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萧红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萧红1911—1942;女黑龙江呼兰人,一作哈尔滨人 萧红
萧红 萧红1911—1942女小说家、散文家。原名张逎莹,笔名悄吟等。黑龙江呼兰人。1930年因反对封建婚姻而离家去北平。1932年返哈尔滨,与萧军同居并开始写作生活。次年,与萧军合著的《跋涉》出版。1935年,在鲁迅帮助下,出版了中篇小说《生死场》。鲁迅为此书撰写《序言》,认为是反映东北人民在日本统治下反抗斗争的优秀作品。次年去日本养病。抗战后,辗转敌后,继续写作。1942年病逝于香港。著有短篇小说集《牛车上》《旷野里的呼喊》等,长篇小说《呼兰河传》《马伯乐》,中篇小说《生死场》,散文集《商市街》《桥》《回忆鲁迅先生》和剧本《突击》。有《萧红选集》。 ☚ 雷石榆 林焕平 ☛ 萧红 萧红女;1911.6.1—1942.1.22原名张荣华。曾用名张秀环、张迺莹。笔名有悄吟、田娣、玲玲等。黑龙江呼兰人。生于地主官僚家庭。自幼丧母,受到父亲的冷遇。1926年到哈尔滨第一女中读书,参加进步学生运动。1930年秋为反抗父亲包办婚姻逃离家庭,开始过流浪生活。1932年秋与萧军同居。先后参与组织维纳斯画社和星星剧团。1933年在哈尔滨《国际协报》副刊发表短篇小说处女作《王阿嫂之死》,揭露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受到文坛的注目。接着又作了《看风筝》、《夜风》、《小黑狗》、《广告副手》等小说。同年10月与萧军自费出版小说合集《跋涉》,在东北文坛产生很大的影响。1934年与萧军去青岛,旋赴上海。不久结识鲁迅,在鲁迅支持下出版反映东北人民抗日斗争的中篇小说《生死场》,轰动上海文坛。鲁迅在序中推崇说:“北方人民对于生活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1936年去日本养病。在东京写了短篇小说《王四的故事》、《牛车上》、《红的果园》、《家族以外的人》等,寄回上海《文季》、《作家》、《中流》等刊物发表。1937年抗战前夕回国,投入抗日斗争。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短篇小说集《牛车上》。同年10月随上海文化人撤退到武汉。翌年1月应李公朴之约,任教于山西临汾民族革命大学。不久辗转到西安。嗣后又随端木蕻良奔波于武昌、重庆等地。其间在《文艺阵地》、《文摘·战时旬刊》等刊物发表短篇小说《黄河》、《朦胧的期待》、《逃难》等,以后收入由上海杂志公司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旷野的呼唤》。1940年春与端木蕻良赴香港。先后创作并出版了长篇小说《呼兰河传》、《马伯乐》、短篇小说集《小城三月》。1942年香港沦陷后,因患肺病被庸医误诊致死。其作品还有诗集《萧红自集诗稿》(1937、38年间)、哑剧《民族魂》(1940年)以及散文集多本。 ☚ 萧军 萧村 ☛ 萧红 萧红女(生平经历、小说创作及其它文学活动参见小说卷)她的大部分散文都收在《商市街》、《桥》、《萧红散文》等集里。她的散文具有明显的自叙传的性质,记录了自己饥寒交迫、辗转漂泊的生活,表达了自己与封建家庭决裂的决心;记载了在人生道路上使自己铭心刻骨的人和事。她是“凭着个人的天才和感觉在创作”(胡风《萧红·序》),以细腻的笔触,把自己在实际生活中的深切感受清新明朗、朴素自然、直率坦白地吐露出来,有浓郁的抒情色彩。 ☚ 萧也牧 萧乾 ☛ 萧红 现代女作家。原名张迺莹,黑龙江呼兰人。早年为反抗封建包办婚姻逃出家庭,历尽坎坷艰辛。1933年开始文学创作,后与肖军一起成为“东北作家群”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家。著有中篇小说《生死场》、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和《小城三月》等短篇小说、散文集。 萧红1911—1942现代著名女作家。原名张迺莹,笔名悄吟。黑龙江省呼兰县人。1930年为了逃婚,从家出走,困居哈尔滨。1932年得萧军、舒群帮助,开始为《晨光报》和《国际协报》副刊写稿。1933年与萧军合著小说、散文集《跋涉》在哈尔滨出版。1934年去青岛,后转赴上海,结识鲁迅。在上海进步文艺刊物发表诗文、小说。抗日战争爆发后,去汉口。1938年去山西临汾民族革命大学教书,后随西北战地服务团去西安。1940年去香港、办《时代文艺》,1942年于香港病逝。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呼兰河传》(1942年); 中篇小说 《生死场》(1935年);《马伯乐》(1941年);短篇小说集《牛车上》、《朦胧的期待》;散文集《商市街》、《旷野里的呼喊》、《萧红散文》; 回忆录《回忆鲁迅先生》等。 萧红 230 萧红1911—1942现代女作家。原名张乃莹,笔名悄吟、田娣等。黑龙江呼兰县人。1929年在哈尔滨市立第一女中读书,喜欢文学和绘画。曾因逃婚去北京就读过。1932年返回哈尔滨后开始了艰难的写作,同年秋与肖军同居。次年与肖军合出小说散文集《跋涉》。1934年与肖军去青岛写作长篇小说《生死场》。10月,二肖又去上海,得到鲁迅的大力帮助。次年底,《生死场》作为《奴隶丛书》之三出版。1936年秋去日本养病,越年回沪,写成《牛车上》等短篇。抗战爆发后,她辗转去武汉、临汾等地,开始撰写《呼兰河传》、《马伯乐》(第一部)。1940年去香港,次年写成《小城三月》。因长期颠沛艰辛的生活和婚姻方面的不幸,使她于1942年春过早地病逝了。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萧红选集》。 ☚ 周扬 何其芳 ☛ 萧红 萧红1911—1942Xiao Hong现代小说家。原名张乃莹,曾用笔名悄吟等发表作品。黑龙江呼兰河县人。萧红自幼喜爱文学,青年时代因反抗包办婚姻而离家出走。1932年于贫病交加的困境中在哈尔滨与萧军相识,此后萧红便开始了文学创作。她与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于1933年自费出版。1934年与萧军一同经青岛转至上海,得到了鲁迅的关怀和帮助。此后至40年代初,萧红积极创作,发表了大量文学作品,成为当时文坛引人注目的文学新人。她先后创作并出版了《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等中长篇小说,《牛车上》、《旷野的呼唤》等短篇小说集以及《商市街》、《桥》、《回忆鲁迅先生》等散文集。1936年因病去日本疗养,次年初回国。抗战爆发后,她曾随西北战地服务团辗转各地进行抗日宣传活动。1940年去香港,在贫病交困之中坚持文学创作,1942年病逝于香港。 ☚ 萧军 沈从文 ☛ 萧红 萧红1911—1942Xiaohong现代小说家。原名张乃莹,笔名悄吟,黑龙江呼兰县人。生于地主家庭,1930年因反对包办婚姻而离家出走,在哈尔滨与萧军合著小说散文集《跋涉》。1934年到上海,在鲁迅的关怀和扶持下成为30年代文坛上活跃的作家, 1935年写成中篇小说《生死场》。抗战时在武汉、西安、重庆等地从事救亡运动。1940年去香港。1942年病逝。《生死场》是萧红的代表作,小说描写东北人民沦陷前后的生活, 反映了东北人民在封建压迫和帝国主义侵略下的极端贫困和顽强抗争。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回忆她的童年和故乡, 从侧面勾勒出封建统治下农村生活的一角。萧红的小说感情真挚,文笔清新优美,具有抒情般的艺术风格。萧红的作品还有短篇小说集《牛车上》、《旷野的呼唤》, 散文集 《商市街》、《回忆鲁迅先生》、《萧红散文》。著作收入《萧红选集》(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 艾青 何其芳 ☛ 萧红 萧红现代著名女作家。生于1911年,卒于1942年。原名张迺莹, 曾用笔名悄吟等, 黑龙江呼兰人。 萧红幼年丧母,一直由祖父抚养。1930年,因反抗家庭包办婚姻而出走。1931年,萧红流落到北京,并考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附中读书。1934年来到上海,并从此时起开始了她的文学生涯。1936年,萧红曾去日本养病。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回到祖国。1938年,萧红从武汉来到山西,在临汾的民族革命大学任教,不久又随西北战地服务团来到西安,积极从事抗日救亡宣传工作。1942年,萧红来到香港养病,不幸病逝于此。萧红一生辛勤创作,留下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呼兰河传》、《马伯乐》等,中篇小说《生死场》,短篇小说集《牛车上》、《跋涉》(与萧军合著)、《朦胧的期待》等。散文集《商市街》、《旷野里的呼喊》、《萧红散文》等,传记文学《回忆鲁迅先生》等等。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萧红选集》。萧红在她短暂的一生中,创作出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她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和中篇小说《生死场》影响很广,使她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 ☚ 萧军 焦菊隐 ☛ 萧红1911—1942女作家。原名张迺莹,曾用笔名悄吟,黑龙江呼兰人。有长篇小说《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短篇小说集《牛车上》、《朦胧的期待》等。小说具有散文结构的特点,“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鲁迅语)。 萧红 萧红1911~1942现代小说家。原名张乃莹,另有笔名悄吟。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地主家庭。幼年丧母。后因反抗包办婚姻离家出走,东北沦陷后过流浪生活。1933年与萧军合作,自费出版小说散文集《跋涉》。翌年去青岛和上海,写成中篇小说《生死场》 (1935),描绘东北广大农民在“九一八”事变前的悲惨生活及日寇入侵后的觉醒与反抗斗争,为其成名作;鲁迅曾为该书作序,并列入其主编的《奴隶丛书》。后又出版散文集《商市街》、小说散文集《桥》。抗战初期,出版短篇小说集《牛车上》。后辗转于山西临汾、重庆、香港等地,陆续写有中篇《马伯乐》和短篇集《旷野的呼喊》、《小城三月》等。1941年出版的长篇《呼兰河传》,以浓郁的乡情和深沉的笔调,凸现了反封建习俗的主题,为后期代表作。她的小说具有散文倾向,笔致细腻委婉,风格清新明丽。为东北作家群中重要代表作家之一。 ☚ 吴强 侣伦 ☛ 萧红 萧红1911—1942现代女作家。原名张乃莹,黑龙江省呼兰县人。1929年在哈尔滨市立第一女中读书时,开始爱好文学和绘画。1930年夏,因反对家庭包办婚姻,离开家乡,开始流浪生活。1932年返回哈尔滨。同年秋,与萧军同居。1933年写了《两个集》、《跋涉》、《看风筝》、《旋风》等短篇小说。1934年与萧军同至青岛,与当时在青文化名人多所交往,坚定了她走文学创作道路的决心和信心,并开始构思创作长篇小说《生死场》。同年10月与萧军一起到上海。1935年底,《生死场》由容光书店出版。这是最早反映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生活和斗争的作品之一。1936年秋,去日本养病。翌年返回上海,写了短篇小说集《牛车上》和散文集《旷野里的呼喊》。抗日战争爆发后,她去汉口。1938年初,应李公朴之约,去山西民族革命大学教书。1939年出版了短篇《朦胧的期待》和长篇《呼兰河传》的前几章。1940年,抱病写了长篇《马伯采》第一部。同年去香港,写了纪念鲁迅先生的哑剧《民族魂》和传记《回忆鲁迅先生》,并完成《呼兰河传》。1941年出版了《萧红散文》。1942年2月22日,因肺病逝于香港。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萧红选集》。 ☚ 著 萧颖士 ☛ 萧红1911~1942Xiao Hongcontemporary female writer,her original name was Zhang Naiying,and her penname was Qiaoying.Works: Bridge,Biography of River Hulan,Life and Death Place,etc.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