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兑换银钞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兑换银钞论 中国清代咸丰朝官员王茂荫(公元1798~1865年)对纸币问题的认识。王茂荫曾任户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1851年王茂荫在《条议钞法折》中总结并发挥了历代纸币发行“少则重,多则轻”的原则,认为“造钞太多则壅滞而物力必贵”,提出“极钞之数,以一千万两为限”,其目的在于用控制纸币发行数量和“以实运虚”、“以数实辅一虚”的金属货币辅助纸币同时流通的办法,来防止通货膨胀和纸币贬值,以便“无累于民”,又“有益于国”(《王侍郎奏议》卷一)。他在这个方案中尚未论及准备金问题,而是把发行纸币的期望主要寄托于银号,由银号代为发行兑现。1854年他又上《再议钞法折》,主张使“钱钞可取钱”、“银票可取银”,把不兑现纸币转为兑现纸币。他建议以“三十余万串”铜钱作为钱钞的兑现准备,以各省所收的钱粮关税现银为银栗的现金准备,这是他所谓“实运法”;辅之以钱店和典铺的出入搭钞,这又是所谓“虚运法”。他主张有现金准备,这是他兑现纸币理论的一个重要发展。但他的主张却受到咸丰皇帝“专利商贾”、“殊属不知大体”的严厉旨饬。对此,马克思曾在《资本论》第1卷第一篇注83中提及。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