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燕丹子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燕丹子

燕丹子

书名。作者不详。三卷。书中多古字古义,疑是先秦古书。写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与《战国策》、《史记》所记大体相同。但已脱离正史,加进一些民间传说。原书在明初尚存,后散佚。有清代孙星衍辑校本。

☚ 清溪庙神   燕太子丹 ☛
燕丹子

燕丹子

历史小说。作者不详。或谓汉人作。三卷。记战国燕太子丹派荆轲刺秦王故事,与《国策》、《史记》所载大体相同,但加有一些荒诞情节。原书明初尚存,后散佚。有清孙星衍辑校本。

☚ 吴越春秋   笑林 ☛
燕丹子

燕丹子

战国历史传奇小说。旧题燕太子丹撰。《隋书·经籍志》子部小说家类著录,一卷; 《旧唐书·经籍志》作三卷。《四库全书总目·小说家类存目》说: “今检《永乐大典》载有全本,盖明初尚存。”后佚。清孙星衍辑校《燕丹子》,有《问经堂丛书》本、《岱南阁丛书》本、《平津馆丛书》本、《子书百家》本、《子书四十八种》本、《四部备要》本、《丛书集成初编》本、《百子全书》本,1984年中华书局出版程毅中校点本。这篇作品被称为“古今小说杂传之祖”(胡应麟语),其内容则由古代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融合而成,具体描写: 燕太子丹在秦作人质,秦王对他很不尊敬。他要求回国,秦王故意刁难,并陷害他。他连夜逃出边关,终于回到燕国。他怨恨秦王,打算报仇。先与其辅导官武谋划,武向他推荐田光。太子丹用重礼接见田光,希望田光能谋划出尽快复仇的计策,田光答应了他。三个月后,田光向他推荐了荆轲。后来,荆轲来到燕国,太子丹亲自迎接并设宴款待,之后更对荆轲敬重。荆轲在太子丹的催促之下,准备基本就绪,就决定西入秦以献燕督亢地图 (其中括匕首)等为名而行刺秦王。到了咸阳后,秦王召见了荆轲,荆轲献上地图。秦王翻看地图,等地图全部展开时,匕首露出。荆轲迅速抓住秦王衣袖,抢过匕首,对着秦王胸膛,历数其罪恶。秦王挣脱荆轲之手而逃过屏风。荆轲把匕首投过去,刺穿了秦王的耳朵。秦王转回来,砍断荆轲的两手。荆轲依柱大笑,并大骂秦王……小说通过燕太子丹质秦受辱谋求复仇雪恨,派荆轲刺杀秦王而未得逞的故事,赞扬了为反抗强暴不惜自我牺牲的侠义精神,也宣扬了复仇主义思想。燕太子丹谋划的荆轲刺秦王,深刻地反映了燕秦两国矛盾斗争的尖锐化,也是当时六国与强秦矛盾的尖锐化。荆轲刺秦王的意义不仅仅是为燕太子丹报私仇,实际上是战国之末燕赵等国的一批爱国志士,愤祖国之将亡,而反抗暴秦侵略斗争的生动写照,具有强烈的正义性。作品结构完整而宏伟,情节曲折而生动。全文以复仇雪恨为基本线索,情节辗转递进,波浪层出,扣人心弦。作品用一般叙述和重点描绘相结合的方法来展现情节,如太子丹礼遇敬重荆轲一节。“荆轲之燕,太子自御虚左”; “太子常与轲同案而食,同床而寝”。这是一般叙写。像“黄金投蛙”、“千里马肝”、“姬人好手”等,这是用使人震惊的典型情节进行重点描绘,表现太子丹不惜一切代价礼遇荆轲。这样,下写荆轲刺秦,便是“水到渠成”。荆轲刺秦王这一部分情节,又用史传文学没有的“小说笔法”:描写荆轲抓住秦王,左手把其袖,右手椹其胸,数说秦王“负燕日久,贪暴海内,不知厌足”之罪,并威胁秦王,“以吾计则生,不从则死!”而没有立即把匕首刺进秦王胸膛。秦王要求死前听宫女弹一支琴曲: 琴曲提醒秦王如何应急,而荆轲不解琴音,结果秦王挣脱,砍断荆轲双手。这样描写,使事态突变,紧张而惊险,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品很注意从多方面烘托人物性格,塑造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小说中描写了三件“自杀”事件来渲染荆轲刺秦行举的正义性与悲壮气氛。如田光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他送荆轲入燕之前,因 “耻以丈夫而不见信”,便 “吞舌而死”,表明了他作为“士”的节操。而田光自尽,却给荆轲以极大的刺激,所以义士荆轲很珍视友谊,就立即去燕见太子丹。实际上田光之死,是为表现荆轲侠义性格所作的铺垫性的描写。又如:荆轲为了得到秦王的信任,对樊于期说,“今愿得将军之首与督亢地图”,樊马上就拔剑自刎; 燕丹子的谋臣夏扶曾用激将法刺激过荆轲,希图荆轲能早为太子作出重大成就,后来见到荆轲去秦实施复仇计划,即“当车前刎颈”,以送荆轲。这两起自杀事件,也带有烘托荆轲侠肝义胆的性质。作品还重视在对比描写中刻画人物性格,突出主要人物形象。如刻画荆轲的深沉与太子丹的浮躁,即用相互比衬的方法。荆轲受田光之托至燕,见到太子丹后,并没有立即去行施谋刺秦王的计划,却与太子丹游宫池取兴,实际上这是他在暗中观察和考验太子丹。在观察到太子丹的礼贤下士的实际行动后,认为太子丹是可以信赖的,于是就“从容”地向太子丹说出愿“当犬马之用” 的真心话,并把已筹划好的刺杀秦王的具体办法 (即 “得樊于期首、督亢地图”,以献秦王)告知了太子丹。这些就突出了荆轲的理智、慎重、深沉。后面又描写荆轲“居五月”而无动静,他是在等待一位能胜任此举的朋友的到来。不难想象,他在苦思着怎样完成这一艰巨使命,并尽最大可能做到周密的准备。然而太子丹却未理解这一点,“恐轲悔”,而催他动身,这表现了太子丹的识人不深、浮躁,更衬托出荆轲的沉着、精细。荆轲的沉着、勇敢在“易水饯别”和咸阳宫殿行刺这两个场面描写中表现得十分充分。“太子与知谋者,皆素衣冠,送之易水之上”,这是一种气氛渲染。它创造了一种苍凉、肃穆的氛围,悲壮而感人。荆轲引吭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动人心魄的燕赵悲歌响遏行云,表达了荆轲必死的决心。壮士荆轲义无反顾,英姿傲岸,“为壮声则怒发冲冠,为哀声则士皆流涕”,众将士则为荆轲的壮行所震慑,为之动容。西入秦,在秦王面前,“武阳大恐,两足不能相过,面如死灰色”。怯懦的秦武阳,则反衬出荆轲的神勇和机谋。“顾武阳前谢”的神态及言辞,显示出荆轲镇定自若、机智善辩。“图穷匕首现”,咸阳宫殿上荆轲挟持了秦王,秦王乱了方寸,向荆轲乞求,“从子 (荆轲) 计”。这也是对荆轲英勇形象的有力反衬。“倚柱而笑,箕距而骂”的塑型,反映出英雄宁死不屈的精神。《燕丹子》是我国早期有名的历史小说。它 “长于叙事,娴于词令,审此先秦古书,亦略与《左氏》、《国策》相似,学在纵横、小说两家之间,且多古字古义。…… 《国策》、《史记》取此为文,削其‘乌白头,马生角’ 及乞听琴声之事”(孙星衍 《燕丹子叙》)这些带有浓厚传奇色彩的情节。作品对后世影响很大。唐代著名诗人骆宾王在《于易水送人一绝》中,曾借其中 “荆轲刺秦”的故事抒怀咏志。山东武梁祠有刻石《荆轲刺秦王》,今人李准有《荆轲刺秦王》的电影剧本。电视连续剧《秦始皇》其中部分情节就演述燕太子丹和荆轲故事。

☚ 燕太子   佚名氏 ☛

燕丹子

 燕太子丹质于秦,秦王遇之无礼,不得意,欲求归。秦王不听,谬言:令乌白头,马生角,乃可许耳。丹仰天叹,乌即白头,马生角。秦王不得已而遣之,为机发之桥,欲陷丹,丹过之,桥为不发。夜到关,关门未开。丹为鸡鸣,众鸡皆鸣,遂得逃归。深怨于秦,求欲复之,奉养勇士,无所不至。
 丹与其傅麴武书曰:“丹不肖,生于僻陋之国,长于不毛之地,未尝得睹君子雅训、达人之道也。然鄙意欲有所陈,幸傅垂览之。丹闻:丈夫所耻,耻受辱以生于世也; 贞女所羞,羞见劫以亏其节也。故有刎喉不顾,据鼎不避者,斯岂乐死而忘生哉!其心有所守也。今秦王反戾天常,虎狼其行。遇丹无礼,为诸候最。丹每念之,痛入骨髓。计燕国之众,不能敌之。旷年相守,力固不足。欲收天下之勇士,集海内之英雄,破国空藏,以奉养之。重币甘辞,以市于秦,秦贪我赂而信我辞,则一剑之任,可当百万之师,须臾之间,可解丹万世之耻。若其不然,令丹生无面目于天下,死怀恨于九泉,必令诸候指以为笑,易水之北,未知谁有,此盖亦子大夫之耻也。谨遣书,愿熟思之!”
 麴武报书曰:“臣闻:快于意者亏于行,甘于心者伤于性。今太子欲灭悁悁之耻。除久久之恨,此实臣所当糜躯碎首而不避也。私以为智者不冀侥幸以邀功,明者不荀从志以顺心。事必成,然后举;身必安,而后行。故发无失举之尤;动无蹉跌之愧也。太子贵匹夫之勇,信一剑之任,而欲望功,臣以为疏。臣愿合从于楚,并势于赵,连衡于韩、魏,然后图秦,秦可破也。且韩、魏与秦外亲内疏,若有倡兵,楚乃来应,韩、魏必从,其势可见。今臣计从,太子之耻除,愚鄙之累解矣,太子虑之!”
 太子得书不悦,召麴武而问之。武曰:“臣以为:太子行臣言,则易水之北永无秦忧,四邻诸侯必有求我者矣。”太子曰:“此引日缦缦,心不能须也。”曲武曰:“臣为太子计熟矣。夫有秦,疾不如徐,走不如坐。今合楚、赵,并韩、魏,虽引岁月,其事必成, 臣以为良。”太子睡卧不听。麴武曰:“臣不能为太子计。臣所知田光,其人深中有谋,愿令见太子。”太子曰:“敬诺。”
 田光见太子,太子侧阶而迎,迎而再拜。坐定,太子丹曰:“傅不以蛮域而丹不肖,乃使先生来降弊邑。今燕国僻在北陲,比于蛮域,而先生乃不羞之,丹得侍左右,睹见玉颜,斯乃上世神灵保佑燕国,令先生设降辱焉。”田光曰:“结发立身,以至于今,徒慕太子之高行,美太子之令名耳。太子将何以教之?”太于膝行而前,涕泪横流曰:“丹尝质于秦,秦遇丹无礼, 日夜焦心,思欲复之。论众则秦多,计强则燕弱,欲曰合从,心复不能。常食不识味,寝不安席。纵令燕、秦同日而亡,则为死灰复燃,白骨更生。愿先生图之!”田光曰:“此国事也,请得思之。”于是舍光上馆,太子三时进食,存问不绝。
 如是三月,太子怪其无说,就光,辟左右问曰:“先生既垂哀恤,许惠嘉谋,侧身倾听,三月于斯。先生岂有意欤?”田光曰:“微太子,固将竭之。臣闻骐骥之少,力轻千里,及其疲朽,不能取道。太子闻臣时已老矣。欲为太子良谋,则太子不能;欲奋筋力,则臣不能。然窃观太子客,无可用者:夏扶,血勇之人,怒而面赤;宋意,脉勇之人,怒而面青;武阳,骨勇之人,怒而面白。光所知荆轲,神勇之人,怒而色不变。为人博闻强记,体烈骨壮,不拘小节,欲立大功。尝家于卫,脱贤大夫之急十有余人。其余庸庸不可称,太子欲图事,非此人莫可。”太子下席再拜曰:“若因先生之灵,得交于荆君,则燕国社稷长为不灭,唯先生成之。”田光遂行。太子自送,执光手曰:“此国事,愿勿泄之!”光笑曰:“诺。”
 遂见荆轲,曰:“光不自度不肖,达足下于太子。夫燕太子,真天下之士也,倾心于足下,愿足下勿疑焉。”荆轲曰:“有鄙志:尝谓心向意投,身不顾;情有异,一毛不拔,今先生令交于太子,敬诺不违。”
 田光谓荆轲曰:“盖闻士不为人所疑,太子送光之时,言:‘此国事,愿勿泄。’此疑光也。是疑而生于世,光所羞也。”向轲吞舌而死。轲遂之燕。
 荆轲之燕。太子自御虚左,轲援绥不让。 自坐定,宾客满座。轲言曰:“田光褒扬太子仁爱之风,说太子不世之器,高行厉天,美声盈耳。轲出卫都,望燕路,历险不以为勤,望远不以为遐。今太子礼之以旧故之恩,接之以新人之敬,所以不复让者,士信于知已也。”太子曰:“田先生今无恙乎?”轲曰:“光临送轲之时,言太子戒以国事,耻以丈夫而不见信,向轲吞舌而死矣。”太子惊愕失色,歔欷饮泪曰:“丹所以戒先生,岂疑先生哉!今先生自杀,亦令丹自弃于世矣。”茫然良久,不怡民氏日。
 太子置酒请轲。酒酣,太子起为寿。夏扶前曰:“闻士无乡曲之誉,则未可与论行;马无服舆之技,则未可与决良。今荆君远至,将何以教太子?”欲微感之。轲曰:“士有超世之行者,不必合于乡曲。马有千里之相者,何必出于服舆?昔吕望当屠钓之时,天下之贱丈夫也,其遇文王,则为周师。骐骥之在盐车,驽之下也,及遇伯乐,则有千里之功。如此,在乡曲而后发善,服舆而后别良哉!”夏扶问荆轲,何以教太子。轲曰:“将令燕继召公之迹,追甘棠之化, 高欲令四三王,下欲令六五霸,于君何如也?”坐皆称善,竟酒无能屈。太子甚喜, 自以得轲,永无秦忧。
 后日,与轲之东宫,临池而观。轲拾瓦投蛙。太子令人奉盘金,轲用抵,抵尽复进。轲曰:“非为太子爱金也,但臂痛耳。”后复共乘千里马。轲曰:“闻千里马肝美。”太子即杀马进肝。
 暨樊将军得罪于秦,秦求之急,乃来归太子。太子为置酒华阳之台。酒中,太子出美人能琴者。轲曰:“好手,琴者!”太子即进之。轲曰:“但爱其手耳。”太子即断其手,盛以玉盘奉之。太子常与轲同案而食,同床而寝。
 后日,轲从容曰:“轲侍太子,三年于斯矣。而太子遇轲甚厚,黄金投蛙,千里马肝,姬人好手,盛以玉盘,凡庸人当之,犹尚乐出尺寸之长,当犬马之用。今轲常侍君子之侧,闻烈士之节,死有重于太山,有轻于鸿毛者,但问用之所在耳,太子幸教之!”太子敛袂正色而言曰:“丹尝游秦,秦遇丹不道,丹耻与俱生。今荆君不以丹不肖,降辱小国,今丹以社稷干长者,不知所谓。”轲曰:“今天下强国,莫强于秦.今太子力不能威诸侯,诸侯未肯为太子用也。太子率燕国之众而当之,犹使羊将狼,使狼追虎耳。”太子曰:“丹之忧计久,不知安出。”轲曰:“樊於期得罪于秦,秦求之急。又督亢之地,秦所贪也。今得樊于期首、督亢地图,则事可成也。”太子曰:“若事可成,举燕国而献之,丹甘心焉。樊将军以穷归我,而丹卖之,心不忍也。”轲默然不应。
 居五月,太子恐轲悔,见轲曰:“今秦已破赵国,兵临燕,事已迫急,虽欲长侍足下,计安施之?今欲先遗武阳,何如?”轲怒曰:“何太子所遣往而不返者,竖子也。轲所以未行者,待吾客耳。”
 于是轲潜见樊於期曰:“闻将军得罪于秦,父母妻子,皆见焚烧。求将军, 邑万户,金千斤。轲为将军痛之。今有一言除将军之辱,解燕国之耻,将军岂有意乎?”於期曰:“常念之, 日夜饮泪,不知所出,荆君幸教,愿闻命矣。”轲曰:“今愿得将军之首,与燕督亢地图,进之,秦王必喜,喜必见轲,轲因左手把其袖,右手椹其胸,数以负燕之罪,责以将军之仇,而燕国见陵雪,将军积忿之怒除矣。”於期起,扼腕执刀曰:“是於期日夜所欲,而今闻命矣。”于是自刭。头垂背后,两目不瞑。太子闻之, 自驾驰往,伏於期尸而哭,悲不自胜。良久,无柰何,遂函盛於期首与燕督亢地图以献秦,武阳为副。
 荆轲入秦,不择日而发。太子与知谋者,皆素衣冠,送之易水之上。荆轲起为寿,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高渐离击筑,宋意和之。为壮声则发怒冲冠,为哀声则士皆流涕。二人皆升车,终已不顾也。二子行过,夏扶当车前刎颈以送二子。
 行过阳翟,轲买肉,争轻重,屠者辱之。武阳欲击,轲止之。
 西入秦,至咸阳,因中庶子蒙白曰:“燕太子丹畏大王之威,今奉樊於期首与督亢地图,愿为北藩臣妾。”秦王喜,百官陪位,陛戟数百,见燕使者。轲奉於期首,武阳奉地图。钟鼓并发,群臣皆呼万岁。武阳大恐,两足不能相过,面如死灰色。秦王怪之,轲顾武阳前谢曰:“北藩蛮夷之鄙人,未见天子,愿陛下少假借之,使得毕事于前。”秦王谓轲曰:“取图来进。”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出。轲左手把秦王袖,右手椹其胸,数之曰:“足下负燕日久,贪暴海内,不知厌足。於期无罪而夷其族。轲将为海内报仇。今燕王母病,与轲促期。从吾计则生,不从则死!”秦王曰:“今日之事,从子计耳。乞听琴声而死。”召姬人鼓琴。琴声曰:“罗縠单衣,可掣而绝。八尺屏风,可超而越。鹿卢之剑,可负而拔。”轲不解音。秦王从琴声,负剑拔之,于是奋袖超屏风而走。轲拔匕首掷之,决秦王耳,入铜柱,火出燃。秦王还,断轲两手。轲因倚柱而笑,箕踞而骂曰:“吾坐轻易,为竖子所欺,燕国之不报,我事之不立哉!”

 这篇故事曾被誉为“古今小说杂传之祖”(明胡应麟语),《隋书·经籍志》中“小说家”之首即为该书,它是现存最早的一篇汉朝人所作的小说,内容由古代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融合而成,写战国时燕国太子丹被秦国扣为人质,遭到非礼的待遇,被放归国后谋划报复秦国的故事。
 全文的结构较为完整,由几个部分组成,以一基本线索贯穿全篇,即太子丹被放逃回燕国,先与其辅相麴武谋划报复秦国,麴武向太子推荐田光,田光又荐荆轲,最后写荆轲刺秦王。这篇小说文笔生动,情节奇幻。太子丹从秦国逃归的过程,只寥寥数笔,但却引人入胜。太子“令乌白头,马生角”,得以被放,秦王又“为机发之桥,欲陷丹。丹过之,桥为不发。夜到关,关门未开,丹为鸡鸣,众鸡皆鸣,遂得逃归。”一路艰难险阻,太子处境之窘迫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太子丹与麴武的书信往来以及二人的谈话,充分说明了他急于复仇的心情,于是麴武荐田光便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而对田光的描写更为主动,田光默默观察了三个月,发现太子丹的门下没有谋刺秦王的最佳人选,于是推荐了荆轲,至此,小说进入高潮,引出传颂千古的“荆轲刺秦王”。司马迁的《史记》也记载了这段故事。
 在《燕丹子》这篇小说中,并不是让荆轲一开始出现便去谋刺秦王,而是着意描绘燕丹子如何待荆轲以至厚之礼,如何与荆轲制订详尽的措施,直到荆轲以献樊于期的头和燕国督亢的地图为名,亲往秦国行刺。由此,燕丹子对秦国的仇之深,复仇之艰便不言自明了。
 小说叙事简洁,详略得当,“荆轲刺秦王”一段连细节描写都很详尽逼真,而荆轲由卫国到燕国则只用一句话来概括:“荆轲之燕。”小说时时以精彩的对白,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也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有些地方的描写则较注重气氛的渲染,荆轲将往秦国,太子与知情者,皆素衣冠送行,荆轲引吭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动人心魄的燕赵悲歌响遏行云,将读者带入了苍凉悲壮的氛围。壮士荆轲义无反顾,英姿傲岸,“为壮声则发怒冲冠,为哀声则士皆流涕”,众将士被荆轲的壮行震慑,为之动容,常言道“男儿有泪不轻弹”,可见他们是深深地感动了!
 小说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太子丹礼贤下士,报仇心切,收天下之勇士,集海内之英雄,以雪耻报仇。田光见太子,“太子侧阶而迎,迎而再拜”,荆轲到燕国,太子亲御虚左,以后又“遇轲甚厚,黄金投蛙,千里马肝,姬人好手,盛以玉盘。”当田光问“太子将何以教之?”时,“太子膝行而前,涕泪横流”,当荆轲说:“太子幸教之”时,“太子敛袂正色而言”。荆轲则不愧为英雄侠士,愿为知己者死,但他不仅如此,而且还很有韬略:初到燕国,在众将面前力陈已志,对答如流;刺杀秦王的具体办法,也由他亲自谋划;与武阳去秦国途中,当卖肉的屠夫欺侮荆轲时,武阳想还击,荆轲制止了武阳;在秦王面前,武阳非常害怕,两脚不能迈步,面如死灰,荆轲则从容不迫,见机行事。由此,一个大智大勇的荆轲形象呼之欲出。而荆轲最后还是没能将秦王刺死,功亏一篑。秦王略施计谋得以幸免于难,这就从另一方面说明了秦王的老谋深算。
 这篇小说的文词古雅,内涵丰富,有不少传诵千古的名言佳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成为千古绝唱;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演化出“图穷匕见”的成语;文中所用的“博闻强记”、“发怒冲冠”等成语也都流传至今。这些都显示了早期文言小说的特色,但也正因如此,这篇小说中也还掺杂着一些志怪成分,例如,太子丹能“令乌白头,马生角”等,从中也可看到民间传说的影响。
 “荆轲刺秦”的故事是本篇小说的精彩部分,荆轲不畏强暴的高风亮节赢得了后世深深的崇敬,唐代著名诗人骆宾王在《于易水送人一绝》中,借这个故事抒怀咏志:“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表达了郁郁难展雄风的心境。

燕丹子

小说。佚名撰,清孙星衍(1753—1818)校集。原书三篇,今分上下卷。星衍为清代经学家, 曾官山东督粮道。 书前有孙氏 《燕丹子序》,谓此书三篇,世无传本,惟见于《永乐大典》。此四库馆臣从大典中辑出,入《四库全书》小说类存目。星衍得抄本,复采唐宋传注听引佚文,重加刊刻,复唐宋志三卷之旧。《燕丹子》之著录,始自《隋书·经籍志》。刘向《七略》云“丹, 燕王熹之太子。”故不可以《汉书艺文志》不载而疑其后出。艺文志法家有《燕十事》十篇,杂家有《荆轲论》五篇。疑此书为古之爱士者或其门客纪录遗事,报其知遇者。《旧唐书》以为燕太子丹自撰,极不可信。“其书长于叙事,娴于辞令,审是先秦古书。亦略与左氏、国策相似,学在纵横小说两家之间。且多古字古义。”书中有许多传奇色彩,如秦王谓乌白头,马生角始许太子归,丹仰天叹,乌即白头,马即生角,及秦王乞听琴事。《国策》、《史记》取其某些古字,而削此类传奇情节,足证此书作在史迁、刘向之前。宋时多有其本, 自明中叶后亡佚。故晚明诸丛书俱未收录。有冯翼《问经堂丛书》本,《百子全书》本。

燕丹子

《燕丹子》yandanzi

汉代小说。作者不详。3卷。叙述燕太子丹使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和《史记·刺客列传》所记基本一致。但增添了细节和一些荒诞神怪故事,是演饰史书、兼采民间传说写成的。此书叙事有头有尾,相当完整,已具备短篇小说的雏形。《隋书·经籍志》录入小说家,可能是现存唯一的比较可靠的汉人小说。清代孙星衍有辑校本。

☚ 文选   西京杂记 ☛
燕丹子

燕丹子

汉代小说,作者不详,三卷。叙述燕太子丹使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和《史记·刺客列传》所记基本一致。但增添了细节和一些荒诞神怪故事,是演义史书、兼采民间传说写成的。此书叙事有头有尾,相当完整,已具备短篇小说的雏形。《隋书·经籍志》录入小说家,可能是现存惟一的比较可靠的汉人小说。清代孙星衍有辑校本。

☚ 汉书   十洲记 ☛

燕丹子

三卷。作者不详。内容是记述燕太子丹派荆柯行刺秦始皇的故事,与《史记·刺客列传》所记大同小异。此书不见于 《汉书·艺文志》,至 《隋书·经籍志》始载入小说家。书中的故事在东汉时应邵的《风俗通》、王充的《论衡》中曾提到过,但未提到这部书名。唐初李善注 《文选》,司马贞、张守节注 《史记》都引用这部书,足见在西汉时就有这一类传说。但此书的成书年代已不可考,清人孙星衍认为书多古字古义,确是先秦古书,是燕太子丹死后其宾客所撰;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认为是汉以前的书;清人李慈铭认为是宋、齐以前高手所为。诸说皆不足据。现在学术界普遍认为:《燕丹子》中除了荆柯刺秦王的故事外,还掺杂了一些荒诞神怪的情节,足以证明它是出于民间传说,不是同时人纪实的书。经过了一个较长时期的酝酿、创作过程,大约至东汉末年成书定稿,成为今天这个样子。作为一部古小说,《燕丹子》在描写的细腻,情节的完整、人物性格的鲜明上,都是可以称道的。它的篇幅较长,可以称之为古代的 “长篇小说”。此书明初犹存,明中叶后亡佚。清乾隆时,四库馆臣于《永乐大典》中发现 《燕丹子》上、中、下三篇,辑出成书。现有 《永乐大典》本、《四库全书》 本、清孙星衍辑校《燕丹子》三卷、《问经堂丛书》本、《岱南阁丛书》本、《平津馆丛书》本、《子书百家》本、《四部备要》本、《丛书集成初编》本、1985年中华书局程毅中点校本。

《燕丹子》yan dan zi

Master Dan of Yan→Unknown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7: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