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1958年8月15日成立。属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面积18970平方公里,旗政府驻尼尔基镇。人口25.8万,其中达斡尔族2.36万人,此外还有鄂温克、鄂伦春、蒙古、满等少数民族。地处大兴安岭东麓中段,嫩江两岸。境内多山,丘陵起伏,森林茂密,土地肥沃。经济以农牧业为主,是呼盟的主要产粮区,主要农作物有大豆、小麦、玉米。畜牧业以饲养出口黄牛为主。传统名产黄烟颇负盛名。有砂金、云母、萤石等矿藏。自然资源丰富。水产有鳌花、鲤、鲫等鱼类。山中有熊、猞猁、犴、水獭、“飞龙”等禽兽。达斡尔族群众酷爱曲棍球运动,素有“曲棍球之乡”的美称。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县级民族自治地方。1958年8月15日成立。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东北部。面积2351平方公里。人口27300人。主要有达斡尔、蒙古、鄂温克、鄂伦春、满、回、汉等民族。旗政府驻尼尔基镇。地处嫩江两岸,境内有莫力达瓦山,并有诺敏河、格尼河流经。南部有较大的平原和丰美的草原。以农业为主,产玉米、小麦、高粱、大豆、水稻等。畜牧业和林业亦很发达。以喂养、出口黄牛而著称。森林茂密,有熊、猞猁、犴、鹿、水獭等野生动物。水产有鳌花、鲤、鲫、白鱼等。矿藏有沙、云母、萤石等。文教卫生事业发展较快。是著名的“曲棍球之乡”。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1958年8月15日成立。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盟东部、嫩江西岸。自治旗人民政府驻尼尔基镇。辽属上京道, 金属临潢府路, 元属泰宁路,明属努尔干都司阿伦卫,清属布特哈(汉译“打牲处”)总管衙门, 清末民国初年先后属西布特哈、布西设治局。1934年设莫力达瓦旗,以境内有莫力达瓦山(汉译“马岭”)得名。1949年巴彦旗并入。1958年改今名。居民有达斡尔、汉、蒙古、鄂温克、鄂伦春、满、朝鲜、回等族。地处大兴安岭东麓,多山地和丘陵地,森林资源丰富。有诺敏、奎勒、甘河等河流流入嫩江。以农业为主,产玉米、谷子、小麦、大豆等。畜牧业和林业亦很发达。矿产有沙金、铁、煤、云母、萤石等。并有熊、水獭、猞猁、灰鼠等珍贵野兽及赤芍、大黄等百余种药材。解放前几乎没有工业,解放后建立起发电、农机、化肥、机修、造纸及粮食、畜产品、木材加工等中小型工厂。农、牧、林业和文教卫生等均有迅速发展。克山病等已得到有效防治。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东北部。1946年1月解放,1958年8月15日成立自治旗。自治旗人民政府驻尼尔基镇,辖10个镇、10个乡、2个自治乡。总面积约11000km2。居民有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满、蒙古、汉等17个民族。总人口28.73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5.77万,占总人口的20.08%,境内河流有3条。经济以农业为主,产玉米、小麦、谷子、大豆等4大类作物,1989年被列为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全旗有工业企业68家。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10.23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562元;工农业总产值12.29亿元,人均工农业总产值4382元;粮食总产量303849t,人均粮食产量1058kg,农民人均纯收入1126元;地方财政收入7539万元。公路总里程527.67km。邮路里程长度1978km。各级各类学校337所,在校生50000余人。有电视台1座,有线电视台150多座。广播电视覆盖率90%。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