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藏医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藏医

 藏医是祖国医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她有一整套完备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从对生理、病理的认识,到整个诊断、治疗以及对药物的研制使用,都具有高原特色。
 形成和发展 藏医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象雄王朝时代(约公元前600年)有十二个辛巴,每个辛巴各管理一个门类,其中之一便是医学。那时的医学,对外伤、骨折的治疗要比内脏疾病的治疗水平高,但那时也已经用动物药(如麝香、熊胆、鹿茸等)、矿物药(如金、绿松石等)和植物药配合,作为内服药治疗各种疾病,并且用象雄文写下了最早的医学着作《崩习》。主持编撰医书的是当时本教改革派首领东巴喜饶,他本人是名医,曾在象雄上部和中部等四处行医,足迹远至雅鲁藏布江下游地区。第一代藏王聂赤赞普时期,印度中部名医维杰和嘎热到吐蕃行医,将印度医药学着作传入藏地。公元7世纪后,又有数位唐朝名医到吐蕃,传播中医术,并与吐蕃医生合作,编译中医典籍。藏医和汉、印、大食(波斯)的医生,遵照吐蕃赞普的命令共同编纂藏文医典,先后有《门杰钦木》(医学大典)、《敏吉村恰》(无畏武器)、《索玛拉札》(月王药诊)等医典问世,成为藏医必读医典,藏王为此还颁布法令。这些综合性医药着作是在藏医原有基础之上,吸收了大量中医、印度等地的适合青藏高原的医学精华编纂而成,体现了文化交流的历史,是民族团结友好的例证,也为创立藏医学体系奠定了基础。8世纪中叶,藏王赤松德赞的保健医生字妥·云丹贡布(708—833)根据其数十年的医疗实践和各种藏医典籍,用了二十多年的心血,主编了藏医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典作品——《四部医典》,标志着藏医理论和藏医学体系的建立。从此,《四部医典》成为藏医学的根本理论和主要医学着作及教科书。《四部医典》共四部:第一部为《总则》,共六章,介绍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及治疗的一般知识,有彩图四幅。第二部为《论述本》,共三十一章,有彩图三十五幅,它详细介绍人体生理解剖,疾病发生的原因及规律,保健常识、药物性能、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等。第三部为《密诀本》,共九十二章,有彩图十六幅,专论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第四部为《后疗本》,共二十八章,有彩图二十四幅,介绍脉诊和尿诊,各种方剂的配方、功效和用途,以及外治疗法等。归纳藏医主要内容,有六个方面:
 (1)基础理论。藏医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三大因素(隆、赤、巴、培根)、七大物质基础(饮食精微、血、肉、脂肪、骨、骨髓、精)和三种排泄物(大便、小便、汗)。隆,其功用为主呼吸、肢体的活动,血液循环,五官感觉,大小便排泄,分解食物并输送饮食精微等;赤巴,其功用主要是产生热能并维持体温,增强胃功能,使人知饥渴,能消化,长气色,生智慧;培根,其功用主要是磨碎食物,增加胃液,助消化,司味觉,供营养,送体液,保持水分,长肌肉,润皮肤,调节胖瘦和睡眠等。这三大因素支配着七大物质基础及三种排泄的运动、变化规律,保持三者间的相对平衡。一旦内外环境因素发生变化,平衡遭到破坏,就会引起疾病。尤其是三大因素之一的功能亢进、低下或互不协调时,可引起隆病、赤巴病和培根病。因此,隆型病人的特点是消瘦、面色灰黄、怕冷、易怒、性情活泼;赤巴型病人的特点是:多汗、易饥渴、身体有臭味、面黄、性情倔强;培根型病人的特点是:体胖、面色发白、怕冷、嗜睡、性情温和。尽管疾病多种多样,均归为两类,即隆、培根失合引起的疾病称为寒性病,培根引起的病称为热性病。
 (2) 生理。主要对月经周期、胚胎发育、分娩、神经和消化系统的功能等方面论述较详细:①认为妇女十二岁来经,五十岁绝经,来潮时腰痛,腹、乳胀,情绪不稳。怀孕至分娩需三十八周,其胚胎要经历鱼期(相当于水生动物)、龟期(相当于爬行动物)和猪期(相当于哺乳类动物)等过程,以形象化比喻,说明了动物进化的几个阶段。藏医把孕妇比作池塘,脐带喻为水渠,胎儿比作庄稼,水经渠灌溉庄稼,水质好则庄稼旺。②对五脏六腑解剖位置和骨骼数目等均有准确记述,并有“心脏为君主之官,肺脏为臣相之官”之说。解剖学方面最着名的是17世纪末由医生洛扎·丹增农布所绘人体解剖图,各种内脏器官位置和形状接近人体实际情况,不仅是藏医学而且也是祖国医学解剖学史上的一项重大贡献。在此之前由于受宗教影响,心脏均绘于胸腔正中,且心尖向上。③人体内脉络如网,其中联结脉连接人体内外,而联结脉又分黑白两脉。脑为白脉之海,像树根自脑向脊髓内伸出一支较粗的白命脉,由脑和脊髓伸发出若干分支,分布于五脏六腑及四肢。脉藏于内,肉眼看不见,其脉主感觉和运动。如白脉受伤,便丧失活动功能。黑脉不跳动,某些部位是放血疗法的穴位。跳动的茹玛脉与心脏相连,脉络为气血通道,是维持人体生命的根本。实际上黑脉为静脉,茹玛脉为动脉,白脉即神经,神经司感觉和运动。这些8世纪时对神经和血管功能的认识,在世界医学史上也是罕见的。
 (3) 诊断。诊断方法主要以问、望、触诊为主,辅以尿诊和药物试诊,与中医诊断方法基本相似。但其中以尿诊最有特色:先观尿色或尿蒸气及嗅气味等,然后用细棍搅拌尿液,观尿泡的大小、多少、颜色、泡沫消失快慢,以及沉淀物和漂浮物的形状、变化等。例如,热性病人的尿呈红黄色,气味大,有臭味,尿热气持续时间长,泡沫稀而且消失快,沉淀物如乱云状。
 (4) 治疗。治疗包括饮食、起居、内服药物、外治等四个方面。在“寒者温之,热者寒之”的原则下,又根据各种病的特点,依据药物的性味、效能,选择用药,并重视饮食、起居对病情、药物的作用。其余治疗原则与中医相近。外治疗法:①擦身、按摩。②灸法,分火灸和艾灸。③拔罐法,分火罐和牛角罐。④外敷法,分热、冷敷。⑤药物外治法,分药熏、药水浴、药擦身。⑥穿刺法。⑦放血法。其中以放血疗法独特:据病情找一相应浅表静脉,用刀切开,放出适量血液,依据血色停放。放血法可治伤肿、伤口久治不愈、牛皮癣等,但施行放血疗法的患者,须身体较强壮,体弱、老幼和孕妇不用。
 (5) 防病保健。西藏高原气候寒冷、干燥、缺氧和体力自然消耗大,因而,老幼、妇女等均有一些有效的防病方法,其中最普及的是饮食保健:①水。饮用之水以山泉最佳,山泉冬暖夏凉,“小虫”少,无腐物。而从树林流出来的水和草地积水,杂物多、“小虫”多、腐味浓,饮之易发病。②饮食。无病体弱者,以骨头汤和肉食补,而多病体弱者,先用药补,辅以食补。③居。夏季野营,垫褥厚隔潮气。夏日潮气易患病。冬季野宿,被厚防寒气。幼童要经常全身晒太阳,以增强体质和发育。总之,藏医在理论、实践、保健等方面有一套完整的体系,并且有悠久的历史,在解剖学等方面对医学有历史性贡献。
 (6) 藏医教育 藏医教育有很长的历史,公元8世纪中叶,宇妥·云丹贡布在吐蕃王朝的支持下,在拉萨创办藏医学校,学生从三十人增至上千人,成为最早的医学学校。其教学方法是,先讲课文内容概况,再逐字逐句诠释,最后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课后均要通背课文。学生每年到药材丰富的分布地区实习一次,鉴别植物、矿物和动物类药材。这种教学方法沿用至今,广为医学教学所采用。这个学校学制四至六年不等,有藏文基础者可直接学习医典,而基础差者,则要在预备班补习基础课。学校设有四个医学职称:①曼巴崩让巴,为最高医学职称。获此学位者,必需精通医学的一切理论与实践,要能够透彻了解《四部医典》的本注总义、分义、补遗,以及《外科入门》《八支要集》等医典的全部内容,并能熟练应用于临床,得到广大病患者的认可。掌握炮制各种药丸的技术。②曼巴绕强巴,为二级学位,考核标准与一级学位同,熟练程度及患者反映一般者授此学位。③曼巴噶菊巴,为三级学位。学完《四部医典》及多种注释,并能在实践中较为熟练地应用各种医术治疗疾病,经考试合格即可获得。④曼巴都让瓦,是第四级学位。学完《医学本续》《释续》《后续》及其注释并能了解于心,应用于实践者,考试合格即可获得。参加考试者,凡在脉诊、验尿、下药单等某一环节失误一次,即视为不合格。这一时期,吐蕃藏王还颁布尊重医生的命令,以及医生应遵守的职业原则等,对医学教育促进很大。这种早期传统医学教育能够达到如此全面的水平,在千余年前,当属世界罕见。

藏医

藏族医药学的简称。流行于藏族、蒙古族地区。藏医理论认为,人体内存在着“隆”(气)、“赤巴”(火)、“培根”(土和水)三大因素;饮食精微、肉、血、脂肪、骨、骨髓、精七种物质基础;大便、小便、汗液三种排泄物。三大因素支配七种物质基础和三种排泄物的运行变化。“隆”主气血、肢体活动、五官感觉、食物的输送分解和生殖机能等;“赤巴”可生发热能、调解体温气色、管饥渴消化、胆识智慧等;“培根”输送液体、调解肥瘦、主管味觉、睡眠和性格等。认为人生病的原因在于环境、气候和饮食起居的影响及体内三大因素失调而造成的。其诊断方法亦采用望闻问切,尤其重视舌苔与早晨首次小便的变化。将疾病分为热症与寒症两大类,并将病人分为“隆”型、“赤巴”型和“培根”型。药物治疗分内服和外治两种。内服药物采取“热者寒之”、“寒者温之”的原则。外治有灸疗、放血、拔罐、热酥油止血、青稞酒糟贴敷外伤患处等。常用药是由多种药物配制的成药,共有1400多种,其中一部分为青藏高原特产。公元八世纪,宇妥·云丹贡布所著的《居希》(即《四部医典》)是最著名的医学典籍。内记有基础理论、生理解剖、诊断、治疗、药物等内容,通过后人的多次增补、注释,并绘制成一套大型彩色挂图,内容越发详细、明了、形象。对藏医的推广起了重要作用。

藏医

西藏医药学的简称。中国传统医药学的组成部分。是西藏人民医疗经验和知识的总结, 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吸收祖国内地及国外医学的部分成果逐渐形成。现流行于广大藏族、蒙古族及满族等地区。藏医认为人体内存在“隆”(气)、“赤巴”(火)、“培根”(土和水)三大因素;饮食精微、血、肉、脂肪、骨、骨髓、精七种物质基础;大便、小便、汗液三种排泄物。三大因素支配七种物质基础和三种排泄物的运行变化。“隆” 主气血、肢体活动、五官感觉、食物的输送分解和生殖机能等;“赤巴”可生发热能、调解体温气色、管饥渴消化、胆识智慧等:“培根”输送液体、调解肥瘦、主管味觉、睡眠和性格等。认为生病原因在于环境、气候、饮食起居的影响及体内三大因素失调。诊断采用中医的望闻问切, 尤为重视舌苔与早晨首次尿的变化。将疾病分为寒症和热症两大类, 并将病人分为“隆”型、“赤巴”型和“培根”型。药物治疗分内服和外治两种。内服药物亦采取“寒者温之”、“热者寒之”的原则。外治有灸疗、放血、拔罐、热酥油止血、青稞酒糟贴敷外伤患处等。藏药一千四百余种,其中一部分为青藏高原特产。常用药是多种药物配制的成药。藏医的主要古代典籍是八世纪的*宇妥·云丹贡布所著*《居希》(即《四部医典》),内记有基础理论、生理解剖、诊断、治疗、药物等内容, 间有一些宗教成分。经十七至十九世纪后人的多次增补、注释,并绘制成一套大型彩色挂图,内容愈趋详明、形象,对藏医的推广起了重要作用。

藏医

西藏医药学的简称,是西藏人民医疗经验和知识的总结。藏药有1000余种,常用药有300余种。

藏医

藏医

即藏族医学。主要流行于中国藏族聚居区和印度、尼泊尔等国。据《西藏王统记》载,公元前1或2世纪 “囊辛百脱坚以 卜卦召福,祈神乞药”,“楚车百村坚息灾送病”。6世纪 “朗日松赞时,从汉地传来医药和历算”。641年,文成公主进藏,带去医方百种,诊断法五种,医疗器械六种,医学论著四种。后金城公主进藏时也带有医生和医学著作。藏族医学家以本民族的医学经验为基础,吸收汉地及印度、尼泊尔、天食等国的医学知识,逐渐形成了自有特点的医学。从6世纪以来,曾先后出现过《医学大典》、《无畏 的武 器》、《月王药诊》、《四部医典》、《四部医 典、蓝 琉璃》、《晶珠本草》等藏医学名著。也有宇陀·宁玛元丹贡布等一批著名医学家。藏医的理论是建立在对人体认识的基础之上的。它认为人体由隆(风)、赤巴(火)、培根(水和土)三种因索构成,并以此将人体分为三种类型。它还认为,人体有精微、血液、肌肉、脂肪、骨骼,骨髓、精液七种物质,有汗、尿、粪三种排泄物。这些本处于协调状态,一旦失调,就会发生疾病。失调的原因,可以是内因,也可以是外因。‘藏医一般将疾病分为全身、妇女、小儿、创伤、中毒、魔鬼、返老还童、壮阳补养八科。诊断也用望、问、切。治疗除药物外,也注重食疗。所用药物动物,植物、矿物、珍宝等均有; 剂型汤、膏、丸、散皆用: 还有放血、拔火罐、艾灸等多种外治法。

☚ (五)医药   蒙医 ☛

藏医

见“医学卫生”中的“藏医”。

藏医zang yi

❶traditional Tibetan medical science
❷doctor or practitioner of traditional Tibetan medicine

藏医

藏族医药学的简称。中国传统医药学的组成部分。是藏族人民医疗经验和知识的总结,是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吸收各族医学成果逐渐形成。广泛流行于藏族、蒙古族、满族地区。藏文《智者喜宴》载:在※松赞干布之父囊日松赞时已开始在,原始医术基础上引进汉地医学成果,松赞干布时继续发扬此传统。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时又带去《大医典》,并请来许多汉地医家进藏传医,联合翻译了许多汉地医书,同时引进印度医学,使吐蕃医学获得迅速发展。赤松德赞时,藏族医圣玉妥·云丹贡布集藏医及汉、印等医学之长,著《医方四续》(即《四部医典》),为吐蕃医学之大成。后历代即依此书增补发展,至五世达赖时,摄政第巴桑结嘉措精通医学,亲自撰《藏医学》、《医方四续兰琉璃》,并在药王山建藏医藏药基地,藏医理论、医术基本形成完整的体系。藏医基本理论认为人体存在三大因素,即:“隆”(气)、“赤巴”(火)及“培根”(即土和水,一说即西医所说之内分泌”),构成人生存的条件。三大因素正常与否是人体健康与生病的基本原因,“隆”主气血、肢体活动、五官感觉、食物的分解及生殖机能;“赤巴”生发热能、调解体温、管饮食消化;“培根”输送液体、主管味觉、睡眠及性格等。三大因素支配七种物质基础(饮食、血、肉、脂肪、骨、骨髓、精)和三种排泄物(大便、小便和汗液)的运行变化。并依此将病人分为“隆型”、“赤巴型”、“培根型”三大类。其医疗方法颇与内地中医望、闻、问、切的切脉法一致,脉名亦用“寸、关、尺”汉音命名。药物与内地中药原理一样,只是更注意和选用有地方特色的动植物及矿物药材,有藏药近1500种。药物炮制法亦与中医大同小异,丸、散、膏、丹俱全,其中名药“七十味珍珠丸”(木迪顿久)颇负盛名。其外科有相当经验,因“天葬”而使解剖学相当发展,其病因、病变均可直观。藏医以其特殊疗法,为历代藏族人民健康作了宝贵的贡献,也丰富了祖国医学宝库,作为藏学“五明”(即“五种学问”)之一,正日益发扬光大。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1: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