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荆山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荆山

周玺,字天章,号荆山,明合肥人。弘治九年进士,官至礼科都给事中。撰有《垂光集》二卷。
余珣,字荀若,号荆山,清常熟人。善写生,飞禽草虫,笔有韵致。
朱鼎玉,字光被,号荆山,晚号约夫,清娄县人。工篆、隶及画。

荆山jīng shān

(号)见天章。


荆山jīng shān

(号)见荀若。


荆山jīng shān

(字)吴士玉,清代康熙进士,累官礼部尚书。


荆山jīng shān

(字)向璇,号惕斋,清代学者。


荆山jīng shān

(字)薛昆,清代画家。


荆山jīng shān

(字)韩旭,明代画家。

荆山

 位于芜湖市东南5公里处,分大小两座,拔地而起,流入青弋江的荆山河穿过其间。大荆山高约90米,周长约9里。古时山上有一奇石,名曰“鹤迹”,传为神仙所遗;小荆山高不足30米,古时山上亦有一奇石,称为“龟文”,传为神龟栖宿之处。大荆山峰峦耸立,断壁如削,古树苍郁,气魄雄伟。古时有不少文人在此流连忘返,写下了许多赞美荆山的诗文。明人卢宗哲有《荆山文笔峰记》:“擅荆山之胜者曰石壁,峭削竦特,如半壁绮空……”。明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御史骆骏曾游荆山,乘兴挥毫在大荆山南峭石上写下“寒壁”二字,“荆山寒壁”由此得名,并成为昔日“芜湖八景”之一。昔日,荆山上有荆山寺,建于明嘉靖年间。据《九域志》载,古代此山多玉,相传卞和得玉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从清末起,荆山被辟为采石场,古时的寺、阁等建筑,今已颓圯,“鹤迹”、“龟文”也早已不知所终。
 〔古诗文赏析〕 舟过寒壁 清·萧从云


 寂寂群山隔渺茫,舟人无语听寒螀。
 平湖日落孤帆远,矗壁天开千尺强。
 菱实几家供岁饱,荷风随橹散秋芳。
 无鱼尚欲频牵网,祜草横空不忍望。


 芜湖是萧从云的故乡。他博学能文,又是孰画派的创始人。他的诗同他的画一样具有疏秀的风格。诗人船过芜湖“八景”之一的“荆山寒壁”,写下了这首赞美荆山湖光山色的诗文。
 诗的前四句写诗人泛舟大江之上,两岸群峰,逶迤连绵,遥遥对望,清静无声,显得冷落寂寞。游人舟过“寒壁”默默无语,只听得山上蝉鸣声声。夕阳将落,晚霞满天,余辉映得欧阳湖上一片金光闪闪,晚归的渔舟,渐行渐远,慢慢地融入到那暮色苍苍的天际中去。天地显得如此空濛和辽阔。抬头看,蛾眉似的大小荆山隔湖相对。山上峰峦耸立,古树苍郁,长夏生寒。“龟文”和“鹤迹”两奇石分别卧于其上。大荆山上断壁如削,高有千尺,直上直下,鬼斧神工,气魄雄伟。这四句写出“荆山寒壁”峭削竦峙,半壁绮空的形态。一个“矗”字,给人一种拔地凌空的感觉。
 诗的后四句,写山下的欧阳湖上,小舟片片,人语阵阵。“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白脸两边开。”满湖荷香飘逸,那香气还随着橹桨的上下摇动而洒向四面八方。有声有色,活泼清新,江南水乡不仅景美,更是人勤物丰,水肥地壮。
 春去夏至,秋去冬将来,已是秋风萧瑟的时候了。满山的青草渐已枯黄,随风摇曳,即使在这水瘦山寒的季节里,江上仍不乏捕鱼人的踪迹。虽没有那“独钓寒江雪”的意境,却也给人“怅寥廓”的感觉。作者在这里流露的伤感,是对亡明的一种怀恋。本来物有盛衰,月有圆缺,天有阴晴,这都是自然规律。然而作者本是明末清初之人,在明亡之后,他隐居不出,终日闭门读书,吟诗作画。“每发其意于墨”。他的作品表现的多是真、善、美与假、恶、丑之间进行的殊死搏斗,令人惊心动魄。他画如其人,文也如其人,表现的是祖国壮丽的山川,对家乡故土的赞美和对亡明怀念的感情。此诗也正是在赞美芜湖荆山的优美景色之时也同样不免流出对亡明的怀恋,江山依旧却已易主,因而才使作者“不忍望”。

(叶庆华)


 〔民间文学〕 传说在明朝年间,荆山上原来只有一座简陋的小庙。庙里两个小和尚,他们省吃俭用,化缘五年,积攒了不少银子。除了修庙,还想在石壁上雕些佛像,就请名石匠万石梦来雕刻石壁。说起万石梦的手艺,方圆百里,无人不知,谁人不晓。他雕刻的花卉、鸟兽、人物神态逼真,呼之欲出。人们都称他是“神手”。这次应聘雕佛像,他更施展出浑身的解数,拿出了看家的本领。不到三年,石壁上已刻出二百多尊栩栩如生的神像了。石壁顶端还雕刻着一对展翅欲飞的神鸽哩!虽未雕刻完,但已吸引了不少来自四乡八镇的香客了。他们赞誉万石梦的雕刻技术果真名不虚传,可谓巧夺天工。万石梦听在耳里,乐在心里,甭说多高兴了。这天晚上,万石梦躺在床上,辗转反复,久久不能入睡。他想到,在自己雕刻生涯中,名声最好的,就算是这次雕刻石壁了。在这石壁上的每一处都渗透着自己的心血。他又想:人在名声在。今后年代久了,谁又知道我万石梦呢?眼前大功告成,我也老朽了,何不借此机会给自己留一块地方?他自然想到石壁左下端,那块还空着的石壁来。第二天清晨,万石匠便上工了。他喜气洋洋地操起家伙,从怀内掏出一面铜镜放在迎面,照着自己的相貌,在石壁上一锤一凿地雕刻着。边雕刻边想入非非,正要雕刻鼻子时,忽见铜镜上起了一层雾气,他准备用布去揩,又见雾气集聚成一朵祥云。祥云上立着众仙人和自己一道直升云霄。万石匠喜悦的心潮猛涨,千锤万锤只剩最后一锤了。右手握锤猛的一使劲,打在左手的凿子上,由于用力过大,凿开的石片朝自己脸上飞来,锋利的刃口,把鼻子“刷”地削掉了。正伸手来拣,早被他雕刻的神鸽看见了,一只鸽子“呼”地飞下来,一口把鼻子叼走直冲云霄飞去。万石匠狂奔乱跳地想抓住鸽子,但为时已晚。万石匠由于流血过多,最后死在山脚下。他为自己雕刻的像,就成了一个没有鼻子的佛像,那对神鸽,也只剩下一只了。据说,那只飞走的神鸽,落在了濮家店,所以人们又称濮家店为“白鸽店”。

(张孝康 整理)

荆山jīng shān

〖名词〗
山名。在湖北省漳县西。漳水所出。相传卞和得璞玉于楚荆山(1)。《子革对灵王》: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从前,我们先王熊绎居住在僻远的荆山。

荆山?—1717

姓费莫氏,正白旗满洲人。世居巴海地方。康熙二十五年 (1686) 由监生补礼部笔贴式。历官至礼部右侍郎兼管太常寺卿。康熙五十三年 (1714) 充纂修《玉牒》副总裁官。明年署理仓场总督事务。五十五年(1716)六月升礼部尚书。卒谥端简。

荆山

位于湖北省西北部,系长江与其支流汉江的分水岭,西北起房县大断层,东南到荆门、当阳一带,呈西北—东南走向,全长约160km,宽约16~30km,面积约3100km2。一般海拔1200~1800m,主峰聚龙山,海拔1852m;最高峰望佛山,海拔1946m。

荆山

荆山

(一)在今陕西大荔县朝邑镇南。《禹贡》“荆岐既旅”,“导汧及岐,至于荆山”。《汉书·地理地》怀德:“《禹贡》北条荆山在南,下有疆梁原。”《水经注》: “渭水之阳即怀德界也……。《地理志》曰《禹贡》北条荆山在南,山下有荆渠,即夏后铸九鼎处也。”又《水经注》:“洛水东南历疆梁原,俗谓之朝坂。”西汉怀德与朝坂均在今大荔县,但今大荔无荆山。(二)《隋书·地理志》与《括地志》及《元和郡县志》均载荆山于富平县。可能因三国时曾于今富平县境置过怀德县,后遂误以为西汉怀德,故移荆山于富平。(三)今湖北省西部与安徽省怀远西南都有荆山。

☚ 仲山   关中平原 ☛

荆山

楚国境内名山。《左传》昭公十二年,楚右尹子革答楚灵王问时,曾回顾历史说:“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川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供御王事。”这反映出早期楚人开辟荆山一带的艰苦创业情况。关于古荆山地望,虽然一致同意是古代漳水发源地,但后之学者仍有歧见:(1)目前最流行的说法是认为在今湖北南漳县西南,今漳河源所在的三景庄北,龙潭顶。这是清代中期自乾隆初年以来,逐渐形成的。其前提是认为古漳水即今漳河。(2)自中唐时期成书的《元和郡县图志》至清初的《读史方舆纪要》,一系列公私撰述,包括不少地理名著皆云古荆山在今南漳西北80里左右。这是乾隆以前,上溯至中唐,800余年间一直流行的说法。但除个别外,一般都未联系古漳水源的地望进行分析。(3)近人经过全面研究古荆山地望的有关材料(包括古沮、漳水源流)之后,提出了新解,认为:与楚国历史密切相关的古代荆山,实因不同历史时期,随楚都之迁徙,而分别位于不同地点:❶在今陕西丹江上游的商县附近,有好几条“楚山”、“楚水”、“荆水”、“荆川”为名之山水,直至清代《大清统一志》及《商州直隶州志》中仍有记载。“荆”与“楚”可互通(楚国著名的“和氏之璧”先秦诸子书皆云产自荆山;《韩非子·和氏》则称之为“楚山”),很可能这就是西周初期熊绎曾经活动过的“荆山”一带(正在“丹水之阳”)。
❷《山海经·中山经·中次十一经》篇首、篇尾两次记“翼望山”,称之为“荆山之首”。其地望经考订,当在今河南淅川县东、湍河以西的邓县(旧邓州)与内乡县间的山区,是与西周中晚期至春秋初期楚都丹阳迁至丹、淅地区后相邻近的荆山所在。
❸在今湖北南漳县西北约80里左右、海拔1 046米的“将军石”,是楚都迁郢后,从春秋战国时、下至清初的“荆山”所在(山峰高锐,其东南面附近诸山之海拔均只五六百米),符合《水经·漳水注》“虽群峰竞举,而荆山独秀”之描述。齐梁以前古记载如东汉时的《地说》,及稍后的《南都赋注》中,皆云荆山近汉水,因而成为古荆山只能在今南漳县西北而不可能在西南的有力旁证。依此,发源于此荆山的齐梁以前古漳水,限于地形,就只能是东南流入汉水的今宜城平原上之蛮河北面主要支流(今名清凉河,亦称王家河),而绝非今之漳河。因而目前流行的南漳西南之说,是清人误以古今二沮、漳水为一,以今之漳河源定古荆山所在而形成的,于史并无确据。
❹今安徽省怀远县南、涡水东南入淮处之对岸,也有“荆山”,见于《水经·淮水注》。这很可能是战国后期楚顷襄王东迁后,“荆山”之名亦随楚人东移的例证之一。

荆山

❶在今河南灵宝县阌乡南。

❷即今安徽怀远县西南、淮河北岸荆山。

❸据《汉书·地理志》、《水经注》记载,当在今陕西大荔县朝邑镇南,但其地今无大山。据《隋书·地理志》、《元和邵县志》记载,则在今陕西富平县西南。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8:1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