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蔡琰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蔡琰蔡 琰(1931— ) 张德龙主编 上海高等教育系统教授录第536页 蔡琰 蔡琰177一?建安女诗人。字文姬,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蔡邕女。博学多才,妙于音律。初嫁河东卫仲道。夫亡,归母家。汉末大乱,为胡羌所虏。后陷南匈奴,为左贤王妻,留居十二年,生二子。曹操念蔡邕无后,以金璧赎归,再嫁董祀。现存五言《悲愤诗》,写诗人半生坎坷遭遇,感情真挚,动人肺腑,是一首具有强烈抒情气息的叙事长诗。另有骚体《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相传亦为她所作。 ☚ 王粲 繁钦 ☛ 蔡琰 蔡琰177—?字文姬,又作昭姬。原籍为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其父蔡邕,字伯喈,曾拜左中郎将,史称蔡中郎,文姬为其独生女。东汉灵帝光和元年(178)七月,蔡邕任议郎,应密诏,因讥刺宦官获罪入洛阳狱,原判“弃市”,中常侍吕强为之求情,诏“减死一等,与家属髡钳徙朔方”,时文姬约一岁。邕于光和二年四月被赦,旋即得罪于宦官集团,又“亡命江海十二年”。“亡命”结束时,文姬已十四五岁。在她不满十六岁时适河东人卫仲道。在此期间,董卓乱起,蔡邕被任为左中郎将。董卓于献帝初平三年(192)被诛,蔡邕亦被问罪,并于同年夏瘐死长安狱中。文姬初嫁当在父亡前夕,十六至十八岁间,因夫亡无子便归宁原籍。迄献帝兴平(194—195)间,亦即文姬十八九岁时为乱军所掠。后成为南匈奴左贤王之妻,在胡中十二年,生二子。建安十三年(208),被丞相曹操以金璧赎回,即所谓“文姬归汉”。后当是曹操作合,嫁与屯田都尉董祀。其五言《悲愤诗》当是被适董祀后追忆而成。董祀犯罪当死,文姬亲诣曹府为之求情,其“音辞清辩、旨甚酸哀”,曹为之动容,追回成命,董祀免于一死。时值天寒,曹操赐“蓬首徒行”之文姬以头巾履袜,并询及:“闻夫人家先多坟籍,犹能忆识之不?”文姬答曰:“昔亡父赐书四千许卷,流离涂炭,罔有存者。今所忆诵,裁四百馀篇耳。”曹操欲命人为其抄写,文姬以男女有别不能亲授谢绝。曹操予以纸笔,文姬以“真草”“缮书送之,文无遗误”。鉴于文姬归汉后,对整理其父文籍所作巨大贡献,后人因以“中郎有女堪传业”誉之。题名蔡琰的作品共有三篇,即见于《后汉书·董祀妻传》的五言和骚体《悲愤诗》各一章,以及见于宋朝朱熹、郭茂倩分别编次的《楚辞后语》和《乐府诗集》的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此三者不仅均系于蔡琰名下,所写亦大抵是她的身世,但是否为蔡琰所作,自北宋苏轼以来即有异议。苏轼以与史实不合和“东京无此格”为由,否认五言《悲愤诗》为蔡琰所作,而吴闿生却谓其为文姬肺腑中言,绝非伪托。文学史界基本肯定五言《悲愤诗》为蔡琰所作,而以骚体《悲愤诗》与蔡琰身世多有不符,当出于晋人伪托。关于《胡笳十八拍》的真伪,从宋朝至今一直众说纷纭,迄无定论。五言《悲愤诗》从开头的“汉末失权柄”至“乃遭此厄祸”的三分之一的篇幅中,确有与史不合之处。但诗艺与史有别,不宜据此而疑其为伪作。此诗最成功处乃在写母子之别情和末段对人物命运的“点化”,特别是被张玉穀称为“总束通章”的“悲愤大结穴处”(《古诗赏折》)的末二句,更道出了“一生抱恨常咨嗟”(王安石语)的封建时代大多数妇女的悲剧命运。蔡琰事见《后汉书·董祀妻传》和曹丕《蔡伯喈女赋·序》。 ☚ 繁钦 徐幹 ☛ 蔡琰?—?字文姬,一作昭姬。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汉末女诗人。蔡邕之女,十六岁嫁河东卫仲道,夫亡无子,归母家。兴平中天下丧乱,琰为胡兵所虏,身陷南匈奴十二年,与左贤王生二子。曹操念蔡邕无后,以金璧赎回,再嫁同郡董祀。蔡邕作品经战乱全部散失,琰奉曹操之命,默写出四百余篇。琰有集一卷,已佚,现存《悲愤诗》、《胡笳十八拍》等诗三首。 蔡琰 蔡琰字文姬,又作昭姬。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生卒年不详。著名学者蔡邕的女儿。博学多才,精通音律。初嫁河东卫仲道,夫亡无子,归宁于家。汉末天下大乱,她为胡兵所虏,身陷南匈奴达12年之久,并生了两个儿子。曹操素与蔡邕友善,痛其无嗣,乃于建安十二年(207)派遣使者到南匈奴,用金璧赎回蔡琰。回到中原后,又嫁屯田都尉董祀。 ☚ 宋子侯 仲长统 ☛ 蔡琰悲愤诗 蔡琰 047.蔡琰(p2710.1)释文有云: “初嫁河东卫仲道,夫亡无子,归母家。兴平中, 为乱兵所掠,又嫁南匈奴左贤王,生二子,居留匈奴十二年。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遣使以金璧赎回,改嫁同郡屯田都尉董祀。有《悲愤诗》一首。又《胡笳十八拍》相传为琰所作。见《后汉书·八四·董祀妻传》。” ☚ 蒪羹鲈脍 荡漾 ☛ 蔡琰 蔡琰字文姬。东汉诗人。陈留围(今河南杞县南)人。父蔡邕,文学家,又精通天文、数字、通音律,对蔡琰给予了很好的教育和很深的影响。蔡琰聪慧过人,博闻强论,父曾赠给她4000多卷典籍,后均散失,曹操要她凭记忆整理、辑出400多篇。蔡琰先嫁河东卫氏,夫亡,回娘家。汉末大乱,被董卓部下掳去,流落北方南匈奴(今内蒙一带)12年之久,为左贤王妻,生两子。曹操统一北方后,顾念与蔡邕的旧交,爱惜文姬才华,以重金赎回,再嫁董祀。其作品现存五言《悲愤诗》、骚体《悲愤传》和《胡笳十八拍》。五言《悲愤诗》是一首长达540字的长篇叙事诗,是前此文人诗歌中所无。骚体《悲愤诗》在艺术上的显著特色是现实主义。《胡笳十八拍》则是一首浪漫主义杰作。 ☚ 卫夫人 李清照 ☛ 蔡琰 蔡琰162—229汉末女诗人。字文姬,一作昭姬。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汉代名士蔡邕之女。博学多才,好文辞,精通音律。16岁时嫁给河东卫仲道。夫亡,无子。归娘家寡居。汉末战乱,董卓入据洛阳,约在兴平二年(195年),被董卓军强迫西迁长安。接着又为胡骑俘虏,辗转入南匈奴。身陷南匈奴12年,与南匈奴左贤王生二子。曹操素与其父友善,当丞相后,顾念蔡邕无后,且其著作散失,需能人整理,建安十二年(207年)遣使者以金璧将文姬赎回。她回到中原后即奉曹操之命,凭记忆将其父蔡邕已散失的书籍整理、缮写出四百余篇,为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做出重要贡献。返回故里再嫁同郡屯田都尉董祀。蔡琰善作诗词,有五言及骚体《悲愤诗》各一篇。其中五言《悲愤诗》是她的代表作。诗篇全长108句,叙述自己为乱军所掳,流落南匈奴,受尽凌辱,后又被赎归汉,与亲子分别的不幸遭遇及矛盾心情。诗中“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令母亲“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哀泣“悠悠之千里,何日复交会?”其不能割舍又不能不舍的痛苦无奈之情催人泪下。诗篇通过描写自身的悲惨命运,也反映了人民在战乱中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悲惨场景,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诗篇叙事与抒情紧相融合,全篇流贯着强烈的悲愤情绪,文辞深沉,描绘生动,感情真挚动人,是古典叙事诗难得的佳作。蔡琰另有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真伪尚有争议,郭沫若认为并非伪作,誉为“这实在是一首自屈原《离骚》以来最值得欣赏的长篇抒情诗。”全诗分十八章,一章为一拍。将她自伤身世,沉痛的感情,深刻而细致地表现出来,使全诗哀婉动人。她倾诉了种种苦难和愤懑,有时凄惶伤感,有时激越难平。“如天有眼兮何不见我独漂流?如神有灵兮何事处我天南海北头?我不负天兮天何配我殊匹?我不负神兮何殛我越荒州?”呼天抢地,捶胸泣血,确是抒情诗中辉耀异彩的佳作。它是对汉末社会动乱的真实写照,也是对军阀暴行的血泪控诉。 ☚ 班婕妤 谢道韫 ☛ 蔡琰 042 蔡琰生卒年不详三国魏女诗人。蔡邕之女。字文姬,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博学有才辩,通言律。初嫁河东卫仲道,夫亡,归母家。汉末大乱,为董卓部将所虏,归南匈奴左贤王,居匈奴12年。曹操念蔡邕无后,以金璧赎归,再嫁董祀。有《悲愤诗》五言及骚体各一首,写自己的悲惨遭遇,也反映了当时人民在战乱中所受的痛苦。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亦相传为她所作。 ☚ 王粲 阮籍 ☛ 蔡琰 蔡琰CaiYan汉魏间女诗人。字文姬,又作昭姬。大约生于灵帝熹平(172~178)年间。著名作家蔡邕的女儿。自幼博学有才辩,又精通音律。初嫁河东卫仲道,后夫亡归家。汉末董卓之乱中,为南匈奴军所虏,滞留南匈奴12年。嫁胡人,生有二子。建安十二年(207),为曹操遣使者持金璧赎回。又重嫁屯田都尉董祀。 ☚ 孔融 阮籍 ☛ 蔡琰 蔡琰162—229蔡文姬,东汉末著名女诗人,字文姬,东汉著名学者蔡邕之女,陈留圉 (今河南杞县)人。“博学有才辨,又妙于音律”,为当时人所称许。其父于公元192年董卓被杀后以“怀卓”罪名下狱而死,蔡琰十六岁时嫁给河东卫仲道为妻,不幸夫死早寡,因无子而回娘家寡居。汉末关中大乱,蔡琰不幸被虏而去,辗转入南匈奴,被迫嫁与南匈奴左贤王,历十二载,生下两个儿子。曹操当了丞相后,感念蔡家风范,以金璧赎蔡琰回汉,整理她父亲的遗著。归来之后,蔡琰凭记忆整理出父亲近四百余篇书稿,为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后来蔡琰又嫁给了同郡屯田都尉董祀为妻。蔡琰的作品有 《悲愤诗》 和 《胡笳十八拍》等,诗中不仅抒发自己沦落异乡,饱受战乱之苦,而且也反映了广大人民在战乱中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悲苦之情。 ☚ 邓绥 谢道韫 ☛ 蔡琰177—?汉末女诗人。字文姬,一作“昭姬”,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蔡邕之女。有才辩,通音律。16岁嫁卫仲道。夫亡,汉末大乱,归南匈奴左贤王,12年间生二子。经曹操赎归,再嫁董祀。五言《悲愤诗》为代表作,写自己与人民的社会遭遇,悲怆感人,为古代优秀叙事诗之一。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相传也是她的作品。参见“悲愤诗”。 蔡琰 蔡琰约177~?汉魏间女诗人。字文姬,一作昭姬,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蔡邕之女。博学多才,精通音律。初嫁河东卫仲道,夫死而归母家。兴平年间,为胡骑所虏,身陷匈奴12年。后为曹操赎回,嫁同郡董祀。著有五言《悲愤诗》、骚体《悲愤诗》及《胡笳十八拍》3首,亦有人疑后二首非出其手。五言《悲愤诗》通过较为完整的故事情节与生动的人物形象,艺术地再现了蔡琰本人的悲惨遭遇,折射出汉末战乱中人民身受的痛苦。全诗浑挚沉痛,具有浓厚的悲剧色彩,叙事、对话及心理描写的交替使用,益发增强了诗篇的感染力。是古代叙事诗中的优秀之作。 ☚ 刘桢 曹丕 ☛ 蔡琰约177~?汉末女诗人、书法家。字文女,约生于灵帝熹平末(177年~178年),幼年随父流亡江湖,初嫁河东卫仲道,夫亡寡居。汉末军阀混战,被董卓部下胡羌军所掠,后来陷于匈奴,嫁与左贤王,历时12年,生有二子。后来曹操念蔡邕无后,用金璧将其赎回,改嫁同郡董祀。著有 《悲愤诗》 五言及骚体诗各一首,诗中写出了自己的悲惨经历,也反映了战乱时期人民所遭受的痛苦,是建安时期文学杰作。世传《胡笳十八拍》 ,相传也为她所作。蔡琰擅长书法,有较高造诣。《淳化阁帖》收有其作品。她的草书字字独立,连绵笔画不多,排布整齐、波磔分明,既飘扬洒落,又蕴涵雅朴,颇似直接由隶书演变而来的章草。 蔡琰Cai YanWei poetess between the Han and Three Kingdoms.Works: Poem of Grief and Anger,Eighteen Cadences for the Barbarian Flute,etc. 蔡琰东汉著名女诗人。字文姬,一作昭姬。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蔡邕女。博学多才,精通音律。初嫁河东卫仲道,夫亡,孀居母家。汉末大乱,为南匈奴左贤王部将所虏,在胡与左贤王生活十二年,生二子。曹操念蔡邕无后, 以金璧赎归,再嫁董祀。著有《悲愤诗》两首。相传《胡笳十八拍》也她所作。 蔡琰汉魏间女诗人。字文姬。陈留圉县(河南杞县南)人。蔡邕之女。博学多才,妙于音律。幼年随父漂泊流亡。初嫁河东卫仲道,不久寡居。汉末为董卓部下胡骑所虏,归南匈奴左贤王,居南匈奴十二年。生二子。被曹操用金帛赎回,母子分离。后嫁屯田都尉董祀。 《悲愤诗》是其自传性作品,长五百四十字,为前所未有的叙事长诗。反映了汉末人民,特别是妇女的悲惨境遇,控诉了军阀混战的罪恶。读来使人有亲临其境、目睹其人、哀愤欲绝之感。 蔡琰蔡琰書 (局部) (東漢)陳留圉(今河南杞縣南)人。字文姬。邕女。博學有才辨,妙於音律,兼通詩、文。工書翰,筆法得父傳而傳之鍾繇。興平(194—195)中兵亂,被胡騎所虜,遂為南匈奴左賢王之妻,居胡地十二載。生兩子。曹操以金璧贖之歸。操因問曰:“聞夫人家多墳籍,猶能憶識之否?”文姬云:“昔亡父賜書四千許卷,今所誦憶裁四百餘篇耳。”操曰:“今當使十吏就夫人寫之。”文姬云:“男女之别,禮不親授,乞給紙筆,真草唯命。”於是繕書送之,文無遺誤,筆迹酷似邕書。著有 《胡笳十八拍》、《悲憤詩》。北宋黄庭堅 《山谷題跋》謂: “蔡琰 〈胡笳〉 引自書十八章,極可觀,不謂流俗,僅禎兩句亦似人身世邪。”後再稼董祀。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