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脾胃病机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脾胃病机

脾胃病机

脾胃位居中焦,主要功能为受纳和运化水谷。其它功能皆与此有密切联系,如脾胃的纳运,反映了升清和降浊两个方面的功能活动。又如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微,是化生气、血、津、精的物质基础,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唯此是赖,故又主水谷之气与统血。由于脾胃的主要功能是纳运水谷,而升清降浊又是纳运功能的具体体现,所以脾胃病变主要反映在纳运和升降的异常等方面。引起脾胃病变的原因,多由饮食不洁,或饥饱无常,冷热不匀而致,但由其它脏腑病变而及于脾胃者,亦为不少。
纳运失常
胃司纳谷,脾主运化。所谓脾主运化,是指脾有消化、吸收、输布水谷的作用。若饮食不节,冷热不匀,或进入不洁之物,影响脾胃的正常纳运,逐呈饮食积聚,水湿停滞的病理变化。若津液不足,则呈胃燥津伤之证。若纳运功能衰弱,又可形成脾虚气弱,或中焦虚寒的病变。
食积停滞 导致食积停滞之因有二:一由饮食不节,或过食生冷油腻之物,伤胃滞脾,以致食积阻滞而呈脘闷不适,甚至疼痛;升降失常而呈吐泻。一由禀赋不足,或年老体衰,脏气虚弱,或因过用克削药物,损伤脾胃,以致纳运功能减退,饮食稍不留意,即呈脾虚食滞。
水湿停滞 脾主运化水湿。若因各种原因,使脾不能正常输布津液,反为水湿所侮,可导致寒湿困脾,湿热阻滞,脾虚水泛,或湿聚为痰诸证。《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即指出水湿为患与脾不运化,至关重要。
寒湿困脾: 多因恣食瓜果生冷,损伤脾阳,脾不运化,以致湿浊阻滞,而食欲不振,脘痞腹胀,呕恶便溏,舌淡苔白。由于脾主肌肉、四肢,故湿滞体表,又常见肢体痠软重痛等症。
中焦湿热: 多因先有内伤,脾运不健,如客邪再至,不仅湿由斯聚,更进而化热。所以《温热经纬·湿热病》说:“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湿热阻滞,常见面色淡黄,胸痞呕恶,纳差便溏,或溏而不爽,或泻利,渴不引饮,秽气触人,舌红苔黄。若病在阳明、太阴二经之表,多兼见少阳三焦症状而有头昏目眩,寒热起伏,身热不扬,有汗或无汗,溺赤便秘,四肢倦怠,肌肉烦疼。若病在阳明、太阴二经之里,则每兼手足厥阴症状而神志昏蒙、耳聋、干呕、发痉、发厥。虽是脾胃病变,却有兼表兼里之各异。
脾虚水泛: 亦称土不制木。多由嗜酒过度,饮食不节,损伤脾阳,致使脾虚不能运湿,水湿停聚,外泛作肿,内停作胀。若水肿鼓胀,形盛气实,即成正虚邪实病变。此外,脾虚不能胜湿,湿滞肌肉而肢体烦疼者,亦屡见不鲜。
脾湿生痰: 痰与饮异名同类,稠者为痰,稀者为饮,均由水液凝聚而成。痰饮之成,虽与肺、脾、肾三脏有关,但脾不运湿,却是生痰的主要原因,故谓脾为生痰之源。若脾不运湿,水湿凝聚,为痰为饮,可以导致多种病变。如痰饮停于胃脘,则痞闷不适,嘈杂似饥,或背心一点常冷;随胃气上逆,则恶心欲呕;下注于肠,则为痰泻;痰饮随少阳三焦气机升降出入,停于胸胁,则为悬饮内痛;蓄于肠间,则漉漉有声,腹部䐜胀;犯于肺则咳喘;凌于心则悸;影响阴阳升降之机,则失眠不寐;阻碍营卫运行之道,则生寒热;僭居颠顶,则眩晕、头痛;闭阻清窍,神志异常,则中风不语,癫狂惊痫;注于前阴,则阴囊潮湿,或呈白带;留滞肌肉,则麻痹不仁;流注经络,则为流痰走注、瘰疬、痰核等等。
胃阴亏损 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在正常情况下,脾的运化既不太过,也无不及,燥湿互济,自然无病。若热病后期,胃津被劫,即见口燥唇焦,咽干舌燥。此证亦有属于平素胃阴不足者。
脾虚气弱 气有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先天之气,源出于肾,后天之气,取资肺脾。自然界的清气,由肺吸入,水谷之气,化生于脾胃,故脾胃为后天之本,营卫气血生化之源。只有脾胃纳运功能健全,才能使水谷精微与清气、元气和合而充身,成为各脏腑机能活动之动力。故《灵枢·刺节真邪》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若脾虚气弱,遂见食少便溏,四肢倦怠,声低息短,少气懒言等症。所以,《素问·脉要精微论》指出:“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气夺也”。而脾运不健的食少便溏,却是导致气虚的根本原因。
中焦虚寒 过食生冷,或过用凉药,或长期患病,或年老体衰,均可导致脾胃虚寒。此一机理,除见一般虚寒症状外,常以吐泻腹痛为主症。寒邪凝结则气血凝泣不通而腹痛,升降失调则清浊相干而吐泻。若中阳式微,阴寒太盛,则呈腹痛拒按的正虚邪实见证。若中焦虚寒,肝木乘虚克贼,又以腹痛喜温喜按为特征。余如命门火衰,不能暖脾;或寒邪直中,亦可形成中焦虚寒病机。
阳明实热 薛生白《湿热病篇》谓:“阳明之表,肌肉也,胸中也”。阳明为阳盛之经,伤寒之邪,由表入里,邪在阳明之表,由寒化热,见高热、烦渴、汗出、脉洪大有力等阳明经证。若热郁胸中,则心烦懊𢙐;水热互结,则结胸疼痛。脾开窍于口,阳明经脉,夹口环唇,络于牙龈。若热邪壅滞阳明经脉,又常以唇口面颊牙龈红肿疼痛,牙宣失血,或溃烂为主症。上述诸证,虽然病位有在肌肉、胸中、唇口、牙龈之不同,但皆为阳明实热病机的反映。
统摄无权
主要常见以下两种病变:
气不摄血 不同部位的出血,均有因气不摄血而致者。此证常兼见心悸气短,少气懒言等气虚症状。关于气不摄血的病机,当从营卫气血之间的关系来理解。营卫源出于中焦,而“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血之所以能正常地循行于脉中不泛溢妄行,有赖卫气的固护作用。若脾虚气弱,导致卫外的阳气虚损,则脉中的营血失去卫气的固护而漏泄,于是形成气不摄血的病机。
脾不统血 可引起吐衄、发斑、便血、崩漏等不同部位的出血。此一机理的失血,常以血色晦暗不鲜,或色淡清稀如水,面色萎黄,舌淡苔白,喜暖畏寒等阳虚证象为特征。脾不统血与气不摄血的机理略同,仅有一兼阳虚症状一兼气虚症状的差异。因此,两种机理常同时存在。此外,亦有中焦虚寒不能统血与肝经有热不能藏血同时并见者。寒热错杂之机,临证尤宜详审。
升降失常
人从口摄取饮食之后,经食道下输至胃和小肠进行消化、吸收,再经大肠将所余糟粕排出体外,这一自上而下的传导过程,需借胃气的下降而下降,故谓胃主降浊。水谷经运化之后,还须经脾的输布作用,将水谷之精微上输至心肺等脏,而转化为气血津液,这一自下而上的转输作用需借脾气的上升而上升,故谓脾主升清。故脾胃升清降浊的功能是总的气机升降重要组成部分。若升降失调,则常见脾气下陷,胃气上逆,情阳不升,浊阴不降,升降失调等各类病变。
脾气下陷 系指气机下陷而言。亦可称为中气下陷,多由中气不足进一步发展而来。脾胃位居中焦,为脏腑气机升降之要冲。如劳倦伤脾,中气不足,加之努力负重,则导致脾虚气陷,阳气内郁而不外达,下陷而不上升,即见发热、恶寒、自汗、口渴、头痛、眩晕、短气难于呼吸,腹中空坠等症。余如久泻、久痢、小便淋沥失禁或不通、脱肛、子宫下垂等证,亦有因脾虚气陷而致者。
清阳不升 指脾不运湿,湿浊下行的泄泻等证而言,亦称清阳下陷。多因感受外邪,或饮食所伤,影响脾运化水湿的功能失调,以致泄泻。故《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说:“湿盛则飧泄,乃独由于湿耳。不知风寒热虚,虽皆能为病,苟脾强无湿,四者均不得而干之,何自成泄?”此外,这一病机并不仅限于泻泄,如阴囊潮湿,妇女带下,亦有因脾湿下潴; 清阳不升而致者。
胃气上逆 常以噫气、呃逆、干呕为主证。胃气以下行为顺,胃气逆而不降,常与肝木克贼脾土有关。盖肝司疏泄,喜条达而恶郁结。若情志怫郁,冷热失调,肝胆之气郁而不疏,横逆犯胃,胃气上逆,遂呈干呕、呃逆、噫气等证。呃逆古称为哕。此证亦有因二便不利而木失条达者。故《伤寒论》指出“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浊阴不降 胃中涎液、食物随胃气上逆而呈呕吐、反胃,称为浊阴不降,或浊阴上逆。引起胃浊不降的原因,有如下几种:
❶风寒暑湿之邪,秽浊不正之气,侵犯胃府,以致胃失和降,水谷随胃气上逆,发生呕吐。《素问·举痛论》说: “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六元正纪大论》说:“火郁之发,民病呕逆”。《至真要大论》说:“太阴之复,湿变乃举,……唾吐清液”。即指出因寒、因热、因湿均可引起呕逆。此外,暴饮暴食,食积阻滞,或脾虚食停,亦为胃气上逆的原因。
❷二便不利,浊阴上逆。胃气上逆有由肠道不通而致者,虽胃气欲降但下行之机被阻,遂上逆而呕。有由小便不利而致者,肾为胃之关,若下焦气化失常,水道不利,则脾之输机虽运,而胃之关门不开,水无去路,逆而上行,遂呈水入即吐之症。
❸“肝木克土”。常由恼怒伤肝,木失条达,或肝胆有热,横逆犯胃,胃气上逆而呕。
❹肺胃不和。巳于肺脏论及,可以见肺与大肠病机条。
❺胃阴不足,失其润降,亦可致呕。故《证治汇补》指出:“阴虚成呕,不独胃家为病,所谓无阴则呕也”。
升降失调 可见两类截然不同的证候。
❶以吐泻痞胀为主证。此类见证,多因邪犯胃肠,脾不运湿,升降失司,致使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清浊相干而吐泻交作;或湿浊阻滞而痞闷不适; 或三焦湿郁,升降失司而脘连腹胀。如《伤寒论》用理中丸,五苓散治霍乱吐泻;半夏、生姜、甘草三泻心汤治痞、呕、泻;《温病条辨》用一加减正气散治脘连腹胀,均属升降失调机理。
❷以上不得吐,下不得泻,腹部绞痛的干霍乱; 或二便不通,食不得下的关格为主证。此类见证,属于三焦气机升降失调,隔塞不通的病变。三焦为水液运行之道,气机升降之路。升降失常,滞塞不通而诸证遂见。其证与霍乱吐泻的病情相反,所以,《杂病广要》指出:“霍乱为三焦失守之病,关格为三焦隔塞之病”,反映了升降失调的两个方面。脾胃位居中焦,为三焦气机升降之要冲,故升降失司,当责之于脾胃。
传导失职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肠主泌别,大肠司传导,共同体现消化、吸收、传导等功能。其生理特点是:动而不静,降而不升,实而不能满,以通降下行为顺。若泌别与传导的功能异常,即呈泻痢与便结两种不同的病变。泄泻属于运化失司,此处限于湿热下痢,虚寒失禁及便结的病变。
湿热下注 饮食不洁,疫毒之邪侵及肠胃,运化失司,生湿蕴热,湿热郁蒸,气血与暑湿、疫毒搏结,肠道腐烂溃脓,遂成里急后重,下痢脓血的湿热痢或疫毒痢。伤于气分,则为白痢; 伤于血分,则为赤痢;气血俱伤,则为赤白痢。若误治失治,可兼热入营血危证;病程日久、可由实转虚,成为余邪未尽而正气大虚; 或成为虚寒证的病变。
虚寒失禁 大肠职司传导。若年老体衰,或久病气虚,或过用凉泻,或因脾阳虚损,运化失司;或因肾阳衰微,无力温煦肠道,以致肠道失约,滑脱不禁而呈久泻、久痢。
热结阴亏 伤寒邪传阳明之腑,由寒化热,或温病热入气分,热盛津伤,遂致肠中燥结; 若津亏证象显著而热势已减,是水不足以行舟,吴鞠通谓之“无水舟停”;若邪热久羁,正气日损,即呈正虚邪实病机。此外,肺与大肠相表里,腑气不通,可影响肺气肃降失常而气逆作喘; 或引起腑气不通而便秘。
寒凝积滞 多因阳气不足,温煦无权,寒从内生,凝滞肠道而传导无力。阳气不足虽然泛指三阴,但肾阳虚衰,却是引起虚寒便秘的主要原因。肾司二便,二便之所以正常,虽为膀胱与肠所司,亦赖肾阳的气化作用,使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则水道开合正常,肠中的燥湿合度。若肾阳虚损,气化失司,于是水液失调而凝聚,肠道失濡而燥结,甚至两种矛盾症状同时出现。
肠燥津枯 素体阴虚,或产后失血,或热病后期,津液虚乏,肠道失濡而大便干燥。亦有因劳倦内伤,或年老体弱,中气不足而大肠传送无力者。

☚ 肺与大肠病机   肝胆病机 ☛
0000951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