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藏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藏书 思想著作。六十八卷。明李贽撰。成书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 李贽,号卓吾(笃吾),又称宏甫,别号温陵居士。生于明嘉靖六年(1527年),卒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福建泉州人。回族。本姓林。曾任南京刑部员外郎、云南姚安知府。后辞官不仕,从事讲学和著述。其学说思想敢于反抗正统,敢于直抒己见。终为官方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罪名被逮捕入狱,后自杀于狱中。撰有《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初谭集》等。 《藏书》亦称《李氏藏书》。取材于历代政史,载录了战国至元亡的历史人物约八百名。他按自己的观点把这些历史人物、事件加以分类。第一至八卷讲帝王。大概按历史进程为序。第九卷至十二卷专论大臣,称为《大臣传》。第十三至三十一为《名臣传》。第三十二至四十六卷为《儒臣传》。第四十七至五十六卷为《武臣传》。第五十七至五十九为《贼臣传》。第六十至六十四为《亲臣传》。第六十五卷论近臣。最后三卷论外臣。 第一至八卷中,对自古以来的历史事件中的人物进行了评价。评价中即有该人的事迹,也有民间对他的传说。许多论点都独树一帜。该卷即可以作为历史书而读,也可以作为人物传记来考察。作者在总论中说:“一治一乱若循环。自战国以来,不知凡几治几乱矣。”又说:“人生斯世,惟是质、文两者。两者之生,原于治乱。其治也,乱之终而治之始也。乃其中心之不得不质者也。非矫也。其积渐而至于文也。治之极而乱之始也。乃其中心之不能不文者也。”这段文字实际是作者对历史的精辟总结。 作者把大臣分为五种并进行评论:因时大臣:“无作为之迹,遐哉貌呼不可尚矣。”忍辱大臣:“亦妙于趋时。”结主大臣:“尤贵于含垢。”又说:“此非休休有容者不能也,而要其实,皆本之于至诚,恶能疆之哉!”这说明,只有容人大臣和忠诚大臣才是国之栋梁。 在名臣传中,作者将诸名臣按其所学所用及个人之贡献分为八种:经世名臣,疆主名臣、富国名臣、讽谏名臣、循良名臣、才力名臣、智谋名臣、直接名臣。作者将儒臣分为德行门、文学门。德行门又分为德业儒臣和行业儒臣。文学门又分为词学名臣(如贾谊、司马相如、刘向、杜甫、白居易、柳宗元等);史学儒臣(如司马谈、郑樵等);数学儒臣(如李淳风、郭璞、朱建平等);经学儒臣(如程颐、董仲舒等);艺学儒臣(如王羲之等)。《武臣传》分为“大将”(如宗泽、岳飞)、名将(如田单),贤将(如邓禹、关羽等)。《贼臣传》分为盗贼(如唐黄巢)。妖贼(如黄巾军首领张角)。贪贼(如宋蔡京),反贼(如李怀光),残贼(如唐裴延龄),逆贼(如董卓、安禄山),奸贼(如唐李林甫)。《亲臣传》中包括太子、王宗室、后妃、外戚、公主。另外还有近臣(如宦官、嬖幸、方士)外臣包括时隐外臣、身隐外臣和心隐外臣等。 《藏书》把秦始皇评价为“千古一帝”是持赞扬的态度。把农民起义领袖陈胜、窦建德列入《世纪》,与历代帝王并列,这是他独到的一面。但他却把黄巢列为《盗贼》,这说明他对农民起义是持不同的态度的。该书反对以孔子的标准来衡量是非。他说:“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他认为,评论是非的标准不能以一人之言而定。因为随着历史的发展,是非之标准是相异的。他说:“夫是非之争也,如岁时然。昼夜更迭,不相一也。昨日是而今日非矣,今日非而后日又是矣。虽使孔夫子复生于今,又不知作如何是非也,而可遽以定本行赏罚哉!”《藏书》对人生哲理的认识是认为“自私”是人之天性。他认为,农夫若无私心,则田地荒废。工匠若无私心,则技术无从形成。学者若无私心,则荒废学业。他说:“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其后其心乃见;如无私,则无心矣。如服田者私,有秋之获,而后治田必力。居家者私,积仓必获,而后治家必力。为学者私,进取之获,而后举业之治也必力。”由于生存是人之本能,因而,由于无止境地追求生活标准,而产生和强化了人的私心。所以他认为私心是人之本能,由此得出结论,人首先是为自己而生活的。并说:“故官人而不私以禄,则随召之,必不来矣。”这说明,即使是作官之人,若不给以俸禄,他也不会去当这个官的。就连孔子也不免于私心。 《藏书》中的许多论点都不符合当时的正统观点。作者自知该书与世不相入,所以说,“吾姑书之而姑藏之,以俟夫千百世之下有知我者。”故名之曰《藏书》。著者正因该书而招祸,以至直到清代仍被列入禁书。 《藏书》最早刊刻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后有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补刻本。一九五九年中华书局据二种版本互为参校,断句整理出版新本,一九七四年修订重印。《续藏书》取材于明代的人物传记和文集,记述了神宗以前明代人物约五百余名。该书又称为《李氏续藏书》,有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王维俨刻本。明陈仁锡评本。一九五九年张光澍点校、北京中华书局排印本。一九七四年北京中华书局将之与《藏书》同印共出版六册。 《藏书》《藏书》
明李贽撰。李贽(1527~1602)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福建泉州人。嘉靖举人。历任礼部司务、云南姚安知府等职。反对宋明理学,尝自言:“自幼倔强难化,不信道,不信仙释”,“见道学先生则尤恶”。否认有所谓“道”的存在,认为“人无不载道”,“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反对“存天理,灭人欲”之说,认为“谓圣人不欲富贵,未之有也”,“势利之心,亦吾人秉赋之自然”。晚年酷爱史学。著有《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史纲评要》、《李温陵集》等,其目的在于打破汉、唐、宋以来传统的史学观点。万历三十年(1602),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罪下狱,于狱中自杀。该书又称《李氏藏书》,共68卷。作者自称其书“但可自怡,不可示人”,故名。内容主要记载自战国至元亡约800人的事迹。分为世纪、列传两种体例。列传中又分为大臣、名臣、儒臣、武臣、贼臣、亲臣、近臣、外臣8类,每一类下再根据人物生平细分为若干门。在帝王、大臣纪传之前各有总论,对历朝帝王多用四字一句作简要的评价,并附评语。取材主要为历代正史。评论精辟,敢于抒发自己的独到见解,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如该书《总目前论》中说:“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为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总目答论》中又说:“名臣未必知学而实自有学。自儒者出而求志达道之学兴矣,故传儒臣。儒臣虽名为学而实不知学,往往学步失败,践迹而不能造其域,卒为臣名所嗤笑。然其实不可以治天下国家,亦无怪其嗤笑也。”“唯去子自以尝学俎豆,不闻军旅,辞卫灵,逐为邯郸之妇所证据,千万世之儒皆为妇人矣,可不悲乎!”其评秦始皇帝说:“自是千古一帝也!”评陈胜说:“匹夫首倡”,“古所未有”。评项羽说:“自是千古英雄”。评汉宣帝说:“吁,此不足称帝矣!”又如评商鞅、韩非、晁错为“强主名臣”,评李悝、桑弘羊为“富国名臣”,均表现出作者的非凡见识。该书曾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在南京刊行。明清两代被列为禁书。1959年中华书局出版有标点本,全4册。作者后有《续藏书》27卷,可供参考。 藏书cángshū收藏图书;收藏的图书 藏书cángshū❶ 〈动〉收藏图书:藏书家|藏书数十万册。 藏书;藏书◉ 藏书cánɡ // shū 动 收藏书籍。〈例〉~票/ ~家/ ~楼/ 我校图书馆~五万余册/ 王老师家里藏了五千多册书。 藏书cáng shū收藏书籍:我们家也算是个读书人家,祖父手里也爱~。(四二·968) 收藏 收藏藏(藏蓄;藏畜;藏收;藏庋;戢藏;备藏;掖藏;怀藏;韫藏;储藏;敛藏) 臧 庋(庋藏;庋置;庋掌) 廪 纳(~卷入柜) 缊 贮(收贮;盛贮) 弆(弆藏) 掖(~紧) 打挟 掩盖 韬戢 ☚ 怀藏 珍藏 ☛ 藏书 藏书储书 墨庄 善和 金匮 ☚ 各种书 集子 ☛ 藏书明李贽著。凡世纪8卷,列传60卷。为传记体的史评著作。该书“颠倒千万世之是非”,对由战国至元朝的一千多年历史作了重新评说。提出是非无定质的观点。“人之是非,初无定质;人之是非人也,亦无定论”(《世纪列传·总目前论》)。认为是非之评价标准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昨日是而今日非矣。今日非而后日又是矣”(同上书)。故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同上书)。强调树立独立人格,把自作主宰视为善人的标志,认为人“生来便自不肯依人脚迹”(《孟轲》)是善的表现。在君德、臣德的评价标准方面,书中亦一改传统的敬天忠君的观念,而强调“安养斯民”为君臣之本。“夫天之立君,本以为民尔”(《田齐》)。“民得安养而后君之责始塞。”(《冯道》)在社会人生方面,则认为“人必有私”乃是“自然之理”。“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德业儒臣后论》)。指斥理学家的“无私之说”,“皆画饼之谈,观场之见”,“只乱聪耳,不足采也”(同上书)。书中还以骇俗之论,对冯道、陈胜、卓文君等历史人物作了反叛封建传统伦理的新评价。该书初刻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1959年中华书局校点出版。 《藏书》经传体历史论著。明末思想家李贽(1527~1602)著,共68卷。作者披阅史书,独立思考,作纪传体史论,叙及战国至元末历史人物约800人。又作《续藏书》27卷,叙及明初至明神宗以前历史人物约400人。这两部书对历史人物作了与传统见解不同的评价。自称“颠倒千万世之是非”、“与世不相入”,只能“藏之后世”,遂取名《藏书》,实为向封建传统势力作斗争的策略。这两部书并未藏起,而是由书坊刊行于世。书出,被封建统治者查禁,但禁愈严,传愈广。 藏书 藏书(明)李贽撰。68卷。论述自战国至元亡时历史人物800余人,多取材于正史、《通鉴》。有1959年中华书局校点本通行。 ☚ 善行录 续藏书 ☛ 藏书亦称《李氏藏书》。明李贽著。共六十八卷。自称“此书但可自治,不可示人”,“吾姑书之而姑藏之,以俟夫千百世之下有知我者”。故名。以纪传体论战国至元代的历史人物约800人。批评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的观点。中华书局1959年有点校本。 藏书 《藏书》68卷。传述战国至元末人物约八百人。有《四库全书》本。中华书局1959年版,1962年重印,全4册。 ☚ 续焚书 续藏书 ☛ 藏书六十八卷。明李贽撰。李贽事迹详见《九正易因》。是书记述战国至元史事,纪传体裁,纪传之中,又各立名目。前有自序曰:“前三代吾均勿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然则予之是非,人又安能已。”表现出作者反封建传统礼教的精神,因而是书受到封建史学家的指责。有万历二十七年(1599)刻本和崇祯年间刻本。又有中华书局标点铅印本。 《藏书》cang shuCollected Books→李贽 (Li Zhi) 藏书collection of books;library 藏书collection of books;library 藏书collection of books 藏书书名。明代回回人※李贽撰。亦称《李氏藏书》。全书68卷。万历二十七年(1599)刊行于南京。记战国至元亡约800名人物事迹。分世纪、列传,以其独特的历史见解在记传之前、冠以总论,认为“秦始皇为千古一帝,”以孔子之是非不足据。并对历朝帝王加以评述。列传分大臣、名儒、儒臣、武臣、贼臣、亲臣、近臣、外臣8类,一一评述其人之是非功过。将农民起义领袖陈涉、窦建德等都列入“世纪”,与历代帝王并列。大胆批判旧礼教、假道学。明清两朝诬其“倡乱道”、“别立褒贬”,列为禁书。但在士大夫中,广为流行。有1959年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修订重印本。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