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仡佬族传统伦理思想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仡佬族传统伦理思想仡佬族历史上各种伦理思想及其道德观念的总称。仡佬族,旧称“仡佬苗”。史称“葛僚”、“仡僚”、“佶僚”等,因地区而异,又有“木仡佬”、“水仡佬”、“花仡佬”、“红仡佬”、“披袍仡佬”、“剪头仡佬”、“锅圈仡佬”、“打牙仡佬”和“打铁仡佬”等多种称谓。其先民当出自古代僚人的一支。现有437, 997人(1990年),主要聚居在贵州省西北、西南和北部的20多个市县,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各族自治县和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广南、马关、文山、富宁等县亦有少量分布。解放前,多数地区已进入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但在伦理道德上仍留有原始道德观念的残余。仡佬族传统伦理思想是中国伦理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它在该民族的传统文化及社会生活习俗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在该民族神话传说中已依稀可见。如《四曹人》,传说从古至今,人共有四曹。风吹一曹,火烧二曹,水淹三曹,现今的人,则算四曹。头曹人是用泥巴捏的,后为大风全部吹化。第二曹人是用草扎的,后遇天火而全部烧光。第三曹人是星宿下凡变的,遇到洪水朝天,只剩下阿仰兄妹二人,在天神的帮助下,他们结为夫妻,繁衍发展了现今的人类,即为第四曹人。神话除解释说明了人类的起源外,还反映了仡佬族远古时期曾经有过血亲婚配的历史事实及相应的性道德观念。仡佬族传统伦理思想在该民族民间故事中也有生动的反映。如《勇敢的两兄弟》,通过人与自然和猛兽的斗争,讴歌了仡佬族人勇敢刚毅的品德和进取、奋发的民族精神。《三弟兄》和《两姊妹》,既批判了社会上的丑恶现象及卑劣行径,又赞颂了人们勤劳善良的美德。《张大枪》和《猫大哥》等,则集中表达了仡佬族人民要求惩治权贵,扶助弱小的思想。这些故事大都富于幻想,往往通过龙或神猫等超自然的力量来劝善弃恶,惩恶扬善。仡佬族人十分重视道德教育。长辈经常教育后辈要以农为本;要求后生练武只为防身,不可随意伤人;不准偷抢;不准赌钱;遇外人欺侮,须共同去对付。仡佬族人还具有浓厚的敬祖意识。他们大都在房子最中间的厅堂里安有祖先神台,其下是灶神台位,靠右是财神台位。认为神台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除了放置供祭祀用的香炉和香桶外,不得摆放任何杂物,更不得摆放辣椒,否则就会招致头痛;神台上不得放狗肉,否则会瞎眼;不得放剩下的食物,否则会烂嘴烂舌。违犯这些规定,是对祖先的大不敬,会招致神灵的惩罚。仡佬族人还在节日里对祖先神进行祭祀,祈求祖先护佑活着的人康泰平安,六业兴旺,五谷丰登。在婚姻道德上,盛行姑表婚和姨表婚。婚姻多由父母包办,订婚年龄较早,有的在幼年时就由父母订婚,即“背带亲”。青年男女基本上没有婚姻自主权。与其他民族相比,其婚礼朴素简单:通常新娘由亲人陪同打伞步行至男家,或由新郎通过“丢布”牵引至家,勿须拜堂即可入洞房。婚后多分家独居,三世同堂的现象极少,以一夫一妻制小家庭为其社会的基本单位,男女在家庭中的地位比较平等。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