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蕃坊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蕃坊(一) 亦称蕃巷。唐宋时入华外国人的聚居地段,由官府划定。随着贸易的不断扩大,当时主要的通商口岸,如广州、扬州、泉州、明州 (今宁波),均有划定的蕃坊。宋朱尨《萍洲可谈》二:“广州蕃坊,海外诸国人聚居。置蕃长一人,管勾蕃坊公事,专切招邀蕃商入贡,用蕃官为之,巾袍履笏如华人。蕃人有罪,诣广州鞠实,送蕃坊行遣。” (二) 唐宋时大食、波斯等商人在中国的侨居区。因其面貌、宗教信仰和习俗不同于当地居民,故当地居民称他们的聚居区为“蕃坊”,他们的后裔即成为中国的穆斯林。 古代名物 > 地物類 > 土部 > 區劃 > 蕃坊 蕃坊 fānfáng 唐宋時外商人在中國的住處。多見於沿海城市。宋·朱彧《萍洲可談》卷二:“廣州蕃坊,海外諸國人聚居。置蕃長一人,管勾蕃坊公事,專切招邀蕃商入貢,用蕃官爲之,巾袍履笏如華人。蕃人有罪,詣廣州鞫實,送蕃坊行遣。” 蕃坊亦称“蕃巷”、“蕃市”、“蕃落”,或作“番坊”。唐宋时大食、波斯商人在中国东南沿海某些商埠的聚居区。此称见于唐方千里(字鹄举,太和进士, 高州刺史)《投荒录》一书。据后人考证,广州在“府城之南,珠江北岸”; 泉州在“城南郊,地临晋江”;杭州在“薦桥西至文锦坊间”。由中国政府从“蕃商”中择“最有德望者”为“蕃长”, “管勾蕃坊公事”。“蕃坊”既是社会行政单位,也为自然形成的宗教组织,具有“政教合一”的性质。 蕃坊 106 蕃坊亦称“蕃巷”。唐宋时外商在中国居住的地方。自唐以后,海上贸易日趋发达,外国商人不断增多,政府为加强管理和便利其开展业务,在京都和各重要通商口岸均辟有特别寓居之所,名为“蕃坊”。唐代在长安、广州、明州、泉州、杭州等地都置有蕃坊。宋代蕃坊的数量更多,规模亦不断增大,政府在每一个蕃坊置蕃长一人,管理蕃坊各种事务。 ☚ 折中仓 柜坊 ☛ 蕃坊 蕃坊古时在海港城市中外商及外侨聚居之所。亦称蕃巷。唐代中外海上贸易发达,外商、外侨增多,常在港口所在地集中居住,被称为蕃坊。宋朝政府在通商口岸广州、杭州等地设置蕃坊,专供外商、外侨居住,饮食服用听如其俗。置蕃长一人,以外商、外侨中有声望者选充,负责处理蕃坊中各类公事、接待贸易船只及招徕外商等。 ☚ 戏场 商馆 ☛ 蕃坊 蕃坊又称 “蕃巷”。古代沿海口岸城市中的外国侨民聚居区。始建于唐文宗大和(827—835)以前之广州。黄巢起义军攻陷广州后, 一度萧条。北宋执行对外开放、奖励外贸政策, 再趋繁盛。朱彧《萍州可谈》:“广州蕃坊, 海外诸国人聚居。置蕃长一人, 管勾蕃坊公事, 专切招邀蕃商。”坊中多为巨商富贾, 故设有蕃市。因每年多有蕃客带妻儿居住广州, 故又设“蕃学”, 作为外商子弟从学之所。元代蕃坊犹存, 明初消亡。 ☚ 依价回赐 蕃市 ☛ 蕃坊穆斯林商人在中国的居地之称。唐宋元时期,来中国广州、泉州等地朝贡经商的穆斯林商人众多,或与汉人杂居,或聚居于城市之一隅,谓之“蕃坊”。由蕃长司蕃长统察公事。蕃坊处建有礼拜寺、市场。时广州、泉州、杭州、明州(今宁波)、扬州等城市港口均有。广州在城西南,临珠江,泉州在城南,临晋江,蕃客择居于此,是为便于出海。今回民聚居区称“坊”,实源于此。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