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茎线虫属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茎线虫属Ditylenchus寄生于高等植物和藓类植物,为害茎部为主,引起茎叶扭曲和块茎(根)腐烂或可取食真菌的一类线虫。属垫刃线虫目。粒线虫科。茎线虫属是菲利浦捷夫(Filipjev)于1936年定名,现已知约90种,有些虫种是极为重要的作物病原线虫。 茎线虫、粒线虫和拟粒线虫特征比较
起绒草茎线虫 [D. dipsaci (Kuhn) Filipjev]主要分布于西欧的英国、德国、荷兰、北美和非洲北部国家。中国北方的河北、内蒙古、新疆等省有发生。主要为害洋葱、蒜、水仙、韭菜、百合、风信子、郁金香、甜菜、马铃薯、草莓、玉米、黑麦、燕麦和豆类等数百种植物,尤其对鳞茎、球茎等观赏花卉和洋葱等葱蒜植物的生产是一个很大的威胁。它是一类移动性内寄生线虫,主要为害寄主地上部分的非维管束组织以及地表下球茎鳞茎和根部组织。寄主被害后表现为叶部扭曲畸形或变色,花梗和茎生长受抑制而变粗、植株矮化,并在茎叶上形成小的虫瘿,鳞茎受害表现为组织变软,细胞分离干后易粉,剖面有褐色环,重者腐烂死亡,因为线虫侵入后分泌果胶酶,破坏细胞壁的中间层,引起细胞解体。这种线虫还可以与其它病原物一起相互作用形成复合侵染,加重对寄主的为害。起绒草线虫具有许多寄生专化类型,不同类型有各自的寄主范围和不同的分布地区,在有些国家已被区分为若干生理小种。 水稻茎线虫[D.angustus (Bu-tler) Filipjer] 1912年在孟加拉国发现,当地称“Ufra”或“dakpora”病,主要分布在印度、马来西亚、缅甸、孟加拉、泰国、菲律宾、巴基斯坦和埃及等亚洲国家和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中国尚未发现,已被列为进境危险性线虫病害。该线虫主要寄生水稻属植物,有报道可为害杂草李氏禾(Leersia hexandra)。水稻被害后主要在地上部分,表现叶片失色,茎叶变形,花序扭曲和不抽穗或秕粒。线虫侵染先在叶片和叶鞘间行外寄生,水稻成熟时在稻壳缝隙处,不进入细胞内,亦不高度集中,此时线虫多卷曲呈螺旋状,休眠达6~15个月,渡过不良环境,因而带线虫稻种是传病的主要来源。播种时线虫吸水活动侵入稻苗。干旱少雨发生轻,而多雨、深水、高温(28~30℃)和直播田发生较重。所以对该线虫应采用检疫,种子消毒,消除田间病稻草和选用抗病品种等防治方法。 食真菌线虫[D.myce liophagus Goodey) 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食用菌栽培配料(尤其是生料栽培)中大部分皆有此线虫的发生,是食用菌生产威胁最大的一种线虫,它主要吞食菌体。每100克配料含线虫3条,最后食用菌可造成30%的损失,如果含量达20条以上则可引起绝收。18℃左右(这也是低温型食用菌发育最适温度)对线虫生长最为适宜。该线虫生长中若完全取食蘑菇,有利线虫发育,体长可达1000微米左右。防治主要应进行配料、用具和菇床消毒。 茎线虫属Ditylenchus垫刃目。茎线虫的通称。两性成虫基本相似,线状,长0.6~1.5 mm。唇区低平,唇架欠发达,口针常不到15μm,基部球清晰。食道垫刃型;食道腺近棍棒状,紧贴或稍覆盖肠端。雌虫单生殖管,伸展。阴门在虫体后部。卵母细胞1~2列,非轴状排列。有后阴子宫囊。交合伞在肛区附近或伸至亚尾端。茎线虫取食真菌和寄生于高等植物。一些虫种侵害许多经济植物和藓类的地上部,诱发茎和叶畸形、肿大,茎、枝的端瘿等症状。重要虫种有起绒草茎线虫[D. dipsaci (Kuhn)Filipjer〕、破坏性茎线虫(D. destructor Thorne) 、窄茎线虫[D.angustus (Betler)Filipjer]和噬真菌茎线虫(D.myceliophagus J.B.Goodey)。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