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荆楚岁时记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荆楚岁时记 荆楚岁时记风俗笔记。南朝梁宗懔作。旧题晋宗懔撰,非。原四卷。今本一卷。记荆楚岁时节令风物故事,自元旦至除夕凡二十余条,对研究古代荆楚民俗有较大参考价值。有注,传为隋杜公瞻作。有《说郛》、《五朝小说》、《宝颜堂秘笈》等丛书本。 ☚ 小说 汉武帝洞冥记 ☛ 荆楚岁时记 荆楚岁时记南朝梁笔记小说集。宗懔撰。《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皆著录有宗懔和杜公瞻两本;《通志·艺文略》以为宗懔撰,杜公瞻注。《文献通考·经籍考》著录本作四卷。原书已佚。今本作一卷。有《说郛》本、《五朝小说》本、《宝颜堂秘笈》本、《汉魏丛书》本、《麓山精舍丛书》本(即陈远溶辑本)、《四部备要》本、《历代小说笔记选》本。是书所记荆楚岁时节令风物故事,自元旦至除夕凡二十余条。每条都是先谈风物,而后引述传说故事。其中保存了不少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如“八月十四日”条,先述八月十四日民以朱水点头额、以锦彩制眼囊,接着加“按”而叙弘农邓绍八月旦入华山采药,见一仙童执五彩囊,云此为赤松先生取以明目,言终便失所在等事。说明了点额、制囊习俗的来历。“五月五日”条,先记“是日竟渡”,再“注”叙五月五日“并命舟楫”而“伤屈原之死”之俗的由来,从而表达人们对所敬仰的历史人物——屈原的怀念之情。这些关于风俗的传说,写得富有情致,是研究古代民俗的珍贵资料。“七夕”、“桃符”则是神话传说。前者叙七月七日“牵牛、织女聚会之夜”,人家妇女“结綵缕,穿七孔针,陈几筵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的情形,寄托了妇女们的美好愿望。后者写正月初一“帖画鸡户上,插桃符其傍”,使“百鬼畏之”的时俗,表达人们战胜鬼魅的意愿。这些神话故事虽然想象奇特而有趣味,但故事性不太强,这也是一些笔记体小说的通病。 ☚ 宗懔 谢氏 ☛ 荆楚岁时记笔记。南朝梁人宗懔(501—565?)撰。原四卷(《文献通考》),今存一卷。懔字元懔,南阳涅阳(今河南镇平)人。懔少聪敏,好读书,语辄引古事,乡里呼为小儿学士,少举秀才,为梁元帝赏识,后以懔为别驾、江陵令。及帝即位,擢为尚书侍郎。有集二十卷,行于世。此书为我国现存早期最为完整的记录楚地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的笔记散文。楚地千里,地域辽阔。本书所提供的民俗故事颇为丰富。自元旦至除夕,凡三十七条。每条正文简述节令时俗,下附按语说明某一时俗的来源,引用经典俗传达六十八部,计八十多处。体例以时为序,文字简古流畅。就所反映内容,可分七类:❶历史事件与人物传说(如端午与屈原传说), 荆楚岁时记风俗志。南北朝梁人宗懔撰。一卷。宗懔曾官吏部尚书。此书专记两湖地区古代风俗。自元旦起,至除夕止,凡三十六事。记每种风俗的起源、流传及与当地民族社会生产的关系。所记文化、体育、宗教方面的风俗,也和当地民风形成有关,是重要的民族、民俗史料。辑本所收《大观本草》中三条最为珍贵。有《麓山精舍丛书》本。 荆楚岁时记 荆楚岁时记南朝荆楚地方风俗杂记。一卷。宗懔著。宗懔(生卒年不详),南朝梁人。《四库全书总目》曰:“旧本题晋宗懔撰,《书录解题》作梁人。考《梁书·元帝本纪》载:‘承圣三年秋七月甲辰,以都官尚书宗懔为吏部尚书。’又《南史·元帝本纪》载:‘武陵之平,议者欲因其舟舰迁都建邺,宗懔、黄罗汉皆楚人,不愿移。’此书皆记楚俗,当即其人。旧本题晋人,误也。可惜学术界习焉不察,迄今仍将宗懔当作晋人。关于此书的卷数,唐、宋志皆作一卷,与今本合。而《通考》乃作四卷。考《书录解题》载懔自序曰:‘傅元之朝会,杜笃之上巳,安仁秋兴之叙,君道娱蜡之述,其属辞则已洽,其比事则未宏。率为小记,以录荆楚岁时风物故事。自元日至除日,凡二十余事,然则必无四卷。’知《通考》为传写之讹。又检今本实有三十六事,并知陈振孙所记懔序,亦以三字讹为二字。” ☚ 阳羡风土记 玉烛宝典 ☛ 荆楚岁时记jīng chǔ suì shǐ jì《本草纲目》序例第1卷引据古今经史百家书目(12)。书名。笔记。南朝梁宗懔撰,今存1卷,皆记荆岁时节令风物故事,自元旦至除夕,凡二十余条,保存了一些古代的神话和传说。有注,传为隋杜公瞻作。 荆楚岁时记 荆楚岁时记梁人梁宗懔撰。集录荆楚岁时风物故事,自元旦至除夕,凡二十余事。楚与百越民族关系密切,其岁时节日习俗至今仍保留于壮俗中。因此,该书是研究壮族节日文化习俗的宝贵历史材料。收入《说郛》、《四部备要》等丛书中。 ☚ 广州记 北户录 ☛ 荆楚岁时记 荆楚岁时记古代笔记, 南朝梁代宗懔撰,1卷。宗懔为江陵人,仕于北周,本书为其怀念故土而作,记荆楚乡土风俗,节令风物故事,自元旦起至除夕止。隋杜公瞻注。原书久佚,今本为明人由类书中辑出。是研究两汉魏晋长安风俗变迁、南北风俗互相影响传播的重要资料, 今有点校本。 ☚ 齐民要术 师旷杂占 ☛ 荆楚岁时记 《荆楚岁时记》最早见录于《旧唐书·经籍志》。所载为两种,一种为南朝梁人宗懔所撰十卷本,一种为隋人杜公瞻所注二卷本。因时代久远,播迁散佚,原本早已亡失,“今本乃明人自类书中辑出,而检阅未周,罅漏百出” (余嘉锡; 《四库提要辩证》)。现有岳麓书社出版的姜彦稚辑校本。此书正文以时为序,记述古代荆楚地区的时俗风物; 注文则引用经典俗传,辩证某一时俗的源流承绪。因为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民俗资料,如正月燃放爆竹避鬼、贴门神,四月八日浴佛,并迎八字之佛、供九子田神,五月五日浴兰节悬艾禳毒、竞渡采药,夏至节日食粽,七月七日牵牛、织女聚会之夜妇人乞巧,七月十五日供佛等,故历来为人多所称引,流传广泛,且对《岁华纪丽》等书的写作有很大影响。 ☚ 古代文献 武陵记 ☛ 荆楚岁时记 荆楚岁时记古代描述荆楚岁时风物的民俗专著。《文献通考》做四卷,今存一卷。作者宗懔。该书记述了荆楚地区自元旦至除夕的岁时节令习俗,凡36条。在每个条目下,“正文”简述节令时俗,“按语”说明某一时俗的来龙去脉,引用经典俗传达68部,计80多处,体例以时为序,是研究我国南方荆楚地区的历史和民俗的宝贵资料。宗懔的生活时代,一般学者定为南朝梁人,有的定为北朝周人,《四部备要》 (上海中华书局《汉魏丛书》本校刊) 定为晋人。 ☚ 南方民俗与楚文化 荆湘民间文学与楚文化 ☛ 荆楚岁时记书名。梁代宗懔撰。1卷。古代记述岁时风俗的名著。按时序记录古荆楚地区节令风俗。自元日至除日,凡36事,如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正月七日为人日;立春,正月十五;二月八日,释氏下生之日,迦文成道之时。又如春分、寒食、三月三、四月八、五月五、七月七、七月十五、八月一,秋分、九月九、十月朔日(秦岁首)、仲冬之月,冬至、十二月八为腊日、暮日、除夕等。原书早佚,今传世1卷本亦残缺不全。后晋刘㫬《旧唐书·经籍志》载:“《荆楚岁时记》十卷,……又二卷,杜公瞻撰”。杜氏乃注本。至今其卷数说法不一。注本除杜氏外,尚有五代前蜀之杜光庭本,今已无考;有元末陶宗仪辑《说郛》百卷本;明何允中辑《广汉魏丛书》本;清代《四库全书》本以及民国《四部备要》本等。因保存大量珍贵的民俗资料,历来多为人所引称,流传广泛。对研究古代社会文化、民俗传承、源流,具有重要价值。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