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如何认识我国原有计划体制
11. 如何认识我国原有计划体制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计划管理体制,关键是如何正确地认识和评价原有计划体制的得失。一般认为,我国五十年代形成的计划体制,在30多年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起了积极作用,为国家集中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国家重点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是应该肯定的。但这一体制是适应建国初期的形势需要,基本上从苏联搬过来的,30多年来我国经济曾多次遭受挫折,主要原因固然在于指导思想上的错误,同时与原有计划体制存在的多种弊病有着密切联系。目前对原有计划体制存在的主要缺陷,虽没有重大原则性的分歧,看法亦不尽一致。
一种观点认为,原有计划体制最主要的弊病是忽视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为: 企业执行的指令性计划过多,企业的一切任务和发展方向都由上级机关计划安排,束缚了企业的手脚,压抑了企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阻碍了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商品的计划价格多年不变,造成大量企业的政策亏损,增加了国家财政负担,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
另一种观点认为,我国原有计划体制主要缺陷是高度集中、统得过多过死,企业缺乏必要的计划决策权; 以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手段为主,忽视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 计划管理中投入产出不挂钩,普遍存在吃“大锅饭”现象; 实行分行业的条条管理的计划体制,不重视横向联系。有的认为,经济体制的三大弊病,即过度的集中、过多的行政手段和吃“大锅饭”的平均主义,是一种以产品生产为主的计划经济模式及其体制。
第三种观点认为,原有计划的特点是国家实行“计划大包揽,财政大包干、物资大统配、劳资大统一”,企业唯命是从,由此产生的弊病是: (1) 因国家计划不周,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低效益; (2)物资积压与匮乏同时产生; (3)平均主义思想严重; (4)行政机构多,效率差,官僚主义盛行。另外,国家计划全而细,集中过多,忽视地方、部门、企业的权益,国家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忽视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
第四种观点认为,原有计划是一种过分集中、以行政管理为主,排斥市场机制的体制。具体表现为: 在计划管理上,重计划,轻市场; 在物资管理上,重分配,轻交换; 在财务管理上,重收入,轻核算; 在劳动管理上,重统包,轻流动。
极少数同志认为,原有计划体制中中央集权不够,中央主管部掌握的企业特别是一些骨干企业太少,加上地方掌握财政收入和物资的比重较大,使用分散,削弱了统一计划,给生产建设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就原有计划体制存在问题之根源的认识上,比较接近的意见是,在理论上,否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从而否定生产资料是商品,否定价值规律的作用,过分夸大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在实践上,不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把产品管理作为计划管理的重点,用指令性计划代替市场机制。
☚ 10. 怎样理解市场调节为辅 12. 如何改革我国现行计划管理体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