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草原生态系统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草原生态系统steppe ecosystem微温、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与其环境构成的生态系统。分布在中纬度内陆半干旱到半湿润气候地带。这一地带降水量不足,只能维持耐旱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的繁茂生长,一般辽阔无林,以丛生禾草占绝对优势,多年生杂类草及半灌木也时有出现。通常意义的草原包括草甸草原、典型草原与荒漠草原三个亚型。而草地则是泛指那些可供家畜采食饲草的地段,包括草原类型以外的植被,如局部隐域性地形条件下所发育的湿地草甸、沼泽及沙地植被等。 图 1 世界温带草原分布图 全球草原面积约900万平方公里。中国草原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占国土1/5强。其分布北从松嫩平原和呼伦贝尔高原起,呈带状往西南延伸,经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达青藏高原的南缘。 类型与结构 中国草原可分为温带草原、青藏高原的高寒草原及荒漠区的山地草原三类(图2)。中国草原区共有种子植物4 000种左右,其中建群种仅50种上下,绝大部分为禾草,占全部建群种的70%以上。草原动物区系也很复杂,最引人注目的是大型食草动物,如北美的野牛、欧亚大陆的野驴、黄羊等。此外,穴居地下的啮齿类动物,小型土壤动物,鸟类及狼、狐、鹰等食肉动物数量亦甚众多。 功能 草原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然后通过食草动物、食肉动物和分解者无脊椎动物、微生物而实现能量的流动。据IBP资料,在全球范围内,草原初级生产力在50~1 425克/米2·年之间,从森林草原地带经典型草原地带到荒漠草原地带随降雨量的递减呈现有规律地降低; 在水分条件相似、年平均气温在-2~26℃之间变动时,随温度升高,初级生产力增高,在草原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总量大约为120~160万千卡/米2·年,草原群落生长季内的太阳能利用率为0.07~1.43%(按有效辐射计)。生物能在系统内沿着草牧食物链流动,北美矮草草原植物地上部分能量大约6.7%流入食草动物,流入放牧羊群的能量为4.8%。中国按单位草原面积提供的肉、毛两项计算,能量转化率一般仅有0.5~1%。 草原生态系统内有机体死亡或凋落后,其能量通过腐食食物链转移给分解者。在未利用情况下,草原地面凋落物约为地上部分现存量的20~50%。凋落物的积累速率略高于分解速率,所以在未利用的草原上常保留明显的凋落物层,土壤中的腐殖质逐渐积累,形成肥沃的草原土壤。在人工草地及饲料地中,施入的氮肥是氮素主要来源; 放牧草地上动物从植物体摄取养分的80~90%以粪便等形式返回土壤,它们所带走的养分通常不超过其摄取量的10%,因此,土壤中氮素是逐年积累的。 图 2 中国草原分布略图 开发利用 中国天然草原草场近30亿亩 (包括草原区的草甸、沼泽),为农田面积的两倍,是中国放牧畜牧业的主要基地。但由于管理不善草原生产力尚未达到应有的水平。对天然草原科学管理的关键是在其承载力允许范围内的控制利用,防止过牧、过度刈割与盲目开荒,在生产潜力较大的地段,可投入一定的附加能量,进行草原建设与改良,如松土、补播、灌溉、施肥、防治病虫害等,以改善草群质量与产量。对人工草地,需投放更多附加能量与现代科学技术,建成优质、高产的饲草、饲料基地。根据中国草原条件,人工草场能达到草原总面积的5~7%。此外,改良畜种,改进饲养技术,建立动态监测系统,改造退化草场,进行综合开发,以发挥草原的最大生产潜力,实现草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与永续利用。 草原生态系统steppe ecosystem以多年生微温旱生禾草为主要成分构成的草原生物与环境的统一体。草原地区大陆性气候较强,降雨量较少,一般250~450 mm,而且变率较大。蒸发量往往超过降雨量好几倍。由于降水不足,只有耐旱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能够繁茂生长,典型草原一般辽阔无林,以丛生禾草占绝对优势,多年生杂草类及半灌木也时有出现。消费者除家畜外,有大型草食动物(如野牛、黄羊、羚羊)和穴居性的啮齿类(如田鼠、黄鼠)、鸟类以及沙狐、鼬、狼、鹰等肉食动物。草原生态系统是发展畜牧业的重要基地,在防风、固沙、保土、调节气候等方面起着重要生态作用。草原结构没有森林复杂,包括草本层、地面层和根层。草本层的高度和盖度随降雨量的多少而变化。水是制约草原生态系统第一性生产力的决定因素。合理利用草原,提高青草对太阳能的利用率和牲畜对青草的转化率,注意畜、草平衡,是挖掘草原生产潜力、保护草地资源的关键。 草原生态系统草原植被与外界环境之间形成的有机统一体。其结构分草本层、地面层和根层3个层次。全球草原生态系统面积约2966 万km2,占地球陆地面积的24%,每年净初级生产量干重约为148.3 亿t,占陆地生态系统有机物质年产量的13.82%。破坏草原生态系统的因素主要有3个:超载放牧、盲目垦殖、能量流失。 草原生态系统 草原生态系统是以饲用植物和草食动物为主体的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的物质和能量流动转化系统,以生产饲用植物、动物和动植物等草畜产品为主,也是农业生态系统的一个分支。其结构主要是以牧草为主的生产者、以草食家畜和野生动物为主的消费者、以微生物为主的分解者及它们生存的周围环境共同构成。其功能主要是利用光水热及各种营养元素、通过食物链进行物质和能量的生产与转化;其特征是具有相对稳定的界面,与外界有一定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以维持系统的动态平衡与发展。草地资源及其生产力是构成草原生态系统的基础。在全世界134亿公顷陆地面积中草原为28亿公顷,占1/5左右,每年的植物生产量为420~460亿吨。中国的草地资源为4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40%,主要分布在东起大兴安岭,经东北平原、内蒙古高原、鄂尔多斯高原、黄土高原直至青藏高原东南缘一线以西及云贵高原西北部的广大地区。其生产力水平差异很大,以每公顷的干草产量计,北方的草甸草原年降水350~550毫米为1 200~3 300公斤,典型草原(年降水250~400毫米)为600~1 200公斤,荒漠草原(年降水小于250毫米)为200~600公斤, 青藏高寒草原 (年降水350~700毫米) 为500~1 600公斤, 南方的草山草坡 (年降水800~1 800毫米)为1 500~3 500公斤。草原生态系统对经济发展, 环境保护和人民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 ☚ 草原保护 草地农业 ☛ 草原生态系统 草原生态系统以多年生微温旱生禾草为主要成分构成的草原生物与环境的统一体。草原地区大陆性气候较强,降雨量较少,一般为250—450毫米,而且变化率较大,蒸发量通常超过降雨量的好几倍。由于降水不足,自由耐旱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才能够繁茂生长。典型草原一般辽阔无林,以丛生禾草占绝对优势,多年生杂草类及半灌木也有时出现。消费者除家畜外,有大型草食动物 (如野牛、黄羊、羚羊)和穴居性的啮齿类动物 (如家鼠、黄鼠)、鸟类以及沙狐、鼬、狼、鹰等肉食动物。 ☚ 草原生态保护与污染治理 天然草原保护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