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的炮制
蒙药大多为生药,有毒或性质剧烈者不能直接服用,易于变质者不能久藏,有的须除去杂质和不适用的部分后才能入药,有的则因气味恶劣而难于服食,同一药物,由于生熟不同,作用也有差异,故须进行必要的加工炮制。炮制的目的 (1)消除或降低药物的毒性,如用酸酪水制生草乌,巴豆去油。
(2)适当改变药物的性能,缓和或加强药物的疗效。有些药物生熟不同而作用各异,如肉豆蔻生用则治心脏病,煨用则治肠胃病;红花生用行血破瘀,炒后则可止血; 生甘草能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炙甘草能补脾益气。
(3)便于制剂和贮藏,如切片前及碾碎前的浸、泡、煅、炒;贮藏前的晾、晒、烘、焙等。
(4)清除杂质及无用部分。如一般植物根茎之洗去泥沙,杏仁、桃仁之泡去皮尖,以及对某些药物的漂洗、烘、炙,可减少其腥臭等不良味道。
炮制的方法 根据药性和治疗需要,有较多的炮制方法。常用的炮制方法有十五种。
(1)洗: 不洁净的药材须用水洗净。
(2)漂:将药材放在多量的水里,并不断换水,以减弱其毒性和除去杂质。如半夏、天南星等,用水漂后可消除部分毒性。肉苁蓉、昆布等,用水漂后可除去腥味和盐分。
(3)泡: 把药物放在清水或沸汤内浸泡。如杏仁、桃仁用开水泡浸后捻去皮尖。
(4)润: 对一般不需要浸泡的药材喷洒适量的水,盖严,焖润,等其质地柔软时,揉擦晾干。
(5)水飞: 制散剂、粉剂时,加水同研,研时粉末不致飞扬,而且较为细净。如朱砂、滑石、青黛等皆用此法。(6) 煅: 将药物直接放于火内烧红烧透,或放于耐火器皿中间接烧透。煅法大多用于矿物及贝壳类药物,如寒水石、磁石、海螺、贝齿等。
(7)炮: 将药物放于高热的铁锅内急炒片刻,以四面焦黄爆烈为度,如炮姜等。
(8)煨: 把药物裹上湿纸或面糊,埋于适当的火灰内或置于弱火中烘烤,以纸或面糊的表面焦黑为度,冷后剥除。可利用纸和面吸收药物中的部分油脂,减低药物的刺激性,如煨狐肺、甘遂、木香等。
(9)炒: 分清炒和加辅料拌炒两种。清炒,是将药材直接放入锅炒。按治疗的需要,又分为炒黄、炒焦和炒炭。炒黄、炒焦可使药材具有焦香气味,加强健胃消食作用,如炒麦芽、焦山楂等。另外如炒杏仁、莱菔子等是为减低药物的毒性,改变或缓和药性。炒炭是为了加强止血的功效,如艾炭、棕炭、益母草炭等。拌炒的辅料有麦麸和米等,麦麸炒的目的是减低药材的刺激性及加强健胃作用,如炒的白术、枳壳等,米炒可减低药材的毒性,如斑蝥之用糯米或大米拌炒。
(10)烫: 先把细砂或滑石粉入锅炒热,再将药材放入拌烫,使之受热均匀,达到酥松开裂,以发挥疗效。如穿山甲、刺猬皮等常用烫法炮制。
(11)炙: 是药材加入液体辅料的一种炮制方法。主要有以下五种:
❶蜜炙: 将蜂蜜放在锅里加热炼熟(或加入少量清水),再放入药材,拌炒至蜂蜜被吸收且不粘手。用蜜量一般为药量的20—30%。蜜炙可增强补益之功,缓和药性,润肺止咳,如甘草,桑白皮等常用蜜炙。
❷醋炙:通常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将米醋与药材拌匀,焖润后炒干;另一种是边炒边喷洒米醋,炒至醋被吸收,药材干燥为止。用醋量一般为药量的20%。醋炙可加强散瘀止痛作用,如香附、延胡索等常用醋炙。醋也是较好的溶媒,可提高有效成分的溶出率。
❸酒炙:方法同醋炙,大多用黄酒,用酒量一般为药量的20%。酒炙能缓和药材的寒性,如黄芩、黄柏、白芍、大黄等有时用酒炙。酒也是较好的溶媒,可提高有效成分的溶出率。
❹盐炙:取定量食盐,加水溶解,澄清后与药材拌匀、焖润,炒至干燥。用盐量一般为药量的30%。治肾病的药常用盐炙,如小茴香、车前子、补骨脂等。
❺姜炙:用鲜姜切片煮汁,与药材拌匀、焖润,炒至干燥,或用鲜姜同药材共煮后炒干。姜炙可加强和胃止呕作用。
(12)焙与烘: 焙与烘同是用微火加热使之干燥。但焙的火力较强,能使药物表面微微黄脆,如焙土虫、虻虫等;烘的火力较弱,仅为湿去干燥,如烘刺玫花、菊花等。
(13)蒸: 把药材放在笼里蒸,或加辅料共蒸,以改变药性,增强疗效,如蒸肉苁蓉、黄精、手掌参等,桑螵蛸蒸后可杀死虫卵,防止孵化。
(14)煮: 将药材用水或同其他辅料共煮,以煮透或辅料被吸收为度,可增强疗效或减低毒性。
(15)淬: 将药物烧红后,旋即投入水或醋中,可反复多次,多用于矿物类药物,如淬磁石、自然铜、代赭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