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虎尔哈部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虎尔哈部又作呼尔哈、库尔哈、或虎尔喀。清初东海女真三部之一。以居虎尔哈河(今牡丹江)一带而得名。主要分布于今牡丹江流域及松花江下游,乃至黑龙江下游敦敦河口(今苏联阿纽依河口)一带,包括众多来源不一、不相统属的氏族和部落。社会发展不平衡,有的从事农业,有的则以渔猎为生。自万历二十七年(1599)该部二路长王格、张格归附建州,至清太宗崇德七年(1643) 沙尔虎达等往征松阿里江(即松花江)虎尔哈部落,其间,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曾多次派兵前往征抚。降服的虎尔哈人,相当部分南下迁徙,编入满洲八旗,成为满族共同体的组成部分。对留居故地的虎尔哈人,后金则利用其原有氏族、部落组织进行管理,后渐融入赫哲等族。 虎尔哈部“虎尔哈”,亦译“瑚尔哈”、“呼尔哈”、“库尔喀”。清初东海三部之一。南路主要居住呼尔哈河(即牡丹江、松花江下游); 北路居住于黑龙江下中游。原为明代野人女真的一部分。自天命(1616—1626)年间至天聪(1627—1635)年间,相继为努尔哈赤与皇太极所兼并。 虎尔哈部又写作瑚尔哈部、呼尔哈部、库尔喀部、虎尔喀部。清初东海三部之一,分布地域最广。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以南,西北自黑龙江上游雅克萨城一带以东,南自雅兰河、西林河、绥芬河以北,都是该部繁息活动的渔猎之区。其间多有与索伦、瓦尔喀部人杂居者,而以今牡丹江、松花江下游为人数最多居住地。渔猎经济居主要地位,仅个别地区从事农业。自明万历三十九年 (1611) 努尔哈赤派兵攻取虎尔哈部扎库塔城,至清崇德年间(1636—1643) 皇太极不断用兵抚绥,收抚其部众,最终统一了该部,并入清 (后金) 初版图,其部众被编入“伊彻满洲”旗籍者,成为满族共同体之组成部分。 虎尔哈部明末清初女真东海三部之一。又作呼尔哈部、瑚尔哈部、库尔喀部、虎尔喀部,以沿虎尔哈河(古称忽汗河,今牡丹江)而居,故名。凡敦化、宁安、依兰等地之部落,皆属之。后自依兰北达黑龙江下游敦敦河口1500余里广大地区为胡里改路,境内住民,史称虎尔哈人。清初,有北方乌(兀)札拉(喇)虎尔哈人贡貂皮,亦有乌札拉银山迤南,沿黑龙江两岸从事耕作的呼尔哈人。清末,乌尔古宸路(原苏联境东海滨省比金河流域)喀尔喀等十屯居民为呼尔哈人。珲春西又有呼尔哈部札库塔城。雅克萨各城有虎尔哈部。故其境域北至黑龙江下游乌札拉,西界牡丹江下游至松花江下游,达黑龙江下游雅克萨以东地区,南至汪清一带,东至珲春及滨海等地。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努尔哈赤发兵攻取虎尔哈部札库塔城,崇德间(1636—1643),皇太极收服诸部,编入新满洲,成为满族共同体组成部分。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