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哲学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哲学

 金朝以儒家思想为统治思想。金建立初期,处在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化阶段,没有出现名家大儒。到熙宗时非常重视儒家经典,海陵王父子皆从学于儒者张用直。世宗、章宗都大力倡导汉文化,奖励儒学,使儒学更广泛发展和兴盛起来。金代的儒学思想大约宗于北宋周、程之学。霸州儒者杜时升在嵩、洛山中教授二程之学。《金史·杜时升传》说:“大抵以伊洛之学教人,自时开始。”易州麻九畴治《易》与《春秋》,并以邵雍的《皇极经世书》授徒。金代在学术上有所影响并撰著的是王若虚与赵秉文。王若虚著《道学渊源序》,以为宋儒“使千古之绝学,一朝复续”。他虽对宋儒有所批评,但基本倾向是肯定的。赵秉文是金中后期思想界最有影响的人物,他想挽回文风,提倡孔学,以道德性命之学自任,传世著作有《滏水文集》二十卷。

哲学 - 地域文化 - 可可诗词网

哲学

 哲学是观念文化,乃一切文化之中枢。主要内容为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三秦大地从西周到唐宋的哲学思想对当时全国产生过重要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法家思想是战国百家争鸣时形成于秦地的重要学派。其奠基人就是在秦推行变法的商鞅,而其集大成者当推韩非子。韩非,本为韩国贵族。其着作为秦王嬴政阅读之后,极为叹服,说:“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于是李斯建议:“急攻韩,求韩非。”后韩非使秦,秦王悦之,但并未信用,反为李斯等所害。不过他的学说基本上为后来秦王朝采纳,并为历代统治者重视。
 韩非综合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势”,提出以法治为中心,法、术、势有机结合的法治思想。认为君处势、有术、抱法,以治天下。他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扬权》)为地主阶级建立中央集权政治做了理论上的论证。在认识论上,主张“参验主义”,因而讥讽那些泥古不化,反对变法图新的人是“守株待兔”,认为“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推崇“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郭沫若在其《十批判书·韩非子批判》中说:“韩非之学,实有秦一代的官学,行世虽然不很久,但对中国文化所播及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其学说为秦统一天下,建立中央集权奠定了理论基础,并影响到历代统治者,其历史观是进步向上的,为历代改革家援引。
 西汉立国于为农民起义荡涤的秦代暴政的废墟上,国家凋敝。天子要找四匹毛色一样的马而不得,将相出门或乘牛车(《汉书·食货志》)。统治者吸取“马上得天下而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历史经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不干扰民伤财之事,采用了黄老“无为而治”的思想。着名的“萧规曹随”故事即西汉初黄老思想流行的反映。其特点是:肯定新的封建统一王朝的统治秩序,承认君臣关系是天经地义,不可改变的。与原来老子反对剥削,主张小国寡民的政治思想有很大区别。但老子使民自正、自富、自朴的有利于小农生产的理想仍被保留下来。
 汉初黄老思想铺就了“文景之治”的成功之路。文景时期,出现了“京师之钱累百钜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的富足局面。此后,国力的强盛使雄才大略的武帝刘彻感到“无为而治”的思想限制了自己图谋进取的手脚,于是演出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汉武帝刘彻一贯倾向儒学,登基后便招方正、贤良、文学之士,为“独尊儒术”做了文化和人才上的铺垫。广川(今河北枣强县)董仲舒就是在与武帝的贤良对策中,登上政治舞台的。他在“对策”中极陈春秋“大一统”思想,认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义)也。”分析秦行申不害、商鞅、韩非之法,任刑而不尚德,所以“形者甚众,死者相望,而奸不息”,民不聊生。提出德刑并用,重视德治的统治原则。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董仲舒向朝廷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应该特别指出,武帝独尊的“儒术”已不是东周孔子的“原汁原味”,而是杂糅了道、法、名、墨诸家思想的汉代之新儒。总之,无论是秦始皇以“法”治国、汉初的以“无为”而治天下,还是武帝的“独尊儒术”都是不同历史背景下,统治者寻求治国方略的过程,从哲学思想上来讲,也是法、道、儒诸家验证各自文化价值功能的过程。至西汉中期,中国传统文化以儒道为主体的多元格局已形成。而这种宏阔历史演变的中心舞台恰在陕西。
 汉末,由于经学的弊端和谶纬邪说的泛滥,导致儒学中衰、玄学兴起。魏晋时期,道家复起,玄学出现,说明中国文化中的儒道主体思想进一步合流,再加上印度佛教文化的传入,道教的发展,使中国思想文化出现了儒、道、释三足鼎立的局面。这是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文化发展的一条主线,直到宋明理学的出现,都是中国文化中儒、道、释三家思想相互批判、相互融合、相互补充的产物。(赵吉惠《中国传统文化导论》,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韩愈(768—824)是唐代活动于长安的着名文学家、古文运动的领导者,也是对宋明理学有重大影响的哲学家,其着作汇于《韩昌黎集》中。隋唐佛教炽盛,隋末长安已有僧寺一百二十座。唐立国,皇帝、皇后、太子、公主营建佛寺道寺成风,上行下效。佛寺几成“逃丁避罪”(狄人杰语)的渊薮。寺院经济对国力的冲击使止佛之言时有所出。韩愈除从经济视角外,还从民族文化、学术传统、理论体系三方面对佛教进行了坚决彻底的批判。他排斥佛教主要用儒家的“道统”对抗佛教各宗派传法世系的宗教法统;用儒家《大学》的理论体系对抗佛教的宗教哲学体系。这两方面由韩愈发端,其学生李翱加以发挥,到北宋初年理学才融化了道教与佛教,取得了统治地位。他认为佛教破坏了封建君臣关系以及相应的父子夫妇等封建伦常关系。佛教只讲个人修养身心的出世原则与儒家修身、齐家、治图、平天下理论相悖,对社会是有害的。他说:“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国家,灭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原道》)佛教不承认中国封建社会关系,凌驾中国以仁、义、道、德为中心的传统先王学说,应予否定。另外,在人性论上,韩愈继承了董仲舒的性三品说,对孟子、荀子、扬雄等人的人性论都有所补充和修正,为后来宋儒天理人欲之说开辟了道路。
 理学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最后的,也是较完备的理论形态。它初创于北宋,此时千古帝都长安已失去了往日的光辉,悲壮地衰落了。然而这也使它赢得了时机,对自身进行深层的反省。于是三秦大地出现了以张载为代表的关学学派。关学将三秦文化提升到哲理化的高度,成为与闽、濂、洛学并称的宋代理学最重要的学派之一。
 张载(1020—1077),字子厚,宋朝长安人。因侨居眉县横渠镇,成名后也在横渠讲学,人称横渠先生。他二十一岁那年受范仲淹(时任陕西招讨副使兼延州知州)启发,怀着“为天地立志,为生民立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鸿鹄之志,弃武从文,发愤研究儒、释、道诸家学说。1057年,中进士。王安石变法时,他主张渐变,反对王氏“顿革”,对熙宁新政持批评态度,终于在1070年(宋熙宁三年)辞官回横渠,潜心着书讲学。其主要着作有《正蒙》《横渠易说》《经学理窟》《张子语录》《文集佚存》《拾遗》等。由于张载教育的影响与倡导,使当时关中风俗为之大变,人民日益淳朴,社会道德日趋良好。其学说主要内容如下。
 在本体论上,他继承了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与辩证思想并加以发展,认为世界是由物质性的“气”构成,肯定天地为本,人心为末,这是他与二程“理本论”,陆九渊、王阳明“心本论”截然不同之处,也是对道家有生于无的有力批判。“气”这一宇宙本源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气”之聚而为万物,“气”之散而为“太虚”。由“气”构成的任何事物中都包含着阴阳矛盾的对立统一,即所谓“一物两体”。他在更广泛的领域运用“形而上”与“形而下”的概念。物质性的“形而上”是“太虚”、“形而下”是“器物”;精神性的“形而上”是“大德”,“形而下”是具体的“礼仪”。
 在认识论上,张载是有矛盾的。一方面他肯定认识来源于客观世界,他说:“感亦须待有物,有物则有感,无物则何所感?”(《语录》)知觉(心)也来源于物,说:“人本无心,因物为心。”另一方面他又主张“德性所知,不萌于见闻”,认为更高层次的理性认识来自先验的德性而不依赖于感性经验。感性经验是较低层次的“学”,而不是较高层次的“道”。常人的认识“止于闻见之狭”,圣人凭先王直觉的认识方法能达到“知性知天”。这样就偏离了唯物主义的轨道。
 伦理观上,他把人性分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天地之性”本于“太虚”,是善的。但圣人存之,俗人去之,然而俗人经过学习修身可以成为“圣人”。俗人常有的是“气质之性”,由于受环境气质影响而各异。“气质恶者”通过学习礼仪而改之。所有这些,颇类孔子“性相近,习相远”的说法,比单纯的性善性恶之分更为全面深刻。
 他发挥了儒家传统的仁义孝悌观念,认为社会应像一个大家庭,君主是天的长子,其余人应对“天”尽孝,对君主尽忠,安分守己,逆来顺受。而君主则应教民知仁义,首先解决如“贫富不均”的问题。为此他推崇井田制,曾把自己的井田主张上奏皇帝,并与弟子们买地一块,按照古代井田制度模式分为私田公田。这一方面反映张载对当时封建土地兼并的不满,对人民疾苦的关心,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他守旧的复古倾向。
 关学由于张载的开创及其门生的广布,当时就已“盛传于关中”(《康熙四十七年本张横渠集序》),身后更是“郁郁满秦川”(司马光语)。据《宋元学案·吕范诸儒学案》所列张载着名的门生有:吕大忠、吕大钧、吕大临、苏昞、范育、游师雄、种师道、潘拯、李复、田腴、邵清、张舜民、薛昌朝等十三人。其中以蓝田吕大钧、吕大临最为着名。吕氏兄弟六人,书香传家,登科者凡五。吕大钧(1029—1080)曾任秦州司理、三原县令等职。与张载同年登进士第(1057),后拜张载为师。“横渠之教,以礼为先,先生(大钧)条为《乡约》,关中风俗为之一变。”后期他又从学二程,但对关学仍能“学以致用”,程颐故叹:“洛俗恐难化于秦人。”关学由于吕大钧的宣扬,而使“学者靡然知所趋向”,而与“洛学”并立。吕大临(1042—1092)为张载高足。张载之弟张戬把女儿嫁给他,并对人说:“吾得颜回为婿矣。”张载去逝后,吕大临转师二程,并成为程门最有名的四位门生之一。但他仍坚持关学基本思想。总的说来,在11世纪哲学思想史中,张载之博大精深实在二程之上。其学说对二程,朱熹、王夫之等都有很大影响。可以这么说:“张载的唯物论学说,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明、清时代的唯物论发展的方向。”(张岱年《张载——11世纪中国唯物主义哲学家》)
 北宋以后,关学虽然衰落,但是并没有绝迹,从宋明到清代,关中学者对张载着作的注释和研究没有中断,而且在学风方面也一直继承和发扬着关学的特色,形成特有的学术思维路径与学术风格。
 明代中叶,陕西边患虽有消歇,但内部经济政治和社会危机却日益加重,迫使人们对人生与社会问题再做深层反思,于是嘉靖以后,关学再度兴盛起来。这时三秦理学受薛瑄河东之学影响很大。此派注重修身养性,认为朱熹以来“道已大明,无烦着作,直须躬行耳。”这种以程朱为本的主张虽说保守,但重视躬行实践却给关中学者以好的影响。代表人物有渭南薛敬人、咸宁(今西安)李锦(1436—1486)、高陵吕柟(1479—1542)、三原马理(1474—1556)等。其中马理为经学大师,尤精“三礼”之学。当时高丽、安南(越南)使者来中国,常打听“关中马理先生安在?”
 明后期的万历、天启间,冯从吾成为关学的大旗。冯从吾,字仲好,号少墟,长安县人。从业于王阳明派学者许孚远,为融汇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关学集大成者。他接受王阳明“致良知”的理论,但反对王门弟子把它神秘化、禅学化。主张从实践中获得良知。因而他积极参与当时政治斗争,为东林党一派士大夫在西北的领袖,魏忠贤专权时,他遭到迫害,郁愤而死。他在陕倡导东林读书讲学之风,创办首善书院,后虽为阉党捣毁,但也培养了新一代关中学者,后来的关中三李与王宏撰等都受到他的学术思想的影响。
 所谓关中三李,是指明末清初关学的代表人物李颙、李柏和李因笃。李颙(1627—1705),陕西周至人,清初与黄宗羲、孙奇逢齐名,号称清初三大儒。李颙是清初倡导经世致用,反对空谈义理的学界代表人物之一。他针对明代空疏的学风,提出“明体适用”、“匡时要务”、“道不虚设,学贵实效”的主张,并以此作为张载、吕柟、冯从吾以来关学的主要特点而大力倡导。但其哲学思想较同时代的王夫之、唐甄笃显得保守,且受王守仁主观唯心主义影响较深。李颙在清初士大夫中以气节着称,誓不仕清。康熙年举其为博学鸿儒,他以死相拒。1703年康熙帝西巡至陕,传旨召见他。面对这种别人求之不得的“殊遇”,他也坚决予以回绝。李柏(1630—1700),眉县人。一生淡泊,甚少交际。远追张载,苦心治学,自成一家。他十分注重事物的对立统一,运动变化,并把朴素的辨证法思想溶入他的哲理诗中。他精通小学,在章句、训诂方面颇有造诣。李因笃(1631—1692),富平人。其父是明代关学大师冯从吾的私淑弟子。李因笃博闻强识,对经学尤甚精通。所着《诗说》和《春秋说》深受时人推崇。长于文学,推崇前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主张,反对浮华文风,其实学道路对明清之际学风的变化起了积极作用。
 关中三李生于清初动荡之秋,虽各有所长,但都从理论或治学实践上发扬了关学“重实”的传统。与顾炎武等人倡导的“经世致用”主张相呼应,推动了清前期实学思潮的兴起。但总的说来,此期关中之学术对张载关学未有什么重大发展,对理学的批判精神也远较同时学者逊色,这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处于衰落的三秦文化士风趋于保守的一面。

哲学zhéxué

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的一般规律的学问。

哲学zhéxué

〈名〉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人们对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根本观点的体系,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zhéxué

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组词】古典哲学︱西方哲学︱人生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
【例句】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许更改的真理。
 ❍ 他的人生哲学之一就是以德报怨,事事退让,他的亲人对此很不理解。
【近义】哲理

哲学zhé xué

关于世界观的学说。艾儒略在《职方外纪》(1623年)中,称哲学为“性学”和“斐录所费亚”。“斐录所费亚”是拉丁文philosophia的音译。◇爱智、爱知学、智学、玄学、格学、格物学、理学、哲理学、性理学、超性之学、庶物原理学、非罗沙非、斐洛苏非、斐录锁斐亚。其中非罗沙非、斐洛苏非为英语philosophy的音译,“斐录锁斐亚”为拉丁文philosophia的音译。“哲学”这词为日语词,于19世纪七八十年代传入中国,如1879年杨少坪《增广英字指南》卷二:“philosophy,哲学,性理学。”1889年傅云龙《游历日本图经》卷二十下:“所谓哲学者,西学中之性学也。”

孔圣人/素王/复圣/宗圣/述圣/亚圣/法家学说集大成者/道家学派始祖/道家美学的完成者/名家三子/先秦时期唯物主义的集大成者/群儒首/醇儒/汉代孔子/五经无双许叔重/后汉三贤/东州大儒/宋代理学开山祖/理学奠基人/宋初三先生/程氏两夫子/程门四弟子/北宋五子/北宋六先生/道学六先生/东南三贤/理学集大成者/心学奠基人/北山四先生/心学集大成者/三大儒/清初三先生/中国古代唯物主义集大成者/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起来向封建纲常名教挑战的启蒙思想家/第一个哲学家/原子论哲学的先驱/辩证法的始祖/经验的自然科学家和希腊人中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古希腊唯物主义集大成者/古希腊唯心主义的最大代表/辩证法的发明者/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古代世界的黑格尔/学园精英/欧洲形式逻辑的奠基者/西方逻辑之父/历史上无与伦比的人物/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古希腊晚期最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古罗马世界最伟大的无神论者/古罗马时期伊壁鸠鲁主义的最大代表/朝气蓬勃,叱咤风云的大胆诗人/宝座上的哲学家/古希腊罗马时代的伏尔泰/中世纪哲学之父/欧洲中世纪“最伟大的学者”/奇异的博士/万能博士/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基督教哲学的最高思想权威/精明的博士/具有现代精神的第一个思想家/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第一个近代唯物主义者/近代唯理主义的鼻祖/自由思想的始祖/第一流的天才/人性鉴赏家/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常识哲学家/俄国唯物主义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奠基人/和贝克莱走着不同道路的18世纪大哲学家/为了“对真理和正义的热诚”而献出了整个生命的人/百科全书派的领袖/美学的父亲/无神论之父/信仰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集大成者/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大代表/哲学之王/功利主义的集大成者/日本近代哲学之父/俄国马克思主义之父/物质发展产生的最美丽的花朵/智慧学/对辩证唯物主义原则的绝妙说明/欧洲哲学的开端/奥卡姆剃刀/在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观念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的学说/德国古典哲学最大的成果/革命的代数学/哲学史上伟大的革命变革/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现代派美学理论的柱石/三宝/三达德/万物之灵/世界第一部哲学教科书/18世纪“辩证法的杰作”/无与伦比的作品/18世纪“唯物主义的圣经”/德国“哲学革命”的号角/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 中外誉称大辞典   孔圣人 ☛
哲学

哲学

源于希腊文,意为“爱智慧”。汉译名由日本学者西周在1874年第一次使用,后逐渐被中国学者接受。最早的哲学,是人们对周围自然现象的粗浅的理论认识。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系统地阐述了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规律。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所有哲学派别可以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凡断定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精神是世界本原的,属于唯心主义;凡断定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质是世界本原的,属于唯物主义。

☚ 时代精神   思辩哲学 ☛
学说

学说

学(~术;~理;国~;家~) 说(说论;著书立~) 论(理~;进化~) 言
各种学说:众学
各种学说或议论:众说
主旨各异之语,各种学说:杂语
各派学说:杂术
各家学说:诸子百家 百家诸子
百家的学说:杂说
关于世界观、方法论的学说:哲学
儒家的学说:儒学 贵学 逢掖 阙里 孔孟之道
孔子的学说主张:孔教
解释儒家经书的学说:经学 经术 艺学
佛教的学说:佛学 释学 梵学 方外之学
道教的学说:玄(玄学) 道学
道家的处世哲学:雌节
儒家以外的学说:异端
古代术数家的学说:阳九
称霸的学说:霸论
阴阳五行之学:阴阳学
一家的学说:一家
一个学派或一个人的观点学说:一家之言一家之学 一家之说 一家之论 一家之辞
自成一家之学:颛家
自成一家的偏执学说或言论:家言邪说家言邪学
前人留下的学说:遗学
世代相传的某种学说:心传
著名的学说、学派、学问:显学
雅正的学说:雅说
指导人解除困惑、把握真谛的学说和方法等:金绳宝筏 宝筏金绳
杂乱的学说:杂学
冷僻之学:隐学
不同的学说:异说 异家
不合正道的学说或行径:邪魔怪道
非正统思想和荒谬有害的学说或言论:异端邪说 邪魔外道 邪说异端 野狐外道 邪魔歪道 天魔外道
非正统的异端学说:邪说
学说的精髓:关津
学说的源流:节脉
儒家经学衰败:五经扫地

另见:文人 学问 造诣

☚ 学说   学科 ☛

学科

学科

学(科~;史~;哲~;声~)
医学:医科
法律学科:法学
科学技术:科技
经济学,会计学:银学
数学:计 算术 算学 隶首之学
以人类语言为研究对象的学科:语言学
研究语法结构规律的科学:语法学
(按照学问的性质而划分的门类:学科)

另见:分类 历史 发展

☚ 学说   理论 ☛

哲学Philosophy

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人们对于整个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根本观点的理论体系。源出希腊文 “philosophia”,意为 “爱智慧”。主要包括四个分支:逻辑学,研究思维形式和思维规律;认识论,研究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认识的来源、认识的内容、认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本体论,研究世界的本原、精神与物质的形态、本质特征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伦理学,或道德哲学,研究道德的本质和属性、道德的起源和发展、制度的道德基础等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加拿大哲学家为数很少,与外界交流不多,且局限于教学范围,只关注哲学史或某个学派的研究,并深受当地教派的影响。1950年后,加拿大经济迅速复兴,人口激剧增长,教育加速发展,哲学家队伍也随之扩大,并逐步职业化。随着交通和信息传播手段的现代化,各哲学专业学会纷纷成立,专业杂志相继问世,各种学术会议频频举办,哲学家们逐渐形成自已的职业群体。
1950年以前的加拿大哲学
法语加拿大地区 哲学最初只是学校开设的一门宗教课程。早在1665年法国殖民时期,魁北克的教会学校就开始教授哲学。与欧洲中世纪的情况一样,当时的哲学不过是神学的工具,讲授哲学主要是解释和宣扬教义。1759年以前,魁北克省把哲学列为神学系学生获取牧师资格的一门必修课。这一时期哲学仍以教化为主,但不信上帝的“异端思想”在大学已相当活跃。新教改革、笛卡尔的哲学论著、狄德罗的百科全书以及美国和法国的大革命促进了新思潮的产生。哲学因此成为一种说理、辩论和斗争的工具,传统的宗教说教一统天下的局面不复存在,各种新思想层出不穷。在笛卡尔与启蒙运动以后,每一个人都必须在理性的原则面前接受考验。
法国殖民时期的加拿大哲学可以说是托马斯主义盛行时期。到1879年,哲学课中所有传统的基本问题似乎在圣托马斯·阿基纳的哲学里都能找到答案。必然性是什么?必然性就是不再为怀疑所困扰的基于信念的理性的产物。在伦理学中,目的论证明了上帝对人、精神对肉体、教会对国家的权威。以后,由于各大学都使用统一的教材和实行统一的考试,哲学课的讲授逐步标准化,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1920年,哲学课列入非神学系的大学课程,各大学纷纷组建独立的哲学系,蒙特利尔大学哲学系1921年成立,魁北克市拉瓦尔大学的哲学系1925年成立。
英语加拿大地区 随着新斯科舍省和安大略省首批大学的创立,哲学开始在英语加拿大扎根。任教的哲学家大都来自英国,特别是苏格兰,多为神职人员,所受教育有浓厚的宗教背景,但在纯哲学方面也接受过相当的训练。他们很快发现,基于宗教偏见的哲学教条不能解释现实中无时不在的苦难,不能说服怀疑上帝救世和护民的年轻人,不能适应迅速多样化的各类学生群体。但哲学家们不愿放弃其宗教立场,于是企图用理性进行调和,以说明先进的科学和进化理论可以与神学并行不悖,信教可以避邪免灾;在教派林立的城镇,各教派应和平共处,共同为教区内挣扎在苦难中的教民提供终极关怀和精神食粮。
加拿大文化内含多种不同生活与价值观念。人们怀着各种目的移居北美,其中不乏逃避思想禁锢和意识形态压迫的移民。要获得思想自由,必须重建加拿大文化的基础。哲学家们开始转向“理性”。通过理性的思考赋予行动意义并保卫这些有意义的行为不受侵犯。正是这些行为构成了人类生存的意义。英语加拿大的首批哲学家面临的三大哲学课题是宗教的哲学基础、人与自然的关系、政治思想与政治制度的哲学审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些学者,如女王大学的J.沃森的著作论及了这三个问题,多伦多大学的G.布卢伊特在其著作中也论述到自然与上帝的关系。但这一时期的加拿大哲学并不局限于这三大主题。安大略省伦敦市的精神病医生M.比克论述了精神的进化,艾伯塔大学的J.麦克唐纳出版了有关哲学教育的著作。多伦多大学的G.布雷特则强调人性中的历史内涵,并成为多伦多理性历史学派的领导人,该学派一直统治着多伦多大学的哲学讲台,直到1950年。同属多伦多大学的J. 欧文从这样的历史视角出发,考察了加拿大哲学的历史地位。J.沃森是这一时期最著名的宗教哲学家,也是研究康德哲学的权威,在《哲学纲要》(1908)和《宗教体验之阐释》(1910~1912)等书中全面考察了关于上帝存在与否的历史辩论,提出一种形而上学的理论来解释存在,认为在理智、上帝和黑格尔的“绝对”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在“无形的教会”一章中,他预言一个联合教会将在加拿大出现,并最终作为实现理性道德的媒介而融入加拿大社会中。J.沃森著书8部,撰文200余篇,在英、美广为人知。麦吉尔大学的J.默里是这一时期另一位有代表性的哲学家,在《心理学手册》(1885)和《伦理学入门》(1891)两书中,其哲学沉思专注于本体论问题,即对存在进行理性说明时,如何让上帝的意志和人类不断增长的能力都占有自已的一席之地。默里很同情工人的疾苦,又是加拿大第一个女权主义哲学家,富有热情和无畏的战斗精神,敢于直面工业革命及其伴生的各种社会问题,1887年完成《上帝的工业王国》(1982),公开讨论K.马克思、H.乔治、罢工和资本主义的利弊等社会热点问题。
1950年以后的加拿大哲学
这一时期加拿大哲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关于价值的研究,包括伦理学(什么是行为的准则?)、社会政治哲学(什么是评价社会集团和政治制度的准则?)以及法律哲学(什么是法律的内在基础,和道德律有什么关系?)等。
60年代,伦理学的本体论研究最受人关注,如F.斯帕斯哈特的《德性及其相关概念探讨》(1958)、戈塞尔的《协议道德》(1986)、E.J.邦德的《理性与价值》(1983)等,主要研究各种道德规范的定义与一般意义、道德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以及一般社会科学与政治哲学之间的关系。
在理论构建方面,哲学家们也表现活跃,但其理论尚未形成体系。关注点集中于有关道德问题的各种理论:人际关系、情感、惩罚、权利、法律和道德义务,功利主义、利己主义是否与马克思主义相悖,正义的本质是消极的(不干预他人)还是积极(扶弱与助资)的,对这些问题不同的理论有不同的回答。70年代中期以后,政治哲学中的争论呈两极分化之势,马克思的集体主义和自由意志论者的个人主义日益对立。相当多的哲学家对这场争论持超然态度,热心于一些具体问题的研究,如土著人权利、性别歧视、道德教育、原子能与核战争等社会问题。W.萨姆纳的《人工流产与伦理道德》(1981)可以说是这种思潮的一个典型例子。1979年由魁北克省的归属问题引起的国体之争也是当时哲学家争论的焦点,S.弗伦奇1979年出版《哲学家看加拿大邦联》,W.克拉格1987年出版《当代道德问题》,探讨社会现实问题。
近30年来逻辑学方面颇有建树,B. V.弗拉森创立逻辑形式语义学,W.哈珀建立或然语义学,H.赫茨贝格尔提出优化理论,A.厄克特建立相关逻辑语义学,B.谢勒致力于模态逻辑学的研究,A.古普塔和赫茨贝格尔则专注于真理与悖论中的语义问题。在生物哲学方面也成绩斐然,代表人物有T.古奇、M.鲁斯和P.汤普森等。致力于物理哲学研究的学者主要有R.安杰尔、R.贾尔斯、J.布勃等。
1950年以后,宗教哲学家和形而上学家面临两个严峻的挑战:一方面,作为认识的基本模式,现代科学特别是物理学已被普遍接受,另一方面,哲学家们的价值取向仍带有先入为主的定见。如关于“实在”的研究,是单一学科难以完全解决的问题。有人指出,关于“实在”的命题过分模糊,无法用科学方法验证,可能是毫无意义的。形而上学常常遭到非难,而各大宗教所宣扬的观点又无法用科学加以证实,有的简直与“科学”的世界观格格不入。尽管如此,哲学主流仍然致力于解决争端,使宗教信仰能够得到拯救和理解,使科学与宗教得以相互调和、共存共处。F. W.沃特斯在《出入之道》(1967)、阿·麦金农在《证伪与信仰》(1970)中指出科学与宗教具有相似的性质:二者都有一套解释物质对象的基本原则,但都无法避免错误与局限。科学家坚信宇宙是一个有序的系列,而信仰上帝的基督徒则认为,宗教体验和生命体验只有通过对宗教原则的理性应用才能为人所理解。D.维贝在《宗教与真理》(1981)一书中呼吁人们严肃对待宗教知识,认为科学和宗教都各有真理和谬误的一面,只描述而不加以评价是不正确的。L.鲁比诺夫在《科林伍德与形而上学变革》(1970)一书中争辩说,任何世界观,不论科学与否,必须以认识世界为目的,在此前提下进行考察。哲学家T.古奇和C.德科尼克试图从科学结构内部重建世界观。在《空虚的宇宙》(1960)中认为科学世界观只是一个抽象和空洞的外壳,必须用具体的经验加以充实才有意义。也有学者企图从T.阿奎那的著作中吸取灵感,探索科学与神学之间的界线,探索如何把宗教视为理性的道路。有些哲学家,如K.尼尔森、A. M.麦克劳德等人,深受奥地利哲学家L.维特根斯坦、英国哲学家罗素、G. E.穆尔、G.赖尔和J. L.奥斯丁的分析哲学的影响,对宗教和形而上学的基础提出疑问,试图把哲学的所有根本问题还原为语义分析。还有一股回归传统的哲学思潮,推崇以莱布尼兹和宾诺莎为代表的17世纪~18世纪的理性主义,主要人物有J.莱斯利和H.罗宾逊,认为哲学的探讨应从逻辑的可能性开始而不是从某种似乎存在的实体开始。莱斯利在《价值与存在》(1979)中主张在哲学讨论中应重新引入价值原则;罗宾逊在《复兴中的理性主义》(1975)中认为,虽然不能确定在这个世界之外是否存在着上帝,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确定在这个世界之内确有一个上帝存在。

哲学Philosophy

殖民地时代的哲学受加尔文派神学支配。在新英格兰,加尔文派神学体现在约翰·科顿和约翰·温斯罗普的著作中。正统的加尔文教派神学以严格的教规、国定宗教、神权政治和清教理想为基础。这种神学思想在18世纪末期受到自然神论宗教哲学的挑战。18世纪法国唯理论的科学和自然法则概念与本杰明·富兰克林、托马斯·杰斐逊、詹姆斯·麦迪逊和托马斯·潘恩的思想融为一体。独立战争以后,唯理论占优势,体现在W·E·钱宁和本杰明·拉什的著作中。杰克逊时代的人道主义的反抗在超验主义哲学中强烈地表露出来。超验主义哲学最著名的代言人是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西奥多·帕克和亨利·戴维·梭罗。镀金时代的唯理智生活在美国文化上的意义极其深远。查尔斯·S·皮尔斯、威廉·詹姆斯和乔赛亚·罗伊斯是新哲学学派的先锋。在罗伊斯的《哲学的宗教观》和《世界与人》两书中,唯心论得到了最充分的反映。皮尔斯的《如何使我们的思想条理清晰》(1878年)为实用主义哲学奠定了基础。威廉·詹姆斯的《实用主义》(1907年)推进了实用主义哲学,使其成为20世纪美国哲学的最大进展。20世纪前30年,约翰·杜威发展了实用主义思想,提出了工具主义。他认为,符合逻辑的、科学的方法是改革社会弊端的工具。20世纪前30年后期,乔治·桑特亚纳和欧文·埃德曼对美学分析做出了重要贡献。

哲学/世界观/方法论/本体论/认识论/不可知论/怀疑论/哲学基本问题/哲学的党性/唯物主义/朴素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自发唯物主义/无神论/唯心主义/主观主义/一元论·二元论/辩证法/形而上学/机械论/诡辩论/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宇宙/存在/物质/客观实在/时间·空间/要素/结构/层次/系统/属性/规律/条件/根据/意识/精神/思维/思想/观念/主观能动性/实事求是/运动/联系/中介/发展/对立统一规律/矛盾/一分为二/两点论/两分法/折衷主义/矛盾的斗争性/转化/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量变质变规律/质·量/关节点/度/量变·质变/飞跃/否定之否定规律/肯定·否定/辩证的否定/扬弃/新陈代谢/新事物/个别·一般/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相对主义/本质·现象/假象/内容·形式/形式主义/原因·结果/内因·外因/可能性·现实性/必然性·偶然性/必然·自由/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反映论/先验论/实践/主体·客体/认识工具/人工智能/目的/目的论/认识/反映/知识/感性认识/感觉/知觉/表象/直观/经验/调查研究/实验/错觉/理性认识/科学抽象/科学预见/理论/主观·客观/片面性·全面性/真理/客观真理/绝对真理·相对真理/谬误/检验真理的标准/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历史唯心主义/宿命论/历史循环论/社会达尔文主义/社会契约论/社会有机论/社会生物学/人性论/人本主义/人道主义/人格主义/劳动创造人/自然与社会/人化自然/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地理环境/社会发展的人口因素/社会形态/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所有制/社会有机体/社会共同体/社会发展规律/自然历史过程/劳动/异化劳动/物质资料生产/人类自身的生产/需要/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关系/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心理/社会思潮/个人意识/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式/科学/文学艺术/传统/习惯/个人和群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权威/个人崇拜/个性/英雄史观/社会进步/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的进化与革命/文化/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人的全面发展/人类解放/马克思/恩格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反杜林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蒲鲁东/巴枯宁/拉萨尔/杜林/摩尔根/狄慈根/梅林/拉法格/考茨基/普列汉诺夫/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国家与革命/哲学笔记/马赫/阿芬那留斯/波格丹诺夫/伯恩斯坦/托洛茨基/布哈林/斯大林/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卢卡奇/葛兰西/马尔库塞/阿尔都塞/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实践论/矛盾论/新民主主义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易经/八卦/天/气/五行说/阴阳说/道家/儒家/墨家/孔子/老子/法家/名家/阴阳家/孟子/庄子/惠施/荀子/韩非/易传/形而上与形而下/太极/天人合一/董仲舒/天人感应/王符/王充/仲长统/王弼/体用/玄学/范缜/张载/周敦颐/程朱理学/朱熹/理/陆王心学/王守仁/王廷相/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戴震/龚自珍/魏源/梁启超/康有为/谭嗣同/章炳麟/孙中山/曾国藩/胡适/泰勒斯/赫拉克利特/毕达哥拉斯/巴门尼德/芝诺(爱利亚的)/普罗泰戈拉/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伊壁鸠鲁/卢克莱修/皮浪/西塞罗/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达·芬奇/布鲁诺/弗兰西斯·培根/霍布斯/洛克/贝克莱/休谟/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孟德斯鸠/拉美特利/狄德罗/卢梭/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费尔巴哈/本原/逻各斯/理念/隐德莱希/犬儒主义/斯多葛主义/唯名论/唯实论/泛神论/自然神论/天赋观念/物自体/二律背反/绝对精神/反思/现代西方哲学/唯意志论/叔本华/尼采/实证主义/生命哲学/狄尔泰/新康德主义/新实在论/柯亨/文德尔班/新黑格尔主义/克罗齐/克罗纳/直觉主义/柏格森/新托马斯主义/实用主义/工具主义/杜威/现象学/胡塞尔/自然主义/分析哲学/罗素/维特根斯坦/逻辑实证主义/维也纳学派/卡尔纳普/艾耶尔/莱辛巴赫/操作主义/日常语言哲学/存在主义/克尔凯郭尔/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萨特/过程哲学/解释学/结构主义/指号学/语言哲学/科学哲学/波普/拉卡托斯/库恩/费耶阿本德/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自然观/自然界/实物和场/有序与无序/可逆和不可逆/遗传和变异/自然规律/物质结构层次/基本粒子/反物质/物质运动形式/自然科学史/自然科学与哲学/西方科学哲学/科学教育/原子·分子论/自然科学与社会/自然科学方法论/科学观察/科学实验/思想实验/质量与能量/科学假说/科学模型/科学理论/公理化方法/数学方法/人-机系统/元素周期律/地心说和日心说/星云说/大爆炸宇宙学/热寂说/板块构造学说/微粒说与波动说/量子力学/相对论/统一场论/燃素说和氧化说/唯能论/细胞学说/进化论/分子生物学/非欧几何/控制论/系统科学/信息论/耗散结构论/协同学/突变论/开普勒和行星运动定律/伽利略/牛顿和《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爱因斯坦/试错法/达尔文和《物种起源》/物理学危机/物理学革命/伦理学/道德哲学/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职业伦理学/教育伦理学/伦理学基本问题/道德/道德本质/道德现象/道德关系/道德活动/道德相对独立性/道德的社会作用/道德和法/道德风尚/道德传统/人的本质/人的价值/道德价值/人性/道德的起源/道德的历史类型/无产阶级道德/社会主义道德/共产主义道德/道德遗产的批判继承/道德原则/共产主义道德原则/集体/集体主义/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公与私/大公无私/先公后私/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利他主义/小团体主义/功利主义/合理利己主义/自律与他律/快乐主义/禁欲主义/拜金主义/道德规范/社会公德/五爱/五讲四美三热爱/共产主义劳动态度/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爱护公共财物/革命人道主义/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礼貌/文明行为/职业道德/教师道德/爱情/恋爱观/婚姻观/性道德/性解放/道德范畴/善与恶/义务/良心/荣誉/幸福/公正/节操/友谊/纪律/羞耻心/道德行为/道德目的/道德手段/道德品质/共产主义道德品质/谦虚/忠诚/勇敢/牺牲精神/艰苦奋斗/诚实/自尊/自卑感/虚荣心/嫉妒/道德评价/道德标准/社会舆论/内心信念/传统习惯/动机和效果/道德教育/道德教育过程/道德教育方法/道德榜样/道德示范/道德感化/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习惯/修养/道德修养/慎独/人生观/共产主义人生观/人生哲学/人生价值/人生意义/人生态度/幸福观/苦乐观/生死观/享乐主义人生观/悲观主义人生观/实用主义人生观/权力意志主义人生观/理想/个人理想/社会理想/道德理想/人格/国格/信仰/忠孝节义/礼义廉耻/仁/中庸之道/三从四德/三纲五常/圣贤/义与利/义利之辨/人伦/修齐治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美学/美/美的本质/优美/丑/崇高/悲剧性/滑稽/和谐/自然美/社会美/形式美/人体美/心灵美/外在美/艺术美/审美知觉/审美情感/审美想象/审美趣味/审美感受/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意识/审美标准/审美关系/审美活动/孔子的美学思想/老子的美学思想/《易传》的美学思想/庄子的美学思想/孟子的美学思想/《乐记》的美学思想/《淮南子》的美学思想/王充的美学思想/嵇康的美学思想/陆机的美学思想/顾恺之的美学思想/谢赫的美学思想/宗炳的美学思想/刘勰的美学思想/钟嵘的美学思想/司空图的美学思想/郭熙的美学思想/苏轼的美学思想/严羽的美学思想/荆浩的美学思想/李贽的美学思想/李渔的美学思想/王夫之的美学思想/叶燮的美学思想/石涛的美学思想/梁启超的美学思想/王国维的美学思想/蔡元培的美学思想/朱光潜的美学思想/宗白华的美学思想/柏拉图的美学思想/亚里士多德美学思想/新科学/拉奥孔/康德美学思想/歌德美学思想/席勒美学思想/黑格尔美学思想/别林斯基美学思想/生活与美学/艺术论/移情说/实验美学/精神分析美学/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现象学美学/结构主义美学/接受美学/马克思恩格斯美学思想/列宁美学思想/普列汉诺夫美学思想/艺术/舞蹈美学思想/音乐美学思想/建筑美学思想/雕塑美学思想/绘画美学思想/书法美学思想/文学美学思想/戏剧美学思想/电影美学思想/科技工艺的美学思想/逻辑学/传统逻辑/词项和概念/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概念的限制与概括/定义/划分/判断和语句/简单判断/性质判断/性质判断的对当关系/关系判断/模态判断/模态方阵/复合判断/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假言判断/负判断/推理/演绎推理/直接推理/三段论/关系推理/模态推理/联言推理/选言推理/假言推理/二难推理/传统逻辑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归纳逻辑/归纳推理/完全归纳法/简单枚举法/科学归纳法/假说/求因果五法/类比推理/论证/反驳/谬误/印度逻辑/数理逻辑/非经典逻辑/墨经/辩证思维/辩证逻辑/客观逻辑与主观逻辑/逻辑范畴/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归纳与演绎的统一/分析与综合的统一/逻辑的与历史的统一/《资本论》的逻辑

☚ 遗嘱继承   哲学 ☛

哲学

哲学zhexue

源出希腊语,意思是爱智慧。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根本看法的理论体系,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包含有十分丰富的内容。它涉及社会的本原及存在形式问题,对世界的认识问题,人和整个世界的关系问题,人的形体和精神的关系问题,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动因问题,人的伦理关系、审美关系及正确思维的形式问题,等等。哲学的最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家们分成两大阵营。凡是断定思维对存在、精神对物质来说是本原的,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存在、物质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阵营。
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基本派别体现了两种根本不同的世界观和两种根本不同的认识路线,它们相互对立、相互斗争,这种对立和斗争贯穿于哲学史的始终。唯心主义有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式。唯物主义经历了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直到19世纪40年代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哲学思想发展的过程中,除了存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矛盾之外,同时还交织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矛盾。这一矛盾围绕着世界是否运动这一问题而形成。
哲学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哲学思想萌芽于原始社会,系统的哲学思想则是在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才形成的。哲学最早的发源地在古代的东方。埃及、巴比伦,特别是印度和中国是闪烁着人类最早哲学智慧之光的国家。稍晚于东方但很早也产生了哲学思维,且以其哲学思考持续久远、影响广泛而著称于世的是古希腊。发源于古希腊盛行于欧洲的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印度哲学并称为世界的三大哲学系统。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9世纪40年代亲身参加并总结了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概括了自然科学的新成就,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化科学的优秀成果,改造了德国古典哲学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上的革命变革,比起以往的哲学有着鲜明的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严整的科学体系,它是最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路线,最完整深刻而无片面性弊病的关于发展的学说即辩证法,并把唯物主义对自然的认识推广到对人类社会的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强调实践的作用,并认为,哲学最重要的不仅在于说明世界而且在于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高度统一。它公然申明自己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完成了哲学上的革命变革,但它并没有结束哲学的发展,相反在更高的基础上为哲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也必将不断得到丰富,不断向前发展。

☚ 哲学   世界观 ☛

周易/尚书·洪范/管子/晏子春秋/论语/老子/邓析子/墨子/文子/慎子/尸子/商君书/申子/大学/礼记/中庸/孟子/庄子/列子/公孙龙子/尹文子/鹖冠子/荀子/吕氏春秋/韩非子/孝经/黄帝四经/新语/新书/淮南子/春秋繁露/法言/太玄/新论/白虎通义/论衡/潜夫论/政论/申鉴/中论/昌言/论语集解/辩道论/傅子/物理论/人物志/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指略/论语释疑/庄子注/列子注/神灭论/中说/长短经/阴符经疏/亢仓子/两同书/无能子/化书/春秋尊王发微/皇极经世/通书/正蒙/洪范传/横浦心传/胡致堂崇正辩/诚斋易传/四书集注/朱子语类/伊洛渊源录/近思录/习学记言/北溪字义/洪范皇极内篇/伯牙琴/东发日钞/辨惑编/读书录/居业录/困知记/传习录/大学问/阴阳管见/慎言/雅述/明道编/困辨录/学蔀通辨/问辨录/胡子衡齐/呻吟语/焚书/续焚书/老子翼/庄子翼/小心斋札记/榕坛问业/理学宗传/瞽言/大学辨/求仁录辑要/明夷待访录/南雷文案/明儒学案/宋元学案/东西均/药地炮庄/思辨录辑要/日知录/张子正蒙注/周易外传/尚书引义/老子衍/庄子通/黄书/诗广传/读四书大全说/王学质疑/弘道书/四书反身录/潜书/四存篇/四书正误/朱子语类评/大学辨业/原善/孟子字义疏证/述学/汉学师承记/宋学渊源记/雕菰楼易学/清学案小识/默觚/老子本义/校邠庐抗议/弢园文录外编/盛世危言/适可斋记言记行/天演论/群学肄言/群己界权论/社会通诠/法意/穆勒名学/名学浅说/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春秋董氏学/大同书/诸天讲/新民说/仁学/翼教丛编/劝学篇/警世钟/革命军/訄书/菌说/诸子学略说/齐物论释

☚ 中国学术名著大词典   周易 ☛
  • 哲学总论
  • 中国哲学
  • 欧洲哲学
  • 逻辑学、伦理学、美学
  • 心理学
  • 无神论、宗教
  • 佛教
  • 道教
  • 基督教
  • 社会科学总论
  • 统计学
  • 社会学、人口学、管理学
  • 政治、法律
  • 政治、政治学
☚ 马恩列斯军事文集篇目、注释、人名索引   哲学总论 ☛
  • 哲学理论
  • 马克思主义哲学
  • 世界哲学
  • 中国哲学
  • 思维科学、逻辑学
  • 伦理学
  • 美学
  • 心理学
  • 无神论、宗教
  • 神话与原始宗教
  • 佛教
  • 道教
  • 基督教
  • 术数
  • 社会科学总论
  • 方法科学
  • 统计学
  • 中国统计资料
  • 中国地方统计资料
  • 社会学
  • 社会关系
  • 文化人类学
  • 民族学
  • 行为科学
  • 城市社会学
  • 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
  • 恋爱、婚姻、家庭
  • 青年、老年、残疾人、红十字
  • 人口学
  • 管理学
  • 秘书学
  • 决策学
  • 人才学
  • 政治、法律
  • 政治理论
  • 共产主义运动、共产党
  • 中国共产党
  • 党史
  • 党的地方史
  • 党的组织史料
  • 党的领导、党的建设
  • 党员
  • 党的基层工作
  •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 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
  • 工人运动与组织
  • 青年、学生运动与组织
  • 妇女运动与组织
  • 世界政治
  • 中国政治
  • 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
  • 统一战线
  • 政治制度与国家机构
  • 国家行政管理
  • 公安工作
  • 民政工作、民族工作、侨务工作
  • 思想政治教育
  • 阶级结构和社会结构
  • 政治制度史
  • 各国政治
  • 外交、国际关系
  • 法律
  • 法学
  • 法制史
  • 世界各国法律、中国法律
  • 国家法、宪法
  • 行政法
  • 经济法
  • 财政法
  • 土地法、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法
  • 劳动法
  • 民法
  • 刑法
  • 诉讼法
  • 司法鉴定、司法制度
  • 国际法
  • 军事
  • 世界军事
  • 中国军事
  • 各国军事
  • 战略、战术、军事技术
☚ 毛泽东墨迹大字典   哲学理论 ☛

新哲学词典/干部哲学辞典/哲学概念辨析辞典/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辞典/世界名人思想词典/西方哲学词典/经学辞典/易学大辞典/周易辞典/周易辞典/中华伦理道德辞典/逻辑百科辞典/性心理学辞典/应用心理学词典/心理学文献计算机检索手册/鬼神学词典/世界宗教人物辞典/圣经典故辞典/圣经典故辞典/东方魔鬼辞典/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词典

☚ 毛泽东文艺思想全书   新哲学词典 ☛

哲学

源于希腊文Philosophia,“爱智慧”的意思。译为“哲学”,是因汉语中“哲”字含有聪明的意思。它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因此,马克思说:“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其现象而不认识其本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21页)它同具体科学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在阶级社会中,哲学具有阶级性,都是为一定阶级服务的。其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家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它萌芽于原始社会,形成于奴隶社会。在历史发展中,先后出现过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原始唯心主义,中世纪宗教神学唯心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辩证的唯心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几种主要的哲学形态。其中,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一科学的哲学,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


哲学

  • 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
  • 重大学术活动
  • 科研成果选介
☚ 湖南省第3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   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 ☛
哲学

哲学

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即人们对世界的根本看法和观点的理论体系。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总结和概括,是探讨世界最一般问题的学问。其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古今中外一切哲学派别都依据对这个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分为两大阵营: 凡认为世界本原是精神的 (即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属于唯心主义阵营;凡认为世界本原是物质的 (即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 属唯物主义阵营。几千年来的哲学发展史,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相互矛盾、相互斗争的发展史,其中还交织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矛盾和斗争。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而不断改变着自己的形态。在阶级社会里,哲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具有阶级性的,各种哲学学说都代表着不同阶级的利益和倾向。一般说来,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先进革命阶级的世界观; 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是保守反动阶级的世界观。十九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它是高度的科学性和彻底的革命性相统一的学说,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精神武器。

☚ 毛泽东   世界观 ☛

十二经/十三经/十四博士/丁恭/丁勍/丁理/丁艮善/丁懋五/七经/七十子/七十二大贤/八卦/人伦/九经/九思/九州山水考/三才/三乐/三礼/三戒/三材/三世说/三邹子/三表法/三纲六纪/三教珠英/士礼/大学/大毛公/大夏侯/大戴记/大戴礼记/大德不官/大夏侯尚书/大唐开元礼/万章/义/义利之辨/尸子/尸佼/卫宏/小毛公/小尔雅/小夏侯/小戴记/小戴礼记/小夏侯尚书/马周/马宫/马从龙/马邦举/子开/子羽/子贡/子张/子思/子贱/子夏/子莫/子羔/子游/子路/子舆/子晚子/乡村建设理论/元朝典故编年考/天命/王斗/王劝/王式/王吉/王朴/王同/王阳/王欢/王苹/王良/王规/王学/王肃/王衍/王朗/王骏/王基/王道/王弼/王臧/王澄/王樵/王嶙/王万里/王元感/王尔膂/王礼永/王仲丘/王克掞/王严叟/王孝籍/王叔之/王逡之/王智深/王珪之/王景绪/王萦绪/王渐鸿/王彦侗/王善在/王善窦/王嘉宾/王辅嗣/王文宪集/王肃学派/王氏易学集说/五行/五伦/五常/五经/五经翼/五经正义/五经博士/五德终始/韦贤/太公望/太玄幽赞/少翁/少正卯/中论/中庸/中国哲学史/内省/仁/仁政/仁义礼智/化性起伪/爻/爻辞/今文尚书/今文经学/公仪休/公西华/公西赤/公羊传/公羊寿/公羊高/公孙丑/公孙弘/公孙固/公伯寮/公伯缭/公冶长/公沙穆/公明仪/公都子/公皙哀/公羊春秋/公复学派/毛公/毛诗正义/牛运震/卞华/六爻/六经/六艺论/六经法言/文思博要/心性/尹文/尹文子/书/书经/孔子/孔甲/孔丘/孔伋/孔宜/孔昱/孔衍/孔穿/孔晁/孔鲋/孔僖/孔鲤/孔霸/孔广林/孔广森/孔广然/孔丛子/孔冲远/孔安国/孔志约/孔季彦/孔思晦/孔继涵/孔继鑅/孔颖达/孔端甫/孔子家语/正名/玉函山房辑佚书/艾元徵/古论/古易/古文尚书/古文经学/古易汇编/未谷学派/东甫学派/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石经/石徂徕/石渠阁议/左传/左咸/左丘明/左传评/左氏春秋/左传义疏/左传事类/左传事纬/北学/卢士琮/卢见曾/田巴/田仲/田何/田完/田鸠/田骈/田敏/田氏易/田述古/田俅子/申培公/四维/四德/四象/四端/四书合发/四书集训/四书传心谈/四书破疑录/冉有/冉求/冉耕/冉雍/冉伯牛/仪礼/仪礼注/仪礼郑注句读/尔雅/白光/白虎观议/乐正子/乐正子春/冯谖/冯驩/冯继聪/汉书注/主父偃/兰皋学派/氾毓/礼/礼记/礼运/礼治/礼记注/礼记正义/礼记绳愆/圣/圣证论/民贵君轻/司马牛/司马耕/邢昺/老子注/老子指略/有子/有若/成琅/成瓘/成晋徵/列子注/毕享/匡倩/匡衡/匡文昱/匡谬正俗/师丹/师尚父/光羽/吕才/吕尚/吕端/曲永文/竹书纪年校正/乔大凯/朱云/朱长泰/伏生/伏恭/伏理/伏湛/伏暅/伏黯/伏无忌/伏氏尚书/伏羲六十四卦方圆图文王后天图考/仲弓/仲由/仲尼/仲长统/任嘏/任敬臣/伊籍/华峤/华畅/后苍/杀身成仁/名辩学派/刘兆/刘表/刘宠/刘昭/刘敕/刘峻/刘淇/刘敬/刘智/刘寔/">刘/刘墉/刘毅/刘元化/刘文曜/刘以贵/刘孔怀/刘必绍/刘孝标/刘原渌/刘祥道/刘喜海/齐论/齐学/齐宣王/齐桓公/庆氏礼/江公/许致和/许鸿磐/论语/论语汇说/论语讲义/论语释疑/论语注疏/尽心知性知天/阴阳/阴阳书/牟长/牟庭/牟融/牟应震/孙芳/孙炎/孙卿/孙期/孙毓/孙奭/孙蕙/孙尔周/孙自务/孙思恭/形名/杜林漆书/杨何/杨峒/杨武子/杨方极/杨安国/杨岳东/邴原/克己复礼/贡禹/孝/孝经/孝悌/孝弟忠信/李芳/李图/李昶/李愚/李简/李源/李于京/李之才/李之英/李元缃/李少君/李中和/李丰培/李文龙/李文渊/李允升/李本固/李世铎/李百浃/李有基/李先芳/李兆元/李汝桂/李观瀛/李焕章/李舜臣/李燮如/巫马施/巫马期/两仪/吴江/吴良/吴瓒/吴汝惺/吴汝粥/吴楚椿/吴毓珍/吴肇芋/员俶/员半千/告子/何休/伯禽/邱仰文/邹阳/邹忌/邹衍/邹奭/言偃/应正论/闵损/闵子骞/宋荣/">宋/宋钘/宋书升/宋荣子/宋继澄/宋景云/宋尹学派/宋初三先生/张讥/张生/张驯/张临/张揆/张湛/张霸/张山拊/张长安/张无故/张文芳/张文瓘/张世则/张尔岐/张光汉/张后觉/张寿熙/张初旭/张完臣/张若麟/张侯论/张游卿/张谦宜/张象津/张毓泰/陈仲/陈完/陈邵/陈骈/陈舜锡/纬书/织斋集钞/环渊/武荣/武梁/武在洛/林宝/林尊/耶律有尚/卦/卦辞/卦变解/范峻/范芹润/范明徵/欧阳政/欧阳高/欧阳歙/欧阳地馀/欧阳尚书/欧阳和伯/叔孙通/贤/尚书/尚书大传/尚书正义/尚书纠谬/尚书集解/尚书读记/尚书孔氏传/明山宾/明僧绍/忠恕/昆辩/昌言/易/易传/易说/易经/易筌/易大传/易学孔宗/易诂训传/易象授蒙/国语/和/和同/和凝/季次/季真/季路/兒说/舍生取义/金检/金镛/徂徕先生/服生/周公/周书/周孔/周礼/周易/周泽/周官/周堪/周之翰/周礼注/周希孔/周易注/周易臆/周悦让/周易大传/周易正义/周易订疑/周易札记/周易悬象/周易会解/周易略例/周易折衷录/周易本义引蒙/周易古经今注/周易演圣通论/周易训蒙辑要/京房/京氏易/变卦反对图/性恶论/性善论/性无善恶论/炔钦/法坤宏/河图/郑玄/郑均/郑杲/郑学/郑崇/郑小同/郑与侨/郑允修/郑康成/郑司农/郑玄学派/学易记/宓不齐/诗总闻/诚/郎宗/郎𫗱/房凤/房元令/房玄令/房应辰/房景先/驺忌/驺衍/驺奭/绎史/经/经学/孟子/孟轲/孟秋/孟卿/孟喜/孟氏易/贯山学派/承宫/春秋/春秋说/春秋传/春秋三传/春秋义类/春秋正义/春秋宗孟/春秋传议/春秋集传/春秋振滞/春秋辩义/春秋公羊传/春秋左氏传/春秋程传补/春秋谷梁传/春秋事义合注/春秋公羊传解诂/柳下季/柳下惠/胡旦/胡桐/胡母生/胡安定/胡典龄/郝宜栋/南学/南容/南宫适/荀子/荀况/荀卿/荣广/赵节/赵逯/赵师民/赵如陆/赵恒祚/赵起凤/赵维新/战国策/思孟学派/修齐治平/叙葬书/郗绍/急就章注/洛书/洪范经传集义/浑天为一/姜其垓/姜秉深/姜国霖/娄敬/说文义证/费直/费氏易/姚章/敖山/桥庇/都尉朝/蔄卿/贾琰/贾璇/贾思同/贾思伯/夏书/夏侯建/夏侯胜/夏侯始昌/夏侯都尉/原思/原宪/顾炎武/晏子/晏婴/晏平仲/晏子春秋/倪宽/徐广/徐市/徐劫/徐良/徐苗/徐积/徐勉/徐文远/徐孝克/徐彦伯/徐遵明/殷嘉/逢萌/郭圩/郭坛/高弁/高诩/高柴/高睃/高珽芳/高堂生/高堂隆/高堂氏礼/栾大/唐长宾/唐易子/浩然之气/海内珠英/浮丘伯/兼爱/宰予/宰我/家塾讲究/诸子新笺/诸子百家争鸣/诸经篡要/谈必达/展禽/姬旦/桑春/萧奋/萧望之/萧德言/黄植/曹充/曹刿/曹曾/曹褒/龚遂/接子/接予/眭弘/崔宏/崔浩/崔郾/崔譔/崔融/崔灵恩/崔龟从/崔彦昭/崔慰祖/崇本举末/崇本息末/矫疵/第五泰/得意忘象/逸书/商书/商瞿/庸谭/康滕蛟/阎循观/淳于越/淳于智/淳于髡/盖公/盖天说/梁丘临/梁丘贺/梁载言/梁鸿翥/梁丘氏易/逯中立/隆礼贵义/韩梦周/韩熙载/彭蒙/董樵/智仁勇/傅米石/鲁论/鲁学/鲁峻/鲁仲连/鲁连子/游百川/曾子/曾闵/曾参/曾点/曾砺/曾皙/曾子学派/寒朗/疏广/甄宇/蒿菴闲话/蒿菴学派/虞书/虞溥/愚谷易解/路隋/路敬淳/鲍叔牙/慎子/慎到/慎独/窦光鼎/褚大/静因之道/臧文仲/管子/管仲/管夷吾/管敬仲/管商学派/貌辩/端木赐/漆雕开/演圣通论/精气/群书治要/穀梁传/穀梁赤/榖梁春秋/颛孙师/墨子/墨经/墨家/墨翟/墨辩/稷下学/稷下名辩思潮/稷下黄老学派/德治/樊迟/樊须/颜回/颜高/颜渊/颜路/颜斶/颜无繇/颜师古/颜安乐/颜游秦/颜光禄集/薛桐/薛世道/薛近洙/黔娄子/穆孔晖/儒学/儒家/儒家八派/衡咸/赢公/辨命论/澹台灭明/壁经/檀道鸾/戴二雅/魏应/魏相/魏玄成/糜信/谶纬/轩学派">轩学派

☚ 齐鲁文化大辞典   十二经 ☛
哲学

哲学

人类历史上最悠久的意识形态之一。源于希腊文philosophia,意为“爱智慧”。汉译名由日本学者西周在1874年第一次使用,后逐渐被中国学者接受。作为一门学问,它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是不断变化的,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哲学派别和不同的哲学家,对之有不同的看法,始终没有一个被普遍接受的定义。
最早的哲学,是人们对周围自然现象的粗浅的理论认识,是与原始宗教神话的幻想形式的意识相对立的认识形式。在中国,虽然到19世纪末才出现“哲学”一词,但哲学理论早在3000多年前就已经产生了。在西方,哲学大约产生于公元前7世纪至6世纪这一时期。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哲学最初都是一种知识的总汇,没有与各种具体的知识分离开来,各种具体的知识和科学都被包容在哲学的名下。到了近代,由于各门自然科学在西方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各自建立起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哲学也开始从无所不包的哲学中独立出来,但哲学家们仍然力图把所有的科学知识都包容在自己的哲学体系之中,这就使哲学成了所谓的“科学的科学”。到20世纪末,西方哲学家仍对哲学应该是一种什么性质的理论有各种不同的看法,有的强调人是哲学研究的主题,哲学就是人学;有的认为哲学应当以具体科学提出的认识论及方法论问题为主要内容,成为科学认识论;还有人认为哲学研究是一种分析活动,哲学的任务就是对人们(特别是科学家)使用的语言进行逻辑分析;也有人认为哲学只是一种现实的批判方法,其真正的社会职能在于,对现存的东西进行理论批判。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总结和概括,它系统地阐述了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规律,成为一种高度抽象的社会意识形态。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所有哲学派别可以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凡断定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精神是世界本原的,属于唯心主义;凡断定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质是世界本原的,属于唯物主义。
哲学的现代发展,不仅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哲学流派,而且产生了许多新的哲学门类,除以往的自然哲学、历史哲学、精神哲学、宗教哲学、法哲学之外,还有科学哲学、语言哲学、管理哲学、经济哲学、医学哲学、新闻哲学、比较哲学等等。现代哲学家不仅关心传统的哲学问题,而且与新闻及理论宣传工作者一样,对人类生存所面临的所有严重的现实问题,如环境问题、生物技术与社会道德的关系问题、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问题等,都给予了特殊的关心和研究。

☚ 原始意识   特殊的意识形态 ☛

哲学

philosophy

哲学

philosophy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Marxist philosophy of dialectical materialism/~思想philosophical thought(or thinking)/~硕士Master of Philosophy (M Ph)/~博士Doctor of Philosophy(Ph D)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4:2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