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蓑蛾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昆虫 昆虫虫(虫子;~蛾;~蚁;草~;大~;爬~;飞~) 斯弥 虺蜓 另见:翅膀 虫飞 爬动 鸣叫 哀叫 ☚ 昆虫 各种昆虫 ☛ 害虫 害虫害虫名:蚜(蚜虫;菜~;棉~;桃~;烟~;麦~) 蛾(蛾子;螟蛾;麦~;菜~;衣~;蓑~;毒~;天蚜;夜~;枯叶~) 蚧(红蜡~)蝽(蝽象;荔枝~) 螟(螟虫;大~;桑~;菜~;稻~虫;三化~;玉米~) 蛉(棉~) 蝚 虸(虸蚄) 蟪(~蛄) 蟘 蠖(尺蠖) 蠷(蠷螋) 螨(螨虫;彩~;草~;尘~) 蝶 蠰 螬 蝉(灰~;叶~;稻叶~) 蜮 蜜虫 腻虫 粘虫 油虫 蟥虫 蠓虫 毛虫 竹象 龙虱 白蚕 樟蚕 天牛 地胆 田鳖 步曲 蓟马 樗鸡 芫菁 瓜守 叶甲 牙甲 葬甲 桑蟥 麦蛆 叶蛆 斑蟊 蜤螽 油葫芦 稻飞虱 桑木虱 红娘子 地老虎 黄守瓜 小红虫 金花虫 食心虫 钻心虫切根虫 夹叶虫 卷叶虫 稻苞虫稻象虫 铁甲虫 铁壳虫 硬壳虫乌壳虫 放屁虫 另见:叮咬 翅膀 爬行 飞翔 为害 ☚ 害虫 各种害虫 ☛ 蓑蛾bag mothe取食果茶林木及药材叶部的蛾类害虫。鳞翅目,蓑蛾科。幼虫藏身于护囊内,有“避债虫”之称。常见的有大蓑蛾、茶蓑蛾、白囊蓑蛾等,其中以大蓑蛾的发生较普遍而严重。
一般年生1代,在广东和台湾2代,江苏、江西和上海等地有少数出现2代。在南京以末龄幼虫和很少数的幼龄幼虫在枝条上的护囊内越冬。雌雄幼虫分别在5月上旬至5月下旬和4月中旬至5月上旬化蛹,5月下旬到6月上旬成虫产卵。幼虫孵化盛期在6月中、下旬。雌、雄幼虫分别于9月中旬至10月下旬和8月下旬至9月中旬进入越冬。雌雄成虫寿命分别为14天和5天。卵期平均为21天。雌雄幼虫期分别为320天和300天左右。雌雄蛹分别为17天和41天。雌虫羽化时,在护囊的排泄孔处集有大量鲜黄的茸毛。雄虫羽化时,蛹体常半露于排泄孔外。多在白天羽化,交配多在晚间。雌成虫释放性信息素,对异性具有很强的吸引力。释放性信息素的腺体,分布在胸部背面。前、中、后胸的腺体数平均每100平方微米中,分别有3.14、38.2和16.7个。2~6时和17~20时是雌成虫释放性信息素的两个高峰,后者的释放量是前者的100倍左右。雌成虫交配后一二小时即产卵。卵产于蛹壳内。一般在一天内全部产完,平均产卵3 430粒,最高可达5 877粒。幼虫孵化后,先在蛹壳中停留5天左右,然后蜂拥出囊,并吐丝下坠而分散。初孵幼虫散布到栖息物上,首先啃食寄主叶组织,吐丝将碎叶屑连结,在胸部下形成一条两端固着中间游离的横带,以后不断吐丝将碎叶屑织成一个护囊的外壁,此时幼虫转入囊内,吐丝织造内壁,最后形成完整的小囊,一囊形成约需3~4小时。随着虫体的长大,护囊也逐渐扩大。虫龄小时,常在囊的颈口周围披上枝叶碎片,使囊有所延长和扩大;在虫龄较大时,幼虫将囊局部或大部咬破,再吐丝缀合叶片和小枝梗扩大护囊。幼虫除为害叶片外,有时还可食害果实,嫩枝和树皮,取食以早晚最盛。越冬虫囊在小枝环系处,常被缢束成瘤,易为风折。大蓑蛾的传播,主要是初孵幼虫出囊时借风力扩散。越冬幼虫可随苗木调运而传播。虫口多分布于树冠外围,在孤立或稀疏的寄主上虫口密度常较高,而郁闭度大的虫口常较少。初孵幼虫出囊时,由于风力的作用,大量个体常因得不到适宜寄主而死亡。幼虫可受核型多角体病毒(Baculovirus A亚组)所感染,感病率高者可达27%。还受白僵菌的侵染和家蚕追寄蝇的寄生,后者的寄生率可达70%左右。此外,白头翁、喜鹊、白脸山雀等鸟类的捕食,以及鼠类的捕食,使空囊增多。寄生在雌雄蛹上的还有野蚕黑瘤姬蜂。 茶蓑蛾 学名C. minuscula Butler。分布于日本、越南及中国南方。食性杂,寄主达100多种,如茶、桃、苹果、柑橘、柿、女贞、栀子、石榴、罗汉松、紫荆等。雄成虫体长约13毫米,翅展23~30毫米,体、翅深褐色,触角羽状,胸部背面密被鳞毛,前翅沿外缘近翅尖处有两个长方形透明斑块。雌成虫纺锤形,体长12~16毫米,头小,黄褐色,胸、腹部黄白色,后胸和腹部第七节各有一环黄白色茸毛(图2)。卵椭圆形,黄白色。末龄幼虫体长22~30毫米,头部黄褐色,有黑褐色斑块,体肉黄色至紫褐色,胸部硬皮板褐色,背面有深褐色纵纹2条,每节两侧各有褐斑1个,腹部各节背面有黑色小突起4个,排列略呈“八”字形。雄蛹赤褐色,腹末弯曲成钩状。雌蛹近纺锤形,赤褐色,头小,胸部弯曲。雌雄蛹腹末臀棘均分岔,岔端又各具短刺1枚。4龄起囊外缀有纵列而整齐的小枝梗,末龄幼虫护囊长25~30毫米。 图2 茶蓑蛾 中国贵州省年生1代,江苏、安徽、浙江、湖南等省1~2代,台湾2~3代。各地均以幼虫在枝条上的护囊内越冬。翌春气温10℃左右,树木萌发新芽时开始活动。江苏宜兴越冬代和第一代分别于5月下旬至6月下旬和8月上旬至9月上旬羽化。第一、二代幼虫分别于6月上旬和8月中旬开始出现。羽化时间多在黄昏前。雄虫羽化时蛹体半露于护囊排泄孔外。雌虫羽化后,在囊的排泄孔处充塞许多黄色茸毛。成虫于清晨和傍晚交配、产卵。雌蛾交配后即开始产卵。每雌产卵500余粒,卵期7天左右。幼虫孵化后,自护囊排泄孔处蜂拥而出,并吐丝下坠,借风力吹散而传播,或沿母囊向上爬行分散。虫体到达栖息物后,首先吐丝营囊,随虫体的增长,护囊亦相应增大,4、5龄幼虫能咬取小枝粘连囊上。茶蓑蛾的寄生蜂较多,常见的幼虫寄生蜂有蓑蛾瘤姬蜂、桑蟥聚瘤姬蜂、黄瘤姬蜂、和寄生于蛹的野蚕黑瘤姬蜂等。 白囊蓑蛾 学名Chalioides Kondonis Matsu-mura。分布于中国华东、中南和西南。食性杂,常见寄主有茶、油茶、石榴、苹果、梨、紫荆、法国梧桐等。雄成虫体长8~11毫米,翅展18~20毫米,体浅褐色,腹末黑色,全体密被白色长毛,前后翅均透明,后翅基部被有白毛。雌成虫体长9~14毫米,黄白色,无翅。卵椭圆形,黄白色。末龄幼虫体长30毫米,浅褐色,中、后胸硬皮板分成两个斑块,斑块上具深色点纹。每一体节上具有排列整齐的深褐色点纹。雌雄蛹均为赤褐色,护囊质地紧密,无枝叶附着,全为丝质构成,长圆锥形,长约30毫米,灰白色。一年1代。以幼虫在护囊内越冬。越冬幼虫于3月中旬开始活动,5月下旬开始化蛹,6月中旬开始羽化、交配。产卵于囊中的蛹壳内。7月上旬开始孵化。10月以后,幼虫进入越冬。 蓑蛾防治方法是: 在幼虫幼龄时期喷敌百虫液毒杀; 人工摘除; 防治大蓑蛾还可喷洒大蓑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液使其发病致死。 蓑蛾bagworm茶树叶部的一类害虫, 俗称背袋虫、袋袋虫、避债虫。主要有茶蓑蛾( Claniaminuscula Butler)、大蓑蛾 (Clania variegataSnellen)、小蓑蛾(Acanthopsyche sp.)桔白蓑蛾(Chalio-ides kondonis Mats)、褐蓑蛾(Mahasena colonaSonan)等, 均属鳞翅目蓑蛾科。 图1 茶蓑蛾 防治 人工摘除蓑囊, 清除“为害中心”。幼龄幼虫发生盛期喷施杀螟杆菌, 青虫菌每毫升含1亿孢子菌液, 80%敌敌畏、80%敌百虫、50%辛硫磷、50%杀螟松、50%马拉松1 000倍液, 或除虫菊酯类农药6000~8000倍液, 并适当重喷。 大蓑蛾 形态 雄蛾体翅淡褐色, 前翅翅脉暗褐, 外缘有5个半透明斑, 胸部背面有5条暗褐色纵纹。雌蛾蛆状, 长25~27毫米, 头端部淡赤褐色, 胸、腹部淡黄白色。卵椭圆形, 淡黄白色。幼虫大多灰褐色。成长幼虫雌雄分化差异明显: 雌幼虫肥大, 体长25~40毫米, 头赤褐色, 胸部背板灰黄褐色,中线黄色, 侧方有两条赤褐色纵斑, 腹部乌褐色, 多横皱; 雄幼虫瘦小, 体长17~24毫米, 头黄褐色, 中央有一白色“人” 字纹, 胸部灰黄褐色, 背侧亦有两条赤褐色纵斑, 腹部黄褐色, 背面较暗。蛹赤褐色, 背面较暗。雄蛹为被蛹, 雌蛹似蛆蛹。成长幼虫护囊50~70毫米, 丝质坚实, 囊外贴附枝叶碎屑及枯叶片(图2)。 图2 大蓑蛾 生活习性 各地均一年发生1代, 局部发生不完全两代。以老熟幼虫在护囊内越冬, 次春4月底前后化蛹, 5月下旬成虫盛发。雄蛾夜晚活动, 有趋光性。雌雄交尾后, 每头雌蛾产卵量多达1 000余粒,幼虫食性杂, 初龄时可随风飘移, 常自一些乔木树上向附近茶园扩散为害。其天敌较多, 主要有寄生绳和灰喜鹊等啄食。 防治 见茶蓑蛾。 小蓑蛾 形态 雄蛾黑褐色,体长4毫米左右, 后翅底面银灰色, 有光泽。雌蛾蛆状, 体长6~8毫米, 头咖啡色, 体米白色。卵椭圆形米色。幼虫淡黄白色, 体长5.5~9.0毫米,中、后胸背板各分成4个黄褐色小块,腹部第8节背面有褐点两个, 第9节有4个。护囊近圆锥形, 长7~12毫米, 囊外贴满有茶叶细末叶片,内壁丝质灰白。 生活习性 在浙江、安徽一带一年发生两代, 福建与广东一年则可发生3代, 在杭州以3、4龄幼虫越冬,两代幼虫危害期分别为6月中旬、8月下旬至次年5月下旬。每头雌蛾产卵100~200多粒。卵期6天左右。1、2龄幼虫咀食叶肉,留下一层表皮, 2龄后穿食成许多空洞, 且常食嫩茎皮, 老熟幼虫多在茶丛中下部挂囊化蛹。 防治 见茶蓑蛾。 桔白蓑蛾 又名白囊蓑蛾、棉条蓑蛾。 形态 雄蛾淡褐色, 长8~11毫米,展翅18~20毫米, 翅透明, 后翅内角有淡白毛。雌蛾体长9~14毫米, 体黄白色, 蛆状, 无翅。卵椭圆、黄白色。幼虫成长时体长25~30毫米, 头褐色, 有黑色点纹, 胸部背板纵斑深褐色, 腹部黄白色, 各节背面都有满色点纹。护囊灰白色, 长圆锥形, 丝质紧密, 囊外无附着枝叶, 可长达30~40毫米。 生活习性 各地均一年发生1代, 在江西等省以中、小幼虫越冬, 次年6月中旬至7月中旬化蛹,6 月底至7月底羽化, 幼虫龄时只食叶肉,残留一层表皮,叶面形成半透明枯斑,长大后将叶片食成孔洞或缺刻,10月中、上旬即停食越冬。 防治 见茶蓑蛾。 褐蓑蛾 形态 雄蛾有翅, 棕褐色, 体长约15毫米, 翅展约25毫米, 翅面带金属光泽。雌蛾蛆状, 乳白色、无翅、体长15毫米。幼虫成长时体长18~25毫米, 头褐色, 散生暗色斑纹, 胸部背板淡黄色, 两侧各有两个不规则黑斑, 腹部黄褐色。护囊丝质疏松, 附有许多碎叶作鱼鳞状重叠排列, 护囊长达25~45毫米。 生活习性 除台湾外, 各地均每年发生1代, 以幼虫将护囊粘附在茶枝基部越冬, 次年2~3月开始活动, 集中为害。在湖南长沙,幼虫有两个取食高峰期,即5月下旬至6月上旬、8月中旬。雌蛾产卵囊内,幼虫孵化后, 爬出母囊, 分散在枝叶上, 随即作囊护体, 咀食表皮及叶肉, 每次蜕皮后将头壳粘附于护囊口外。 防治 见茶蓑蛾。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