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八角茴香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八角茴香 【名称出处】:《本草品汇精要》 【概况】: 异名 舶茴香(《纲目》),八角大茴(《本草求原》),八角、大料(北方通称)。 基源 为木兰科八角属植物八角的成熟果实。八角属全世界约50种,中国有约30种。 原植物 八角Illicium verum Hook,f.,又名大茴香(《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历史 本品始载于《本草品汇精要》,谓:“其形大如钱,有八角如辐而锐,赤黑色,每角中有子一枚,如皂荚子小扁而光明可爱,今药中多用之”。《纲目》列于 《中国药典》1990年版亦收载。 形态 常绿乔木,高10~15m。 树皮灰绿色至红褐色,有不规则裂纹。单叶互生或3~6片簇生于枝顶,叶柄长约1cm;叶片厚革质,椭圆形、椭圆状倒卵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5~12cm,宽2~4cm,先端渐尖或急尖,基部狭楔形,全缘,稍内卷,上面深绿色,有光泽及透明的油点,下面浅绿色,疏生柔毛。 花两性,单生于叶腋或近顶生,花梗短;花被片7~12,数轮,覆瓦状排列,红色;雄蕊11~20枚,排成1~2轮;心皮8~9,离生,子房长2mm,花柱略短或与子房等长。聚合果系由8个蓇葖果放射排列,直径约3.5cm,红棕色或淡褐色;果柄弯曲呈钩状,长1~3cm。 蓇葖果平,先端钝尖或钝,果皮较厚,成熟时由腹缝线开裂;种子1枚,扁卵形,红褐色,平滑有光泽。(图见《中药志》.第3册.第2版.117页.图73) 生境与分布 生于温暖潮湿、土壤疏松的溪谷中。 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广西、贵州、云南。 印度、越南等地也产。 附注 八角属植物的果实外形极为类似,曾有报道误用同属植物的果实而发生中毒事故。因此要注意鉴别,常见误用品有以下5种。 ❶ 莽草,又名芒草(《山海经》),葞、春草(《尔雅》),莽草(《本草经集注》),石桂、红桂(《梦溪笔谈》),鼠莽(《纲目》),山大茴、木蟹(《中药志》)。为狭叶茴香Illicium lanceolatum A.C.Smith的果实。余项参见“紫色”条。曾在湖南、浙江、江西等省误用。 红茴香为常绿小乔木;树皮灰白色。单叶互生,革质,叶片椭圆状披针形或长披针形,长15~18cm,宽4~5.5cm,先端锐尖,基部楔形,全缘。花深红色,单生4,数轮,覆瓦状排列;雄蕊10~14,排成1轮;心皮7~8,子房长1.5~2mm,花柱长2.3~3.3mm,明显较子房长。 果实通由7~8个较瘦小的蓇葖果聚合成聚合果,直径2.4~3cm,红褐色;蓇葖果扁平,长约1.5cm,宽4~7mm,先端渐尖,略弯曲呈喙状,果皮较薄。 具特异香气,尝之味先酸而后苦。曾在湖北、湖南、河南误用。 (图见《中药志》.第3册.第2版.123页.图79)。常生长于溪涧密林中。分布于陕西、河南、贵州、四川至长江中游地区。 作土八角的另一种植物为野八角Illicium simonsii Maxim(Illicium yunnanense Franch.),又名云南茴香的果实,与上种相似,惟花近白色,花被无萼、瓣之分;雄蕊尖顶;蓇葖较上种长而大。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 达6~9mm。曾在四川巫溪误用。 (图见《中药志》.第3册.第2版.123页.图80)。 分布于四川东部。 ❹ 野八角Illicium majus Hook.f.et Thoms.,又名神仙果、大八角(《中药志》)。为常绿乔木或灌木,高可达20m,树皮灰褐色。 叶互生或3~6枚呈假轮生;叶柄粗壮,叶片革质,椭圆状披针形或椭圆状卵形,长6~21cm,宽2~7cm,先端渐尖,向基部渐狭,全缘。花单生或2~3成簇,生于叶腋;花较大,花被片15~21,数轮;雄蕊12~21;心皮11~14,离生呈轮状排列,花柱长于子房,花柱长2.2~3mm。 10~13个蓇葖呈放射状排列成聚合果,直径4~4.5cm,褐色,果柄弯曲;蓇葖果锥形,长1~2cm,宽约1cm,先端长渐尖,顶端直向而不弯曲,喙长3~7mm。 具特异香气,味淡,久尝有麻辣感。曾在广东、湖南误用。(图见《中药志》.第3册.第2版.123页.图81)。 生于密林中。分布于江西、广东、广西、贵州、云南。 臭微,味微苦辣,麻舌。 有毒。(图见《中药志》.第3册.第2版.123页.图82)。 生于林下灌丛中或溪边半荫处、岩石山上。分布于湖南南部、广东、广西。 。【生药】: 栽培 宜在土层深厚,温暖,潮湿气候地区的肥沃微酸性土壤中生长。 幼树喜荫,成年树喜光。用种子繁殖,育苗移栽。9~10月采收成熟果实,随采随播或用湿砂层积贮藏至次年3~4月春播。 按17~20cm行距开浅沟,以3~5cm株距点播种子,每亩用种量5~6kg。播后覆土盖草,浇水保湿。出苗后揭草遮荫,结合松土除草,追施稀薄人粪尿,促进幼苗生长。 苗高50cm时定植,按行株距各4m栽植。以后每年全面抚育管理1~2次。注意防治炭疽病、象鼻虫、金花虫等。 采集 每年采收2次,第1次为主采期在8~9月间;第2次在翌年2~3月间。采摘后,微火烘干,或用开水浸泡片刻,待果实转红后晒干。药材主产于广西西南部、西部及云南东南部。 鉴别 性状 八角聚合果多由8个蓇英果组成,放射状排列于中轴上,直径3~4cm,下面有弯曲的果柄,长3~4cm。蓇葖果长1~2cm,宽7~10mm,高6~10mm;外表面红棕色,有不规则皱纹,顶端呈鸟喙状,上侧多开裂,内表面淡棕色,平滑有光泽;质硬而脆。 每个蓇葖果含种子1粒,扁卵圆形,长8mm,宽5mm,一端有种脐及珠孔,另端有合点,中间有狭长的种脊,种皮红棕色或黄棕色,平滑有光泽;质脆,胚乳白色,富油性。香气浓郁,味辛甜。 以个大、完整、色红棕、香气浓者为佳。 土八角由10~13个星状排列的蓇葖果集结而成,著生于同一中轴上,下方有一短果柄,但多数脱落。 蓇葖果阔披针形,末端弯曲成鹰爪状,长1~1.8cm,宽5~8mm,厚2~4mm,上面开裂,露出种子1粒;果皮外表棕褐色,皱缩,内表面淡黄色,平滑有光泽。种子扁卵圆形,长约6mm,表面棕黄色,光亮,较平截的一端有种脐,另一端有合点,边缘的一侧有一条细窄的种脊;种皮质脆,种仁白色。气香,味甜而带麻辣。 显微 八角茴香果横切面:外果皮为1列表皮细胞,外被不规则小突起的角质层。中果皮为多层厚角细胞,其内为薄壁细胞,有散在的油细胞、维管束;在腹缝处有数列厚壁细胞。内果皮为1列排列整齐的柱状细胞,在腹缝线部分为石细胞;石细胞层从腹缝线向内逐渐加长,与柱状细胞层衔接。 种皮表皮细胞为1列排列紧密的长方形石细胞。(图见《中药志》.第3册.第2版.图74.75)。 粉末:淡黄色或红棕色,气芳香,味辛、甘。 ❶ 果皮石细胞 呈类长方形、长条形、长梭形或类长圆形,末端钝圆或平截,少数一端略尖,完整者长76~470μm,壁厚5~54μm,有的厚薄不匀,层纹隐约可见,孔沟较粗。 ❻ 内果皮栅状细胞 完整者呈长方形或长柱形,排列整齐,长(径向)117~540μm,宽(切向)47~81μm,壁薄,微木化,断裂面可见微细纹理,纹孔稀少,十字形。另可见外果皮表面细胞、草酸钙方晶、油细胞等。 (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图193) 理化 取样品粉末10g,置挥发油测定器中提取挥发油,将油溶于1ml氯仿中,点于硅胶G板上,以石油醚-乙酸乙酯(99∶1)为展开剂,展距16cm,喷以5%香荚兰醛浓硫酸溶液,有一樱红色斑点与茴香醚相对应。(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260B) 加工炮制 取原药材拣去杂质,筛去灰屑。 炒八角茴香:取原药材,于热锅中,用文火微炒,取出,放凉。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 。【化学】: 果实含挥发油4%~9%及脂肪油22%,枝条亦含挥发油。 挥发油主成分为茴香醚(Anethole),约占80%~90%。此外,还含有甲基胡椒酚(Methylchavicol)、茴香醛(Anisadehyde)、茴香酸(Anidic acid)、茴香酮(Anisylacetone)、蒎烯(δ-Pinene)、水芹烯(L-Phellandrene)、柠檬烯(Limonene)、1,8-桉油精(Cineole)、黄樟醚(Safrole,黄樟素等)。叶中亦含茴香脑、茴香醛。 参考文献 新华本草纲要.第1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55。 【药理】: ❶ 抑菌作用 果实的醇提物在体外对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和真菌均有抑菌作用[1]。 其所含成分之一甲基胡椒酚也有抗菌作用[5]。 ❸ 升白作用 茴香醚和甲基胡椒酚均有升高白细胞的作用。正常狗ig茴香醚200mg/只或im 300mg/只;正常家兔和猴im 100mg/只,给药后24h即出现升白现象。 ig或im均能防治环磷酰胺所致白细胞减少症,与烷化剂同服可减低毒性,提高存活率,白细胞下降慢,恢复快[3,4]。 毒性 ❶ 八角茴香含少量黄樟素,黄樟素对大鼠和狗可诱发肝癌[6]。 结果表明,挥发油中黄樟醚未显示出致突变作用,可能含量太少,不能引起测验菌的回复突变[7]。 ❸ 八角茴香研粉,水煮,过滤,浓缩后小鼠(n=5)ig,25g/kg,观察7d无一死亡[8]。 参考文献 [1] Ind J Pharm 1968;30(2):43 [2] Biochem J 1938;32:641 [3] 中草药通讯 1979;(8):16 [4] 药学通报1980;15(3):142 [5] CA1974;80:244j [6] 中华医学杂志 198767(8):432 [7] 贵州医药 1987;11(1):31 [8] 中国中药杂志 1990;15(9):8 。【药性】: 性味 辛,温。 ❶ 《本草品汇精要》:“辛、甘,温。” 归经 入脾、肾经。 ❶ 《本草蒙筌》:“人心、肾、小肠、膀胱。” 功效 温阳,散寒,理气,止痛。 主治 中寒呕逆,寒疝腹痛,腰痛,食欲不振。 ❶ 《本草品汇精要》:“主一切冷气及诸疝绞痛。” ”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阴虚火旺者慎服。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❶ 《普济方》:“治大小便闭,鼓胀气促:八角茴香7个,大麻仁15g。为末,生葱白21根,同研煎汤,调五苓散末服之,日1服。” 单方应用 ❶ 《简便单方》:“治腰痛如刺:八角茴香炒研,每服6g,食前盐汤下,外以糯米30~60g,炒熟,袋盛,拴于痛处。” 【医药家论述】: 黄宫绣《本草求真》:“大茴香,据书所载,功专入肝燥肾。凡一切沉寒痼冷而见霍乱,爕疝、阴肿、腰痛及干、湿脚气,并肝经虚火,从左上冲头面者用之,服皆有效。盖茴香与肉桂、吴茱萸皆属厥阴燥药,但萸则走肠胃,桂则能入肝肾,此则体轻能入经络也。……故能治疝有效。余细审八角茴味,其香虽有,其味甚甘,其性温而不烈。 较之吴茱萸、艾叶等味更属不同。若似八角大茴甘多之味,而谓能除沉寒痼冷,似于理属有碍,盐水炒用,得酒良。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