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病口腔表征
贫血 在一定容积的血液内,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低于正常者,称贫血;贫血的种类虽多,但主要的口腔表征是相似的,患者最初的临床表现是舌、牙龈等口腔粘膜失去其原有之淡红色而呈苍白色,有的微显灰黄色,偶见有棕色色素沉着;牙龈易出血,血色淡红并呈稀薄状,口内有时有血腥味。舌乳头萎缩先发生在舌尖,以后逐渐扩展至全舌;丝状乳头和菌状乳头均有萎缩,舌背光滑,亮红色而有烧灼样痛,称萎缩性舌炎或光滑舌,舌背由于长期失去乳头保护而对外界刺激敏感,因此,常因受到创伤而有小面积的糜烂或溃疡。贫血患者拔牙后伤口愈合延迟。缺铁性贫血较常见,是体内缺乏铁,影响正铁血红素的合成而引起,患者的口腔粘膜对外界刺激敏感,口角有皱裂或口角炎,严重者口、咽粘膜萎缩造成吞咽困难,此时又称普-文综合征(Plummer-Vinson syndrome)。恶性贫血患者有舌痛,舌乳头明显萎缩而呈亮红色,对外界刺激或创伤高度敏感,易形成糜烂面或溃疡面。溶血性贫血是由于红细胞破坏速度增快,生存时期明显缩短所致,患者的颌骨X线显示为骨小梁间隙增宽,牙龈为灰黄色。再生障碍性贫血是因造血功能衰竭,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粘膜灰白色,牙龈易出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是由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所引起,患者在急性发作时,舌缘、舌背或舌尖全部发红并伴有剧痛,有时出现小血肿或小溃疡。
白血病 白血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恶性疾病。其特征是:白细胞及幼稚细胞明显增生,并且浸润于身体各种组织和器官,周围血中可有白细胞质和量的异常,临床表现主要有贫血、出血和感染。各种类型急性白血病的口腔表征是相似的,其中以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的口腔表征最显著,其他型则次之。表现为牙龈急剧地肿胀肥大,这是由于组织水肿和血管外不正常的白细胞的聚集,龈缘及龈乳头呈球状且较硬。虽然其表现与增生性龈炎相似,但后者往往仅限于前牙且多见于唇(颊)侧,而白血病患者牙龈的肿胀肥大在唇(颊)、舌侧均较明显,且可接近咬合面。牙龈和口内粘膜颜色苍白,可有表浅的溃疡,也可出现不同程度之淤斑、血肿,龈缘渗血并可见有血凝块,口臭明显。由于小血管可完全为细胞所阻塞而致牙龈和粘膜组织坏死、坏疽。拔牙后常出血不止,故在作手术治疗前应询问病史,并仔细检查牙周粘膜的病变情况,如有可疑应先查血象。慢性白血病起病缓慢,病情较急性者轻、且少有出血倾向,但可有溃疡发生。
紫癜 紫癜的致病原因不同、症状各异,然而却有一共同特点,就是皮下、粘膜、内脏或其他组织内出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除血小板显著减少外,尚有出血时间延长、血块收缩不良。急性者多见于小儿,在皮肤或粘膜下突然发生紫红色淤点或淤斑,并有内脏出血,口腔粘膜可有血肿,牙龈出血。慢性者多见于成人,牙龈粘膜遇轻度创伤即会发生淤斑或出血,大部分患者有反复发作的病史;严重者牙龈及鼻腔有自发性出血,牙龈水肿呈紫红色, 刷牙或轻触之即出血。 在易受创伤的颌线区, 以及不合适的义齿边缘、戴全口义齿者的腭部均易形成紫癜。
粒细胞缺乏症 在周围血中白细胞数目明显减少而粒细胞极度缺乏(可少至5%),为粒细胞缺乏症。其特点为急性发病,高热、衰竭,口腔及咽部常有坏死性溃疡。由于患者抵抗力明显降低,在牙龈处易发生梭形杆菌和奋森螺旋体的感染而形成坏死性龈炎,严重者病变继续发展,牙槽骨坏死,牙松动以致脱落;更严重者则为坏疽性口炎。此外,口腔粘膜可有广泛散在的小溃疡,这些小溃疡也可能是由于龋或残根刺激而发生,严重者表面覆以灰黑色坏死组织,周围无炎症反应。
血友病 血友病是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的疾病,其特征是凝血时间延长,受轻微创伤后即有出血倾向。病人可在出生后数周至两岁内即有出血症状,其最早表现可能是牙萌出时出现血肿,牙龈受轻微的刺激如刷牙或食物的摩擦即可引起出血,且经常渗血不止,可持续数小时、数日,甚至数周。血块松软呈胶状,易脱落而再次出血。皮肤则常见有淤斑、青紫块或血肿,粘膜下淤斑或血肿亦属常见,深部血肿压迫神经则可产生麻痹等神经症状; 压迫附近血管即可引起组织坏死。该病特征之一是关节出血,若发生在颞颌关节,则急性期有红、肿、痛、热。初次出血可在数日或数周后完全被吸收,关节活动正常,但多次出血后血肿吸收不完全而刺激关节组织产生慢性炎症,以致关节肿大、持续性疼痛而失去正常功能; 久后可发生关节强直、畸形、挛缩,附近肌肉萎缩,最终丧失功能。此外,咽喉部严重出血,可造成窒息。
红细胞增多症 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少见病,表现为骨髓造血功能亢进,红细胞计数与血容量均增高。临床主要表现为紫绀、肝脾肿大,皮肤显红紫色,以面部皮肤为显著,整个口腔粘膜亦呈深红色或紫红色,牙龈及舌粘膜常表现为水肿、增大、自发性出血或因轻微创伤引起出血,唇腭处偶见有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