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发神谶碑拓本
三国·吴。天玺元年(公元267年)七月立于江苏省南京江宁天禧寺。宋元佑六年(公元1091年)胡宗师移至筹思亭,后又移江宁府尊经阁,清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校官毛藻印刷《玉海》时,不慎失火,碑石亡毁。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有此碑最早的宋拓本。三国·吴孙皓即帝位,昏庸而迷信,为维护摇摇欲堕的统治,以“天降神谶”来求得吴国的祥瑞,因此此碑亦称《天玺纪功碑》、《吴孙皓纪功碑》、《天玺碑》。此碑在宋以前已断为三截,故后又被称为《三断碑》。上段计21行、行5字(“诏遗”一行6字,“大吴”一行7字);中段17行,行7字;下段10行,行3、2、1字不等。碑文书体奇异雄强,起笔方顿,中锋收笔呈悬状,呈现出一种刚劲威严的美感。清方朔《枕经堂金石书画题跋》云:“予观其书,方折盘旋以隶笔而行篆体,戈长剑利中实乃弓燥手柔。”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云:“由篆变隶,篆多隶少者。” “笔力伟健冠古今”,“奇伟惊世”,“篆隶之极”。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宋拓为剪条装册,上有宋〈北海开国陆伀之印〉及〈永保万年〉等藏印三百余方。北京图书馆也藏此碑的拓本。宋黄伯思《东观余论》、《明一统志》、清翁方纲《两汉金石记》等书均有著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