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艺术之乡建设
为弘扬民族民间文化, 80年代中后期, 江西开展了创建 “艺术之乡” 活动, 颁布了 《江西省艺术之乡命名暂行标准》, 经过近10年来的创建活动, 形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之乡。1992年, 省人民政府授权, 省文化厅正式命名了全省首批艺术之乡。它们是:
(1) 兴国山歌之乡。兴国山歌源于唐代。歌词语言质朴, 曲调高亢, 歌者见景生情, 出口成歌, 开头一句 “哎呀嘞”, 具有强烈的音乐旋律感。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革命群众将革命内容注入歌词,成为苏维埃政权有力的宣传手段。新中国成立后, 兴国人民再次迸发演唱山歌的激情, 每逢插秧、采茶、耘禾、秋收等农事季节, 田野歌声, 此起彼伏。1986年, 兴国县人民政府决定, 每年重阳节为兴国人民“山歌节”。同时, 组建了 “山歌剧团”, 出版 “山歌报”, 编写 “山歌教材”, 纳入全县中小学乡土教育科目。
(2) 于都唢呐之乡。于都唢呐源于宋代。唢呐吹奏艺术, 讲究粗细结合, 注重加花减字, 变换调式,使音质时而饱满圆滑, 时而激昂嘹亮, 时而委婉曲折。于都唢呐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逢年过节要吹, 婚丧喜庆也要吹。据1992年调查, 全县有2000余名乐手, 能熟练吹奏传统曲牌, 也能熟练吹奏革命歌曲。1986年, 于都县人民政府举行纪念红军长征胜利50周年, 百支唢呐奏 《送郎当红军》、《社会主义好》等革命歌曲, 盛况空前。
(3) 波阳戏剧之乡。波阳是饶河戏的发祥地。波阳人民喜欢看戏, 也喜欢演戏, 逢年过节, 各乡村锣鼓喧天, 万人空巷。新中国成立后, 农村业余剧团广泛兴起。据1992年调查, 全县有乡 (镇) 业余剧团10个, 村寨 “太子班” 172个, “串堂、三角班” 近1 000个。这些业余剧团农忙务农, 农闲演出。凰岗乡业余剧团曾光荣出席全国农村文化艺术工作 “双先”表彰会, 受到文化部表彰。80年代, 县文化局举办过一次农村业余剧团调演, 17个业余剧团在县城连演65场, 场场爆满, 为历史罕见。
(4) 南丰傩舞之乡。南丰傩舞源于宋代, 傩舞融舞蹈、武术、戏剧、音乐于一体为特征。南丰傩舞有文傩武傩之分, 文傩舞姿优美, 诙谐幽默, 武傩气势磅礴, 动作刚毅。跳傩为南丰民俗。据1988年调查,全县有傩班116个, 傩艺人1 500余人。早在50年代, 南丰傩舞曾代表江西参加全国第二届民族民间音乐舞蹈会演。80年代, 再次代表江西出席第二届中国艺术节。1989年, 首届南丰蜜橘节, 组委会以傩舞这一特色文化迎接四方宾客, 引起外商极大的兴趣。
(5) 石城灯彩之乡。石城灯彩历史悠久, 每年春节, 五彩缤纷的灯彩要从正月初一闹到元宵之夜。石城灯彩分表演灯、欣赏灯、祭祀灯等, 计200余个品种。表演灯, 一般灯中有戏, 戏中有灯, 融灯、歌、舞、戏为一体。石城灯彩群众基础雄厚, 据1992年调查, 全县有灯彩舞蹈队300余个, 参与表演者达数千人之多。80年代, 神话故事灯彩戏 《花灯仙子》晋京演出, 博得首都有关专家和观众好评。
(6) 吉安灯彩之乡。吉安灯彩品种繁多, 特色鲜明。“东圆龙”武功见长, “箍里龙”雄浑博大, “鲤鱼灯”灵活敏捷, “双狮对舞” 憨态可掬, “田村花”静中有动, “三节龙” 活泼生动, “双龙戏水”、“金龙戏珠”、“黄龙下潭”, 表演起来, 吞云吐雾, 风雷电掣, 翻江倒海, 气势磅礴。1957年, “鲤鱼灯” 参加第二届全国民族民间音乐舞蹈会演, 获优秀节目奖,并被中央歌舞团移植, 带到莫斯科向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献演。1992年, “文天祥纪念馆” 开馆, 举办了一次盛大灯彩晚会, 旅居香港的文氏后裔高兴地说: “我们看过不少灯彩, 可从未见过故乡这样好的精神财富”。
(7) 南昌市郊区灯彩之乡。郊区灯彩品种繁多,以 “三龙二舞”独具一格。“三龙” 为彩龙、脱节龙、板龙, “二舞” 为蚌灯舞、龙轿舞。1991年, 南昌市“百龙闹春”, 千余条 (板) 灯彩, 云集南昌, 以郊区塘山乡彩龙奇特, 龙头喷焰火, 龙身冒云烟, 表演起来如腾云驾雾, 栩栩如生, 南昌市民赞美不绝。
(8) 萍乡农民画之乡。萍乡农民绘画, 始于60年代初。至1992年, 农民画作者达1 000余人, 市成立农民美术家协会、区成立分会, 乡成立创作组。萍乡农民画具有年画细腻、剪纸简练、漆画色线、木刻力度、傩艺神采等特征。80年代以来, 有300幅作品先后4次晋京展出, 90幅送欧美展销, 部分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民族文化宫收藏, 5幅作品被收入 《中国民间绘画选萃》。芦溪、湘东、上栗县 (区), 先后被文化部命名为 “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
(9) 永丰农民画之乡。永丰农民绘画发端于潭城乡。1983年, 潭城乡文化站成立, 三位青年组建一个绘画组, 在文化馆、站扶植下, 创作组人员逐年壮大, 他乡青年群起仿效, 至1989年, 全县20个乡(镇) 普遍成立农民画创作组, 作者700余人。永丰农民画以构图饱满、色彩明快、变形夸张、富于装饰为特征。1990年, 永丰县人民政府在南昌举办 “永丰县农民画展”, 展出作品120幅, 得到省城美术界肯定。
(10) 瑞昌剪纸之乡。瑞昌剪纸, 是劳动人民一项传统文化活动。其剪纸艺术, 粗中有细, 线条流畅, 轮廓清晰, 形象逼真。在农村, 剪纸艺人蕴藏雄厚, 仅登记在册就有2000余人。1987年, 县剪纸研究会成立。同年, 《农民日报》 以专版发表16位农民的20幅剪纸作品。1988年, 瑞昌剪纸首次晋京专题展出,近100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和选送美国德克萨斯州展出。《中国百人剪纸集》著文介绍农民作者吴志纯、柯雪英的剪纸艺术。
(11)萍乡铜管乐之乡。农民铜管乐队发端于湘东区东桥乡五丰村,1982年,5名青年从长沙买来铜管乐,自吹自娱,也为当地群众婚丧喜庆吹奏,这一新型文化现象,引起他乡效仿。至1987年,全市组建农民铜管乐队93支,乐手1 200余人。80年代,市文化局举办过一次农民铜管乐队调演,450名乐手走上大街,齐奏《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革命歌曲,盛况空前。江西电视台摄制的《谁持管乐当空奏》专题片,中央电视台为之转播。
(12)上高县农民摄影之乡。上高农民摄影始于锦江乡。1984年,这个乡成立了全省第一个农民摄影小组,至1986年,全县有农民摄影作者450人,县成立农民摄影协会。这个群体拍摄的作品,有2 200幅先后参加各级影展或被报刊发表,30余幅东渡日本展出。青年农民丁文创作的《春潮》夺得全国首届农民摄影大赛黑白片唯一的金牌。1988年,150幅作品晋京展品,全国政协副主席康克清为之剪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