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苏轼《游金山寺》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苏轼《游金山寺》

苏轼《游金山寺》



我家江水初发源2,宦游直送江入海3

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4

中泠南畔石盘陀5,古来出没随涛波;

试登绝顶望乡国6,江南江北青山多。

羁愁畏晚寻归楫7,山僧苦留看落日;

微风万顷靴文细8。断霞半空鱼尾赤9

是时江月初生魄10,二更月落天深黑;

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鸟惊。

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

江山如此不归山11,江神见怪惊我顽12

我谢江神岂得已13,有田不归如江水!



【注释】

1.金山寺在今江苏镇江金山上,是个有名的古寺。神宗熙宁四年(1071),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乞外调,由汴京赴杭州任时,中途来游。结合江上景物的描绘,诗主要写作者的乡思,而在乡思深处则蕴含着政治的牢骚。

2.初发源:古人认为长江发源于四川岷山,苏轼的家乡是四川眉山,又在长江上游,所以这样说。

3.宦游:因作官而游历。直送: 自长江上游沿江东行,仿佛相送。入海:镇江在长江下游,离海不远。

4.天寒:苏游金山在熙宁四年十一月。“沙痕在”,在证明潮头确高一丈。

5.中泠(音ling):泉名,在金山西北。盘陀:形容山石的高大和堆垛。

6.乡国:家乡。

7.羁愁:旅客思乡的愁苦。畏晚:一本作长晚。日暮黄昏容易引动人的乡思,乡思给人痛苦,故以“畏”为宜。楫:这里指船。

8.靴文细:江面波平,细得如靴上皱文。

9.断霞:如言残霞。

10.初生魄:月刚发出光。魄:光。苏轼游金山这天是十一月初三日。

11.归山:回故乡。

12.顽: 愚钝。

13.谢:告诉。

今译



浩荡的长江呵,

自我的家乡而来,

从政半生,几经辗转,

一路将长江送入大海。

听说潮头有一丈多高,

此时天寒,仍有沙痕存在。



金山寺北的中泠泉南畔,

山石高耸如盘陀。

古往今来多少年,

它一直在波涛中出没。

登上山顶远眺家国,

只见江南江北青山起伏如波。

羁旅客乡的游子呵,

最畏惧那惹人愁思的晚色,

呵!我要寻找舟楫返回,

山僧苦苦相留

说是落日很美。



微风轻拂,万顷江波

如靴纹般细碎。

半空中横出一片残霞,

有如赤红色的鱼尾。

此时一弯新月如钩,

散发出清朗的光辉。

至二更时月儿西落,

四周的天色一片昏黑。

突然,似有燃烧的火把

照亮了浩瀚的江水,

飞动的火焰移到山间,

炫目的火光将栖鸟惊飞。

这是人?还是鬼?我从未

听说过如此的怪异奇诡,

满怀惆怅,我返回卧房,

却难以入睡。



江山如此奇美,

而我却迟迟不肯归隐。

这是江神的警告,

警告我这愚顽迟钝的人!

从政实在是身不由己,

我将此心告诉江神。

就让那浩荡的江水为证吧!

一旦有田,我会立刻隐遁。

苏轼《游金山寺》注释、翻译、鉴赏和点评 - 宋诗精品 - 可可诗词网

苏轼《游金山寺》

苏轼《游金山寺》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

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

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羁愁畏晚寻归楫,山僧苦留看落日。

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

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

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乌惊。

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

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警我顽。

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





【注释】 ①金山寺:在今江苏镇江金山上,旧名泽心寺。金山原为屹立在江中的小岛,后与陆地相连。②古人认为长江源头在四川岷山,苏轼故称其家乡为长江发源地。宦游:因作官而离家远游。江入海:镇江以东,江面开阔,古时以为与海相接。③中泠(ling零:)泉名,在金山西北。盘陀:巨石不平的样子。④羁愁:旅愁。归楫:指返回镇江的船。⑤靴文:靴子的纹理,比喻水的波纹。断霞:断续不连的云霞。鱼尾赤:比喻红色的鳞状晚霞。⑥初生魄:指农历初三的月亮。魄,指月缺时有圆形轮廓而光线暗淡的部分。旧说,每月初三以后,此部分逐渐明亮,称为“成魄”。⑦此句下作者自注:“是夜所见如此。” ⑧见:同“现”,呈现。警:警戒。一本作“惊”。⑨谢:道歉。如江水:古人常有指江水起誓的习惯。



【译文】 浩荡的长江呵!自我的家乡而来,从政半生,几经辗转,一路将长江送入大海。听说潮头有一丈多高,此时天寒,仍有沙痕存在。金山寺北的中泠泉南畔,山石高耸如盘陀。古往今来多少年,它一直在波涛中出没。登上山顶远眺家国,只见江南江北青山起伏如波。羁旅客乡的游子呵!最畏惧那惹人愁思的晚色。微风轻拂,万顷江波如靴纹般细碎。半空中横出一片残霞,有如赤红色的鱼尾。此时一弯新月如钩,散发出清朗的光辉。至二更时月儿西落,四周的天色一片昏黑。突然,似有燃烧的火把,照亮了浩瀚的江水。飞动的火焰移到山间,炫目的火光将栖乌惊飞。这是人,还是鬼,我从未听说过如此的怪异奇诡。满怀惆怅,我返回卧房,却难以入睡。江山如此奇美,而我却迟迟不肯归隐。这是江神的警告,警告我这愚顽的人!从政实在是身不由己,我将此心告诉江神。就让那浩荡的江水为证吧!一旦有田,我会立刻遁隐。

(王 洪译)





【集评】 清·汪师韩:“一往作缥缈之音,觉自来赋金山者,极意着题,正无从得此远韵。起二句将万里程、半生事一笔道尽,恰好由岷山导江至此处海门归宿为入题之语。中间‘望乡国’句,故作羁望语以环应首尾。‘微风万顷’二句写出空旷幽静之致。忽接入‘是时江月’一段,此不过记一时阴火潜燃景象耳,思及江神见怪,而终之以归田。矜奇之语,见道之言,想见登眺徘徊,俯视一切。”(《苏诗选评笺释》卷一)

清·纪昀:“首尾谨严,笔笔矫健,节短而波澜甚阔”。“结处将无作有,两层搭为一片。归结完密之极,亦巧便之极,设非如此挽合,中一段如何消纳。”(《纪批苏诗》卷七)

清·施补华:“‘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确是游金山寺发端,确是东坡游金山寺发端,他人抄袭不得。盖东坡家眉州近岷江,故曰‘江初发源’;金山在镇江,下此即海,故曰‘送江入海’。中间‘微风万顷’二句,的是江心晚景。收处‘江山如此’四句两转,尤见跌宕。”(《岘佣说诗》)

清·吴汝纶:“机轴与《后赤壁赋》同,而意境胜彼。”“公诗佳处全在兴象超妙,此首尤其显著。”(《唐宋诗举要》卷三)

近·陈衍:“一起高屋建瓴,为蜀人独足夸口处。通篇遂全就望乡归山落想,可作《庄子·秋水篇》读。”(《宋诗精华录》卷二)

今·程千帆:“苏轼由于反对神宗及王安石的变法,被人诬告贪污,因此请求外调。这篇诗中思归之情,是受陷害后感到抑郁的反映。但诗风壮丽,笔势骞腾,却正见出诗人开朗的胸襟,以及不容易被逆境压倒的乐观情绪。起句与结句,遥相呼应,不可移易地写出了蜀士之远游,也是本诗构思上值得注意的特点。”(《古诗今选》第499页)



【总案】 本篇作于熙宁四年(1071)十一月。当时苏轼赴杭州通判任,途经金山寺游玩,夜宿于此,本篇即是记金山寺薄暮至月夜的景色。起句不凡,游金山,观长江,而思绪倏然飞回长江发源地家乡四川。带着乡愁再来观景,无论怎样瑰丽多奇、波澜壮阔的景物,都被染上了一层迷惘的色彩和深沉的乡思。末尾把江心炬火想象为江神的责怪,以渲染倦于宦游、渴望归隐的心情,更显得奇警耸人。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9: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