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苦楝皮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古代名物 > 醫藥類(上) > 木部 > 根皮 > 苦楝皮
苦楝皮  kǔliànpí

楝科植物苦楝及川楝的根皮或幹皮。不規則條狀、片狀或槽狀,灰褐色或灰棕色。質堅韌。主治蛔蟲、疥癬、風疹。南朝梁·陶弘景《名醫别録·下品·楝實》:“根苦寒,療蛔蟲,利大腸。”宋·唐慎微《證類本草·木部·楝實》引《日華子本草》:“楝皮苦,微毒,治透風熱毒,風疹,惡瘡,疥癩。”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木二·楝》:“〔附方〕小兒諸瘡,並宜楝樹皮或枝燒灰傅之。乾者猪脂調。《千金方》。”

苦楝皮cortex meliae

驱虫杀虫药。出《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见《司牧安骥集》。又名楝皮、楝根木皮。为楝科植物苦楝Melia azedarach L.或川楝Melia toosendan Sieb.et Zucc.的根皮或树皮。春、秋两季剥取,洗净、切丝,干燥。生用。主产河北、云南、广西、四川等地。苦,寒; 有小毒。入脾、肝、胃经。功能驱虫。主治:❶蛔虫、蛲虫引起虫积腹痛,与槟榔、使君子配伍。
❷疥癣研末醋调外用。牛、马15~45克;羊6~12克。为末或煎汤灌服; 外用适量。猪慎用,否则易引起中毒。有蓄积性,不宜连续使用。含苦楝素、苦楝萜酮内酯(kulactone)、苦楝萜醇内酯(kulolactone)、苦楝皮萜酮(kulinone)等多种苦味成分。苦楝素有驱蛔作用,苦楝皮水浸剂能抑制某些皮肤真菌。

苦楝皮

药名。出《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又名楝皮、楝根木皮。为楝科植物楝树Melia azed-arach L.的根皮或树皮。分布华北、华东、中南及西南各地。苦,寒,有毒。入肝、脾、胃经。杀虫,疗癣。
❶治蛔虫、钩虫,绦虫病。煎服:6~15g(鲜品15~30g)。
❷治蛲虫病,研末以蜜制成栓剂,塞入肛门内;阴道滴虫病,煎汤外洗或制成栓剂外用;风疹,疥癞,煎水浸洗;头癣,研末油调敷;虫牙痛,煎汤漱口。内服过量,易引起头昏、思睡、恶心、呕吐、腹痛、面红等中毒症状。本品含苦楝素。还含苦楝萜酮内酯(Kulactone)、苦楝萜醇内酯(Kulolactone)、苦楝皮萜酮(Kulinone)、苦楝萜酸甲酯(Meth-ylkulonate)等多种苦味成分及β-谷甾醇等。苦楝素有驱蛔作用,高浓度时能麻痹猪蛔,特别是头部的神经节,低浓度则有明显的兴奋作用,使虫体不能附着肠壁而被驱除体外。对胃有刺激,胃溃疡患者慎用。大剂量能伤害肝脏。本品有一定蓄积性,不要连续使用。急性中毒的致死原因似为急性循环衰竭。苦楝皮水浸剂能抑制某些皮肤真菌。

苦楝皮chinaberry bark

系一种驱蛔虫药。其有效成分为苦楝素,可麻痹蛔虫头部。临床用于驱蛔、驱蛲虫。成人用其干品9~15g(鲜品加倍)水煎服,连服两日;小儿酌减,不服泻药。可引起头昏、乏力、腹痛、呕吐、四肢麻木等。

苦楝皮kǔliànpí

中药名。出《证类本草》。楝科植物楝Melia azedarach L. 或川楝Meliatoosendan sieb. et Zucc. 的根皮。分布于华北、华东、中南、西南地区。苦, 寒, 有小毒。入肝、脾、胃经。驱虫, 疗癣。治蛔虫、钩虫及鞭虫病, 煎服: 4. 5 ~ 9 克。不宜连续服用。治蛲虫病, 研末蜜丸, 纳入肛门内; 阴道滴虫病, 煎汤外洗或制成栓剂外用; 疥疮、头癣, 研末调敷。内服过量易引起头昏、恶心、呕吐、腹痛、面红等中毒症状。本品含苦楝素。能麻痹猪蛔虫头部神经环, 使之不能附着于肠壁, 故有驱蛔作用。对胃有刺激性, 胃溃疡、胃炎患者慎用。大剂量能损害肝脏。有一定蓄积性, 不宜连续使用。

苦楝皮

苦楝皮

苦楝皮,又名楝皮、楝根木皮。始载于《名医别录》。为楝科植物楝 Melia azedarach L. 或川楝 M.tosendan sieb. et zucc. 的根皮或树皮。 四季均可采收。楝根皮以春末夏初采收为宜,川楝树皮以冬季采者川楝素含量最多,剥取后晒干,或除去粗皮后晒干。
根皮呈不规则弯曲的片状或槽状,长宽不一,厚2~6mm。外表面灰褐色,粗糙,有多数不规则纵裂纹及明显的皮孔,栓皮常呈鳞片状剥裂,露出红棕色或灰黄色内皮; 内表面淡黄色,有细纵纹,并可见剥离时残留的纤维层薄片。质坚韧,折断面粗纤维性,纤维层易成片逐层剥离,剥下的薄片可见微细的点状小孔。气微,味苦。
树皮呈不规则片状、槽状或卷筒状,厚3~7mm。外表面棕褐色,粗糙,有宽纵裂纹及细横裂纹,并有红棕色椭圆形横长皮孔,嫩树皮表面紫棕色,平滑,有蜡质层;内表面黄白色。其他特征与根皮相似。主产于江苏、湖北、安徽、四川、河南、贵州等省; 此外,陕西、山东、云南、甘肃等省亦产。
本品味苦,性寒。有毒。归肝、脾、胃经。功能燥湿,清热,杀虫。主治蛔虫等肠道寄生虫病、阴道滴虫病及皮肤湿疹、疥癣等证。苦楝皮能治多种虫积,对蛔虫病疗效最佳。治肠蛔虫病可单用本品同糯米煎服,或研末米汤冲服,亦可与芜荑、槟榔、黄连、使君子等配伍应用; 治蛔虫性肠梗阻,则可用本品煎液作保留灌肠; 治胆道蛔虫症,宜与茵陈、郁金、木香、青皮等同用。本品治疗钩虫病,常与槟榔制成糖浆于睡前内服,连服2天; 治蛲虫病,可与苦参、皂角、蛇床子等研为细粉,加蜜制成栓剂应用; 治滴虫性阴道炎,可配鹤虱、苦参煎水坐浴。苦楝根皮也用于治疗皮肤湿痒、热痒、虫痒,如炒炭研未以猪油调搽治湿癣、疥疮、小儿秃疮。此外,《刘涓子鬼遗方》坐肉膏还以本品与鼠肉、当归、薤白等熬膏涂治瘘疮;《外科正宗》以本品配鱼腥草、马齿苋、朴硝等煎水熏洗治痔疮肿痛。煎服,干品3~9g;鲜品15~30g。入药以根皮为佳,但必须削去表面红皮。不宜空腹服用,亦不可过量服用及连续服用。脾胃虚寒、肝肾功能不全及患有活动性肺结核等病者慎用。孕妇忌服。苦楝皮有一定毒性,服药后有头晕、头痛等反应; 中毒时面色潮红、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严重时可引起尿血、便血等内脏出血,甚至导致休克、昏迷、抽搐而死亡。轻度中毒时可用白糖、甘草煎汁内服,或服鸡蛋清解救。
实验研究: 楝树干皮、根皮含苦楝素,即川楝素。树皮另含苦里酮、苦内酯、苦洛内酯。干皮还含正卅烷、β-谷甾醇、葡萄糖等。川楝树皮、根皮含川楝素。
川楝素(或根皮、干皮的酒精提取物)有良好的驱蛔作用,与山道年相比,其作用缓慢而持久。川楝素能透过虫体表皮,直接作用于蛔虫肌肉,扰乱其能量代谢,导致痉挛性收缩而疲劳,使虫体不能附着于肠壁而被驱出体外。低浓度川楝素对猪蛔虫或其头部有明显兴奋作用,高浓度则能麻痹猪蛔虫的头部神经节。临床上服川楝素排虫时间较迟(24~28小时),排出的虫体多数尚能活动。高浓度的苦楝皮药液在体外对鼠蛲虫也有麻痹作用。最近证明,川楝素是一个选择性地作用于突触前的神经肌肉传递阻断剂,因而中毒时可出现全身无力、呼吸困难等。川楝素对胃有刺激性,能导致头晕、呕吐,大量能使胃粘膜发生水肿、炎症等,故胃溃疡患者宜慎重使用;大剂量还能伤害肝脏,一般为可逆性,有肝病者不宜应用。剂量应严格控制在5mg/kg(儿童) 以下。口服特大剂量川楝素后,引起急性中毒的主要致死原因,似为急性循环衰竭,这是由于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引起内脏出血,血压显著降低所致。川楝素的毒性较山道年低,但如用非纯品制剂,则毒性可有较大差异。因川楝素作用慢而持久,有一定的蓄积性,故不要连续使用。

☚ 榧子   鹤虱 ☛
0000296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1:4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