋代。分布在沅、靖及辰州(今湖南西部与贵州东南部)。与宋以前的骆越有渊源关系。《龙胜厅志》载:“伶与侗同”。《融县志》也称“侗即伶”。语言大体与今侗语同。信仰原始宗教,从事狩猎、农耕和林业。其俗男未娶者,以金鸡羽插髻。喜欢吹芦笙、木叶、弹琵琶等,常以镖弩自随。其民以杨、吴二姓居多。以善建筑木质鼓楼、凉亭、风雨桥著称。住干栏式楼房。明清以后渐被“峒人”、“洞人”或“苗”的称谓所代替。是近代侗族的直接祖先。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