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苏格拉底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苏格拉底前470—前399Socrates苏格拉底 古希腊唯心论哲学家和教育家。雅典人。父为雕刻匠,母为助产士。早年受过普通教育,后潜心哲学。伯罗奔尼撒战争时,曾参加坡替第亚(公元前432年)、狄里洪(公元前424年)、安菲波利(公元前422年)等地战役。后以教授生徒为业。公元前406年为雅典五百人议事会会员。公元前399年被控犯有不敬传统神明、败坏青年、反对国家罪,由法庭判以死刑。他尚谈论而无著述,他的哲学观点和教育思想见于其学生柏拉图的《自辩篇》、《克里多篇》、《斐多篇》和色诺芬的《苏格拉底言行回忆录》中。认为理性是人生的根基,知识是最高的善行;主张有知识的人才具有美德,才能治理国家。哲学应当从怀疑开始,要把人对于物质自然亦即客观的求知转而为对于内在自我亦即主观世界的求知。提出“认识你自己”。并以“自知其无知”为标榜。在教育方面首倡“问答法”,即在把受教育者的一切已有见解用一问一答的方式悉数破除之后,使其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接受其影响。并对此喻之为“助产术”,为后世启发式教学之先导。在逻辑学方面,通过许多个别事实的对比,首次规定普遍的论理概念(“归纳”),并把概念分为“种”和“类”(“定义”)。在伦理学方面,是最早强调知识和行为有联系的人。 苏格拉底 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认为自然界是神创造的。反对研究客观的自然界,提倡自我反省,要求人们“认识你自己”。在逻辑学方面,亚里斯多德曾指出其主要贡献在于首次提出归纳和定义的方法。在伦理学方面,他是最早强调知识和行为有联系的人。在政治上,他反对奴隶主民主政治,拥护贵族政治。最后以传播异说、毒害青年、反对民主之罪被雅典法庭判处死刑。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Socrates古希腊雅典人。一生述而不作,依靠讲学为生。其思想散见于柏拉图等人的著作之中,是古希腊理念论的创立者。把理性作为生命的源泉和支柱,神意亦和理性等同,理性对人类行为的要求即是美德。美德不仅是主观的认识,更重要的是一种客观标准,城邦的人都必须以美德为目的而生活。和理性等同的神意是一种不成文的自然的法律,由理性而决定的人类法律是成文的实在法。他提倡一种以道德为基础的法治观。人们对法律的遵守,即是对美德的追求,这不是一种被动的盲目的行为,而是一种由美德决定的良好的生活方式,即理性的生活方式对人的必然要求。苏格拉底最终以身殉法,实践了自己的诺言。 苏格拉底前469—前399Sokrates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伦理学家,苏格拉底学派创始人。生于雅典,父是雕刻匠,母为接生婆,生活清贫。但善于学习,知识渊博。早年曾从父业,后来收徒讲学,形成了很有影响的苏格拉底学派。弟子中很多人成为著名学者或政治家。他拥护奴隶主贵族专制,因而被奴隶主民主派判处死刑,饮鸩而终。他述而不作,其思想主要见于其门徒柏拉图早期著作和色诺芬所著《苏格拉底的申辩》、《回忆录》。苏格拉底开创了古希腊具有理论形态的伦理思想的历史。他受当时智者特别是普罗塔戈拉思想的影响,认为哲学的目的不在于认识自然,而在于认识人自身及人构成的社会。因而要研究社会伦理,以指导人们追求真理性知识,过道德生活。他提出了“美德即知识”的著名论断。这种知识,主要是指在一切具体道德之上的关于一般道德的知识。他认为,道德是知、意、行的统一。人性本善,天生具有为善的善良意志。有了关于一般道德的真理知识,就有善的道德行为。所以,在善良意志的基础上,“美德即知识”与“知识即美德”是同价的。一切恶行都出于无知,“无人有意作恶”。要获得关于一般道德的真理知识,首先应从“认识你自己”开始。认识到自己对道德的真理性知识一无所知,这是获得真正道德知识的基础。由此而进一步认识到这种知识就在自己心中,这就算认识了自己,从而找到了知识源泉。借助精神助产术(概念辩证法)娩出本就存在于心灵中的道德真知。他虽然认为知识和善良意志都是天赋,但并不否认后天学习和道德训练的重要性,认为这是感悟心灵真知和善良意志的手段和途径。苏格拉底并不完全否认利益,但有禁欲主义倾向。他重道德轻利益,反对无止境地贪求物质享受,做情欲的奴隶;提倡以理性控制情欲,作情欲的主人,从而使自己成为自己的主人。其伦理思想对后世发生了多方面的深远影响。他死后,其学派主流是柏拉图学派,继承发展了苏格拉底正统思想,影响相当深远。此外还有统称“小苏格拉底派”的麦加拉派、昔勒尼派和犬儒学派,分别抓住苏格拉底伦理思想中的某个方面加以片面发展,走向不同的极端。以后的斯多葛派、中世纪基督教伦理观都渊源于苏格拉底伦理理论。 苏格拉底古希腊哲学家,被誉为希腊的耶稣,西方的孔子。公元前469年生于雅典一雕刻匠家庭。曾受业于女智者狄俄蒂玛。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教育工作。终生教学无一定对象和固定地点。教学方法以谈话法为主,他本人把它称为“产婆术”。自称有“灵迹”,受到奥尔斐秘教和毕达哥拉斯派的影响。前半生人们所知不多。他自奉节俭,招收弟子而不收学费。常在雅典街头与人辩论。主张德性就是知识。反对雅典的激进民主,主张有德性的少数人治国。公元前399年被控告犯有蛊惑青年和不信神之罪,被判处饮鸩死刑。未留下任何文字著作。其言论和思想通过其学生的记载而流传于世。千百年来,苏格拉底之死一直是世人讨论的话题。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约前470—前399Sugeladi,Socrates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西方哲学史上一位划时代的人物。雅典人,出身贫寒,父是雕刻匠,母为接生婆。早年求知欲强,曾向许多名师智者求教,泛读大量学术著作,形成个人扎实的文化素养和思辩艺术。成年后他把个人的哲学探讨同社会紧密结合起来,在街头巷尾、广场、运动场等公共场所与人们讨论各种社会人生问题,并积极参与政治活动。他作为重装步兵参加战争,作为500人议事会成员主持国政。他在公共事务和意识讨论中固执己见,绝不逐流随俗,具有鲜明个性。他把自己比作一只刺激国家这匹骏马的牛虻,促其振奋发展。公元前399年,被人指控为不敬国家所奉之神,“败坏青年”的思想罪而被处死。临终前仍从容与朋友讨论哲学问题。后苏格拉底的控告者受到惩罚,表明雅典奴隶主民主制承认对他处理的错误。他述而不作,其思想是由学生记述流传下来的。一般认为,他是把希腊哲学研究对象由空邈宇宙自然变为社会人生的关键人物,开辟了西方人自我反省的新境界。他的哲学讨论的是关于正义、道德、智慧、真、善、美及其对立面的问题,所以是一种观念的道德哲学。在他看来,纯粹的真、善、美并不存在于可以感知的物质世界里,而在于神的世界中,因此,他是一位客观唯心主义者。 ☚ 德谟克利特 柏拉图 ☛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Sugeladi,Sokrates古希腊哲学家。出生于雅典,父亲是雕刻匠,母亲为助产士。他继承父业,以从事雕刻石像为生,但热衷研究哲学,经常在公共场所同人们讨论各种伦理道德问题,被认为是当时最有智慧的人。他反对民主派的一些政策,后以藐视传统宗教、引进新神、败坏青年和反对民主制等罪名被判处死刑。他拒绝乞求赦免或逃亡,饮鸠而死,在欧洲文化史上一直被看作是为追求真理而死的圣人。他一生没写任何著作,其言行都是由他的学生柏拉图、色诺芬等人的记载而流传下来的。他说自己不是“智者”,而是无知的“爱智慧者”。他认为:自然界变动不居,得来的知识是不确定的,要寻找永恒普遍的真理,不能求诸自然外界,而应反求于己。所以,哲学的目的不在于认识自然,而在于认识自己,有知识的人才具有美德,即“美德即知识”。他鼓吹灵魂不灭说,认为肉体是“多”,它是可以聚合和分解的;而灵魂是“一”,是单一的东西,没有部分,不能分解,因而它是永恒的、不朽的。他在教导门徒时采取的是在论辩过程中诱导他们自己得出结论的所谓“精神助产术”,还提出了归纳和定义的方法。他将早期希腊哲学家们格言式的伦理思想提到了哲学的高度,用逻辑论辩的方式启发思想、揭露矛盾,认为认识应深入到事物的本质。这对以后西方哲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 德谟克利特 柏拉图 ☛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Sugeladi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生于雅典雕刻匠和助产士家庭。他坚决拥护氏族贵族寡头的专制统治,反对雅典奴隶主民主共和国制度。由于他与奴隶主贵族派勾结,70岁时被法庭判处死刑。本人无著作,他的言论和思想见于别人的记载。他公开宣扬神学唯心主义,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神创造和主宰的。从这一哲学观点出发,他提出了维护氏族贵族利益的道德观。在他看来,只有奴隶主贵族才是有思考力的人,才配受教育,才具有完善的美德,才配做国家的统治者。他收徒弟讲学,只求提高学生的知识和道德。他在讲学和辩论时喜欢采用对话或提问来揭露对方在认识中的矛盾。在他看来,只有采用这种方法才可以把在每个人心灵中的真理引导出来,他把这种方法称为“精神助产术”。他并不直接向学生传授各种具体知识,而只是通过问答、交谈或争辩的方法来宣传自己的观点。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判断和寻找正确答案。苏格拉底虽然熟悉阿那克萨哥拉的自然哲学,但当智者派对雅典的旧习惯和道德原则表示怀疑,雅典的政府基础发生动摇时,他从研究自然转到研究伦理和政治。他认为更迫切的是要“认识自己”,而不是认识自然,因为从树木、石头和星星学不到什么东西。苏格拉底始终坚持说自己一无所知,之所以比别人聪明,就在于“自知其无知”。他坚持说,没有明知而故意做坏事的人,使一切人德行完美所必需的就只是知识。他的结论是“美德即知识”,他说“假定美德就是知识,那么无可怀疑美德是由教育来的”。在西方教育史上,苏格拉底最早指出了知识与德行的关系以及教育在培养德行中的作用。 ☚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公元前467—前399Sugeladi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拉图的老师。出身于雅典一个中等家庭, 父亲是雕刻匠, 母亲是助产婆。苏格拉底是代表贵族奴隶主的哲学家, 他不拥护雅典的民主制度, 认为当权者应当是智者和哲学家, 被奴隶主民主派控告不信神和腐蚀青年而判处死刑。他重视伦理学, 最早强调知识和行为有联系, 提出著名的“美德即知识”的命题。他的推论是:美德是一种善,知识是一切的善,所以美德是知识。美德与知识是从属概念,美德属于知识。与这个推论相联系的还有一个推论:美德既是善的,那么它就是有益的;美德既是有益的,必定是当它被正当利用时才会是有益的;而正当利用的美德一定是由理性指导的, 也就是由智慧来指导的。在苏格拉底那里,智慧也即是知识,所以美德即知识。认为知识是包含着一切的善,只有天生有知识的人才具有美德,才能担任治理国家的责任。人若能认识自己实际上一无所知,就是改善人们心灵,培养道德的第一步。主张一个人要有德性,就必须知道什么是勇敢、克己、正直、虔诚等知识。但苏格拉底把知识看作是关于某一事物的概念的知识,所以他说,必须知道什么是至善的概念才能真正行善。只有在口头和实际行动上了解道德原则、规范,他才真正有了道德的知识。他认为幸福不在于外在的或物质上的好处, 在于正确的合乎理智的行动, 合乎理智的行动就是能控制自己的欲望,按照道德性的知识行动。真正的幸福是和美德一致的。强调知识对人的道德行为的决定作用是苏格拉底伦理思想的特点。苏格拉底提出了“认识你自己”的伦理要求。他所说的“认识你自己”就是让人们知道自己在什么是善和至善的问题上是无知的。只有承认自己的无知,才能放弃原有的经验性的、感性的东西,去发现理性的知识,事物的概念,认识真理。只有达到概念的、真理的认识,人们的行为才能是正确的;一切错误的行为、罪恶的行为,都是无知的结果。人们要具有美德,唯一的办法就是要有真知,要有真知,必须首先承认自己无知。这里包含着“自知之明”的意思。无著作传世,其言行大抵见于他的学生柏拉图的一些对话体著作(如《自辨篇》、《克里多篇》、《拉基斯篇》等)和色诺芬的《苏格拉底言行回忆录》中。 ☚ 韩余娟 柏拉图 ☛ 苏格拉底古希腊哲学家、伦理学家。认为哲学的目的在于“认识自己”,即研究人应该怎样生活;因此,伦理学在其哲学体系中占中心地位。推崇智慧和知识,提出“道德即知识”的命题,是最早强调知识和行为有联系的人。认为没有人有意做恶或无意行善,恶仅产生于无知;一个人有了德性的知识,知道什么是勇敢、正直、虔诚等,就会做善事而成为有德性的人。但他所说的知识是对神灵的观照,只有凭借不朽的灵魂才能获得。其伦理思想为柏拉图等人发挥,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参见“哲学”中的“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终生坚持运动。认为人的一切活动离不开身体,并反复告诫青年为保卫城邦、增进健康而锻炼。参见“哲学”中的“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前469—前399Sokrates古希腊哲学家,辩证法的鼻祖之一。早年曾学过雕刻,三次从军出征,后来从事宗教道德说教。被控以“崇拜新神”、“败坏青年”罪,处以死刑(饮鸩而亡)。宣扬神学目的论,认为世上的一切都由神有目的地安排的,哲学研究自然是渎神。教人们要“认识自己”,“自知自己无知”。一生关注伦理问题,提出“美德即知识”的命题。否认感官感觉到的个别事物的真实性,只承认一般的东西是实在的,主张摆脱肉体的束缚,深入到灵魂深处,去把握永恒不变的一般的道德概念。在论辩时,运用所谓产婆术,即通过双方一问一答,反复诘难,从个别求得一般的本质,这是欧洲哲学史上最早使用辩证法一词的原义。逻辑学上,首次提出了归纳和定义的方法。一生述而不作,他的一些言行大都见于柏拉图和色诺芬的著作中。参见“伦理学”、“美学”、“教育”、“体育”中的“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约前469—前399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们通过认识自己达到获取知识,最终成为有智慧、有完善道德的人。提出知识与德行的关系,认为“美德即知识”,重视教育在培养德行中的作用。在教学法上,创行“产婆术”。参见“哲学”中的“苏格拉底”、“产婆术”。 苏格拉底古希腊哲学家。提出美的标准在于实用,有效用则美。主张美和善统一。第一次提出艺术不仅要摹仿对象的外形,还要摹仿心灵,艺术形象可以比原型更美等见解。参见“哲学”中的“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教育学家。出身于雕刻匠和助产士家庭,他坚决拥护氏族贵族寡头的专制统治,反对雅典奴隶主民主共和国制度,由于他与奴隶主贵族派勾结,70岁时,被法庭判处死刑。他聚徒讲学,常踯躅于雅典的街头巷尾,与任何愿意向他请教的人讨论各种政治、哲学和伦理道德问题。先后私人讲学20多年。主张培养有“正义”、“勇敢”、“节制”等美德的人,才能治理国家; 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培养有完美道德的人。因此,他特别重视青年的道德修养,提出了知识与德行的关系以及德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的教育理论问题。他在辩论中常运用所谓苏格拉底问答法,不直接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启发学生自己思索,寻求结论。后来西方教育史上的启发式教学法,就来源于苏格拉底教学法。 ☚ 孔子 柏拉图 ☛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古希腊哲学家,唯心主义者。出身于雅典一个石匠家庭。早年学过石匠雕刻,后参加过伯罗奔尼撒战争。毕生从事口头论辩,没有著作,但有由其弟子记录的一些对话录。反对传统的自然哲学,主张哲学应“认识你自己”,由人的精神出发建立一种新的知识,即宗教伦理知识; “美德即知识”,它将人引向对神的目的的崇敬,认识到万物(包括人自己)都必须合乎神的目的,即绝对的善。认识到这一点必须摆脱感官和肉体束缚,到心灵世界中寻求真理,他自己就是受内心“灵异”的启示而确立了内心最强有力的认识原则。提出 “精神助产术”作为揭示矛盾、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论辩方法。使古希腊哲学转向了道德哲学、人文哲学和目的论方向。 ☚ 巴门尼德 德谟克里特 ☛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苏格拉底 (公元前469—前399),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教育学家。出身于雕刻匠和助产士家庭,他坚决拥护氏族贵族寡头的专制统治,反对雅典奴隶主民主共和国制度,由于他与奴隶主贵族派勾结,70岁时,被法庭判处死刑。 ☚ 孔子 柏拉图 ☛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Sokrates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雅典人,出身于手工业者家庭。他是雅典贵族奴隶主思想家的领袖,以他为核心形成一个反动贵族团体,从事反对民主政治的活动。被奴隶主民主派政权判处死刑。一生无著作,只口头讲述,他的思想是由其学生柏拉图和色诺芬记载下来的。 ☚ 高尔吉亚 柏拉图及其理念论 ☛ 苏格拉底Socrates (469—399 BC)—Greek philosopher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前469—前399Socratēs古希腊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生于雅典。父为雕刻匠,母为接生婆。早年继承父业。后来的生活则以辩论和讲学为主。教人独立思考,认真分析问题,主张认识自己,承认自己的无知,认为只有神是全知全能的。无著作传世,其思想主要由他的两个学生记述流传下来。一个是柏拉图的《对话录》,一个是色诺芬(Xenophon,约前430—约前355或前354)的《回忆录》。对心理学的影响有: (1) 关注对人类自身的研究。(2) 主张灵魂不灭论。(3) 追求事物的普遍意义。(4) 倡导和使用启发式的方法。对后来的教育活动有重要的影响。 ☚ 普罗塔哥拉 希波克拉底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