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洛神赋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洛神赋》 辞赋。曹植作于公元223年。作者在赋中描述自己离开京师返回封地时渡过洛水而遇洛神的故事。作者描述了洛神的美丽和自己对洛神的爱慕以及同洛神约会时的情景,终因人神殊道,不能结合,洛神飘然而去,自己则盘桓不忍离去。作者借这样一个虚构的故事,抒发了由于曹丕的猜忌而产生的痛苦心情,反映了自己不能与君王情感相通的苦闷。文中想象奇特,词采华美富丽,刻画细腻,富有传奇色彩。 洛神赋 题解 原文 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对楚王说神女之事,遂作斯赋。其辞曰: 余从京城,言归东藩,背伊阙,越圜辕,经通谷,陵景山。日既西倾,车殆马烦。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驷乎芝田,容与乎阳林,流眄乎洛川,于是精移神骇,忽焉思散。俯则未察,仰以殊观。睹一丽人,于岩之畔。乃援御者而告之曰:“尔有觌于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艳也!”御者对曰:“臣闻河洛之神,名曰宓妃。然则君王之所见,无乃是乎!其状若何?臣愿闻之。” 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渌波。秾纤得中,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束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连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环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像应图。披罗衣之璀灿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右阴桂旗。攘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 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珮以要之。嗟佳人之信修兮,羌习礼而明诗。抗琼弟以和予兮,指潜渊而为期。执眷眷之款实兮,惧斯灵之我欺。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 于是洛灵感焉,徙倚彷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践椒途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尔乃众灵杂沓,命俦啸侣。或戏清流,或拾翠羽。从南湘之二妃,携汉滨之游女。叹瓠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扬轻袿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伫。体迅飞凫,飘忽若神。陵波微步,罗袜生尘。动无常则,若危若安;进止难期,若往若还。转盼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令我忘餐。 于是屏翳收风,川后静波。冯夷鸣鼓,女娲清歌。腾文鱼以惊乘,鸣玉銮以偕逝。六龙俨其齐首,戴云车之容裔。鲸鲵踊而来毂,水禽翔而为卫。于是越北止,过南冈,纡素领,回清扬。动朱唇以徐言,陈交接之大纲。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抗罗袂以掩涕兮,泪流襟之浪浪。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乡。无微情以效爱兮,献江南之明㧟。虽潜心处于太阴,长寄心于君王。忽不悟其所舍,怅神宵而蔽光。 于是背下陵高,足往神留。遗情想象,顾望怀愁。冀灵体之复形,御轻舟而上溯。浮长川而忘反,思绵绵而增慕。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命仆夫而就驾,吾将归乎东路。揽騑辔以抗策,怅盘桓而不能去。 译文 黄初三年,我来到京都朝觐,归渡洛水。古人曾说此水之神名叫宓妃。因有感于宋玉对楚王所说的神女之事,于是作了这篇赋。赋文云: 我从京都洛阳出发,向东回归封地鄄城,背着伊阙,越过圜辕,途经通谷,登上景山。这时日已西下,车困马乏。于是就在长满杜蘅草的岸边卸了车,在生着芝草的地里喂马。自己则漫步于阳林,纵目眺望水波浩渺的洛川。于是不觉精神恍惚,思绪飘散。低头时还没有看见什么,一抬头,却发现了异常的景象,只见一个绝妙佳人,立于山岩之旁。我不禁拉着身边的车夫对他说:“你看见那个人了吗?那是什么人,竟如此艳丽!”车夫回答说:“臣听说河洛之神的名字叫宓妃,然而现在君王所看见的,莫非就是她!她的形状怎样,臣倒很想听听。” 我告诉他说:她的形影,翩然若惊飞的鸿雁,婉约若游动的蛟龙。容光焕发如秋日下的菊花,体态丰茂如春风中的青松。她时隐时现象轻云笼月,浮动飘忽似回风旋雪。远而望之,明洁如朝霞中升起的旭日;近而视之,鲜丽如绿波间绽开的新荷。她体态适中,高矮合度,肩窄如削,腰细如束,秀美的颈项露出白皙的皮肤。既不施脂,也不敷粉,发髻高耸如云,长眉弯曲细长,红唇鲜润,牙齿洁白,一双善于顾盼的闪亮的眼睛,两个面颧下甜甜的酒窝。她姿态优雅妩媚,举止温文娴静,情态柔美和顺,语辞得体可人。洛神服饰奇艳绝世,风骨体貌与图上画的一样。她身披明丽的罗衣,带着精美的珮玉。头戴金银翡翠首饰,缀以周身闪亮的明珠。她脚著饰有花纹的远游鞋,拖着薄雾般的裙裾,隐隐散发出幽兰的清香,在山边徘徊倘佯。忽然又飘然轻举,且行且戏,左面倚着彩旄,右面有桂旗庇荫,在河滩上伸出素手,采撷水流边的黑色芝草。 我钟情于她的淑美,不觉心旌摇曳而不安。因为没有合适的媒人去说情,只能借助微波来传递话语。但愿自己真诚的心意能先于别人陈达,我解下玉珮向她发出邀请。可叹她举着琼玉向我作出回答,并指着深沉的水流以为期待。我怀着眷眷之诚,又恐受这位神女的欺骗。因有感于郑交甫遇神女背弃诺言之事,心中不觉惆怅、犹豫和迟疑,于是敛容定神,以礼义自持。 这时洛神深受感动,低回徘徊,神光时离时合,忽明忽暗。她像鹤立般地耸起轻盈的躯体,如将飞而未翔;又踏着充满花椒浓香的小道,走过杜蘅草丛而使芳气流动。忽又怅然长吟以表示深沉的思慕,声音哀惋而悠长。于是众神纷至杂沓,呼朋引类,有的戏嬉于清澈的水流,有的飞翔于神异的小渚,有的采集明珠,有的在俯拾翠鸟的羽毛。洛神身旁跟着娥皇、女英南湘二妃,她手挽汉水之神,为瓠瓜星的无偶而叹息,为牵牛星的独处而哀咏。时而扬起随风飘动的上衣,用长袖蔽光远眺,久久伫立;时而又身体轻捷如飞凫,飘忽游移无定。她在水波上行走,罗袜溅起的水沫如同尘埃。她动止没有规律,像危急又像安闲;进退难以预知,像离开又像回返。她双目流转光亮,容颜焕发泽润,话未出口,却已气香如兰。她的体貌婀娜多姿,令我看了茶饭不思。 在这时风神屏翳收敛了晚风,水神川后止息了波涛,冯夷击响了神鼓,女娲发出清泠的歌声。飞腾的文鱼警卫着洛神的车乘,众神随着叮当作响的玉鸾一齐离去。六龙齐头并进,驾着云车从容前行。鲸鱼腾跃在车驾两旁,水禽绕翔护卫。车乘走过北面的沙洲,越过南面的山冈,洛神转动白洁的脖颈,回过清秀的眉目,朱唇微启,缓缓地陈诉着往来交接的纲要。只怨恨人神有别,彼此虽然都处在盛年而无法如愿以偿。说着不禁举起罗袖掩面而泣,止不住泪水涟涟沾湿了衣襟,哀念欢乐的相会就此永绝,如今一别身处两地,不曾以细微的柔情来表达爱慕之心,只能赠以明㧟作为永久的纪念。自己虽然深处太阴,却时时怀念着君王。洛神说毕忽然不知去处,我为众灵一时消失隐去光彩而深感惆怅。 于是我舍低登高,脚步虽移,心神却仍留在原地。余情绻缱,不时想象着相会的情景和洛神的容貌;回首顾盼,更是愁绪萦怀。满心希望洛神能再次出现,就不顾一切地驾着轻舟逆流而上。行舟于悠长的洛水以至忘了回归,思恋之情却绵绵不断,越来越强,以至整夜心绪难平无法入睡,身上沾满了浓霜直至天明。我不得已命仆夫备马就车,踏上向东回返的道路,但当手执马缰,举鞭欲策之时,却又怅然若失,徘徊依恋,无法离去。 赏读 人神恋爱的题材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不多见,尤其是像《洛神赋》这样从人神双方入手,抒写彼此相互爱慕之情的更为难得。全篇大致可分三个部分,赋首纪归程中朦胧见到洛神,并借车夫之问,引起下文“其状若何”的描写。第二部分即具体摹写洛神之美和双方感受。第三部分回到现实中,写对洛神的描摹,虚实结合,塑造出一个光彩夺目的洛神形象。尤其是作者在对洛神的刻画中,集中运用了以动写静,以静衬动,以及远观、近察,等种种方式,既有对洛神外貌的详尽描绘,又有对其内心世界的展现。特别是写到双方的爱慕之情时,其情凄切,催人泪下。总的来说,此赋深受宋玉《神女赋》的影响,在风格上继承了我国古典文学的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开六朝辞赋绮丽之先河。文中比喻美妙动人,情节波澜起伏,语言华丽,结尾处余韵悠然。唐李商隐曾作诗曰:“宓妃愁坐芝田馆,用尽陈王八斗才。” 晋王献之有墨宝传世,顾恺之有丹青留人,明枉道昆有杂剧搬演,一可见其为后人倾慕之至。 洛神赋[三国魏] 曹 植 黄初三年②,余朝京师③,还济洛川④。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对楚王说神女之事⑤,遂作斯赋。其词曰: 余从京域,言归东藩⑥,背伊阙⑦,越轘辕⑧,经通谷⑨,陵景山⑩,日既西倾,车殆马烦(11)。尔乃税驾乎蘅皋(12),秣驷乎芝田(13),容与乎阳林(14),流眄乎洛川(15)。于是精移神骇(16),忽焉思散(17),俯则未察,仰以殊观(18)。睹一丽人,于岩之畔。乃援御者而告之曰(19):“尔有觌于彼者乎(20)?彼何人斯(21),若此之艳也!”御者对曰:“臣闻河洛之神,名曰宓妃,然则君王所见也(22),无乃是乎!其状若何,臣愿闻之。” 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惊鸿(23),婉若游龙(24)。荣曜秋菊(25),华茂春松(26)。彷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27)。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28);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29)。秾纤得中(30),修短合度(31)。肩若削成(32),腰如约素(33)。延颈秀项(34),皓质呈露(35)。芳泽无加(36),铅华弗御(37)。云髻峨峨(38),修眉联娟(39)。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40),靥辅承权(41)。瑰姿艳逸(42),仪静体闲(43)。柔情绰态(44),媚于语言。奇服旷世(45),骨像应图(46)。披罗衣之璀粲兮(47),珥瑶碧之华琚(48)。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49),曳雾绡之轻裾(50)。微幽兰之芳蔼兮(51),步踟蹰于山隅。于是忽焉纵体(52),以遨以嬉。左倚采旄(53),右荫桂旗(54)。攘皓腕于神浒兮(55),采湍濑之玄芝(56)。 余情悦其淑美兮(57),心振荡而不怡(58)。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愿诚素之先达兮(59),解玉佩以要之。嗟佳人之信修兮(60),羌习礼而明诗(61)。抗琼珶以和予兮(62),指潜渊而为期(63)。执眷眷之款实兮(64),惧斯灵之我欺(65)。感交甫之弃言兮(66),怅犹豫而狐疑。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恃(67)。 于是洛灵感焉,徙倚彷徨(68)。神光离合(69),乍阴乍阳(70)。竦轻躯以鹤立(71),若将飞而未翔。践椒涂之郁烈(72),步蘅薄而流芳(73)。超长吟以永慕兮(74),声哀厉而弥长。 尔乃众灵杂遝(75),命俦啸侣(76),或戏清流,或翔神渚(77),或采明珠,或拾翠羽。从南湘之二妃(78),携汉滨之游女(79)。叹匏瓜之无匹兮(80),咏牵牛之独处(81)。扬轻桂之猗靡兮(82),翳修袖以延伫(83)。 体迅飞凫(84),飘忽若神。凌波微步(85),罗袜生尘。动无常则(86),若危若安。进止难期(87),若往若还。转眄流精(88),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89),令我忘餐。 于是屏翳收风(90),川后静波(91),冯夷鸣鼓(92),女娲清歌(93)。腾文鱼以警乘(94),鸣玉鸾以偕逝(95)。六龙俨其齐首(96),载云车之容裔(97)。鲸鲵踊而夹毂(98),水禽翔而为卫。 于是越北沚(99),过南冈,纡素领(100),回清扬(101)。动朱唇以徐言,陈交接之大纲(102)。恨人神之道殊兮(103),怨盛年之莫当(104)。抗罗袂以掩涕兮(105),泪流襟之浪浪(106)。悼良会之永绝兮(107),哀一逝而异乡(108)。无微情以效爱兮(109),献江南之明珰(110)。虽潜处于太阴(111),长寄心于君王。忽不悟其所舍(112),怅神宵而蔽光(113)。 于是背下陵高(114),足往神留(115)。遗情想象(116),顾望怀愁(117)。冀灵体之复形(118),御轻舟而上溯(119)。浮长川而忘反(120),思绵绵而增慕(121)。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122)。命仆夫而就驾,吾将归乎东路(123)。揽騑辔以抗策(124),怅盘桓而不能去。 〔注释〕 ①本篇选自《文选》。洛神,洛水女神。②黄初三年(公元222年),曹植朝京师乃黄初四年,此云三年,大约是刊误。黄初,魏文帝曹丕年号。③京师,魏都洛阳。④济,渡。洛川,洛水。⑤宋玉有《高唐赋》、《神女赋》,记楚襄王梦遇巫山神女之事。⑥藩,诸侯封国。曹植于黄初三年立为鄄城王。四年徙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东藩指雍丘。⑦伊阙,山名。在洛阳南,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水经此北流。⑧轘辕,山名,在今河南偃师东南。⑨通谷,谷名,在洛阳东南。⑩陵,登。景山,在今河南偃师南。(11)殆,坏。烦,劳。(12)税驾,解马卸车。蘅皋,长满杜蘅的水边高地。(13)秣,喂养。驷,驾车的马。芝田,长着芳草的田地。(14)容与,悠然安闲的样子。阳林,地名。一本作杨林,泛指多杨树之林。(15)眄(mian免),旁视。(16)移,变。骇,乱。(17)忽焉,精神恍惚的样子。(18)殊观,奇异景象。(19)御者,赶车的人。(20)觌(di敌),见。(21)此为《诗经·小雅·何人斯》成句。斯,语尾助词。(22)君王,指曹植。(23)这句形容洛神体态轻捷,翩翩然如鸿鹄惊飞。(24)这句,形容动作柔和,如游龙蜿蜒而升。(25)这句,谓颜色美丽,胜于秋日之菊。(26)这句,谓肌体丰盈,如茂郁的青松。(27)流风回雪,谓肢体婀娜,有如风卷雪花回旋飞舞。(28)皎,明亮,洁白。(29)灼,鲜明的样子。芙蕖,荷花。渌(lu路)波,清澈的水波。(30)秾(nong农)纤得中,肥瘦适中。(31)修短,长短。合度,合乎标准。(32)削成,形容两肩狭窄而下垂,俗谓美女肩。(33)约,束。腰如约素,谓腰细而圆。(34)延、秀,都是长的意思。(35)呈露,显现。(36)芳泽,芳香的油脂。(37)铅华,化妆用的粉黛。弗御,不用。(38)云髻,发髻卷曲如云。峨峨,高耸的样子。(39)联娟,亦作“连娟”,微曲的样子。(40)睐,顾盼。(41)靥辅,颊上酒涡。权,今作“颧”。承权,意谓在颧骨之下。(42)瑰,美石。此指美好的姿容。(43)仪,仪态,举止。闲,通“娴”,文雅。(44)绰态,谓绰约多姿。(45)旷世,世所未有。(46)骨像,骨法,人像。应图,合于图像。意谓如同图画上所画的一般。(47)璀粲,鲜明的样子。(48)珥,插。瑶碧,玉名。华琚,雕有花纹的佩玉。(49)远游,履名。文履,有花纹的鞋。(50)雾绡,轻细如云雾的绢。(51)芳蔼,香气。(52)纵体,轻举。(53)采旄,以五彩羽毛附于竿首,下垂流苏。(54)桂旗,结桂以为旗。(55)攘,推,谓推手使前。(56)湍濑,石滩上的急流。玄芝,黑色的芝草,传说为神草。(57)淑,善。(58)怡,乐。(59)诚素,真诚的意愿。(60)信,确实。修,善。(61)羌,发语词。(62)抗,举起。琼珶(di弟),美玉。和,答。(63)潜渊,深渊,洛神所居。期,期会。古人指水为信。(64)眷眷,恋恋不舍。款实,诚实。(65)斯灵,指洛神。我欺,欺我。(66)交甫,郑交甫,李善注引《神仙传》说:郑交甫在汉水边,遇见两仙女,赠其玉佩。他受而放在怀里,才走几步,发现玉佩没有了。回顾二女,亦不见。弃言,失信。(67)申,同“伸”。礼防,指礼教所谓的“男女之别”。(68)徙倚,留连徘徊。(69)离合,时聚时散。(70)乍阴乍阳,谓时隐时显。(71)竦,耸。鹤立,似鹤而立。(72)椒,花椒,有浓郁的香味。涂,通“途”。道路。(73)蘅薄,杜蘅丛生之地。(74)超,高。永慕,久慕。(75)杂遝(ta踏),纷纭、众多的样子。(76)命俦啸侣,呼叫同伴。(77)渚,水中高地。(78)南湘二妃,相传舜南巡,死于苍梧,他的娥皇、女英两妃自投湘水,遂为湘水的女神。(79)汉滨游女,汉水的女神。即郑交甫过汉皋所遇赠佩之二女。(80)匏瓜,星名,一名天鸡,在河鼓星东。无匹,指匏瓜星不与它星相接。(81)牵牛,星名。它与织女星各处天河之旁,故云“独处”。(82)袿(gui圭),女子的上衣。猗靡,精妙之意。(83)翳,掩,遮蔽。延伫,延颈伫立。(84)凫,水鸟名,亦称水鸭。(85)凌波微步,在水波上轻步行走。(86)常则,固定的规则。(87)难期,难以预期。(88)转眄流精,顾盼有神。一说精即“睛”。流精,目光移动。(89)婀娜,轻盈柔美。(90)屏翳,传说中的风神。(91)川后,水神。(92)冯(ping平)夷,河伯名。(93)女娲,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女皇。据说乐器笙簧系她创制。(94)文鱼,神话中能飞的鱼。警乘,车乘的警卫。(95)玉鸾,系在马辔两旁的玉制鸾铃。偕逝,同往。(96)六龙,传说载太阳的车用六龙。这里指众神驾六龙车。俨其,俨然,庄严高昂的样子。齐首,谓六龙一齐昂首而行。(97)云车,神以云为车。容裔,即容与,舒缓安详的样子。(98)鲸鲵,鲸鱼。雄的叫鲸,雌的叫鲵。踊,一作“涌”,浮出。夹毂,夹护着车驾。(99)沚(zhi止),水中小块陆地。(100)素领,雪白的脖子。(101)回,运转。清阳,眉目清秀。(102)交接,男女交往之道。(103)殊,不同。(104)盛年,壮年。无当,无偶。(105)抗,举。袂(mei妹),袖。(106)浪浪,泪下的样子。(107)良会,嘉会,美好的聚会。(108)这句说,悲,这一去就天各一方了。(109)无,一作“抚”,持。效爱,致相爱之意。(110)珰,耳饰。(111)潜处,深藏。太阴,众神所居的地方。(112)悟,察觉。舍,止。(113)宵,通“消”,消逝。蔽光,隐去光彩,蔽其形容。(114)背,离。背下陵高,言从山上下来。(115)足往神留,脚往前走了,心还留在那里。(116)遗情,情思留恋。想象,回想洛神的神情容貌。(117)顾望怀愁,频频回首,不愿离去,心中惆怅若失。(118)灵体,即神体,指洛神。复形,重现。(119)御,驾。上溯,逆流而上。(120)长川,大河,指洛水。(121)绵绵,思绪不绝的样子。增慕,益增思慕之情。(122)耿耿,心不宁贴。曙,天明。(123)东路,指返雍丘的道路。(124)騑,或称“骖”。此泛指驾车的马。辔,马缰绳。抗策。扬鞭。 〔分析〕 《洛神赋》是曹植的代表作之一。赋前有小序,点明了写作的时间、地点、缘由。 黄初三年(公元222年),曹植被封为鄄城(今山东甄城)王,到京都洛阳朝见魏文帝曹丕。在返回封地,再渡洛水时,曹植触景生情,浮想联翩。他想起了伏羲氏之女宓妃相传是溺洛水而死,遂为洛水之神;又联想到战国时宋玉曾有《高唐赋》、《神女赋》,前者写宋玉对楚襄王说先王游高唐,梦与巫山神女交接事,后者写楚襄王梦与神女相遇事。于是,曹植便仿效宋玉,写下此赋。 赋的正文可以分为六个段落。 第一段叙述作者从京城洛阳返回封地途中,在洛水之滨遇见了洛神。 文章由跋山涉水,一路劳顿,乃至“车殆马烦”起笔,过渡到在风光秀丽的洛水河边歇息。行文的节奏由紧张趋向舒缓,人物的心情也由动荡转为宁静,可谓张弛自然,错落有致。长满香草的岸坡,遍植灵芝的田野,森森丛林,泱泱洛水,作者选取这样一些典型景物,构成一种优雅闲逸的意境,使人产生无穷的遐思,从而为下文作了必要的铺垫。果然,正当作者的神志为这恍如仙境的自然风光深深陶醉的时候,他一抬头,惊异地瞧见一位美貌女子正站立在石崖旁边。美人是谁? 怎么这样的美丽? 作者巧妙地运用与车夫对话的形式,引出了全赋描写的主体——洛神。 第二段通过回答车夫的发问,塑造洛神美丽动人的艺术形象。 赋这种文体的基本特点是铺陈其事。作者发挥高度的艺术想象力,调动比喻、对偶、排比诸多修辞手段,从仪态、容貌、服饰等多重侧面,放笔描绘,反复渲染,成功地使一个灵秀端庄、绰约多姿的神女形象活龙活现地跃然纸上。她动作轻快,有如疾飞的鸿雁;举止舒婉,恰似舞动的天龙。她光采熠熠,像是金秋的菊花;华丽美盛,正如春天的青松。她若隐若现,好像薄云之间穿梭的明月;飘飘忽忽,如同被旋风吹舞着的飞雪。从远处望去,她像朝霞中冉冉升起的太阳那样光彩耀眼;在近处细看,她又似清涟中傲然挺立的荷花一般鲜艳夺目。这一连串的比喻,精当贴切,形象生动,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洛神的仪态之美。接着描写洛神的容貌、服饰。她胖瘦适中,高矮合度,肩削腰细,脖子秀长。她皮肤白晰,不施香油脂粉,呈现清纯的本色之美。她发髻高高耸起,眉毛细长弯弯,鲜艳的红唇外露,洁白的牙齿内含。她身穿丝织的衣裙,佩戴雕刻着精巧花纹的美玉和黄金翡翠制作的首饰。洛神聚众美于一身,她是作者心目中尽善尽美的人物典型。 作者还抓住行为动作,来展现洛神的倩姿丽影。你瞧,她正在幽香四溢的兰花丛中,在山崖转角之间,轻灵地舒展身躯,快活地漫游嬉戏。你瞧,她又来到洛水河边,捋起衣袖,伸出洁白的手臂,在湍急的水流中采摘灵芝。如此绘形绘神的描写,读来真是动人心弦。 第三段叙述作者对洛神的爱慕之意。 洛神实在是太美好了,容貌如花,风姿似玉,既识礼仪,又善言辞。作者是那样急切地要向她求爱。没有良媒来作介绍,就眉目传情,秋波暗送,还将自己所佩之玉赠给她作为信物。那洛神呢,也一往情深,倾心相爱。她手指水渊,定下约会的佳期、地点。 这两情缱绻的戏剧如果顺势发展下去,本来是可以有一个圆满的结局的。然而,作者唯恐受骗而显得踌躇不定起来。他想起《韩诗内传》中记载的一个故事:从前有个叫郑交甫的人行至汉水边,邂逅两位美女。美女们赠给他一块珮玉。可是,郑交甫走了十多步,珮玉与美女都不见了。作者不敢相信神女会将爱情赐予自己,于是遵循古训,“发乎情,止于礼义”,收敛笑容,镇静情志,以礼法的规范来约束自己。这一跌宕之笔,无疑使故事情节波澜陡起,急转直下,也给全赋蒙上了一层悲剧的阴影。 第四段描写洛神欲爱不成、恋恋难舍的复杂心理。 作者没有直接刻划洛神的心理活动,而是将浓浓的情思融汇在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之中。她若即若离,徘徊徬徨,轻盈的身躯像仙鹤一样亭亭玉立,显示出要飞而又不忍心飞去的样子。她高声吟咏,抒发长相思之情,歌声是那样的悲哀,那样的悠长。眼看恋爱不成,她变得茫然不知所措,举止行为失去了固定的动态,时急时静,进退两难,像是离去,又像是回头。她双目转动,只觉脉脉传神;话未出口,幽香先已袭人。正是通过这一系列动作神态,我们看到了洛神执着地追求爱情的眷眷之心。 第五段描写洛神含恨离去时的情状。 这一段里包含三个层次。作者先像一位高明的画师,运用他那奇妙的彩笔,描绘了一幅光怪陆离、色彩斑烂的神女起驾图。风神息风,水神静波,河伯鸣鼓,女娲唱歌,文鱼、六龙、鲸鲵、水禽护卫着洛神的云车,从容地离去。这一派神圣庄严的景象,对突出洛神的风韵仙姿起了烘云托月的作用。 接着,作者又细针密缕地刻画洛神离去时的举止神态。她越过沙洲、山岗,正要远走高飞之际,忽然回转洁白的颈项,又送来动人的眼波。她红唇轻启,缓缓道出一番男女交接的妙谛,再次流露出依依难舍的真挚情感。她怨恨人神之道相隔太远,相亲相爱的男女双方正值壮盛年华却不能如愿结合。说到伤心处,她涕泪涟涟,湿透衣襟,其情哀婉凄绝,令人不忍卒读。文章写到此处,已经点出了寄意之所在。洛神痛惜诀别之后将各处异乡,于是献上一对明珠制的耳环,并深切地表示虽然回到了神仙居住的地方,但心灵永远寄托在作者身上,从而将这幕爱情悲剧推向了最高潮。 最后两句写到洛神突然消失了,这跟文章开头洛神不知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一样,完全切合神灵“来无踪,去无影”的特点。 第六段叙述作者对洛神的追恋。 洛神终于消失了,作者像从梦中醒来一般,追悔不已。他登上高处,飞步追寻,脑海里纵情回顾着刚才与神女相会的情景,心胸中充塞着痛失心上人的哀怨。他渴望洛神的形象能再度出现,于是驾着轻舟,在洛水中逆流而上,忘情追踪。但是,事与愿违,神女最终没能重现,作者的相思之情却愈来愈深。他心烦意乱,彻夜难眠,天亮之后只能备好马车,返回封地。笼罩全赋结尾的是对爱情的强烈渴望,是这种渴望无法实现而遗留下的深深惆怅。 关于《洛神赋》的主题思想,历来有不同的说法。 一种为“感甄”说。唐人李善在注《文选》时引用《记》曰:曹植追求甄逸之女甄氏,结果未能如愿,因为其父曹操作主,将甄氏许配给了曹丕。曹植甚为不满,日夜思念甄氏,达到废寝忘食的程度。曹丕称帝之后,甄氏被郭后谗毁致死。黄初年间,曹植入朝,曹丕将甄氏的遗物玉镂金带枕赠给他。曹植睹物伤情,不觉哭泣。在返回封地,途经洛水时,曹植正思念甄氏,忽然遇见一位披发遮颜而自称甄氏的女子。她向曹植倾诉衷肠后,便隐去不见了。曹植于是写下《感甄赋》一篇。后来魏明帝曹睿(系甄氏所生)见了此文,改为《洛神赋》。 另一种为“寄心君王”说。《离骚》中有“我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句,系屈原表明不得志于君后所作的追求。曹植假托宓妃(洛神),以寄寓对其兄曹丕的思慕,这与屈原的志向是相同的。 再一种说法是:此赋的序文明言“感宋玉对楚王说神女之事,遂作斯赋”,《文选》也将它归于赋中的情类,因此,其主题思想无疑是写男女情事。 据《三国志》等史书记载,甄后生于汉灵帝光和五年(公元182年),曹丕生于中平四年(公元187年),曹植的生年则为汉献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甄氏原为袁绍儿媳,建安十年(公元205年)曹操平定冀州后,因貌美而为曹丕所纳。这时,曹丕十九岁,甄氏长其五岁,为二十四岁,而曹植不过是个年仅十四岁的少年,恐怕情窦尚未全开,怎么会去向甄氏求婚呢? 此乃小说家附会之谈,实不足信。 至于“寄心君王”说,也觉牵强。曹植跟曹丕虽为同胞手足,但处处受其猜忌压迫。很难想像,作者对之一往情深的洛神形象,会与曹丕之间有什么联系? 同时,我们也无法解释赋中所表现的洛神对作者的缱绻之情。 如果循着作品序文的提示,我们应该将此赋看作是一个寓言式的爱情故事,其中充满着对真挚的男女恋情的热烈向往。联系作者长期遭受迫害,壮志难以施展的境遇,我们又可以认为,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爱情题材故事。作者在自己倾注满腔热情所塑造的爱恋对象洛神身上,其实是寄托着对理想、自由和美的执着追求,而人神爱情的受挫,则反映了这种追求的失败。 《洛神赋》的艺术风格,从整体上来说是充满着浓郁的浪漫主义精神。人神相爱的故事情节是超现实的,它使全赋始终弥漫着迷离恍惚的神秘气氛。此赋构思巧妙,想像奇特,比喻贴切,描写细腻,不论是静态的自然美景,还是动态的神仙神物,无不色彩缤纷,鲜明生动,构成一幅幅瑰丽琦玮的画面,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评说〕 刘克庄《后村诗话》:“《洛神赋》,子建寓言也,好事者乃造甄后事以实之。使果有之,当见诛于黄初之朝矣。唐彦谦云‘惊鸿暂过游龙去,虚恼陈王一事无’,似为子建分疏者。” 潘德舆《养一斋诗话》:“即《洛神》一赋,亦纯是爱君恋阙之词。其赋以‘朝京师,还济洛川’入手,以‘潜处于太阴,寄心于君王’收场,情词亦至易见矣。” 浦起龙《古文眉诠》:“规抚宋玉,似降一格;然缘情绮靡,仙骨珊珊,尚有凌虚御风之气。” 刘熙载《艺概》:“曹子建《洛神赋》,出于《湘君》、《湘夫人》。” 洛神赋 洛神赋辞赋名篇。三国魏曹植作。《文选》、《艺文类聚》见载。此赋当作于黄初四年(223)。曹植入朝后回封地途经洛水时,联想起洛水神女宓妃的传说,受到宋玉《神女赋》的感发,虚构人神相爱的悲剧,以寄托情志。赋文围绕人神相爱的主线,分成六层。先写发现洛神的经过;其次写洛神的体态容貌美,这是全文描写最为精采的部分,作者从姿态美、容貌美、情态美、服饰美、行为美五个方面毕呈神女的魅力,为相慕作了铺垫;其次写君王对洛神的爱慕;其次写洛神受到感动而深切地爱慕君王,将人神相爱推向高潮;其次写洛神被迫离去的悲剧;最后叙述离开洛川,照应首段。此赋的创作意图,有两种说法。一是感甄说,见《文选》李善注引《记》:甄逸女本为曹植所求,后为曹丕所得,谗死后,曹丕将其枕赍曹植,植过洛水有怀而作《感甄赋》,魏明帝改为《洛神赋》。后世多不取此说。二是寄心君王说。赋文云“虽潜处于太阴,长寄心于君王”。本文的主题当是以“人神道隔”的悲剧,曲折地表达求试不可、壮志难酬的不幸身世。赋文描写细腻而生动,如写神女之美,广比博喻,多面烘托,穷形尽貌。此赋为我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名作,最能体现曹植“文才富艳”的创作特色,其影响巨大。晋代书法家王献之曾书写过《洛神赋》,画家顾恺之也有传世的《洛神赋图》。 ☚ 洞箫赋 济川赋 ☛ 洛神赋 洛神赋东汉曹植作。是建安文学中的重要著作。通过写一个人神恋爱的悲剧,塑造了洛神宓妃的艺术形象。赋中用大量篇幅描绘了宓妃的容貌、姿态和装束,通过写诗人与宓妃间的欲爱不能欲罢不忍的爱情悲剧,把宓妃的美丽多情,向往自由的爱情与幸福生活的性格与心理刻划得鲜明细腻,楚楚动人。 ☚ 2.3 女性艺术形象 琵琶行 ☛ 洛神赋 洛神赋三国魏陈思王曹植撰,为流传久远的赋中名篇。洛神是传说中上古宓羲氏的女儿,因溺洛水而死为神,又名宓妃。本赋为黄初四年作者入朝后回封地途中经洛水时有感而作。关于赋的本意,历来有不同的解释。一是认为赋为赞美美丽的女神而作; 二是认为为了怀念甄后; 三是认为赋中隐喻有“君臣大义”。以第一种解释较为合理。赋中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一位“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的美丽多情的女子,流露出作者对她的倾心爱慕,表达了因神人殊隔、未能交接的怨恨与惆怅: “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抗罗袂以掩涕兮,泪流襟之浪浪。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乡。无微情以效爱兮,献江南之明珰。”全赋描写细腻生动,形象优美鲜明,为六朝赋中之佼佼者。 洛神赋图 ☚ 美女篇 求通亲亲表 ☛ 洛神赋 《洛神赋》魏曹植撰。曹植是曹操的儿子,曹丕的同母弟。曹操曾极宠爱才华出众的曹植,几次欲立为太子。但曹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终于失去了曹操的信任。而善于矫情自饰的曹丕得立为太子。曹操死后,曹丕代汉称帝。由于遭到曹丕很深的猜忌,曹植强烈的功名抱负在沉重的忧患压抑中,必然发而为沉郁悲凉的生命的慨叹。生命易逝的悲哀,壮志难酬的人生忧患,是激响于曹植后期文学创作中的主旋律。《洛神赋》是曹植于黄初四年(223)入朝京都洛阳后,在回封邑途中经洛水时有感而作。洛神相传是伏羲之女宓妃。《洛神赋》叙写了作者与洛神两相爱慕,但因人神道殊,无从结合,而终于怅然分离的一段充满梦幻色彩的离奇故事。作者用清丽的词藻,精致的描绘,塑造了一个美丽多情、楚楚动人的神女形象。洛神形象应是曹植执着追求的理想的象征。“恨人神之道殊”,正是曹植对于无从实现其理想而感发的叹惋悲慨。《洛神赋》是建安时期抒情赋中极优美隽秀的篇章。 ☚ 与侍郎曹长思书 与杨德祖书 ☛ 洛神赋 《洛神赋》《洛神赋》 系曹植作。曹植 (192—232),是曹操第三子,曹丕胞弟。有高才,为曹丕、曹睿父子所嫉,备受压抑,终生不得志,郁郁而终。曹植创作成就很高,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大家之一。他的诗《曹子建集》 10卷,清人丁晏所编 《曹集评评》 为较好的评校本。 ☚ 离骚 儒林外史 ☛ 洛神赋 洛神赋赋篇名。三国魏曹植作。写于黄初年间。以传说中的洛水之神宓妃为题材,借鉴了宋玉《神女赋》的写法,刻画了一位美丽多情的女子,表达了作者对她的爱慕及因神人殊隔,不能交接的惆怅。赋中的描写细腻而又生动,如写洛神“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矅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绿波”等,从不同角度,运用一连串比喻,描绘出了鲜明的形象,历来受到人们的称赞。过去曾有“感甄”之说,即认为此赋是曹植思念甄氏(曹丕之妻)而作。后来一些研究者多以为此说不确。 ☚ 洗兵马 洛阳名园记 ☛ 《洛神赋》luo shen fuRhapsodyon the Goddess of the Luo River→曹植(Cao Zhi)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