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菊Jú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围场,山东之鱼台、平度、平邑、东平,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长治,湖北之老河口等地均有分布。汉族、白族有此姓,《新编千家姓》亦收载,未详其源。

菊jú

植物名。朱穆《鬱金賦》:“比光榮於秋菊,齊英茂乎春松。”

长篇小说。冯玉奇著。1946年7月上海春明书店出版。

☚ 生死板   黑幕故事集锦 ☛

菊是我国栽培最悠久的传统名花之一。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礼记·月令篇》里,就有“季秋之月,菊有黄华”的记载。屈原在《离骚》中也有“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诗句。经过东晋陶渊明的品题以后,菊花日益为人欣赏。菊花品种众多。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谓菊有九百种,现在已不下三千种。菊花除了观赏和药用价值外,它受到历代人们的喜爱的原因还是因为它在百花之后开放,具有耐寒傲霜,不与群芳争艳的品性,因而一直被人们用来象征一种恬然自处、傲然不屈的气质和品格。如唐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宋郑思肖《寒菊》:“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旭)

☚ 松   梅 ☛

 

罗隐


 篱落岁云暮,数枝聊自芳。
 雪裁纤蕊密,金拆小苞香。
 千载白衣酒,一生青女霜。
 春丛莫轻薄,彼此有行藏。


 自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句之后,菊花就以它那高洁气质和素雅风姿跻身于文坛了。千百年来,菊花与诗文画卷结下了不解之缘,罗隐的咏《菊》便是众多咏菊诗文中颇有特色的一篇。
 “篱落岁云暮,数枝聊自芳”,起首二句犹如一幅秋菊图,铺现出时间地点和诗中吟咏的对象。画面背景适值深秋时节,各路花仙早已悄然遁去难觅芳踪了。秋风萧瑟之中,只有篱笆下的数枝秋菊迎着风寒,倔强地挺立着,散发着清新的芳香。“聊”字突出了百花凋谢而只有菊花独立的情景。这两笔虽然起得平平,却已略露出秋菊神形的端倪。
 “雪裁纤蕊密,金拆小苞香”,紧承上句,诗人又为这幅清新的图画添上了精彩的两笔。被剪裁得似雪花般玲珑剔透的纤纤花蕊,变戏法般地挂满了枝头,秋风轻拂,花枝轻摇,一簇簇苞蕾争先恐后地绽开了笑靥。这两句诗近乎速写,寥寥两笔就将秋风吹拂中菊花次第绽开的动态勾勒出来,真可谓妙笔“生”花。
 以上四句均为写菊。“千载白衣酒,一生青女霜。”诗由此暗入诗人自己的品性,含蓄蕴籍,不露痕迹。诗人巧妙地借用了东晋陶渊明白衣送酒的典故暗示自己如菊的品格和对菊的癖爱。据《续晋阳秋》记载,晋陶潜性嗜酒,家贫而不能常得,潜“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尝于九月九日于宅边东篱下菊丛中摘菊盈把,有白衣人送酒至,潜“即便就酌,酣饮而归”。一个典故尚不能表全心志,诗人又信手拈来一神话传说,进一步赞美菊的高洁品格。青霄玉女是古代神话传说中主管霜雪的神仙,李商隐《霜雪》诗中有“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之句。一个“霜”字暗处传神,是菊一生青女霜?还是人一生青女霜? 一字不道菊,一字不着人,人菊合一,就象一幅写意画,清远含蓄,耐人寻味。
 “春丛莫轻薄,彼此有行藏。”最后两句,诗人转而告诫那些在春光中争奇斗艳的花卉,不要因为自己占有春天而轻薄开在岁暮深秋的菊花,“颜色只从霜后好”正是菊花的品格。菊花不慕闹春的清高气质,素洁淡远的情韵,傲霜挺立凌寒不凋的品格,秋菊的这诸种“行藏”,是春丛乞冀不得的。暗寓诗人美好的精神追求、坚贞的品格和清高的情怀。并非凡俗之辈可知,这正是借花喻人、以物托志之笔。
 这首诗艺术上最突出之处是蕴籍含蓄,语言雅丽。诗题虽为咏《菊》,主旨也在赞颂菊花的高洁气质以抒心曲,全篇却不着一“菊”字,菊与“情”皆“神于诗”中,妙合无垠,表现出诗人独具匠心的高超的艺术技巧。

咏花诗词之《菊》全诗原文鉴赏 - 可可诗词网

 

秋瑾


铁骨霜姿有傲衷,不逢彭泽志徒雄。
 夭桃枉自多含妒,争奈黄花耐晚风?


 秋瑾的这首咏菊诗,可以说是一首与前人不同的托物言志诗。说其不同,是说所言之志不同,民主革命家秋瑾借咏菊抒发民主革命斗士的雄心壮志。当然,诗中也流露出早期民主革命者孤独怅惘的情绪。
 “铁骨霜姿有傲衷”,是说菊花卓然挺立秋风之中,姿色如霜,花朵如铁骨支撑,显示着它那风骨坚强,品格高洁的本性。“不逢彭泽志徒雄”,可惜呀! 没遇上以菊为友的彭泽令陶渊明,菊花徒有雄心壮志,生不逢时。
 秋瑾十八岁嫁与湘人王廷钧,次年随夫到京。从小就不甘心忍受封建家庭束缚的秋瑾,在这里接受了民主革命的影响,热切地向往着民主自由,顽强地与封建势力搏斗着。这与那铁骨霜姿迎风挺立的菊花多么相似啊! 然而,身为一个弱女子,虽有藐视旧俗高远志向,却难以被世人理解。女诗人叹惜生不逢时、开不遇陶令的菊花,不正是婉惜自己徒有高远志向,而无用武之地吗?
 “夭桃枉自多含妒,争奈黄花耐晚风?”菊花在风霜中傲然怒放,超世不凡,可是它并不是与同类争高下呀!你看,它既不与百花争春,又未曾与同类斗妍。妖妍的桃花呀,你何必要生妒意呢?嫉妒又有什么用,难道你也能象菊花那样,经得起凉秋的晚风吗?
 从“不逢彭泽”之叹到不顾夭桃之妒,诗人的内心世界已经展露无遗。她的高洁志向还不被人理解,恨无知音,不自觉地流露出怅惘之感。这与诗人《重阳志感》一诗中“无端身世茫茫感,独上高楼一举觞”的情调是一致的。
 这首诗体现着诗人早期的风格。后来,在民主革命斗争实践中,秋瑾觉悟不断提高,意志日趋坚强,诗的格调随之发生变化,一扫孤独怅惘,而代之以慷慨激昂。

咏花诗词之《菊》全诗原文鉴赏 - 可可诗词网

 

郑谷


 王孙莫把比荆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古来咏菊之作甚多,然而,郑谷这首诗,仍自有其独到之处。诗人无一字描绘菊的外观,却致力突出菊的高尚品格,而这也正是诗人借咏菊以言志的主旨。
 诗的起句“王孙莫把比荆蒿”既是对公子王孙的告诫,又暗指菊的貌不惊人。“荆蒿”,指蓬草与蒿草。初看起来,菊的外形与荆蒿之类有些相近。一些五谷不分的公子王孙们很容易把它当作一般的蒿草,因此,在诗的头一句,诗人就正告王孙公子们不要把菊和一般的荆蒿相混同。这一句突兀有力,给全诗定下了基调。
 “九日枝枝近鬓毛”句紧承前句,点明菊在人们眼中的重要地位。每年阴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古时候,人们在这一天有登高和赏菊的习惯,饮菊花酒、佩茱萸囊外还喜欢采摘菊花插戴于鬓上。诗人借这一传统习俗,说明菊与人的关系非比一般,同时也清楚地点明了王孙公子与劳动人民对菊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接下来,在三、四两句中,诗人着力写了菊的高洁气质与高尚品格。“露湿秋香满池岸”句,写秋天的早晨,丛丛菊花,饱沾露珠,莹润可爱,缕缕幽香,飘飞在池上岸边。这句把菊花独具的神韵风采,全盘托出。“秋香”语似平易,实具深意,点明在飒飒秋风中,万花凋零,而菊花却独放幽香。“满”字更是形象有力地突出了菊花香气之浓郁,也大大突出了菊花的魅力。“池岸”两字不仅用以喻菊香飘飞地域之广,而且点出菊花生长地点,与下句相呼应。第四句“由来不羡瓦松高”,在写菊花的高尚气质外,进一步写它的高尚品格。瓦松是一种寄生在建筑物瓦檐上的植物。初唐崔融在《瓦松赋》自序中说:“俗以其形似松,生必依瓦,故曰瓦松”。“瓦松”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所以医生、木匠都不去注意它。在三、四两句中,诗人将生长在池岸边的菊花同生长在高屋上的瓦松加以对比,意在突出菊花虽生在低洼之处,却高洁、无私,而瓦松虽据高位,却於人无用。在这二句中,菊花被拟人化了,作者赋予它不求高位、无私奉献的思想品质。句中“由来”二字使菊花的高尚气节更为突出、感人。
 咏物诗如果为物所局限,必然显得毫无生气,而不以描摹刻画为能事、有所托寓的咏物诗总是能以它的生动描写启发人们去联想、去思索。郑谷的这首诗在这方面可以说表现得是颇为突出的。全诗既有哲理意蕴,又有艺术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寻味。正如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所说:“艺术是思想的结晶,艺术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因而能唤起人们的想象、形象和深刻的美感。郑谷这首诗给予人们的不仅是菊的高雅和馨香,还在于它唤醒人们不求高位、甘於奉献的高洁品格。

咏花诗词之《菊》全诗原文鉴赏 - 可可诗词网

 

李峤


 玉律三秋暮,金精九日开。
 荣舒洛媛浦,香泛野人杯。
 靃靡寒潭侧, 丰茸晓岸隈。
 黄花今日晚,无复白衣来。


 一般咏花诗往往是从特定的时空中选定场景,或从某一角度摄取形象,以小见大,写局部显整体。而本诗却独具匠心地以“意识流”的构思方式,采用流线形结构,运用意象迭加的描画手段,以一首五律的短小篇幅,从诸多方面描绘了菊的完美形象。
 诗人也许正面对着一丛盛开的菊花。但随着思想意识的流动,他的目光却穿越了空间,投向山野、河畔、潭侧、篱边,捕捉住秋菊那最动人的花姿,铺展出连幅的美丽画卷。
 诗人先说深秋时候菊花开放了:“玉律三秋暮,金精九日开。”这两句从菊的晚放写它别于百花的独特品质。初看,这未离咏菊常格,但细玩却大有差别。就菊的晚开,有的咏菊诗赞其冷香寒蕊,素心霜节,但,也有诗说“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还有诗说:“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黄巢《题菊花》)诗意同中有异,大有别趣。李峤的这两句,却只点到而不深说,含而不吐,这使诗篇一开始就显出包蕴丰厚的特色,同下面开阖流转的结构和画幅组接似的表现手法相应。
 颔联转出两幅画面。“荣舒洛媛浦”,描绘菊在洛水之滨舒荣盛开的图景,以特定画面展示菊的美丽姿容,可其内蕴又远不止此。它巧妙地融入曹植《洛神赋》的优美意境。洛水女神是美的精灵,寄托着作者和历代读者对美的无限倾慕与向往。而曹植在刻划这位云鬓修眉、丹唇皓齿的丽人时曾以“荣耀秋菊”赞美她姿容的艳丽姣好,以花比人。李峤在这里又以人拟花。但大家手笔,浑成无迹。初看这是一幅水滨秋菊的风景画:洛水弯弯,郊野连片,几丛菊花,枝叶鲜翠,清秀明丽,给秋色增添了无限光彩。接着,在我们凝神观照这水畔鲜菊的同时,很快会想到宓妃的形象。诗中不言“洛浦”,也不言“洛水滨”,而十分独特地说“洛媛浦”。一个“媛”字点开了境界,暗绘出洛神临波照影的动人情境,而这凌波仙子与岸边秋菊又正是交相辉映,互为写照。这样,诗的意象是迭加的,意境也因显隐多重而变得深遂、悠远,并有朦胧飘忽的韵致,令人涵咏不尽。“香泛野人杯”,以另一特定画面,写菊的隐逸之性。野人常指乡野之人,即农夫,此当指居于乡野的人。一些居士、隐者往往深爱秋菊,遍植于舍前篱下,暮秋,重阳,要饮酒赏菊。梅尧臣《十月三日相公花下小饮赋四题》中咏到:“深丛隐孤秀,犹得奉清觞。”李诗此句,为我们勾划出林下、村野、茅舍、竹篱及绕舍傍篱的凌霜秋菊,菊前放怀酣饮的隐者居士。这些足足要一首诗来表现,而这里只用了七个字。诗人造语空灵神远,以虚求实,以疏求密,颇得象外之意,言外之旨。
 颈联又绘出两幅素描:“靃靡寒潭侧,丰茸晓岸隈。”此二句,画意紧承第三句,描绘秋菊傲寒盛开的孤秀之姿,笔致传神,气韵生动。诗人先以“靃靡”、“丰茸”描绘菊花繁盛、茂密,随风摆拂的景象,给人以暖意,似乎正值百花盛开的春夏之际,然后,诗人在背景上加以点染:深秋,潭水清冽;霜晨,江水寒彻。这两幅画,景象清肃,秋容寒瘦,但菊却是凌霜而开,颇有生意,其高标劲节不言而自现。诗人平平落笔,不动声色,而诗意却浓得定要读者以自己的情思来调释,吐词含味,画意宛然,境界悠远,自有情韵。
 尾联用典,诗意承第四句:“黄花今日晚,无复白衣来。”咏菊联想到陶渊明十分自然,但诗人写得深隐,包孕极丰,拓深了诗境。《宋书 ·陶潜本传》:“义熙末,征著作佐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潜尝往庐山,弘令潜故人庞通之,具酒于半道栗里要之。”又《续晋阳秋》:“陶元亮九日无酒,宅边东篱下菊丛中,摘盈把,坐其侧。未几,望白衣人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后归。”陶渊明愤世嫉俗,为洁身守志而隐居躬耕。他于宅院多植菊花,以此陶情励志。同时,他又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脍炙人口、传诵千古的诗句,所以爱菊、咏菊最早,最出色的代表要算陶渊明了。正因为此,古人咏菊诗常说到陶渊明,如“柴桑人去已千年,细菊斑斑也自园”。(元好问《野菊花》)李峤在此没有议论、抒情,只述说史典,但它包含的内容却有事、有境、有情,篱下采菊,花前醉酒,都是极富诗情画意的,而征召不就,刺史遣人送酒,这极能突出人物性格并富于戏剧性的情节,又最好地照应了菊林下独秀的劲节。诗人以少写多,驭繁若简。结句“白衣来”前面加“无复”一词,又含有一种淡淡的却很绵长的情味。此处用典同咏菊交融得自然、神远。足见其锻词炼意的深厚功力。

典故“菊”鉴赏和评析 - 可可诗词网

 菊花又名“寿客”、“黄华”等,为多年生宿根植物,色彩斑斓,花形多变,姿态万千,是我国传统名花之一。菊古作“鞠”,在我国有悠久的栽培史。《礼记·月令》中已有“季秋之月,鞠有黄华”之载。东汉崔寔《四民月令·九月》中亦载:“九日,可采菊花,收枳实。”其时,菊花被称为甘菊,主要采作食用。
 晋代开始,菊花成为观赏类花。菊品性高洁,孤高傲世,不畏风霜,冒寒而放,有“傲霜”之称。东晋诗人陶渊明去职归隐,栽菊赏菊,爱菊成癖,其咏菊佳句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秋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等,以菊喻志,表达他远离浊世,孤芳自赏的心境。
 因此,后世又称秋菊为花中之隐者,用以比喻君子。
 《晋书·文苑传》载:
 罗含致仕还家,阶前忽兰菊丛生,人以为德行之感焉。

 兰菊成为为政治清明、德行圆满的象征。关于菊花的观赏价值,唐公乘亿《秋菊有佳色》诗云:


 陶令篱边菊,秋来色更佳。
 翠攒千斤叶,金剪一枝花。
 蕊逐风须乱,英随蝶翅斜。
 带香飘绿绮,和酒上乌纱。
 散温摇霜影,娇妍漏日华。
 芳菲彭泽见,称更在谁家。


 诗用陶渊明爱菊的故事,把菊花的形态神韵描写得十分生动。菊和兰一样,极受文人雅士的赏爱,成为花中君子。

咏花诗词之《菊》全诗原文鉴赏 - 可可诗词网

 

李商隐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唐文宗开成四年(公元839年),李商隐通过吏部考试,释褐授官,做秘书省校书郎,但他在秘书省仅仅几月就被调到地方,担任宏农县尉(今河南省灵宝县)。到任不久,又遭受一次打击,因为他把狱中死囚改判活罪,触犯了观察使孙简,被罢官,正碰上姚合代孙简任观察使,又要他还任。李商隐和姚合关系不错,但他内心深处对自己屈居县尉一事,始终不快,不甘久居,一心想入朝任职。开成五年,他的岳父王茂元入朝为官,他便告假携眷到长安居住,以求汲引。此年九月四日,为谋求新的出路,他又辞去宏农县尉。到会昌四年,在杨弁之乱过后,他又移家永乐(今山西芮城县)。他自述此时自己“遁迹丘园”,“前耕后饷,”“渴然有农夫望岁之志”(《重祭外舅司徒公文》)。这首诗即作于此时。虽然诗中写到陶渊明,但根本点则不是甘于田园,而是借菊寄托自己渴望入朝的热望,所以冯浩说是“结望入朝”(《玉谿生诗集笺注》)。
 诗一开头,先描绘菊花那可爱的姿色:“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首句写的是紫菊:“暗暗”真实地写出词人对紫菊的观感,表明色彩并不明丽。“淡淡”又写明其色浅浅,也不浓艳。“暗”“淡”二字的重叠使用,便生动逼真地刻画出紫色菊花那淡雅的风姿。次句描写黄菊:“融融”即和暖之意,这两个字用得极为精妙。用心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来说,这是“通感”或曰“感觉挪移”。在日常生活的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鼻、舌、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因此颜色似乎会有温度,诗人在视觉里获得了触觉的感受。看到那金黄色的菊花,便有了一种温暖的感受。由此可知诗人体物实在太精微了。“冶冶”状其明艳柔美之态。那黄菊金色的花蕊,经过露洗霜染,清新鲜美,用“冶冶”来形容是再恰当不过了。诗人着墨不多,只“融融冶冶”四个字便极尽黄菊之态,不愧为大手笔。第三句诗则把菊花颜色的描写引深了一步,称之为“陶令篱边色”,把眼前菊花的地位抬高了。“陶令”指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他曾做过彭泽(今江西省彭泽县)县的县令,所以后人常常这样称呼他。陶渊明于百花之中最爱菊花,正是他首先把菊花的地位抬高了,他在《饮酒》一诗中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千百年来脍炙人口。而李商隐在此处称他所见之菊有“陶令篱边色”,意即同陶渊明东篱下的菊花一样美,足见他对菊花的爱赏程度。五句描写菊花之香,也以典故出之,称之为“罗含宅里香”。罗含,字君章,晋代来阳(今湖南省东南)人,擅文章,由州主簿累官至廷尉、长沙相。桓温极重其才,称为江左之秀。可他致仕还家,在荆州城西小洲上立茅屋而居。《晋书·罗含传》记载他“及致仕还家,阶庭忽兰菊丛生,以为德行之感焉。”诗人此处说他所见之菊有罗含宅中菊花一样的芳香,这便更加抬高了它的地位。李商隐此处引出陶令菊和罗含宅里菊主旨不在菊花本身,有以这两个人自况的一面: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于乡里小儿,遂辞官归隐,闲雅悠然地“采菊东篱下”;罗含致仕却还归本乡,甘居茅屋,托身有所。而李商隐此时辞去了弘农县尉,居于家中,流连山水,形式上与那两人是有些相似。不过李商隐此时这点“隐”气来得很勉强,他骨子里渴望的不是充满菊香的篱下或宅里,而是朝廷,梦寐以求的是入朝为官,这从后面四句诗中完全可以看得出来:
 五、六两句:“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明里继续写菊,暗里则有所寄托。“禁”此处是避忌之意。“重露”即浓重的霜露。前句写出秋菊傲霜的品格:秋菊开在寒秋,“蕊寒香冷蝶难来”(黄巢《菊花》),不过正是这风霜高洁之时,才显示出它的独特品格,因此,它怕什么霜露呢?后一句诗人借菊写出自己内心的隐忧,“怯残阳”即害怕夕阳西下,黑天到来,此处别有寄托。李商隐虽屡遭挫折,仕途失意,但这并不能使诗人彻底失望。但是他实在担心时不我予,光阴迅速,多少有些迟暮之感,同屈原“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离骚》)几句诗所表达的惜时思想十分近似,同样是担心自己的抱负不能施展,虚度了年华。因此冯浩在《玉谿生诗集笺注》一书中谈到这两句诗时说“无人润泽,深忧迟暮。”
 那诗人的抱负,尤其是目前最迫切的愿望是什么呢?末尾两句,诗人借菊花委婉地表达出来了:“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泛,指以菊花浸酒。“金鹦鹉”指以黄金仿鹦鹉螺形铸造的酒杯。《岭表录异》一书中写道:“鹦鹉螺,旋尖处屈而咮如鹦鹉嘴,故以此名。殻上青绿斑,大者可受二升,殻内光莹如云母,装为酒杯,奇而可玩。”“白玉堂”一语出自《古乐府·相逢行》“黄金为君门,白玉为君堂”两句中的后一句。此处暗指朝廷。这两句诗字面上把菊花人格化,表明它希望被浸在金杯之中,被送到白玉堂上为贵人所用,而实际上表现的是诗人期望入朝做官的心绪,同其《已江柳》一诗中“好向金銮殿,移阴入绮窗”两句所表现的思想是一样的。
 这首诗的突出特点是物我交融。除开头两句外,其余句句写菊,又句句是写自己,是托物言志的杰作。写物而不离人,物与已交融在一起。写物又不粘在物上,处处关己。写己又不脱于物,处处以物出之。如三、四两句写菊花之色与香,关涉自己辞官之事。五、六句写菊不畏霜露而畏日暮,关涉自己的迟暮之感。七、八句写菊花的愿望关涉自己切望入朝之情。其次,本诗在用典上也有独到之处:自然而然.毫无切削之迹,更无晦涩之感。如三、四两句用陶渊明与罗含的典故,如同己出,与自己的诗境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实在是其他人难以企及的。

咏花诗词之《菊》全诗原文鉴赏 - 可可诗词网

 

唐彦谦


 雪菊金英两断肠,蝶翎蜂鼻带清香。
 寒村宿雾临幽径,废苑斜晖傍短墙。
 近取松筠为伴侣,远将桃李作参商。
 年来病肺疏杯酒,每忆龙山似故乡。


 在历代咏物诗中,咏菊诗甚多,因为菊有傲霜之气节,是超凡脱俗的象征,往往百芳凋落,一枝独秀,故历来为诗人称道。晚唐诗人唐彦谦的这首咏菊诗,赋予菊的性格,诗中所创造的艺术天地,却是独辟蹊径,颇具特色的。
 这首七言律诗.开门见山,便说菊:“雪菊金英两断肠,蝶翎蜂鼻带清香。”白色的菊花与黄色的菊花,怒放着使人看了倾心断肠。蝴蝶的翅膀扑打着菊花,带来阵阵清香,蜜蜂飞舞着忙着采蜜,好一派繁荣景象。翎:本意指鸟的翅膀或尾巴上的羽毛,在这里,用以指蝴蝶的翅膀。
 接着,诗人对菊花所处的环境进行白描式的概括,“寒村“宿雾”“废苑”“斜晖”,在这里充当了白描画的铅笔线条,将画面基本特征和气氛表现出来:寒冷的村庄里,傍晚的浓雾,荒凉的花苑.太阳落山时的一缕斜晖。这里,作者并没有将这个场景进行夸张或注入作者本人的思想感情,只是粗线条地客观地勾勒出一幅画面,一幅萧杀的画面,菊便是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如果说一、二句的画意,给读者以朝气蓬勃之感,那么,三、四句给读者的却是荒凉、孤寂。在读者的心理上,一正一反;在对菊的感情上,一赞一叹。
 五、六句,“近取松筠为伴侣,远将桃李作参商”,是对菊的品格的高度称赞。菊生活在那样的环境中,却并不屈服,相反,她的高尚,她的顽强,在这肃杀的环境中愈加突出地显现。筠:是指竹子的青皮,在这里借指竹子。近取松筠为伴侣,即是菊与松竹为伴侣。为什么用了一个“近”字呢?这里有两层意思,一为:松竹,为四季常青之物,在菊生活的秋季也是如此,故在生活季节上相近;二为:松竹梅兰是历代文人画家歌颂的对象,赋予了品格高洁,不畏严寒的特征,这样,菊与松竹在品格上也相近。故用“近”字,而且,在这两个原因中,第二个原因是更重要的。同样,第六句开头用了一个“远”字,一是因为桃李生活在初春,菊生活在秋季,更重要的是,桃李是媚春之物,品格上与菊相去甚远,所以,诗人不仅用了一个“远”字,而且还借用了两个星宿的名字:参(shen)商。这两颗星此出则彼没,永不相逢,以此来喻菊与桃李永不可同日而语。这是从反面对菊的盛赞。这两句的一远,一近,不仅对仗工整,而且使菊的高贵品质卓然于读者面前。诗人没有用一个称美的词语来盛赞菊,采取的是借物类比和衬托的艺术手法。屈原在《离骚》中,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来表现菊的高洁、脱俗。这里,诗人用菊与松为友,与桃李相对,盛赞菊的清丽高雅、不畏严寒的高风亮节。
 以上,无论是写蜂、蝶、寒村、废苑,都是为写菊服务的。而最后两句,“年来病肺疏杯酒,每忆龙山似故乡”,诗人将笔拉到了自己身上,因为肺病已经很少喝酒的诗人,被思念故乡的情感缠绕着。龙山:是湖北省的一个县名,也是诗人从山西老家被贬到的第一个地方。诗人因为有象菊一样的品格,所以,被贬到龙山后,对那不畏寒霜的菊发出了赞叹。由此看来,题咏“菊”,当咏“龙山之菊”。想起了龙山的菊花,便想起了故乡,于是,更加思念亲人。诗人写菊所处的恶劣环境,就是写自己的处境,咏菊之高尚品格,即是暗喻己之不同流合污。所以,全诗虽然没有一句明写人,却没有一句不写人,诗人已将菊人格化了。当我们理解了菊是诗人的人格,也是诗人向往赞赏的人格时,我们就理解了诗人,也就理解了这首诗。

菊,本作“鞠”。鞠的意思是“尽”。《月令》说:九月,菊有黄花。一年的花,开到九月就完了,再也没有花了,所以称“鞠”。
陶弘景说:菊有二种:一种茎紫,气香而味甘,叶可作羹食(江南叫“菊花菜”,至今食之)者,是真的菊花。一种青茎而大,有蒿艾的气味,味道苦,不能吃的,叫“苦薏”。这二种,叶子一模一样,只有闻其气,尝其味,才能分别。又说:菊花颜色多种多样,只有颜色白的菊花,才能补身体。
古人认为菊花的特点是:春天长苗,夏天茂盛,秋天开花,冬天结实,兼备四时之气。饱经风霜,叶虽枯而不落,花虽槁而不掉,其味甘中含苦,秉性平和,能除风热,益肝补阴明目。
《西京杂记》卷三:九月九日“饮菊花酒,令人长寿。”它的制法是:“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天宝单方》白菊花酒:“春末夏初,收白菊软苗,阴干,捣末,空腹取无灰酒服之。”
卢纶《九日奉陪侍中宴后亭》:“玉壶倾菊酒,一顾得淹留。”《九日奉陪令公登白楼同咏菊:“琼尊犹有菊,可以献留侯。”看来,他们喝的是如《西京杂记》所说的菊花酒。

读音j·ü(ˊ),为ü韵目,属u—ü韵部。居六切,入,屋韵。
❶菊花。
❷姓。

上一条: 下一条:

〔ju〕
菊花 〔ju hua〕 gix huad.
菊芋 〔ju yu〕 yangx jangd。

{}5291农历九月。闽语。福建厦门〖〗。钉下的钉子回头转弯的部分。赣语。湖北蒲圻〖〗。钉儿转了~,退不出来个。

菊jú

❶菊花
 △ 春兰秋~|~展|墨~。
❷姓。

菊花,多年生草本植物,秋季开花,品种很多:~展︱墨~︱蓺(yi)~︱赏~。

菊jú

❶ 菊花:墨菊│梅兰竹菊。
❷ 姓。

(1次) 菊花。播江离与滋~兮《章·诵》
另见[秋菊]

菊jú

植物名。古作“鞠”。《礼记·月令》:“鞠有黄华。”陆德明释文:“鞠,本又作‘菊’。”菊品类繁多,南朝梁陶弘景概括为两大类:一为真菊,一为苦薏,即野菊。明李时珍谓菊之品九百种。《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

菊ju

菊花 菊坛1 菊园 黄菊 绿菊 墨菊 赏菊 春兰秋菊

菊jú

菊花:俏丽若三春之桃,清洁若九秋之~。(六八·1654)

菊花又名“寿客”、“黄华”等,为多年生宿根植物,色彩斑斓,花形多变,姿态万千,是我国传统名花之一。菊古作“鞠”,在我国有悠久的栽培史。《礼记·月令》中已有“季秋之月,鞠有黄华”之载。东汉崔寔《四民月令·九月》中亦载:“九日,可采菊花,收枳实。”其时,菊花被称为甘菊,主要采作食用。
晋代开始,菊花成为观赏类花。菊品性高洁,孤高傲世,不畏风霜,冒寒而放,有“傲霜”之称。东晋诗人陶渊明去职归隐,栽菊赏菊,爱菊成癖,其咏菊佳句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秋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等,以菊喻志,表达他远离浊世,孤芳自赏的心境。
因此,后世又称秋菊为花中之隐者,用以比喻君子。
《晋书·文苑传》载:
罗含致仕还家,阶前忽兰菊丛生,人以为德行之感焉。

兰菊成为为政治清明、德行圆满的象征。关于菊花的观赏价值,唐公乘亿《秋菊有佳色》诗云:


陶令篱边菊,秋来色更佳。
翠攒千斤叶,金剪一枝花。
蕊逐风须乱,英随蝶翅斜。
带香飘绿绮,和酒上乌纱。
散温摇霜影,娇妍漏日华。
芳菲彭泽见,称更在谁家。


诗用陶渊明爱菊的故事,把菊花的形态神韵描写得十分生动。菊和兰一样,极受文人雅士的赏爱,成为花中君子。
☚ 梅   兰 ☛

菊【同义】总目录


菊金蕊更生日精家菊寿客傅延年周盈阴威九花女华节华朱嬴延寿客廷龄客治蘠笑靥金禽华

菊jú

〖名词〗
植物名。通称“菊花”。多年生草本(1)。《归去来辞》:松菊犹存。——松柏、菊花还在。

菊jú

菊花。陶潜《饮酒》之五:“采~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周敦颐《爱莲说》:“予谓~,花之隐逸者也。”

*

BED5
❶菊花。多年生草本植物,秋季开花,原产我国,品种极多,世界各地都有栽种,为著名观赏花。黄菊白菊可入药。
❷姓。

菊花

菊花

菊(秋菊;寒菊;墨~;陶菊;陶家菊;陶令菊;黄金菊) 鞠(鞠华;鞠花) 黄花 九花 寒花 篱花 节花 秋花 秋香 秋芳 喜客 寿客(延寿客) 延龄(延龄客) 更生 阴威 日精 金秀 金藟 金蕊 霜蕊 黄秀 黄华 禽华 女华 女茎 节华 周盈 寒英 霜英 晚香 晚艳 月朵 御爱 治墙 黄金花 黄金甲 傲霜枝 傅延年 晚节香
白菊花:月朵
黄菊花:金菊 金翘
篱边的菊花:菊篱 篱菊
挺拔秀丽的菊花:亭菊
傲霜的秋菊:霜菊
衰败的菊花:残菊
菊花傲霜独立的姿态:孤标傲世

☚ 菊花、梅花   梅花 ☛

008 菊

通称“菊花”。菊科。多年生宿根草本,高40—150厘米。茎直立,叶卵圆形至披针形,边缘具粗大锯齿或深裂。秋季开花,头状花序顶生或腋生。舌状花,颜色有黄、白、红、橙、紫、绿等,也有一花两色或多色的。瘦果不发育。原产我国,现分布极广的野黄菊、紫花野菊、菊花脑、毛华菊等皆为菊之原始种。经几千年的人工驯化、杂交、选择、培育,至今品种已达三、四千个。按花型可分为:圆球型、莲座型、翻卷型、垂珠型、松针型、飞舞型、毛刺型、托桂型等。为我国传统的著名观赏植物。世界各地普遍栽培。用分根、扦插或嫁接法繁殖。白菊花可供饮用;中医以白菊和黄菊入药,性微寒,味甘苦,有疏风散热,清肝明目,解疮毒的功效。主治感冒风热,头痛、目赤等症。散风清热多用黄菊,清肝明目多用白菊。古人认为饮菊花酒可长寿。

☚ 名贵花卉   牡丹 ☛

菊juDendranthema morifolium

通称菊花。双子叶植物,菊科,筒状花亚科。多年生草本,高0.5~1米,全体密生白毛。根状茎多少木质化。茎直立,基部有时木质化,叶互生,卵形至披针形,边缘有粗大锯齿或深裂,有叶柄。头状花序单生或数个集生于茎枝顶端,外层总苞片绿色,条形,舌状花白色、红色、紫色或黄色,瘦果不发育。原产我国及日本,为著名的观赏植物。久经栽培,头状花序多变化,形色奇异,品种繁多,全部类型是人工杂交产生的。常用分根、扦插及嫁接等法繁殖。黄菊花和白菊花入药,主治感冒风热、头痛、目赤等症,白菊花可作饮料用。

☚ 苜蓿   雪莲 ☛

菊jú

菊花,多年生草本植物,秋季开花,种类很多。有的可入药,也可作饮料。花色很多,有黄、墨、红、白、绿等。

菊jú

《本草纲目》草部第15卷菊(125)。药名。参见“菊花”条。

菊jú

❶ (菊花) chrysanthemum: 种 ~ grow [raise] chrysanthemum;
采 ~ 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Picking chrysanthemums under the eastern fence,/ Leisurely I look up and see the Southern Mountains.
❷ (姓氏) a surname: ~ 兰 Ju Lan
◆菊花 chrysanthemum;
菊展 chrysanthemum show

菊ju

chrysanthemum

chrysanthemum

菊jú


❹ 春兰秋

金文;篆jú

[艹(草,意符)+匊(聲符)→菊(《説文》:“菊,大菊,蘧麥,從艸,匊聲。”菊,大菊的俗名,蘧麥菊之雅稱。野生菊花本爲黄色(拉丁語chrys-黄+anthemum花),久經人工栽培選育,已經有了成百上千的品種,花姿花色也是多種多樣。菊本來是秋季開花,有“菊、梅、竹歲寒三友”的美稱。現在大棚栽培,人工控制光照和溫度,想它什麼時間開花,它就什麼時間開花。植物的季節性被人爲打破。)]
[唐] 元稹《菊花》:“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11画)

【提示】艹,3画,宋体是一横两竖,楷体第三笔是撇;旧字形4画,中间一横断为两笔。米,中间是竖,不是竖钩; 位于半包围结构中时,末笔捺改点。

*菊jú

11画 艹部 多年生草本植物。秋季开花,品种很多,为著名观赏植物。黄菊和白菊可入药: ~花|~展|赏~。

菊()


元勰妃李媛華墓誌,北魏
且馴毚菟,將繁宿莽,春蘭秋菊,無絶終古。

元譚妻司馬氏墓誌,北魏
譬蘭始馥,如菊方馨,含芳未實,飄落先零。
按: 匊旁訛,類“罙”。

房周陁墓誌,北齊
惜乎馨蘭夏折,芳菊秋摧。

趙朗墓誌,隋
冬雪雰霏, 金零菊𧄜。
《説文》:“菊,大菊,蘧麥。从艸匊聲。”
魏晉以降,匊旁多書寫性類化,似 “罙”。

☚ 蘧   葷 ☛

菊jú

小篆作䕮,指现在的菊花。 《说文》说草头,𥶶(同酒曲的曲。从米,𥷚省声。𥷚(jū)从幸(不是幸福的幸,本作,象拷手的刑具),从人(就是勹旁),从言,竹声。审理罪犯义)省声。现在“菊”的字形小篆用于大菊,指蘧(qú)麦,现作瞿麦。

菊★常◎常


jú形声,从艸,匊(jū)声,本义为大菊,一种草本植物,引申为菊花,一种草本植物,花可供观赏,有的可入药。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4: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