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法
血液透析即人工肾,其原理是利用人工合成的半透膜来代替肾小球的部分作用。被半透膜分开的两部分液体(即血液和透析液),利用各自的浓度梯度和不同渗透压互相进行扩散和渗透。通过透析液的不断循环排弃,病人体内的代谢废物得以排出从而达到调节病人体内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目的。血液透析可用于急性肾衰,可以收到挽救生命,转危为安的效果;也可用于慢性肾衰以代替肾脏功能,而维持病人的生命。由于血液透析的效果较好,医疗应用范围日益广泛。
防止并发症护理 (1) 透析失衡综合征: 这是由于透析疗法本身引起的病理生理变化。其原因是经血液透析后,病人血中代谢产物下降很快,而尿素氮等通过血脑屏障比较缓慢,这种渗透压的不同使水分向脑脊液内移动,引起脑水肿和颅压增高,出现一系列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轻者头痛、恶心、呕吐、重者肌肉阵挛、震颤、定向力丧失,惊厥,精神症状,心律失常,有的甚至昏迷、死亡。这些现象可发生在透析中或透析后。护士要了解发病机理及时发现早期症状报告医生,及时处理。血透析病人体内大量组织液析出,造成血容量不足、低血压。病人出现眩晕、乏力、口渴、胸闷的感觉。护士应解释使安静卧床休息,抬高床脚往往可使血压回升,并可适量补充水分。严重者可按医嘱静滴高张盐水、葡萄糖、右旋糖酐、输血等,必要时在严密监护下使用升压药。
(2)心血管并发症: 如高血压、心律失常、心包炎、心包填塞、心力衰竭、脑出血等在血透病人中可常见到,往往也是主要的死亡原因。护士应该熟悉这些并发症的临床表现,了解抢救与治疗方法。由于血透后血钾往往下降很快,造成病人低血钾,表现疲乏无力,膝反射迟钝或消失,恶心、腹泻、心律紊乱等现象,尤其应注意心脏的变化,及时观看心电示波,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如病人出现心前区不适、胸痛、发热、低血压、心包摩擦音,常提示有发生心包炎的可能;气短、胸痛、烦躁不安、不能平卧、颈静脉怒张、肢端紫绀、常常是心衰的症状。护士要仔细观察,准确记录,及时报告医生,并照常规进行护理。
动、静脉瘘护理 血液透析普遍采用的血管通路有体外动、静脉瘘和体内动、静脉瘘。一般体内动、静脉瘘在术后7天才能使用,“成熟”后使用时间长,感染和出血情况较少见,且病人活动方便。外动、静脉瘘术后即可使用,但发生脱落出血、凝血阻塞、感染等的机会较多。制备理想的动、静脉瘘,妥加保护,减少并发症,都是直接影响血液透析效果的重要条件。为保护外动、静脉瘘,首先要向病人做好宣教工作,讲清动静脉瘘的重要性,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保护方法,如病人做各种活动时应小心,勿使瘘管外露部分扭曲、受压、脱开,衣着勿过紧,有瘘管肢体勿下垂。护士要经常检查硅胶管和中心管的松紧情况,不合作的病人应以夹板固定防止脱落。进行扫床、翻身、换被服等护理操作时,应注意勿使瘘管脱开,以防出血。一旦管子连接处脱落,应立即松开绷带,用无菌止血钳夹住滑出端,无法钳夹的点状出血应立即加压包扎或扎上止血带,同时通知医生紧急手术处理。平时不要在有动、静脉瘘的肢体上扎止血带取血、测血压、输液以防阻塞。注意观察瘘管的温度、颜色,有无搏动感,有无分层现象。如发现阻塞,及时用3%肝素盐水进行清除凝血块,还要注意观察动静脉瘘切口处有无渗血、渗液,以及瘘管穿出皮肤处有无红肿。发现感染迹象时应做细菌培养,并报告医生。平时要保持伤口敷料清洁、干燥,避免污染。更换敷料,连接透析器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