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作“蟹椴”、“蟹籪”,亦稱“緯蕭”、“蟹簾”。即斷。南朝宋·顔延之《陶徵君誄序》:“灌畦鬻蔬,爲供魚菽之祭;織絇緯蕭,以充糧粒之費。”唐·陸龜蒙《蟹志》:“蟹……蚤夜觱沸,指江而奔,漁者緯蕭承其流而障之,曰蟹斷。”《太平廣記》卷三百六十引晉·干寶《搜神記》:“宋元嘉初,富陽人姓王,於窮瀆中作蟹斷。”宋·陸游《稽山行》:“村村作蟹椴,處處起魚梁。”宋·高似孫《蟹略·蟹具》:“吴越之人取蟹,編簾爲障,置於河流之中,截捕河蟹,稱爲蟹簾。”清·洪亮吉《與孫季逑書》:“魚田半頃,圍此蟹籪。”參閲清·顧張思《上風録·蟹籪》。

蟹籪
(《三才圖會·器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