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血液流量与流速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血液流量与流速 血液流量与流速单位时间内流经某个器官的血液量,称为该器官的血流量; 心脏的每分输出量相当于整个机体的血流量。单位时间内血液中某一质点在血管中流动的距离,称为血液的流速。一般流量比流速具有更大的生理意义。
据Bard P:Medical physiology,11th ed,Mosby,1961 表中说明体重63kg的人体,静息时每分输出量约为5400ml,消耗氧240ml。此时血流量的分配,肾脏几乎占去心输出量的1/4,这并不是因为肾脏组织新陈代谢耗氧量多,而是因为肾脏血流量除供给肾组织的代谢外,还要供应大量血浆以制造尿。除肾以外,每单位重量的心肌血流量是最多的,这是因为即使人体在静息时心肌仍在不断地工作,需要消耗大量氧。事实上,流经心肌的动脉血氧含量被利用的百分率也最高。 人体在活动时,心输出量随整体的活动程度而增加,血流量分配也起变化,例如肌肉运动时,运动中的肌肉血流量可增加许多倍,而不活动的肌肉及内脏血流量则不增加,反而减少。在高温环境下,皮肤血流量也增加许多倍,而内脏器官血流量并不增加,反而减少。 血液流速 流速是指单位时间内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的距离。流速与流量的关系可用下式表示。即若以V(cm/s)表示流速,Q(ml/s)表示流量,A(cm2)表示管道的横截面积,则三者的关系为V=Q/A 设人体在静息时的心输出量为5L/min或83ml/s,主动脉的横截面积为3cm2,则主动脉的平均流速为 V= ![]() 液体基本上无压缩性,一般均有粘滞性,但可以暂不考虑液体的粘滞性。完全不可压缩又无内磨擦的液体叫做理想液体。理想液体能无磨擦地均匀地沿着管壁流动。在流量稳定时,流速与管道截面积成反比,即在管道粗的地方流速小,细的地方流速大。这里所谓截面,可以是单一的管子,也可以是平行着的小管子的总和。 在心血管系统,主动脉只有一条,主动脉分成许多大动脉,又分成更多的小动脉,故主动脉面积最小,约3~4cm2,血流速度最快,平均20~30cm/s。而毛细血管由于总数量多,其总截面积约为主动脉弓的700~800倍。故它的血流速度仅为主动脉弓血流速度的1/700~800,依此计算,约0.03~0.05cm/s。但实际上观测毛细血管血液流速可较此为快,因为平时全部毛细血管并不同时开放,开放着的毛细血管总截面小于上述估计数字。到静脉系统,总截面积逐渐减小,故血流速度又有所增快。下腔静脉血流速度约8~10cm/s。毛细血管中血流速度慢,其所含物质有充分时间与毛细血管外组织液或肺泡气体进行交换,这对完成血液循环功能是极有利的。 循环时 血液中某一质点通过整个循环系统或身体某一部分血管所需的时间,称为循环时。在临床上可通过循环时的测定来了解循环系统的功能,但循环时不能作为血流量的可靠指标。所谓总循环时是指向外周静脉(如前臂)注入某一指示剂如染料或放射活性物质,然后测定该指示剂经血液循环后最初回到相当于注射部位所需时间,正常值约20余秒。除总循环时外,还可测定血液流经循环系统某一段路程所需的时间。如向前臂静脉快速注射刺激嗅觉感受器或味觉感受器的物质(如乙醚、葡萄糖酸钙和糖精等),待被试者报告产生特殊感觉所经历的时间,即分别称为臂肺循环时(约4~8s)与臂舌循环时(约8~16s)。近年来应用心导管技术,则可根据需要,更准确地测定某一特定循环过程所经历的时间。 层流与湍流 粘滞液体在作稳定流动时,可把液体分作若干层。管轴的流速最快,环绕轴外的各层离轴心越远则速度越小,到贴附管壁的那一薄层血浆基本上不流动。流动中血液的血细胞浓度也是越接近轴心越浓,这种流动叫层流。在层流情况下,各液层速度矢量图为一抛物线(图),最大速度 (轴心)为平均速度的两倍,若以平均速度计算液体的动能,所出现的误差很小。 血管中各流动液层速度的矢量图 若液体的流速逐渐增加超过某一定值时,正常的层流情况即被破坏,液体中各质点的流动方向不同一,这叫做湍流。湍流发生时,管道对液体流动的阻力激增,为克服阻力所消耗的能量也明显增加。因此在同样压力差下,流量将减少,流动也就不稳定。 人体的血液循环在正常情况下属于层流形式。但在心室快速射血期,主动脉与肺动脉根部的血流速度很高,故可出现湍流。多年来湍流被认为是造成心血管系统杂音的原因。故在贫血、甲亢、心瓣膜疾病、损伤性动静脉短路等情况下,均可因为湍流的形成而可利用听诊器在相应部位听到杂音。在测量血压时所听到的Korotkoff音也被认为是由于血液流经被压缩的血管时形成湍流所产生。 流速与压强的关系 压强是指某一物体单位面积所承受的压力,以dyn/cm2计算。液体在管道内流动时,其总能量(Er)为动能(EK)、重力势能(EG)和压强能(EP)之和,即Er=EK+EG+EP。在很多情况下,例如在水平管中流动,重力势能可以忽略不计。故流速较小处的压强较大,而流速较大处的压强较小。在心血管系统中,由于血液粘滞性较大,因此在流动中要克服阻力,压强能逐渐减小。虽然从主动脉到毛细血管的横截面积逐渐增大,血流速度逐渐减慢,各段血管的压强似应变大,但这种变化远不及由于血液粘滞性所引起的压强降低。所以总的趋势是从主动脉经毛细血管到静脉,血压一直是下降的。肺循环的压力较低,但血压变化的趋势与体循环相似。 在冠状动脉硬化而导致管腔狭窄到仅为正常的1/3时,狭窄处的横截面积约为正常的1/9,这样,血流的动能可剧增,以致该处的压强大大的降低,严重影响心脏的供血,如果动能增加到足以使血压低到大气压以下,狭窄的血管可以陷塌。而一旦血流停止,动能消失,局部压强又行增高,狭窄的血管重新开放。如此周而复始,使血管节律地关闭、开放,严重影响心脏的功能。 临床上应用心导管测定压力时,要注意动能对测压的影响。如果导管开口的方向与血流方向相同,则测得的压力比实际压力略低,这是由于围绕管口的血流改变了层流的特点而成为湍流,并消耗了一部分能量。相反如果导管开口与血流方向相对,则测定的压力比实际压力为高,正好高出相当流速动能的压力。因为这时血流的动能转化为压强能。如导管的开口在侧面,则所测出的压力才是真正的压力(侧压)。肺动脉压较低,这种测压误差在肺循环中尤为重要。 ☚ 血液动力学 血压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