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燕下都遗址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燕下都遗址

中国古城遗址。位于河北省易县县城东南部,是战国时期燕国都城之一。东西向8 km,南北向4 km,分东、西2部分,各部分面积大致相等。东城设宫殿区、作坊区、市民区、墓葬区、古河道。东城分南、北2部分。宫殿区居东城东北,由南向北布置有武阳台、望景台、张公台、姥姆台等建筑。其中武阳台为宫殿区中心,面积约100 m2,高于地面11 m。宫殿区的主要建筑群还有路家台建筑群、老爷庙台建筑群。作坊区位于宫殿区西北,东城的西南和东南设市民区,东城西北部为墓葬区。西城建筑年代较晚,城内建筑较少,为防御性城池,西城墙基宽30~40 m,城墙高约6 m,城门宽约30 m。

燕下都遗址

燕下都遗址

是战国中、晚期燕国的都城遗址。位于河北省易县东南。城兴盛于燕昭王(公元前311—前279年)时期。遗址最早发掘于1930年,是在考古学家马衡的主持下进行的,发掘地点主要是老姆台等处。大规模的全面勘察发掘始于1961年。遗址平面呈不规则的长方形,东西长约8000米,南北宽约4000米,是战国都城中面积最大的一座。城内一条纵贯南北的古河道(传为“运粮河”)将下都分成东、西两部分。东部称东城,是燕下都的主体,平面近于方形,东西长约4500米,南北长约4000米。夯筑的城墙墙基宽约40米。东、北、西三面各设一城门。城内有一道东西走向的横隔墙,南、北两条古河道,《水经注·易水》称为“金台陂”的蓄水池、宫殿区、手工业作坊区、市民居住区和墓葬区。宫殿区在城的东北部,包括大型主体建筑和宫殿建筑组群。其中大型主体建筑都座落在南北中轴线上,由南向北有武阳台、望景台、张公台及城址外的老姆台。宫殿区中心的武阳台夯筑而成,高11米(分上下两层),东西宽约140米,南北长约110米,是燕下都规模最大的夯土建筑基址。它的东南、西南、东北各有一组由一个大型主体建筑基址和若干处相关的夯土建筑遗迹构成的宫殿建筑群。手工业作坊区遗址散落在宫殿区周围,已发现了冶炼、兵器、铸币、烧陶、骨器等作坊8处。17处居民区遗址大多分布在城的西南、中部和东部。墓葬区在城的西北角,有23座古墓。西部称西城,平面亦略呈方形。东西长约3500米,南北宽约3700米,墙基为40余米宽。城垣保存得较好,最高处达6.8米。城内堆积极少,有学者认为这应是为军事防守需要而增建的附郭城。燕下都遗址中出土了大批铜、铁、陶、石等器。铜器有在“虚粮冢”发现的100余件带燕王铭刻的铜戈,武阳台附近出土的有近千件剑、戟、矛、盔甲,及老姆台发现的青铜铺首等。后者高74.5厘米,上面铸有禽兽图,精美生动,十分珍贵。铁器有戈、弩机、镞等。经考查发现,早在战国时期块炼法已经流行。陶器有豆、盆、尊、罐、釜、鬲等生活用具。16号墓中出土的大批成组陶器,包括编钟、列鼎、豆、壶、盘、匜、簋、鉴、尊、盉、方杯等,器物的足、柄、流、耳、环等处多塑成或模制成兽面状,表面刻划、拍印或赭色彩绘着仿铜器的花纹,颇具装饰性。除上述外,遗址中还出土了成组的石磬等文物。燕下都遗址及其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为研究战国时期的城市建设及燕国历史提供了重要、翔实的资料。1961年,它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设立了文物保管所加以保护。

☚ 中山古城遗址   赵邯郸故城 ☛
燕下都遗址

燕下都遗址

位于易县东南2.5公里处的著名故城——燕下都遗址,是战国时期燕国的都城,因燕先建都于蓟(今北京),称之为上都,后迁都于易水河畔,称为下都,燕下都由此得名。
遗址平面为不规则长方形,东西长8公里,南北宽约4公里,以其中部一条贯穿南北的古河道为界,将故城划分为东西两部分。东城平面似正方形,布局清楚、文化遗存丰富,从现存遗迹看,主要是宫殿和作坊区。东北部以武阳台和老姆台为中心,顺序排列着10座夯土建筑,高约6-8米不等,为当时宫殿区遗存。作坊区在宫殿区的东、南、西三面,呈弧线形分布。此外,还有居民区、墓葬和陶窑遗址若干。西城内文化遗存较少,但保存在地上的城垣较多,城墙和门阙依稀可见。
燕下都遗址的发掘,出土了一大批古文物,其中以在老姆台出土的铜质铺首和武阳台出土的一批淬钢兵器最为珍贵,从中可以得到大量战国时期的史料。1961年,此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赵邯郸故城   磁山遗址 ☛
燕下都遗址

燕下都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县城东南,北易水和中易水之间。为战国时期燕国的都城遗址(西周时期,燕国建都今北京市,后世称之为燕上都。后都城迁此,称下都)。燕昭王时期营建。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8公里,南北宽4公里,中部贯穿一条古河道。河东侧筑有一道与河平行的隔墙,将城分为东西两部分。东城是燕下都的主体,有四区:宫殿区在东北部,排列有10座夯土建筑;手工作坊区环列在宫殿区周围,有冶金、制陶、铸钱、兵器等作坊;居民区分布在西南、东北、中、东等处;墓葬区在西北角,有九女台和虚粮冢两个墓区。西城为军事防御区,文化遗存较少,但地面保存有城垣遗迹,城墙基宽40米左右,最高处约7米。燕下都遗址保存较完整,是反映战国时期城市发展较有代表性的城址。经考古发掘,出土文物3800余件,其中铁器较其他都城为多。

☚ 荆轲塔   紫荆关 ☛
0000039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0:5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