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述圣记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述圣记

 

李 治


 夫显扬正教,非智无以广其文;崇阐微言,非贤莫能定其旨。盖真如圣教者,诸法之玄宗,众经之轨躅也。综括宏远,奥旨遐深,极空有之精微,体生灭之机要。词茂道旷,寻之者不究其源,文显义幽,履之者莫测其际。故知圣慈所被,业无善而不臻,妙化所敷,缘无恶而不剪。开法网之纲纪,弘六度之正教,拯群有之涂炭,启三藏之秘扃。是以名无翼而长飞,道无根而永固。道名流庆,历遂古而镇常;赴感应身,经尘劫而不朽。晨钟夕梵,交二音于接鹫峰,慧日法流,转双轮于鹿苑。排空宝盖,接翔云而共飞,庄野春林,与天华而合彩。伏惟皇帝陛下,上玄资福,垂拱而治八荒;德被黔黎,敛衽而朝万国。恩加朽骨,古室归贝叶之文;泽及昆虫,金匮流梵说之偈。遂使阿耨达水通神甸之八川,耆阇崛山接嵩、华之翠岭。窃以法性凝寂,靡归心而不通;智地玄奥,感恳诚而遂显。岂谓重昏之夜,烛慧矩之光,火宅之朝,降法雨之泽。于是百川异流,同会于海,万区分义,总成乎实。岂与汤、武校共优劣,尧、舜比其圣德者哉!玄奘法师者,夙怀聪令,立志夷简,神清龆之年,体拔浮华之世,凝情定室,匿迹幽,栖息三禅,巡游十地,超六尘之境,独步迦维,会一乘之旨,随机化物。以中华之无质,寻印度之真文。远涉恒河,终期满字。频登雪岭,更获半珠。问道往还,十有七载,备通释典,利物为心。以贞观十九年二月六日,奉敕于弘福寺翻译圣教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引大海之法流,洗尘劳而不竭,传智灯之长焰,皎幽暗而恒明,自非久值胜缘,何以显扬斯旨。所谓法性常住,齐三光之明,我皇福臻,同二仪之固。伏见御制众经论序,照古腾今,理含金石之声,文抱见云之润。治辄以轻尘足岳,坠露添流,略举大纲,以为斯记。

 
 《大慈恩寺三奘法师传》卷第七载“贞观二十二年(648)夏六月,天皇大帝居春宫,奉暏圣文,又制《述圣记》”。“奉暏圣文”,指看到了唐太宗的《大唐三奘圣教序》。据载唐太宗写就《大唐三奘圣教序》后,在玉华宫庆福殿,让弘文馆学士上官仪向群僚宣读。其词“霞焕锦舒”其对佛教与玄奘”极褒扬之致。”作为皇太子的李治,在这种氛围中,便写了这篇《述圣记》。
 《述圣记》开宗明义,“夫显扬政教,非智无以广其文;崇阐微言,非贤莫能定其旨”。指出了唐太宗、玄奘的“智”与“贤”是显扬佛教的先决条件。从“盖真如圣教者”至“与天华而合彩”,重点叙述了佛教经典的深奥精微,以烘托唐太宗与玄奘的“智”“贤”。自“伏惟皇帝陛下”至“尧、舜比其圣德者哉”,颂扬唐太宗的恩德是“恩加朽骨”、“泽及昆虫”。功业是“使阿耨达水通神甸之八川,耆闍崛山接嵩、华之翠岭”。智贤是“靡归心而不通”“感恳诚而遂显”,远远超越了尧、舜、汤、武。自“玄奘法师者”至“何以显扬斯旨”。是称赞玄奘自幼“立志夷简”及远游印度求索佛教经典,归国后翻译佛经的成绩等。结尾是《述圣记》与其父之《大唐三藏圣教序》相比,实为“轻尘足岳,坠露添池”而已。玄奘看了《序》《记》后称“可谓重光合璧,振彩联华,涣汗垂七曜之文,铿𨢘九成之奏。此《序》与《记》在佛教史上堪称是“重光合璧,振彩联华”的,而且在唐朝初年佛教渐渐兴盛起来,是起了很大作用。
述圣记

述圣记

唐碑刻。文明元年(684)建高宗乾陵时刻。碑用7块大石累积而成,故俗称《七节碑》。武则天撰,中宗李显书,颂高宗“圣德”。在乾州(今陕西乾县)。7块大石中,上下两石为顶盖和基石。第1、2、4石存字较多,第3石全部漫漶。共46行,行120字。约计8000字左右。可谓碑中巨制。书法整饰,文体为初唐盛行之骈文。碑约在明万历以前倾倒,致使金石家均未录其全文。

☚ 周护碑   升仙太子碑 ☛
述圣记

述圣记

唐碑刻。文明元年(684)建高宗乾陵时刻。碑用7块大石累积而成,故俗称《七节碑》。武则天撰,中宗李显书,颂高宗“圣德”。在乾州(今陕西乾县)。7块大石中,上下两石为顶盖和基石。第1、2、4石存字较多,第3石全部漫漶。共46行,行120字。约计8000字左右。可谓碑中巨制。书法整饰,文体为初唐盛行之骈文。碑约在明万历以前倾倒,致使金石家均未录其全文。

☚ 周护碑   升仙太子碑 ☛
0000885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1:3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