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仡佬族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仡佬族Gelaozu

中国56个民族之一。人口43.82万(1990)。主要聚居在贵州省的西北、西南和北部,部分散居在中国云南、广西、四川、湖南等省。仡佬族语属汉藏语系,未定语族、语支。1949年后汉语成为仡佬族通用语言。仡佬族无本民族文字。1949年后逐渐使用汉字。仡佬族的传统体育活动有打“花龙”、打“蔑鸡蛋”、打磨秋、赛马、踢毽子、高台舞狮等。
❶打“花龙”。又称“牛撵牛”。流行于贵州省遵义、仁怀一带。“花龙”是用细蔑编制成的小球,内装铜钱、砂石等,使之相撞有声。打“花龙”多在旷野进行。比赛中开球者将“花龙”扔出去,方向不限,其余人争抢“花龙”,抢到者再用力扔。每人在扔“花龙”时要报自己扔出的次数,次数越多,成绩越好。
❷打“篾蛋球”。又称打“篾鸡”或“篾鸡蛋”。“蔑蛋球”用竹篾编成,分空心和实心2种,外而涂上各种颜色。每逢节日均要举行该项活动。
❸打磨秋。丰收后或者春节前后举行。磨秋像跷跷板一样可以上升或下降,同时又可以水平转动。磨秋两端的人交替蹬地,同时做出手不扶杆、卷身上翻滚、骑杆回环等高难动作。
❹高台舞狮。融娱乐和健身为一体,常于春节期间在乡间流动表演,以面具和狮头皮为主要道具。踩斗是舞狮的高潮。

仡佬族ɡēlǎozú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
另见938页yì。

仡佬族gēlǎozú

〈名〉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

仡佬族【同义】总目录


仡佬族鸠僚革僚

仡佬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按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总人口为437997人。散居在贵州西部的织金、黔西、六枝、安顺、遵义等20多个县和广西隆林。云南省的广南、文山、富宁、马关等县也有少量分布。仡佬语属汉藏语系,通用汉语,无本民族语言,通用汉文。1949年解放。1953年1月1日建立的隆林各族自治县,就包括了一部分仡佬族人民在内。

仡佬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自称“哈仡”、“戳倮”、“褒佬”、“布告”、“布尔”、“葛佬”,史称“葛僚”、“仡僚”、“革老”、“仡佬”等。源于古代僚人。人口437997人。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自治县、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和仁怀、安顺、关岭等20多个市县,少数分布在广西隆林、云南文山等地。由于居住分散,形成了许多支系,而且彼此间差异很大。有自己的语言,无文字。仡佬语属汉藏语系,语族语支未定,各地方言间有较大差别,几乎不能通话。经济以稻作农业为主,种植水稻、玉米、小麦、荞麦等。主食大米、玉米,喜欢酸辣菜肴和糯食,喜吃狗肉。由于长期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杂居,住房和服饰的民族特点均已不明显。信仰原始宗教,崇拜祖先和自然物。节日习俗大都与汉族相同,独特的节日有新谷成熟时的“吃新节”和农历十月初一的“牛王节”等。

仡佬族

旧称“仡佬苗”。明清时有“木仡佬”、“水仡佬”、“花仡佬”、“红仡佬”、“披袍仡佬”、“剪头仡佬”、“锅圈仡佬”、“打牙仡佬”、“打铁仡佬”之称。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贵州遵义、安顺等十多个县内,广西、云南等地也有散居。53,802人(1982年)。由古代僚人的一支演变而成。解放前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大多处在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操仡佬语,属汉藏语系,语族语支尚未确定,通用汉语,兼通其他一些民族语言。信仰多神,崇拜祖先。住干栏式的*羊楼。行一夫一妻制小家庭。主要从事农业, 种植玉米、水稻、小麦、红薯等。打铁仡佬主要以打铁手工业为主。解放后, 与其他少数民族共同建立了一个各族自治县,各项事业均有发展。

仡佬族

大部分散居在贵州省的遵义、仁怀、安顺、镇宁等20多个市、县。少数居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各族自治县。人口为579357(2000),其中男310775人,女268582人。受教育程度:研究生83人,大学本科3978人,大学专科8295人,中专13806人,高中17398人,初中122146人,小学253672人,扫盲班7250人,未上过学75340人。分布的行业:农、林、牧、渔业26677人,采掘业110人,制造业1364人,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93人,建筑业312人,地质勘察业、水利管理业18人,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315人,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858人,金融、保险业79人,房地产业14人,社会服务业213人,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233人,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768人,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15人,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736人。从事的职业: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333人,专业技术人员1319人,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540人,商业、服务业人员1065人,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26629人,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1941人。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仡佬族属汉藏语系,语族、语支未定,无本民族文字。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玉米为主。

仡佬族

061 仡佬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人口437997人(1990年)。分布在贵州遵义、安顺等十多个县内,广西、云南等地也有散居。渊源于古代僚人。旧称仡佬苗。明清时有木仡佬、水仡佬、锅圈仡佬、打铁仡佬之称。有本民族语言,通用汉语,兼通其他一些民族语言。信仰多神,崇拜祖先,多禁忌。主要从事农业,亦有打铁等手工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与其他少数民族共同建立一个自治县。

☚ 毛南族   锡伯族 ☛

仡佬族

中国少数民族。散居贵州省西部和广西隆林、云南文山等地。人口53802人(1982年)。仡佬语属汉藏语系,流行不广,约占75%的人说汉语,通用汉文。源于古代僚人。以农业为主,信仰原始宗教。因与汉族及其他民族杂居多年,风俗习惯几与邻近民族相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行民主改革,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有了较大提高。

仡佬族

仡佬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贵州遵义、安顺等10多个县内,广西、云南等地也有散居。人口为53,802人(1982年)。由古代僚人的一支演变而成。语言属汉藏语系,语族语支尚未确定,通用汉语,兼通其他一些民族语言。信仰多神,崇拜祖先。住干栏式的羊楼。行一夫一妻制小家庭。主要从事农业,种植玉米、水稻、小麦、红薯等。解放前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大多处在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解放后,在广西与壮、苗、瑶、彝等族共同建立了各族自治县,在遵义和仁怀县建立了2个民族乡。最大的节日是春节,从正月初一到十五,要举行各种娱乐活动。民间口头流传的诗歌、故事、谚语较多。

☚ 印裔毛里求斯人   他加禄族 ☛

仡佬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六枝、黔西、织金、镇宁、关岭、普定、大方、清镇、仁怀、水城、安顺、遵义、平坝、金沙、兴仁;云南省文山、广南、富宁、马关;广西隆林等地。人口437997人(1990年统计)。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仡央语支。无本民族文字,多使用汉文。讲汉语者占大多数,仅在黔西南六枝、关岭、镇宁、平坝、普定等部分地区尚使用本民族语言。与古代僚人有渊源关系。是汉代夜郎国属民之一。唐代以后,又有※葛僚、※仡僚、※佶僚、佬等名称。今名最早见于宋代文献。有妇女穿统裙,凿齿和石棺葬之俗。主要从事农业,种稻、麦。纺织之葛布或僚布享有盛名,为贡品之一。受汉族文化影响较深,手工业发展较快,有的地区出现专门的打铁业,因有※打铁仡佬之称。部分从事水、陆运输业。历史上一直受中央王朝统治,西汉时在其居住地区建立犍为郡、牂柯郡。唐朝建立羁縻州县。宋元明清四朝,在羁縻州县基础上逐渐建立土司统治制度。清初,改土归流,建立卫所屯堡等军事机构。民国时期,深受军阀、地主、商人的统治与剥削。使其民丧失土地而大量流离失所。湘西、四川等地的仡佬族人民,除部分融于其他民族外,今已不见其居住之记载。历史上曾爆发过无数次反抗封建王朝的斗争。唐贞观十四年(640),四川西部雅州(今雅安县)、眉州(今眉山县)、邛州(今邛崃县)一带僚人群起反对繁重劳役。大中末(约857—859年间),昌州(今四川荣昌县)、泸州之葛僚,奋起反抗官吏贪暴,立酋长※始艾为王。明嘉靖年间,参加湖广土兵,抗击倭寇,保卫祖国。清咸同年间(1861—1874),参加※贵州各族农民大起义,平坝仡佬族为义军送粮、做饭等,并参与战斗达十余年。1943年,与布依族一起在贞丰等地反抗国民党暴政,赶走县长。1949年,遵义仡佬族青年奋起反抗征兵。因长期与其他民族杂居,文化特点有些已逐渐有所变化。原来妇女穿短上衣、短统裙、勾尖鞋,今已不见。民国时期尚存有女儿出嫁凿齿之俗,今也不见。群众娱乐活动以※打蔑鸡蛋最具特色。农历十月初一过牛王节。信仰多神,崇拜祖先。古有崖葬习俗,今已废。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5:2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