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唯才是举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唯才是举 语出东汉·曹操《求贤令》。 建安十五年(210年)春,曹操颁布了著名的《求贤令》,其中说:“自古以来开国君主或中兴的帝王,哪有不是得到有才能者与他共治天下的呢?……当今天下未定,是求人才最迫切的时刻……如果一定要所谓廉士才可任用,那齐桓公就难以称雄天下;今天难道没有像姜子牙那样穿布衣、怀真才的垂钓之士?难道也没有像陈平那样蒙受‘盗嫂受金’的污名却成就了大业的人?只有真正做到‘明扬仄陋,唯才是举’,才能得到真正可用的人才。” 后来“唯才是举”被魏文帝曹丕作为国家选拔人才的基本标准,规定在《九品官人法》中。 唯才是举wéicáishìjǔ语出东汉·曹操《求贤令》。 曹操用人唯才是举 唯才是举 唯才是举只举荐有才能的人。唯:只。是:助词,无实义。 ☚ 退人以礼 唯才是用 ☛ 推荐人才 推荐人才推荐有才能的人:达能 与能 兴能 ☚ 推荐好人 推荐贤人 ☛ 用人 用人招收使用:招用 另见:选择 使用 任用 人 人才 求贤 ☚ 用人 选用 ☛ 重用 重用崇用 委注 显用 显设 显庸 钧录 另见:重视 推重 ☚ 聘用 起用 ☛ 唯才是举三国魏曹操的人才思想。语出《求贤令》:“……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曹操于203年至217年,先后四次颁布求贤令,其中心思想皆如此。提出:“未闻无能之人,不斗之士,并受禄赏而可以立功兴国者也。故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治平尚德行,有事尚功能”;“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士有偏短,庸可废乎?”并从历史上搜集例证,以证明即使是“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以至“不仁不孝”的人,只要有才能,也完全能够立功兴国。这些看法历来被认为是曹操出于当时政治需要和受到法家思想影响的产物。从伦理思想史角度看,“唯才是举”的思想突出地强调了“德”和“才”之间存在的差别和矛盾,赋予“才”以独立于“德”的意义和价值。论述中虽有割裂德才、重才轻德的片面性,但在当时,这既是对汉末道德名教的大胆抨击,也是对个体才能发展重要性的强调。从而成为魏晋思想解放的先声。 唯才是举推举有才能的人。比喻任人为贤,不殉私情。才:才能。三国曹操《求贤令》: “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唯才是举wéi cái shì jǔ只举荐有才能的。 唯才是举wéi cái shì jǔ唯:只要。才:有才能的人。举:荐举,推举。即只要是有才能的人就推举重用。三国·魏·曹操《求贤令》:“二三子其佐我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