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节度使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节度使 节度使官名。唐置。天宝初沿边地设有九节度使,总揽一区军、民、财政,所辖区内各州剌史为其下属。安史之乱后,内地也多设节度使。北宋时中央收回兵权,节度使无实权,仅作为将相及宗室贵戚的荣衔。 ☚ 鬼方 汝南 ☛ 节度使 官名。唐初沿北周及隋旧制,武将统兵出战称总管,平时镇守边地则称大都督。高宗时,都督带使持节的称为节度使,但非正式官名。睿宗时,以凉州都督贺拔延嗣充任河西节度使,始为正式官名。玄宗天宝年间乃立为定制。授职时赐给双旌双节,总揽所辖地区的军、民、财政,兼任驻在州的刺史,在辖区内其余各州刺史(玄宗时称郡守)均为下属。安史之乱后,内地也相继设置节度使,辖区大小,二三州至十余州不等。凡节度使所辖地区多兼军号,如泽潞号昭义军,鄂岳号武昌军。地方武将亦常署节度使名号。不服从朝廷命令,世称藩镇。五代时,各地添设节度使更多。北宋初,赵匡胤力纠唐末五代藩镇专权之弊,中央收回兵权,节度使只作将相、宗室、勋戚的荣誉衔。辽、金仍沿唐制,元代废之。 节度使 节度使官名。唐代始有此称号,初以命地方军事长官,后发展为总揽一方军、民、财政,职权极大,世称藩镇。宋初惩藩镇割据之弊,削夺节度使实权,以其职务归诸州知州、通判,节度使遂成虚衔。但待遇同于执政,俸禄高于宰相。又遵唐制,常以节度使兼中书令、侍中、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称为使相,以待勋旧及宰相久任而罢政者。 ☚ 签判 承宣使 ☛ 节度使官名。唐初沿北周及隋旧制,于重要地区设总管,后改称都督,总揽数州军事。睿宗景云中(710——711),始有节度使称号。玄宗天宝初,沿边设有九节度使,一经略使,逐渐形成固定军区。节度使本身虽为差遣之职,但例以所在州都督,大都督长史或都护为其本官,受命时赐给双旌双节,总揽一区军、民、财政,权力极重。安史乱后内地也相继设立节度使,辖境十余州至二三州不等,并常兼所在道观察使及所在州刺史。因其往往拥兵自大,且坐地收税,不奉朝命,又往往擅自传位子孙部将,故造成长期的藩镇之乱。 节度使古时官名。唐中期,始有节度使称号。节度使封郡王,总掌军旅,专诛杀。其初,也仅于边地有之,后遍于国内设置。一节度使统管一道或数州,军事民政,用人理财,皆由节度使总揽。安史之乱时,藩镇割据,主将也往往以节度使自号。宋代以节度使为虚衔,辽金都设此官,元废。参见《文献通考》五九《职官》十三《节度使》。 节度使jié dù shǐ官名。设于唐代,掌握若干州的军政大权。唐以后成为虚设,元代废止。书中借用其名:那~名唤云光,久见贾府之情,这点小事,岂有不允之理。(十五·318)也称“节度”: 我想如今长安~云老爷与府上最契,可以求太太与老爷说声。(十五·314)且说贾琏一日到了平安州,见了~,完了公事。(六六·1603) 节度使【同义】总目录 节度使会府 节度使官名。唐初沿北周及隋旧制,于重要地区设总管,后改称“都督”,总揽数州军事。睿宗景云中(710—711年),任命薛讷为幽州镇守经略节度大使,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始有“节度使”称号。玄宗天宝初,沿边有九节度使、一经略使。授职时,赐给双旌双节,总一区的军民财政。所辖区内之各州刺史(玄宗时称郡守)均为其下属,节度使本身亦兼任所驻在之州的刺史。安史乱后,内地亦多设立节度使。宪宗初年,大小不等的节度使多达四十九个。辖境大小,自十余州至二三州不等。凡节度使所辖地区多兼军号,如泽潞“昭义军”,汴宋号“武宁军”,鄂岳号“武昌军”等等。其时河北及另一些地区的节度使,纷纷拥兵自大,不奉朝命。他们自署文武将吏,私贡赋,“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传位子孙或部下,世称“藩镇”。五代时各地设置的节度使更多,废置不定。至北宋初,中央收回兵权,节度使始专任将相及宗室勋戚的荣衔,并不赴任,或赴任而无实权。辽、金时仍沿唐制设此官。元代废除该职。 节度使 节度使官名。据《通典·职官》、《旧唐书·职官志》、《新唐书·百官志》等载,唐初沿隋旧制,在诸州设总管。后改称都督,总揽数州军事。在边防御戎之地,都督加号使持节,谓之节度使。睿宗景云二年(711),以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首称此号。开元中,每以数州为一镇,镇设节度使,共有8个,后又有增加,并改名号。其中设于西北丝绸之路沿线者,有朔方、陇右、河西(或北庭)、碛西(即安西)四节度使。辖区各州刺史为其下属。节度使又多兼度支、营田、按察、安抚等使,握有财政、军政、民政大权。安史乱后,遍设于内地,辖地数州甚至十余州。有的传位于子孙或部下,拥兵自重,不从朝命,称为藩镇或方镇。五代设立更多。北宋成了将帅大臣和宗室勋戚的荣誉称号,并无实权。辽、金沿置。元代废止。 ☚ 西戎校尉 朔方节度使 ☛ 节度使 节度使jiedushi唐玄宗以后至五代时最高地方军政长官。节度一词出现较早,意为节制调度。节度使成为正式职衔始于唐睿宗景云二年(711)以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之时,玄宗开元、天宝之际,为了御边的需要,缘边陆续设置了安西、北庭、河东、河西、朔方、范阳、平卢、陇右、剑南节度使和岭南五府经略使。节度使为差遣职,其官署称为使府、幕府,幕职有节度副使等文职和都知兵马使等武职,总辖区内的军、政、财大权,所辖区内州县归其统属。安史之乱中,朝廷为平叛,内地也相继设置节度使,安史降将多封为节度使,各地节度使乘机扩大势力,地位略低的为观察使,形成藩镇林立的局面。一些强藩,如河北、山东等镇节度使,拥兵自大,父死子袭,成为割据势力,内地节度使也程度不同的与朝廷保持着离心状态。唐末农民战争爆发后,节度使势力进一步膨胀,中央政府濒于崩溃,对藩镇的控制力也丧失殆尽,各藩镇争战不已,兼并频仍,遂演成北方五个朝代更迭、南方九国(北汉在北方)政权纷立的分裂割据局面。北宋初,太祖赵匡胤收回兵权,节度使失去实权,成为荣誉之职。 ☚ 翰林院 安史之乱 ☛ 节度使 节度使官名。唐代始置。宋、辽、金沿置。至元代废。唐时非专官,以他官兼理。掌一方军民政令。因其受命时受以旌节故名。宋时为荣衔。辽金与唐近似,节度使掌几州军政。所不同的是,设专官。唐节度使无职级,但有实权,宋节度使是头衔,无实权。辽金为并重,即有官阶又有实权。唐时节度使有大有小,大者辖十余州,小者辖二三州不等。《资治通鉴·唐纪·睿宗景云元年(公元710年)》: “(十月) 丁酉,以幽州镇守经略节度大使薛讷为左武卫大将军兼幽州都督。节度使之名自讷始。”胡三省注: “《考异》 曰: 《统纪》: ‘景云二年,四月,以贺拔延秀为河西节度使,节度之名自此始。’ 《会要》云: ‘景云二年,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始有节度之号。’ 又云: ‘范阳节度自先天二年 (公元713年) 始除甄道一。’ 《新·表》: ‘景云元年置河西诸军州节度、支度、营田大使。’按讷先已为节度大使,则节度之名不始于延嗣也。今从《太上皇实录》。是后天宝缘边御戎之地,置八节度使,其任愈重。受命之日,赐从旌、双节,得以专制军事。行则建节,树六纛,入境,州县筑节楼,迎以鼓角,衙仗居前,旌幢居中,大将鸣珂,金钲、鼓角居后,州县斋印迎于道左。又唐制有节度大使、副大使、节度使; 其亲王领节度大使而不出閤,则在镇知节度者为副大使; 其异姓为节度使者有节度副使。至后唐开成二年 (公元837年) 七月敕: ‘顷因本朝亲王遥领方镇,其在镇者,遂云副大使知节度事,但年代已深,相沿未改。今天下侯伯并正节旄,其未落副大使者,只言节度使。’”《旧唐书·职官志三》: “节度使:节度使1人,副使1人,行军司马1人,判官2人,掌书记1人,参谋 (无员数),随军4人。” 《金史·百官志三》: “诸节镇: 节度使1员,从三品。掌镇抚诸军防刺,总判本镇兵马之事,兼本州管内观察使事。其观察使所掌,并同府尹兼军州事管内观察使。” ☚ 节级 节服氏 ☛ 节度使 节度使Jiedushi古代官名。魏晋以来,地方掌管军政的官员常加使持节称号。唐代初年在边要重地设置总管统帅军队,仍加号使持节,后改称都督。高宗永徽以后,都督带使持节者开始称为节度使,但还不是正式官名。睿宗景云(710—711)年间薛讷为幽州镇守经略节度大使,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河西节度使,自此有节度使称号。玄宗天宝(742—755)初,沿边已有九节度使,一经略使:安西、北庭、河西、朔方、河东、范阳、平卢、陇右、剑南节度使和岭南经略使。节度使授职时赐双旌双节,由总揽一地区几州(或郡)军事,发展为统揽一地区的民政、财政,辖区内各州刺史(或郡守)都为其下属,节度使本身兼任所驻州的刺史,因此,节度使大权在握,对中央形成尾大不掉之势。天宝十四年(755),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率兵反唐,爆发“安史之乱”。安史乱后,内地也多设立节度使,河北等地区一些实力较雄厚的节度使纷纷拥兵自重,割据一方,不服从朝廷命令,被称为藩镇。节度使一职或传子孙或由部下拥立,终唐之世没有改变。五代时各地添设节度使有增无减。北宋初中央加强集权,节度使兵权被收回,节度使一职渐成为荣誉衔。辽、金时仍设有节度使官职,到元代废止。 ☚ 开元之治 安史之乱 ☛ 节度使官名。唐代始置,沿边有九节度使,执掌一区军事大权,兼管民事、财政。因受职时,由朝庭赐给旌节,可以节制所辖区的军政,故称之。辖境自数州至数十州不等,任高权重。安史之乱后,战将有功者亦授此职,内地也遍设,领州多少不一,遂成为割据的藩镇。辽、金均设。元废。 节度使见“军事”中的“节度使”。 节度使官名。唐初沿北周及隋旧制,于重要地区设总管,总揽数州军事,始有“节度使”称号。玄宗天宝初,沿边有九节度使、一经略使。授职时,赐给双旌双节,总一区的军民财政。所辖区内之各州刺史(玄宗时称郡守)均为其下属,节度使本身亦兼任所驻在之州的刺史。所辖地区多兼军号,如泽潞号“昭义军”,汴宋号“武宁军”,鄂岳号“武昌军”等等。其时河北及另一些地区的节度使,纷纷拥兵自重,不奉朝命。传位子孙或部下,世称“藩镇”。五代时各地设置的节度使更多,废置不定。至北宋初,中央收回兵权,节度使始专任将相及宗室勋戚的荣衔,并不赴任,或赴任而无实权。辽、金时仍沿唐制设此官。元代废除该职。 节度使ji du shilocal official in charge of the military and administrative affairs of several prefectures during the Tang Dynasty 节度使governor—local chief official in charge of the military and administrative affairs of several prefectures during the Tang Dynasty and before the Yuan Dynasty 节度使官名。始置于唐。高宗永徽年间,都督有带使持节之号。睿宗景云元年(710),有幽州镇守经略节度大使薛讷,始有此号。掌一地区军、民二政,可专权诛杀,外任之重,无与伦比。辖区内各州刺史(太守)皆为其属下,并兼任所在州刺史或太守。到任时,赐双旌、双节,行则建节,入境筑节楼,迎以鼓角,衙仗居前,大将鸣珂。亲王领节度大使而不出京者,则以副大使主持政事;凡节度使必带中央官衔,带同平章事者,名之为使相。玄宗天宝年间,沿边置八节度使。肃宗至德年以后,中原刺史亦有此号;节度使所辖地区多带军号。安史之乱后,节度使权力日重,河北等地节度使更是拥兵自大,不奉朝廷政令,他们将职位传给子孙或部将,世代为独揽一方大权的藩镇。五代沿此习,此职设置更多,但废置不常。 节度使使职名,唐中期以后地方之最高军政长官。唐初以都督为地方军事长官,军队出征时则另置行军总管。自高宗永徽年以后,常给都督和总管加使持节之号,以授其调度本部以外军队的权力,称之为节度,意即持节调度,于是渐有诸军节度大使之名出现。景云二年(711),始设河西节度使。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在边境地区,设十个节度使,由此遂成定制。安史之乱后,内地也相继设置。节度使的职掌本为总领所辖地区军旅,后来又兼任支度使、营田使、以及采访使等职,遂集军、民、财三权于一身。节度使的僚佐,如副使、支使、行军司马、判官、推官等,名义上是由中央任命,实际多由节度使辟举,甚至有些地方连节度使本身也多由各镇自行推任,然后迫使中央承认。节度使所辖地区的财赋,上交中央的数额也很少,甚至根本就不上交。这样就造成了尾大不掉,朝廷无法控制的局面。唐末,各节度使割据一方,拥兵自雄,互相兼并,使国家战乱不已。其中武力最强者终于立国改元,取代了唐王朝,于是遂有后来之五代十国。宋初成为官员的荣衔。辽、金节度使与唐略同。元废。 节度使(1)地方高级军政长官。唐开元中始置,唐初总辖地方军民两政的长官本为都督刺史,不过其时都督刺史在军事上仅掌诸州兵马、甲械、城隍、镇戍、粮廪之事,在行政上仅只管辖一州,与南北朝时期的都督相比,其权已轻。开元中因防边的需要,就沿边及沿海的重要地区设置朔方、河东、幽州、河西、陇右、剑南、碛西、岭南八个节度使,赐有旌节,专制一方,较都督之权为重。安史之乱以后,军事纷起,内地亦相继设立节度使,且使之与行政督察权相结合,兼任本道的观察使及按抚、支度、营田、招讨、经略等使,总掌管内诸州的军事、行政与财政支配权,事实上成了中央与州之间的一级行政实体,节度使也就成了地方高级军政长官,称为藩镇。德宗以后,有藩镇五十余个,其所辖之地不一定都属于开元时所分的作为监察区的十五道之中,于是对于节度使所辖之地往往赐以军号,系于节度使之上,而所兼观察使则是以节度使所辖诸州系衔。如《旧唐书·德宗纪》有“以荆南节度使袁滋为唐州刺史彰义军节度使,申、光、唐、蔡、随、邓州观察使,权以唐州为理所”一例,袁滋任节度使时驻在唐州,故以唐州刺史为其兼职,彰义为其辖区的军号,申、光等六州则是其所辖之州,系于观察使之上,表明其有兼管此六州民事之权。若以亲王遥领节度使,则称某某道节度大使,而以副大使知节度事代行节度使的职务。又唐代出派到地方的使节,必以中央官为之,节度使属于此类使节,故亦有中央官称为其兼衔。节度使兼衔的最高一级为“同平章事”,原为宰相出任节度使而设,其后节度使虽非旧相亦往往加“同平章事”作为荣称,名为使相;次一级的兼衔有“检校三公”、“检校尚书仆射”、“检校御史大夫”、“检校六部尚书”等;又次一级的兼衔则是“散骑常侍”,加给节度使中资历最浅者,明清两代总督、巡抚例兼尚书、侍郎与都察院右都御史、右副都御史之衔,其源即出于此。节度使在其驻在地的州城之内,都筑有牙(衙)城一重,作为治所。其前为节堂,以安置所赐的旌节,设有厅,备张设宴席之用。因节度使兼观察使及本州刺史,一身而带三职,故在其办公之堂分设节度厅、观察厅与刺史厅,分别治事,相当于后世所谓合署办公。牙城的最后为节度使的私第,称为使宅。节度使的属官有行军司马、副使、判官、支使、掌书记、推官、巡官、衙推各一人,同节度副使十人,馆驿巡官四人,府院法直官、要籍、逐要亲事各一人,随军四人。节度使封郡王,则有奏记一人;兼观察使,又有判官、支使、推官、衙推各一人;又兼安抚使,则有副使、判官各一人;兼支度、营田、招讨、经略使,则有副使、判官各一人;支度使复有遣运判官,巡官各一人。其中比较重要而必不可少的是行军司马与节度副使,二者之中必有一人为节度使的助手,能总揽全军的政令,一旦节度使有事故,即代行其职权。掌书记往往以有名的文士充任,日后往往入为朝官,渐至将相高位,如李德裕、令狐楚等都是如此。判官与掌书记的地位亦大体相同。支度使一职,掌计军资粮仗节度,节度使兼此职后,可以自由支配本道财赋。此外又有“留后”一职,是在正任节度使缺位时。暂以某某军留后的名义代行节度使的职权。五代时节度使之制与唐同。(2)武阶官名。宋代沿置节度使,但削夺其实权,使之成为高级武阶官,秩从二品,用以寄禄。其恩数同于执政,俸禄高于宰相,并赐给仪杖,称为旌节。凡任命节度使,称之为建节, 以一些州府为镇, 如相州(治所在今河南省安阳市)为彰德军节度使的节镇,但节度使并不驻于本镇。少数武将有兼两镇、三镇节度使的,文臣、宗室亦可建节。(3)节度州的长官。辽沿袭唐制,于大州设节度使,属南面方州官。建有军名,兼管军民两政,称某州某镇节度使。下设某州某镇节度副使、同知节度使事及行军司马、军事判官、掌书记等员。金亦于大州置节度使,建有军名,其州即称为节度州。节度使秩从三品,掌镇抚诸军防剌,总判本镇军马之事,兼本州管内观察使事。下设同知节度使事一人,正五品,通判节度使事,兼州事者仍带同知管内观察使;副使一人,秩从五品,节度判官、观察判官各一人,秩均正七品,知法、州教授、司狱各一人,秩正八品。 节度使正任武阶名、加官名。 职源与沿革“节度”之名,始于东汉,寓节制出征部曲之意,事已即罢(《后汉书·刘虞传》)。唐高宗永徽以后,“都督带使持节者,谓之节度使”,但未名官。景云元年(710)始设节度使官(《新唐书·兵志》、《唐会要》卷78《节度使》、《通鉴》卷210景云元年十月及胡注)。 职能❶宋初削藩镇之权,节度使不必赴镇,无职事,但为武官之秩,属正任最高一阶(《却扫编》卷上、《通考·职官》13《节度使》)。 品位❶北宋元丰改制后为正三品,南宋绍兴后为从二品(《宋会要·职官》8之3《吏部》、《分纪》卷39《节度使》、《宋史·职官志》8《官品》)。 简称与别名❶节度、节使、节。《齐东野语》卷18《长生酒》:“(刘炳)介谢堂节使,转求圣旨下天府逐之,……讼之于官,词虽不及谢,而谢甚窘惧。于是以实诉之于贾,贾笑曰:‘节度无虑。’”《旧闻证误》卷1:“丁晋公自平江军节度使除兵部尚书、参知政事”(出《归田录》)。按:此云自平江节度除兵书亦误。《春明退朝录》上:“文臣自使相除枢相,罢节而还旧官。……庆历七年,夏郑公自使相入枢,仍带节度使,亦非旧制也。”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