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葛生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葛生

葛生

《诗经·唐风》篇名。《毛诗序》云:“《葛生》,刺晋献公也。好攻战,则国人多丧矣。”可作为本诗写作背景的参考。《郑笺》释此诗为“夫从征役弃亡不反”,妻忧思而作。后儒解诗多依此说。今人余冠英《诗经选》说:“这是女子悼念或哭亡夫的诗。”是。诗五章,章四句,前三章悲悼亡夫长眠地下的孤苦,后两章自伤未来岁月漫长,度日维艰,寄希望于百年后同归一穴。同穴其圹的心理刻划极富典型意义,后世诗歌也不乏此种描述内容,如“生为同室亲,死为同穴尘”(白居易《赠内》)。成为封建时代中夫妻情感坚贞的象征。诗歌情意哀恻,凄惋缠绵,开后世“悼亡诗”之先河。

☚ 有杕之杜   采苓 ☛

葛生

 [原文]
 葛生蒙楚,
 蔹蔓于野。
 予美亡此。
 谁与?
 独处!
 (楚、野、处,鱼部。)
 葛生蒙棘,
 蔹蔓于域。
 予美亡此。
 谁与?
 独息!
 (棘、域、息,之部。)
 角枕粲兮,
 锦衾烂兮。
 予美亡此。
 谁与?
 独旦!
 (粲、烂、旦,寒部。)
 夏之日,
 冬之夜。
 百岁之后,
 归于其居!
 (夜、居,鱼部。)
 冬之夜,
 夏之日。
 百岁之后,
 归于其室!
 (日、室,脂部。)
 [译文]
 葛藤缠绕到荆条上,蔹草蔓延在野地里。坟茔地,无限空旷,一片凄凉。我的亲人啊,你离开了人间,长眠在这块土地上。你孤孤单单地躺在这,有谁来给你作伴呢?
 葛藤缠绕在荆棘上,蔹草蔓延到坟茔地,原野里,无限空旷,一片凄凉。我的亲人啊,你离开了人间,长眠在这块土地上。你孤孤单单地安息在这,有谁来给你作伴呢?
 你枕着牛角形的枕头上所绣的花朵多明媚呀!你盖的锦被多鲜艳啊! 我的亲人啊,你离开了人间,在这块土地上长眠。你孤孤单单一夜到天亮,有谁来给你作伴呢?
 夏日白天长,冬天夜漫漫,夏去冬来没有尽头,岁月难熬,愁思难断。只能等到百岁后,那时我就回到你的身边去,同你永远居住在一起了。
 冬天夜漫漫,夏日白天长,冬去夏来没有尽头,岁月难熬,愁思难断。只要等到百岁后,我就回到你的身边去,同你永远生活在一起了。
 [评介]
 《葛生》一诗,自古以来,就有两种理解,一为思存,一为悼亡,《毛序》、郑《笺》、孔《疏》直到朱熹等人,尽管在所谓“刺晋献公”的问题上有异议,但基本都属于前者。清方玉润的分析和看法,可以说是这一派最好的代表。他说:“《序》以为刺晋献公好攻战,则国人多丧。朱子谓 ‘未见此诗之果作于其时’,然亦安知此诗之非必不其时耶?然此等处无关诗旨紧要,可置而弗辩,但以为征妇怨可也。征妇思夫,久役于外,或存或亡,均不可知,其归其否,更不能必。于是日夜悲思,冬夏难已。暇则展其衾枕,物犹灿烂,人是孤栖,不禁伤心,发为浩叹。以为此生无复见理,惟有百岁后返其遗骸,或与吾同归一穴而已,他何望耶?唐人诗云:‘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可以想见此诗景况。”(《诗经原始》)方氏的分析是透辟的。吴闿生属于后一种,他说:“至其词则当为嫠妇悼夫之作。先大夫曰: 此祭夫哀词也。今以先说考之,则所谓予美亡此者,非谓其不在是,亡此者,亡于此也。葛生二句,乃兆域之景;角枕锦衾,乃殡殓之物也。末二章要以同穴,诗意哀恻之至,非复恒情所及。”(《诗义会通》)今之人多从后者,认为是悼亡之作,但又有悼亡妻与悼亡夫两种说法。作为悼亡夫诗看,邱朝曙在他的《情意缱绻 哀思缠绵》一篇赏析里有详细而精刻的分析。(《见《诗经鉴赏集》) 我虽对上述几家的观点和分析都很欣赏,但却更趋向于把这首诗看成是追悼亡妻的诗篇。
 全诗五章,按诗人感情发展的脉络,可以分成三段。
 前两章为第一段,写这位失去妻子的丈夫满腔悲痛来祭祀亡妻,初到墓地时的情景。两章开头的四句,固然可以看作是起兴,其实,它也是从这位满怀哀伤的丈夫的眼中写景。葛藤缠绕着旷野里的荆棘,蔹草蔓延到野地和坟墓上。天高地迥,旷野荒坟,一片孤寂,满目凄凉,这就是他心爱的妻子,永远长眠的地方。面对眼前的孤坟,他肝肠寸断了。在写景之后,两章的后部分,是即景抒情。“我那心爱的美人啊,你离开了人世,就长眠在这个地方。你幽魂独处,寂寞凄凉,有谁来伴随你呢?”他和她在面对面说话,他设身处地,似乎亲身体验到了她的孤独、寂寞和凄凉。他脱口而出地喊出“予美”,正是平时感到妻子温顺、美貌的感情的自然流露。固然,我们不能绝对否定古时女子也可称丈夫为美,但是,我们必须承认,丈夫对妻子更注意美的标准,更留恋妻子的美,甚至直呼其为美人,这种情况应该是更自然的,更真切的表现。这一段开头写景,以景托情,后部分即景抒情,情由景生。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荒野孤坟,一个哀痛欲绝的丈夫在坟前哭奠亡妻的情景。
 第三章是第二段。这位丈夫从眼前的荒坟孤魂想到了入殓时的妻子,妻子虽然不在人世了,但是她的美在他的脑海里,永远是那么清晰、鲜明。“角枕粲兮,锦衾烂兮”一切如在目前,在这锦绣灿烂的后面,不就有丈夫朝思暮想、日夜怀念的如花似玉的妻子生前的倩影吗?这和他脱口而出地喊出“予美亡此”的感情是紧密相连的。后两句,他又从追想中回到眼前,“予美亡此”,在这里,谁和你一起度过那阴森可怕的黑夜而等到天明呢?抚今忆昔,何等沉痛啊!
 最后两章为第三段。两章开头的两句是“夏之日,冬之夜”、“冬之夜,夏之日”,句式变换、前后蝉联、颠倒反复、循回婉转。它一方面是写“夏日天长”、“冬夜漫漫”,愁思难熬; 另一方面也写出 “夏去冬来”“冬去夏来”寒来暑往、暑去寒来,无时不思、无时不想,时光无限,愁思不断。这既是写他此刻以前的度日如年的忧思,也是想象将在今后漫长岁月里的无尽无休的哀愁。两章最后的诗句“百岁之后,归于其居”,“百岁之后,归于其室”,意切言真,一方面是向她表示自己的决心,尽管他们夫妻之间是阴阳相隔,不可能见面,但他将永远忠实于她; 另一方面,则又是告慰逝者,你等着我吧! 我一定将和你归住到一起。以“死者同穴”的愿望来表达他对待爱情的专一和忠贞。
 《诗经》里有两首悼亡诗,而且都是丈夫悼念妻子的。另一首是《邶风》里的《绿衣》。二者的感情同样是那样哀婉沉痛,真挚动人。所不同的是《绿衣》 只是写睹物思人,而此诗则还有祭歌的特点。
 此诗在结构上不限于《诗经》中一般的重章迭唱,整齐划一,而是随着感情的发展,时间空间的转换而自然变化。一二章写当前,回环反复;第三章有追思,有眼前,单章独立; 四五章想象未来,又一个反复回环。随着感情的发展变化,章节句式也有所不同,寓不变于变化之中。结构上可以说是自然浑成,匠心独运。

诗经《葛生》翻译和译文 - 可可诗词网

《葛生》


妻子失去了丈夫,凄凉悲伤,岁月难熬。
葛生蒙楚,葛藤掩盖着荆树,
蔹蔓于野。(一) 蔹草蔓延在野地。
予美亡此,我爱的人儿去了,
谁与独处! (二) 谁伴我呀,我独个儿住在这里!

葛生蒙棘,葛藤掩盖着枣树,
蔹蔓于域。(三) 蔹草蔓延在墓地。
予美亡此,我爱的人儿去了,
谁与独息! 谁伴我呀,我独个儿歇在这里!

角枕粲兮,(四) 角枕呀多漂亮,
锦衾烂兮。绸被呀闪闪发光。
予美亡此,我爱的人儿去了,
谁与独旦! (五) 谁伴我呀,我独宿到天亮!

夏之日,长长的夏昼,
冬之夜。漫漫的冬夜。
百岁之后,只有百年后,
归于其居。(六) 到他的坟里相会啊!

冬之夜,漫漫的冬夜,
夏之日。长长的夏昼。
百岁之后,只有百年后,
归于其室。(七) 到他的墓里相会啊!


注 释
(一)朱熹:“蔹,草名,似括楼。”
(二)严粲:“我其谁与乎?独处而已。茕然无所依矣!”
(三)朱熹:“域,茔域也。”
(四)朱熹:“粲、烂,华美鲜明之貌。”
(五)严粲:“独旦,独宿至旦也。”
(六)郑玄:“居,坟墓也。”
(七)郑玄:“室,冢圹也。”

注 音
蔹lian脸,又读lian帘 衾qin侵

《诗经》-《葛生》原文||鉴赏|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葛生

 葛生蒙楚,蔹蔓于野。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葛生蒙棘,蔹蔓于域。予美亡此,谁与?独息!
 角枕粲兮,锦衾烂兮。予美亡此,谁与?独旦!
 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
 冬之夜,夏之日,百岁之后,归于其室。

 《葛生》是一首妻子悼念新逝丈夫的民歌,也不妨看作是《诗经》时代流传的一首哭歌。全诗通过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写她在想象中 (或直接) 来到坟地,倾诉她的绵绵哀思。
 本诗共五章,头三章与后二章形成二部重章。根据重章的特点,我们以一、四章为例,先来赏析它的构思之妙。
 第一章“葛生蒙楚,蔹蔓于野”两句,论诗者一般都把它当作起兴看待。其实,这是对死者长眠之地的景物描写。葛藤覆盖着的荆和棘(即“楚”),植株矮小,生长在田野里,更显示出空间的高大,它和地面上蔓延的蔹草构成的画面,也就是心境悲怆凄凉的主人公眼里的荒芜冷落的坟地。
 以上两句着力描写荒坟,正是为了引出荒坟下的孤魂。“晓上荒凉原,吊彼寂寥魂” (孟郊: 《吊友人元宾墓》)。荒坟与孤魂,本是相伴而存在的。而坟地的荒凉,使主人公很自然地想到长眠于此的亲失的孤单,三、四句“予美亡此,谁与? 独处”就是写她的这种心理活动。
 诗的四、五章是写主人公将在度过漫长的岁月以后与丈夫同穴的心愿。这个内容和头三章的意思是紧密相连的。“闲坐悲君亦自悲” (元稹: 《遣悲怀》第三章),夫妇问悼亡,生者伤痛亡者,一定会跟着伤痛自己。本诗主人公在伤痛死者孤单的时候,很自然地会联想到自己的孤单: 丈夫孤单地长眠地下,自己也要孤单地苦熬今后漫长的岁月。而在头三章中提出的“谁与”的设问,在后章中以“归于其居(“居”与末章中的“室”均指死者住所,即坟墓。)”作了回答,形成了女主人公最自然的结局。
 本诗从写荒坟而及孤魂,由亡魂的孤单而及生者的孤单,最后以同穴共圹作结,意脉通畅,前后呼应而又浑成无迹,的确是经过诗人的精心构思的。
 本诗作为集体创作的悼歌,在材料的选择上,也自有独到之处。后世实用的悼亡诗文,一般的写法是“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 (潘岳:《悼亡诗》第一首),总是比较具体地叙忆死者生前“所历”,以寄托哀思。而本诗只写了“予美亡此,谁与? 独处”和“百年之后,归于其居”两处心理活动,内容虽很简单,却极有典型意义。
 “予美亡此,谁与? 独处”是主人公在坟地上的内心独白。新逝丈夫在她的心目中,似乎还在人间,因此挂念他离开自己后独自生活的孤单。这是悼亡者在刚刚失去亲人时一种典型的心理状态。
 大凡朝夕相处的亲人突然死去,由于感情上和其它心理上的原因,在生者的脑海里,总是不易立刻就输入亲人死亡的信息。这时往往会产生一种幻觉: 亲人似乎还在身旁生活,有时甚至会清楚地感到他的存在: 或者虽然已经明确意识到不在身旁,但总感到还在别的什么地方生活着,因而深情地担心他的饮食起居,挂念他的冷暖温饱。“谁与?”谁陪伴着他呢? 问得是那么认真;“独处”,还不是独个儿呆着! 在“得知”没有人与他相伴时所流露出那种失望而又无可奈何的语气,逼真地写出主人公由于伤痛死者,精神已陷入恍惚迷乱的境地,突出了她对死者爱之切、痛之深的缱绻之情。
 诗中所写的这种感情心理,刚失去亲人的人是都能体验到的。“稚子比来骑竹马,犹疑只在屋东西” (顾况: 《悼稚子》),写的就是这种心理幻觉。因此本诗写的这一心理状态,极富于典型意义: 而诗人以此来刻划主人公的内心活动的确细致入微,极为成功。
 本诗四、五章中“百年之后,归于其居 (室)”是写主人公的心愿。同穴其圹,是封建时代社会中夫妻爱情坚贞如一的象征。在《诗经》时代就有“谷则异室,死则同穴”(《王风·大车》) 的诗句,后世的诗中也不乏“同穴生冥何所望” (元稹:《遣悲怀》第三首),“生为同室亲,死为同穴尘” (白居易: 《赠内》) 等等内容,而不少民间诗歌、传说中,也颇多这方面的描述,可见这一取材也极有曲型意义。
 但比较突出的是,不少诗中在写到此事时,都称之为“同穴”,而本诗独称为“归于其居 (室)”。诗人这样用语,是要突出主人公与他亡夫之间,在心理上毫无“重壤永幽隔” (潘岳: 《悼亡诗》第一首) 的感觉,而只是认为他在另一个地方孤单地生活着; 所以她“百年之后”追求的不是与他“同穴共圹”而是和他“同室共居”,回到他的身边去和他共同生活。这就刻划出了她和丈夫虽已人鬼异处,但仍一往情深的真挚感情。《毛诗》“葛生疏”中说“言此者妇人专一,义之至,情之尽”,这是很中肯的。
 本诗是《诗经》中一首唯一能确定为夫妇之间的悼歌,能运用这样典型的材料,是极为难能可贵的。
 《诗经》中重章复叠的诗歌,在演唱时都能起一唱三叹、反复抒情的作用。但重章换字,一般地只是为了称音协韵,在内容上并不起什么质的变化。但本诗通过重章换字,却还能产生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
 本诗第一、二章中“蔹蔓于野”与“蔹蔓于域 (墓地)”的换字,特别是第三章中换为“角枕粲兮,锦衾烂兮”二句,就起了变换场景的作用。第一章是写主人公想象中来到空旷的田野,伤痛亲人孤单地长眠于地第一章是写主人公想象中来到空旷的田野,伤痛亲人孤单地长眠于地下。第二章写她已想象中来到亲人的坟地上,伤痛亲人孤单地睡在坟墓之中。而第三章则在她眼前清楚地浮现出人入殓时的情景,这时她站在坟上似乎真切地看到他头枕光灿灿的角枕,身盖鲜艳的锦被孤单单地躺在坟中。三章诗歌通过重唱换字,写主人公与亲人离得越来越近,亲人的形象丰她的脑海中越来越清晰,而她伤痛亲人孤单独处的哀思也跟着越来越切。诗人在三章中通过重章换字,把三个场景连接在一起,构成了动的画面,层层深入地抒发了主人公的绵绵哀思。
 本诗四、五章头两句“夏之日,冬之夜”和“冬之夜,夏之日”,说的都是“夏日长长,冬夜漫漫”的意思,形容主人公今后独处岁月的漫长。但诗人在重章时不作机械的重合,而是颠倒后句的句序,成为“夏之,日冬之夜”——“冬之夜,夏之日”首尾衔接的形式,使静止的时间概念延伸为夏去冬来、冬去夏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种运动的概念,增强了苦日漫长的形象感,突出了主人公度日的艰辛,渲染了她的悲思。
 这种颠倒词语的重章手法,在《诗经·齐风·东方未明》的一、二章中也得到了运用:“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 (一章)。“东方未晞,颠倒裳衣。倒之颠之,自公令之” (二章)。这一手法也形象地刻划了主人公当差应役时匆忙急遽、极度慌乱的神态,深化了该诗揭露人民苦于役事的主题。这种手法,在近代歌谣中也得到运用,并有所发展。
 总之,《葛生》运用了典型性的内心独白,精心安排的结构形式以及重章复叠的表现手法,刻划了一个对亡夫怀有坚贞的、炽烈的爱情的妇女形象,堪称是人民集体创作、集体修改的精品,无愧为我国悼诗的滥觞。

古代爱情诗词《》葛生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葛生

 

诗经·唐风


 葛生蒙楚,蔹蔓于野。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葛生蒙棘,蔹蔓于域。予美亡此,谁与独息!
 角枕粲兮,锦衾烂兮。予美亡此,谁与独旦!
 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
 冬之夜,夏之日,百岁之后,归于其室。

 本诗选自 《诗经·唐风》。这是一首女子哀悼亡夫的诗篇,语调凄宛,如泣如诉。全诗共分为五章。从内容上看,前三章是诗人哀伤死者独眠荒野,后两章是诗人伤感自身独活人间。全篇紧扣一个“独”字作文章,将丧夫后的孤独凄苦写得真切感人。
 丧夫之哀,悲从中来。这发自内心的哀痛从何说起呢?诗人采用了“兴”的手法,由坟地上生长的野藤蔹草兴起凄怆悲凉的情绪。
 葛,指野生的葛藤。上古时候,“死则裹之以葛,投诸沟壑”(《法言·重黎篇》),后来仍有以葛藤缠棺的习俗。所以有的学者认为,本篇以“葛生”起兴,可能是因悼亡而联想起古老的葬俗。蔹,是一种蔓生的野草。楚,指荆树,棘,指酸枣树。第一章的“葛生蒙楚,蔹蔓于野”和第二章的“葛生蒙棘,蔹蔓于域”意思相同,都是说:葛藤覆盖了荆棘,蔹草爬满了荒地。在这里,郁郁葛藤,萋萋蔹草,并不是自然界生命力的显示,而是暗示出这是一块荒僻阴森的坟地,人迹罕至,只有无知的葛藤和蔹草伴着无知的死者。
 景的凄凉烘托出情的悲苦,所以接下去诗人大放悲声:“予美亡此,谁与独处!”“予美亡此,谁与独息!”“予美”,是诗人对亡夫的称呼,犹言“我的好人儿”。“此”,指人间世。藤自郁郁,蔹自萋萋,我的好人儿已不在人世了,我的心中眼前一片茫然;他长眠于地下,谁与他朝夕相伴呢?还不是他独自一个人!野葛尚且与荆棘相缠,蔹草尚且与荒土相依,长眠于地下的人儿,却是孤零零的,怎不令诗人心痛欲裂!
 第三章的意思与前二章相同。不过诗人的眼光已越过覆盖在坟头的野藤蔹草,而想到了深埋于黄土之下的棺槨。“角枕”,用牛角制成或用角装饰的枕头,古俗用于枕尸首。“锦衾”,指用彩丝织成的被子,这里指殓尸用的单被。“旦”,读“坦”,即安,“独旦”,也是“独处”、“独息”的意思。诗人想到亡夫头枕着光泽粲烂的角枕,身上覆盖着五彩丝织的被单,心中泛起昔日同枕共衾的温馨回忆,更感伤痛,不禁再一次悲呼:我的好人儿长眠于地下,谁与他相伴? 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人!
 其实,死者无知,活着的为死者设想种种,皆缘于一缕不能割断的柔情。此情愈是深重,设想愈是真切。所以诗人才为亡夫的“独处”、“独息”、“独旦(坦)”而悲哀不已。这是就生者对死者的深情而言。另一方面,诗人悲痛于亡夫在九泉之下的“独”,也正是痛感于自身在人世之“独”。谁又与她相伴呢? 不也是“独处”、“独息”、“独旦”吗? 因此,诗人在这里运用的是后人常说的“一石二鸟”的笔法,两面为文,意蕴含蓄深沉。
 后二章诗人直言自身独活人世的孤苦。未来的日子将怎样熬过去啊! 每天都将如夏昼之迟迟,都将如冬夜之漫漫,每一刻每一时都将在刻骨铭心的哀悼中度过。只有等到死后和亡夫同穴,才算得到了最后的归宿。诗人用质朴的语言说出自己独活的无味,她心如槁木,虽生犹死。
 全诗长哭逝者之独,深哀自身之孤,而这种孤独感源于深挚的爱情。因此,在诗人看来,唯有死后同穴,才能消除这份孤独。不言生前之情爱,只言死后之孤苦,而其情自见。
 这首诗重章迭句,回环往复,具有一唱三叹的情韵。

诗词《葛生》原文、译文、翻译和鉴赏点评 - 先秦两汉诗 - 可可诗词网

葛生

 
 葛生蒙楚,蔹蔓于野。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葛生蒙棘,蔹蔓于域。予美亡此,谁与?独息!
 角枕粲兮,锦衾烂兮。予美亡此,谁与?独旦!
 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
 冬之夜!夏之日!百岁之后,归于其室!

 
 【注释】 ①葛:葛藤。蒙:覆盖。楚:荆树。蔹(lian廉):一种野生植物,蔓生,草本。蔓:延。②予美:我的好人儿。诗人称自己亡夫。亡此:离此。指不在人世间。③域:指埋葬地。④谁与:跟谁相伴。⑤角枕:有角的枕。据《周礼·玉府》注,角枕是用来枕尸首的。粲:光明。衾:被子。⑥独旦:独处至旦。旦:天明。⑦其居:指丈夫的坟墓。⑧室:墓室。
 
 【译文】 葛藤遮盖着荆树,蔹爬满了野地。我的好人儿去了,有谁伴他?孤独自己! 葛藤遮盖了棘树,蔹爬满了坟墓。我的好人儿去了,有谁伴他?独自歇息! 角枕明闪闪,锦被光烂烂。我的好人儿去了,有谁伴他?独宿达旦! 夏日迟迟,冬夜漫漫!百年之后,墓穴相见!冬夜漫漫,夏日迟迟!百年之后,相会墓室!
 
 【集评】 唐·孔颖达:“以五章皆妻怨之辞。”(《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卷十)
 清·姚际恒:“夏之日,冬之夜,不露思字,妙。”“冬之夜,夏之日,此换句特妙,见时光流转。”(《诗经通论》卷六)
 清·方玉润:“(四、五章)二章句法只一互换,觉时光流转,眴息百年,人生几何,能不伤心?”(《诗经原始》卷六)
 清·陈澧:“此诗甚悲,读之使人泪下。”(《读诗日录》)
 今·黄焯:“此诗五章,前三章就当时言,后二章就日后言。”(《诗疏平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总案】 《毛诗序》:“刺晋献公也。好攻战,则国人多丧矣。”意谓丈夫从征役,弃亡不返,其妻居家而怨思。仔细玩味,《毛序》说诗似未安。此诗为悼亡之作,妻子悼念新逝的丈夫。通过女主人公的内心独白,想象自己来到丈夫墓地,倾诉绵绵哀思。情感真挚热烈,读后颇为动容。前二章兴句烘托悲凉环境,有利于抒情;后三章赋句写物书怀,将对亡夫的一腔思念,淋漓尽致地倾泻而出。

古代民歌《葛生》全文、鉴赏和深度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葛生

 

 葛生蒙楚,蔹蔓于野。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葛生蒙棘,蔹蔓于域。予美亡此,谁与独息!
 角枕粲兮,锦衾烂兮。予美亡此,谁与独旦!
 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
 冬之夜,夏之日,百岁之后,归于其室。


 这大抵是一首悼亡诗。但究竟是谁悼亡谁?诗中未曾明说。所以或认为是男子追悼亡妻的诗,或认为是妻子 (或妇人) 悼念新亡丈夫的诗。
 第一章“葛生蒙楚,蔹蔓于野。”两句是写景,触景生情。妇人迈着沉重的脚步,慢腾腾地来到田野,眼前所见葛藤荆条纠结在一起,蔹草蔓延覆盖大地,田野空旷,满目荒凉。诗人正是以葛楚之纠结烘托妇人心情的郁结,以田野的荒凉衬托妇人内心的凄凉。这一片荒凉之地,正是丈夫坟地之所在。她自然会想到,丈夫生前夫妻恩恩爱爱,欢乐与共的美好,而今却一在人间,一在地下,永远分离的伤怀。眼前的荒野、荒坟、长眠地下的孤魂,有机地联结在一起,怎能不使她感到悲凄哀伤呢!接着“予美亡此,谁与独处”两句,正道出了她此时此刻的心境。这两句是说,我心爱的人埋在这里,谁跟你的孤魂在一起?这里从死者的角度述说孤魂的孤单无依,实际上也是自己孤单无依的表露,其痛苦之怀可以想见。
 第二章与第一章内容大体相同,反复抒情,以加深感情。
 第三章“角枕粲兮,锦衾烂兮。”两句是她想到绣花方枕、锦缎花被尚在,本是同被共枕之物,而今却徒有其华美鲜艳,大有物是人非事事休之慨。“予美亡此,谁与独旦”,我心爱的人埋在这里,谁能与你同床共枕到天明。痛楚之情,溢于言表。
 第四、五章内容基本相同。妻子又从自身说起。“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百岁之后,死去之后。居,指坟墓。室,与居义同。夏之日天长,而且炎热;冬之夜夜长,而且寒冷; 由于丈夫亡故,日子难熬,因而才有度日如年之感。这就把她内心的冷凄、孤寂、哀伤之情流露出来。而“百年之后,归于其居(室)”两句,则强烈地表达了妻子的心愿。生而同室,死而同穴,在古代是爱情专一,死而不移的一种表现。无独有偶,《王风·大车》中表示坚贞爱情时就吟咏道:“谷则异室(活着的时候不能嫁给你),死则同穴(死后也要埋在一起去)。谓予不信,有如曒日。”如此誓言,对后世作者也深有影响,诸如唐诗人白居易在 《赠内》诗中写道: “生为同室亲,死为同穴尘。”然而在 《葛生》诗里,诗的主人公不说死则 “同穴”而却说 “归于其居”、“归于其室”。虽然 “居”、“室”与 “穴”在意思上大体相同,但在感情的深度上又有差异,她的丈夫亡去,虽则阴阳相隔,人鬼异处,她却觉得丈夫是在另一世界孤孤单单地活着,在期盼着她“同室共居”; 而她所期盼的,也是 “百年之后”“同室共居”,回到丈夫身边,像丈夫生前那样过着美满幸福的生活。其对丈夫的一往深情,于此抒发得淋漓尽致,如醉如痴,感人至深。
 这是一首饱含深情的悼亡诗。它通过妻子对亡夫的悼念,写出了孤寂和冷落的处境,抒发了对亡夫的无限思念和哀伤,表达了对亡夫生死不渝,坚贞如一的恩爱之情,从而展现出一个品德优良,情操高尚,可歌可泣的妇女形象。
 从写作艺术来看,为抒发感情的需要,章法多变,不拘一格。第一、二章采用重章迭咏,写荒凉之景,抒凄苦之情。第三章忽然一变,以 “角枕粲兮,锦衾烂兮”华美的被枕勾起对往昔同床共枕欢乐的回忆,抒发了而今独守空床的悲伤。第四、五章又一变,以 “夏之日,冬之夜”,“冬之夜,夏之日”三言短语,使音节加快,抒发了夏日悠长,冬夜漫漫,孤独难熬,难以排遗地忧伤抑郁之情。《诗经》中的大部分诗篇,惯用重章换字的手法以加深叙事抒情,本诗则不落旧套而有所创新,五章而形式三变,随着角度的不同、感情的激荡,而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这是本诗的一大特色。这一特色,也给读者以引人入胜的新鲜之感。

《诗经》篇文之《葛生》赏析|解读|阅读理解答案 - 可可诗词网

葛生

 

葛生蒙楚,蔹蔓于野
 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葛生蒙棘,蔹蔓于域
 予美亡此,谁与独息?
 角枕粲兮,锦衾烂兮
 予美亡此,谁与独旦?
 夏之日,冬之夜。
 百岁之后,归于其居
 冬之夜,夏之日。
 百岁之后,归于其室


 

 【注释】①蒙楚:覆盖在荆树上。②蔹(liǎn):一种野草。蔓:蔓延。③予美:我的爱人,此指丈夫。④域:墓地。⑤角枕:用兽角装饰的枕头。粲:鲜明。⑥锦衾(qīn):锦面的被子。烂:色彩鲜明。⑦居:指坟墓。⑧室:指墓室。
 【鉴赏】这是妻子哀悼亡夫之诗。
 据史书记载,晋献公是一个好战的国君。他不断地发动战争,致使无数家庭夫妻分离,许多征人甚至抛尸荒野,牺牲了生命。诗中妇人的丈夫很可能就是在战乱中不幸丧生。
 全诗五章。前三章写妇人在郊外哀悼亡夫的情景。妇人来到郊野举目一望,葛藤盖满了荆树,野草爬遍了原野。见此荒凉景况,她不禁发出“予美亡此,谁与独处”的哀叹。接着她来到坟地,低头一看,葛藤盖满枣树,野草爬满墓地。见此悲凉景况,她不禁发出“予美亡此,谁与独息”的哀叹。此时,她想到家中漂亮的角枕和灿烂的锦被依然还在,又不禁发出“予美亡此,谁与独旦”的哀叹。后两章写妇人思念亡夫。夏日悠悠,冬夜漫漫。这么漫长的岁月,怎能熬得到头啊! 她只望百年之后,与亡夫同眠黄泉之下。妇人忠贞纯洁之爱,悲切沉痛之情,显得凄婉感人。
 此诗在艺术上有一种感人的力量。它以情感为经,以景物为纬,交织成一首悲凉的悼亡曲。它对后世悼亡诗有一定的影响。晋潘岳《悼亡诗》云:“驾言陟东皋,望坟思纡轸。徘徊墟墓间,欲去复不忍。”这几句写徘徊墓地、悼念亲人的情事,与《葛生》前两章的意思差不多。又云:“展转盼枕席,长簟竟床空。……独无李氏灵,仿佛睹尔容。”这几句也与《葛生》第三章命意相通。
 《诗序》说:“刺晋献公也。好攻战,则国人多丧矣。”此说不误。朱熹《诗集传》说:“妇人以夫久从征而不归,故言葛生而蒙于楚,蔹生而蔓,各有所依托,而予之所美者,独不在是,则谁与而独处于此乎?”此说将赋体“葛生蒙楚,蔹蔓于野”视作兴体,似觉欠当。“予美亡此”之“亡此”,应释作“死在这里”,而朱氏释作“不在是”也不确切。因此“悼亡”说要胜于“思存”说。高亨《诗经今注》说:“这是男子追悼亡妻的诗篇。”这对理解诗意并无妨碍,可备一说。
葛生

葛生

[原文]
葛生蒙楚,
蔹蔓于野。
予美亡此。
谁与?
独处!
(楚、野、处,鱼部。)
葛生蒙棘,
蔹蔓于域。
予美亡此。
谁与?
独息!
(棘、域、息,之部。)
角枕粲兮,
锦衾烂兮。
予美亡此。
谁与?
独旦!
(粲、烂、旦,寒部。)
夏之日,
冬之夜。
百岁之后,
归于其居!
(夜、居,鱼部。)
冬之夜,
夏之日。
百岁之后,
归于其室!
(日、室,脂部。)
[译文]
葛藤缠绕到荆条上,蔹草蔓延在野地里。坟茔地,无限空旷,一片凄凉。我的亲人啊,你离开了人间,长眠在这块土地上。你孤孤单单地躺在这,有谁来给你作伴呢?
葛藤缠绕在荆棘上,蔹草蔓延到坟茔地,原野里,无限空旷,一片凄凉。我的亲人啊,你离开了人间,长眠在这块土地上。你孤孤单单地安息在这,有谁来给你作伴呢?
你枕着牛角形的枕头上所绣的花朵多明媚呀!你盖的锦被多鲜艳啊! 我的亲人啊,你离开了人间,在这块土地上长眠。你孤孤单单一夜到天亮,有谁来给你作伴呢?
夏日白天长,冬天夜漫漫,夏去冬来没有尽头,岁月难熬,愁思难断。只能等到百岁后,那时我就回到你的身边去,同你永远居住在一起了。
冬天夜漫漫,夏日白天长,冬去夏来没有尽头,岁月难熬,愁思难断。只要等到百岁后,我就回到你的身边去,同你永远生活在一起了。
[评介]
《葛生》一诗,自古以来,就有两种理解,一为思存,一为悼亡,《毛序》、郑《笺》、孔《疏》直到朱熹等人,尽管在所谓“刺晋献公”的问题上有异议,但基本都属于前者。清方玉润的分析和看法,可以说是这一派最好的代表。他说:“《序》以为刺晋献公好攻战,则国人多丧。朱子谓 ‘未见此诗之果作于其时’,然亦安知此诗之非必不其时耶?然此等处无关诗旨紧要,可置而弗辩,但以为征妇怨可也。征妇思夫,久役于外,或存或亡,均不可知,其归其否,更不能必。于是日夜悲思,冬夏难已。暇则展其衾枕,物犹灿烂,人是孤栖,不禁伤心,发为浩叹。以为此生无复见理,惟有百岁后返其遗骸,或与吾同归一穴而已,他何望耶?唐人诗云:‘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可以想见此诗景况。”(《诗经原始》)方氏的分析是透辟的。吴闿生属于后一种,他说:“至其词则当为嫠妇悼夫之作。先大夫曰: 此祭夫哀词也。今以先说考之,则所谓予美亡此者,非谓其不在是,亡此者,亡于此也。葛生二句,乃兆域之景;角枕锦衾,乃殡殓之物也。末二章要以同穴,诗意哀恻之至,非复恒情所及。”(《诗义会通》)今之人多从后者,认为是悼亡之作,但又有悼亡妻与悼亡夫两种说法。作为悼亡夫诗看,邱朝曙在他的《情意缱绻 哀思缠绵》一篇赏析里有详细而精刻的分析。(《见《诗经鉴赏集》) 我虽对上述几家的观点和分析都很欣赏,但却更趋向于把这首诗看成是追悼亡妻的诗篇。
全诗五章,按诗人感情发展的脉络,可以分成三段。
前两章为第一段,写这位失去妻子的丈夫满腔悲痛来祭祀亡妻,初到墓地时的情景。两章开头的四句,固然可以看作是起兴,其实,它也是从这位满怀哀伤的丈夫的眼中写景。葛藤缠绕着旷野里的荆棘,蔹草蔓延到野地和坟墓上。天高地迥,旷野荒坟,一片孤寂,满目凄凉,这就是他心爱的妻子,永远长眠的地方。面对眼前的孤坟,他肝肠寸断了。在写景之后,两章的后部分,是即景抒情。“我那心爱的美人啊,你离开了人世,就长眠在这个地方。你幽魂独处,寂寞凄凉,有谁来伴随你呢?”他和她在面对面说话,他设身处地,似乎亲身体验到了她的孤独、寂寞和凄凉。他脱口而出地喊出“予美”,正是平时感到妻子温顺、美貌的感情的自然流露。固然,我们不能绝对否定古时女子也可称丈夫为美,但是,我们必须承认,丈夫对妻子更注意美的标准,更留恋妻子的美,甚至直呼其为美人,这种情况应该是更自然的,更真切的表现。这一段开头写景,以景托情,后部分即景抒情,情由景生。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荒野孤坟,一个哀痛欲绝的丈夫在坟前哭奠亡妻的情景。
第三章是第二段。这位丈夫从眼前的荒坟孤魂想到了入殓时的妻子,妻子虽然不在人世了,但是她的美在他的脑海里,永远是那么清晰、鲜明。“角枕粲兮,锦衾烂兮”一切如在目前,在这锦绣灿烂的后面,不就有丈夫朝思暮想、日夜怀念的如花似玉的妻子生前的倩影吗?这和他脱口而出地喊出“予美亡此”的感情是紧密相连的。后两句,他又从追想中回到眼前,“予美亡此”,在这里,谁和你一起度过那阴森可怕的黑夜而等到天明呢?抚今忆昔,何等沉痛啊!
最后两章为第三段。两章开头的两句是“夏之日,冬之夜”、“冬之夜,夏之日”,句式变换、前后蝉联、颠倒反复、循回婉转。它一方面是写“夏日天长”、“冬夜漫漫”,愁思难熬; 另一方面也写出 “夏去冬来”“冬去夏来”寒来暑往、暑去寒来,无时不思、无时不想,时光无限,愁思不断。这既是写他此刻以前的度日如年的忧思,也是想象将在今后漫长岁月里的无尽无休的哀愁。两章最后的诗句“百岁之后,归于其居”,“百岁之后,归于其室”,意切言真,一方面是向她表示自己的决心,尽管他们夫妻之间是阴阳相隔,不可能见面,但他将永远忠实于她; 另一方面,则又是告慰逝者,你等着我吧! 我一定将和你归住到一起。以“死者同穴”的愿望来表达他对待爱情的专一和忠贞。
《诗经》里有两首悼亡诗,而且都是丈夫悼念妻子的。另一首是《邶风》里的《绿衣》。二者的感情同样是那样哀婉沉痛,真挚动人。所不同的是《绿衣》 只是写睹物思人,而此诗则还有祭歌的特点。
此诗在结构上不限于《诗经》中一般的重章迭唱,整齐划一,而是随着感情的发展,时间空间的转换而自然变化。一二章写当前,回环反复;第三章有追思,有眼前,单章独立; 四五章想象未来,又一个反复回环。随着感情的发展变化,章节句式也有所不同,寓不变于变化之中。结构上可以说是自然浑成,匠心独运。

☚ 有杕之杜   采苓 ☛

葛生

元末明初医生。淮 (今安徽) 人。通《黄帝针灸》、《神农本草》、《太素脉诀》。出而治疾,每能决死生,验瘥剧。病者不能具药,则赠之。被荐丞相府,赐七品服,提举诸医官。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9: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