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天台宗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天台宗 是中国佛教的一个派别。因为该派别的创始人之一的智𫗱,以天台山为传教基地,故得此名。又因他们以《法华经》为主要传教的依据,故又称“法华宗”。9世纪,天台宗佛教传入日本,11世纪末,传入朝鲜。 天台宗佛教派别之一。北齐慧文禅师悟印度龙树《中观论》的宗旨,授南岳慧思、传于隋智者大师智凯,智凯讲说三大部: 一为《玄义》,二为《文句》,三为《止观》。智凯居天台山,因称他的流派为天台宗。以宗《法华经》,又名法华宗。他讲经论法,以反省观心为主,故亦称性宗。天台宗盛行于唐代,到五代因战乱而衰,至宋之四明复盛,分山家,山外两派。 天台宗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因实际创始者智𫗱(538—597)住浙江天台山建庵讲经而得名。又因《法华经》为主要教义根据,又称“法华宗”。初祖印度龙树。二祖北齐慧文(约6世纪),提出“一心三观”理论,成为天台宗基本教义之一。他说:“诸法无非因缘所生,而此因缘有不定有,空不定空,空有不二,名为中道”(《佛祖统纪》卷六)。一切事物皆因缘所生,成为假有;虚妄不实,成为真空;空、假不可分离,非空非假,即是中道。一心同时观悟此三者,即为“一心三观”。三祖慧思(515—577)由北方至南方,兼重定、慧,首开“止观双修”之先河。四祖智𫗱,著《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被奉为“天台三大部”。在判教上提出“五时”(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八教”(化仪四教:顿、渐、秘密、不定;化法四教:藏、通、别、圆)理论,排列佛教各种教义地位的高下,把自己的教派抬到最高的位置上,认为法华涅槃是佛教最根本的道理。在教义上,主张一切事物都是法性真如的表现(诸法实相),并用“一念三千”(构成宇宙的“三千世间”都不过是“一念”的产物)、 “三谛圆融” (“空”、“假”、“中”三谛相即相融)加以发挥。五祖灌顶(561—632),多有经疏,著《天台八教大意》、《国清百录》等,广弘该宗思想。九祖湛然(711—782)著《金刚錍》、 《法华玄义释签》、《摩诃止观辅行传弘决》、《法华文句记》、《止观大意》、《始终心要》等,盛阐天台教义,号称中兴。在理论上,提出“无情有性”说,认为佛性为绝对的至高无上的存在,一切事物包括草木瓦石均有佛性,都是它的体现。“万法是真如,由不变故;真如是万法,由随缘故。”(《金刚錍》)“无情有性”说是对佛性说的一大发展。宋代(11世纪初),因争论智𫗱《金光明玄义》广本的真伪问题,分为山家、山外两派,后只存山家一派,理论上均无甚建树。此后天台宗渐趋衰微。唐德宗贞元二十年(804),日僧最澄(767—822)来中国学习天台教义,归国后创立日本天台宗。十一世纪末,朝鲜僧人义天入宋学天台教义,后将此宗传入朝鲜。 天台宗 058 天台宗中国佛教宗派,又称法华宗。实际创始人为陈隋之际的智𫗱。该宗虽称印度龙树为初祖,实则启蒙于北齐慧文,创立了一心中观空、观假、观中的“一心三观”理论。三祖慧思又阐发“诸法实相”之说,兼重定慧。至四祖智𫗱确立止观双修原则,所著《法华玄义》、《摩诃止观》、《法华文句》被奉为天台三大部。该宗主要思想是实相和止观。主张一切事相都是法性真如的表现,并用一念三千、三谛圆融加以发挥。嗣后弟子湛然又提出无情有性的观点,对该宗产生较大影响。后因论争《金光明玄义》真伪等,分为山家、山外两派,后者主张近华严宗教观,被山家斥为不纯,不久即衰。该宗为中国佛教最早创立的宗派,对隋唐以后形成的各派多有影响。13世纪日僧日莲根据此宗教义创立日莲宗。朝鲜僧人义天也把此宗传入朝鲜。 ☚ 中国佛教 三阶教 ☛ 天台宗又名“法华宗”。中国佛教宗派。陈、隋之际智𫗱创立。 主要依据《法华经》,阐明“诸法实相”之理,认为一切事相都是法性真如的表现,并用“圆融三谛”、“一念三千”等学说加以发挥。在禅观修习方面,有“四种三昧”、“十乘观法”、“二十五方便”等法门。将所有佛法分为五时八教,以《法华经》为佛最高最后说法。智𫗱所著《法华玄义》、《摩诃止观》、《法华文句》被称为“天台三大部”。宋代曾分为山家、山外两派,其中山家派传承久远,对后世影响较大。9世纪时日僧最澄来天台学法,后将此宗传入日本。11世纪末,朝鲜僧人义天入宋求学,后将此宗传入朝鲜。 天台宗 天台宗中国佛教宗派。 因实际创始人智𫗱常住浙江天台山而得名。其教义以《妙法莲华经》 为主要依据,故亦称“法华宗”。奉印度龙树为初祖,实则启蒙于北齐慧文, 陈隋之际的四祖智𫗱发挥前人理论, 确立定(止) 慧 (观) 双修原则,终于形成以“一念三千”和“三谛圆融”为中心思想的独立学派。 智𫗱所著《法华玄义》、《摩诃止观》、《法华文句》,是该宗的根本典籍,被称为“天台三大部”。 五祖灌顶得智𫗱真传, 广弘该宗思想; 九祖湛然立志“中兴”,进一步提出“无情有性”之说,认为草木砖石皆有佛性,对该宗以后的发展影响很大。 11世纪初, 该宗内部因争论智𫗱《金光明玄义》广本真伪而分为山家、山外两派,辩难7年,山外派被指为不纯,不久衰微。元明以后,该宗学者往往兼倡净土,几经兴衰,传承至今不坠。天台宗将《法华经》奉为佛的终极说法,纯圆独妙,至高无上。以“五时八教”之说判教,以“实相”说阐明理论,以“止观”指导实修,主张一切事相都是法性真如的表现,并以“一念三千”、“三谛圆融”加以说明,相应地在禅观修习上提倡“一心三观”的观法。该宗是中国佛教创立最早的一个宗派,对隋唐以后出现的各宗派多有影响。9世纪初,日本僧人最澄来唐学习天台教义,将该宗传到日本,13世纪时从中分出日莲宗,本世纪日莲宗中又分出几个新兴教派,目前这些宗派都很活跃。11世纪末,朝鲜僧人义天入宗后,将天台宗带回朝鲜。 ☚ 天国 天主教 ☛ 天台宗 天台宗隋代智顗创立。因智顗常住浙江天台山而得名,又以《法华经》为主要的教义而称法华宗。天台宗的中心理论是“诸法实相”论,认为探究一切事物的真实相状(即法性真如的本相) 是该宗的宗旨。为了说明一切事物就是法性真如,而创立 “三谛圆融”说和 “一念三千”说。湖南方面与天台宗有关系的人物,南北朝和隋唐两代有慧思及其弟子智顗、僧照、大善、智瓘、玄光和智顗的弟子灌顶、行简慧稠,又有灌顶的弟子大慧,与灌顶同时的普门和活动于唐德宗、顺宗、宪宗时代的法剑。这些人都活动在隋代的长沙郡、巴陵郡和唐代的潭州、衡州、岳州一带。宋有陈瓘,明有真清 (?—1593),清有默庵(1839—1902)、天然 (1874—1912),民国时期有道阶(1870—1934)、佛乘 (1872—1922)、空也 (?—1946)、熹谷 (1884—1959) 等人。 ☚ 佛教 禅宗 ☛ 天台宗tian tai zong【佛教】Tiantai School 天台宗Tiantai Sect 天台宗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创始人是陈隋之际的僧人智𫗱。因他居住在浙江天台山。故名。天台宗所依经论主要是《法华经》,故又称法华宗。此宗以《法华经》、《大智度论》、《中论》等佛教典籍为依据,吸收了印度传来的和中国发展的佛教各派思想,重新加以系统地组织而形成一个思想体系。它的宗义是五时八教。即把释迦牟尼一生的说法活动分为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五个不同的时期,并认为这五个时期是根据说法对象的根基利钝即对佛法的接受能力来建立的,其中最后一个时期由于徒众机缘已熟,释迦才向之讲说佛教的最高妙理即《法华经》和《涅槃经》。所谓八教,即化仪四教和化法四教。化仪四教是指释迦牟尼说法的仪式和方法,分顿、渐、秘密、不定四种。化法四教是指释迦牟尼五时说法的教理深浅,分藏、通、别、圆四种。圆即圆满完整之意,天台宗自称为圆教,而以别的宗属藏、通、别三教。天台宗又以一心三观和三谛圆融为自己宗义中的中心思想。三观即空观、假观、中道观;三谛即真谤、俗谛、中道谛。此宗教徒认为,三观可以于一心中获得,三谤亦可同时存在于一个事物中。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可以调和圆融。会昌灭佛后,天台宗一度中衰,五代吴越时曾遣使到高丽访求天台教典,此后有所复兴。(参考图315)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