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航道萎缩阶段1961—1978年
60年代以后, 由于水土流失严重, 导致河床淤高, 航道日浅;加上在水资源利用对航运利益考虑不足, 通航河流上的碍航闸坝逐渐增多, 到70年代末, 全省碍航闸坝达499座, 碍航里程6 781.5公里, 其中: 断航4 525公里, 分段通航2 256.5公里, 所以, 内河运输渐走下坡。水运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在全省总货运量、货物周转量的比重, 1960年分别占24.33%、21.82%,1978年下降为占20.85%、15.17%。在此期间, 集体所有制船舶和农副业船舶是内河运输的一支重要力量。地 (市) 交通运输部门的集体所有制船舶, 1978年为6 209艘、128 402吨位, 分别比1953年增长9.09倍和17.91倍。1953年, 只有木帆船且吨位小, 单船吨位平均为10吨, 1971年以后有机帆船和木帆船两种。专业木帆船吨位平均提高到151吨。这些船舶分布在全省77个县 (镇), 担负着干流航运物资集散和沟通城乡间旅客、物资交流。1978年, 地市交通运输部门集体企业的轮驳船、机帆船、木帆船共完成客运量7.63万人、客运周转量79.21万人公里, 货运量519.77万吨、货物周转量73 898.2万吨公里, 分别占全省交通运输部门水路运量总数的2.40%、0.70%、59.06%、4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