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洛神赋图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洛神赋图 洛神赋图东晋画家顾恺之作。以三国文学家曹植的《洛神赋》为脚本,描绘曹植在洛水遇宓妃这个极富浪漫幻想色彩而又缠绵悱恻的故事。作者善于刻画主体人物的形态特征。图中宓妃含情脉脉,回眸顾盼,体态婀娜,真切动人;而男主人公则一副痴情凝视,丧魂失魄的神情,整个画面环境处理富于装饰性,景物配置丰富。线条简练飘逸,色彩典雅明丽,具有高度的写实技巧。现存有摹本五卷,分藏中国、日本、美国,以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宋代摹本最为接近原作。 ☚ 女史箴图 游春图 ☛ 古代名物 > 雕繪類 > 繪畫部 > 卷軸畫 > 洛神賦圖 洛神賦圖 luòshénfùtú 東晉顧愷之繪畫作品。絹本,設色,縱二七·一厘米,横五七二·八厘米。根據三國曹植《洛神賦》内容所繪,以具體形象表現出賦中創造的人神相戀的夢幻境界。畫中分段將人物故事情節置於山川環境中,並依靠人物關係的巧妙處理表達其間的情思關係。其造型準確生動,洛神動態委婉從容,曹植形象風度儒雅,設色艷麗諧和,人物心理刻劃頗爲精到深刻。畫面富有詩意之美。此卷係宋人摹本,卷内“明昌”、“御府寳繪”二印及趙孟頫書賦,李衎、虞集、沈度、吳寬跋均僞。該畫曾經清内府收藏,著録於《石渠寳笈初編》。現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洛神赋图 洛神赋图Luoshenfutu顾恺之以曹植的《洛神赋》为题材绘的图卷。曹操破袁绍时,曾得到一名叫甄氏的美女,曹植同曹丕弟兄二人都爱甄氏,曹操将此女给了曹丕,这很伤曹植的情感,不久甄氏死了。有一天,曹植到京城见到曹丕,曹丕将甄氏的一个枕头送给曹植,于是曹植见物思人,返回封地途经洛水时,顿觉生情,便假托梦见洛水女神来抒发自己的怀念情绪。画卷从曹植于黄昏时在洛水边恍惚中见到的洛神宓妃起,根据赋中所咏“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日,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雷”的意境,表现洛神丰姿秀美,含情脉脉,飘飘若仙。而曹植则是两手扶着侍臣,体态尊贵,双目流露出又惊又喜的神色。接着描绘他们若即若离的关系和他们互赠礼物,一同乘车、坐船,畅叙衷情,四周“水禽翔卫”,旌旗飞扬,形成全画高潮。画卷最后画天将破晓,曹植回到岸上,哪有什么洛神,哪有什么美女,目痴口呆,疲倦懊丧,只得带着无限依恋之情,坐上马车,“归乎东路”。画家细致、准确地描绘了曹植和洛神在感情上的变化,格外传神,动人。此画现存宋摹本,长572、宽27厘米,收藏于故宫博物院。 洛神赋图卷(局部) ☚ 郦道元和水经注 女史箴图 ☛ 洛神赋图 洛神赋图传为东晋顾恺之所作,宋代摹本很多,今存四种,绢本设色。曾为清宫旧藏。图卷根据三国时期诗人曹植的《洛神赋》构思而成,以一系列极其鲜明的形象组成哀怨缠绵的连续画面。卷首画曹植与侍臣们在 “日既西倾,车殆马烦”,税驾蘅皋,秣驷芝田,容与阳林,流眄洛川之际,遥遥望见瓌姿艳逸的女神,倏忽出现于岩石之畔。女神含情脉脉,回眸顾盼,表现出一种可望不可即的无限情意,体现了赋中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彷佛兮或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 的意境。其后依次画了 “冯夷鸣鼓”、“女娲清歌” 以及诸神游戏,与女神的满怀心事故成冲突,与曹植的惊疑不定更显矛盾。构想奇逸,富有戏剧性。卷末画面描绘回到岸上的曹植,坐在洛水岸边,目凝口呆,茫然若失,天已破晓,座前还放着两支点着的残烛。那副懊丧的面孔表明他一夜未曾合眼,意中人来已无望。最后坐上四马盖车,归乎东路,但还是一路回头怅望, 表现出 “揽騑辔以抗策, 怅盤桓而不能去” 的留恋神态。顾恺之 (346—407年),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 (今属江苏) 人,做过东晋十二个官僚的幕僚。多才艺,工诗赋、书法,尤精绘画。有 “虎头三绝” (才绝、画绝、痴绝) 之称。多作人物肖像、佛像及神仙。传其二十多岁左右为江宁瓦官寺绘制维摩诘像,“画讫光彩耀目数日”,轰动江宁城。 ☚ 1、绘画 女史箴图 ☛ 洛神赋图东晋画家顾恺之根据三国时曹植的《洛神赋》而创作的巨幅绢本着色画卷。画面上一系列极其鲜明的形象,表现了哀怨缠绵的情思。笔法秀劲,笔致生动,意致潇洒。现存画卷是后人的摹本。 洛神赋图 洛神赋图东晋·顾恺之作。绢本设色,纵27.1厘米、横572.8厘米,现存摹本(宋摹本)四卷,分别藏于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和美国佛里尔美术馆。这是以较大篇幅来描写文学作品的情境、创作的大型绘画作品。此图取材于汉魏文学家曹植的名篇《洛神赋》,描写曹植由京师返途中渡洛水与洛水女神相遇而爱恋、终因人神路隔而无奈分离的故事。画卷从曹植与其随从在洛川遇洛神起,到洛神离去止,全卷用画来表述欢乐、哀怨、怅惘、别离的感情世界。曹植与洛神相逢的画面:曹植双手分开众人,步履趋前,欲语无言,眉目顾盼之情与众侍从目光呆滞形成鲜明的对比,正是曹植一人“睹一丽人于岩之畔”诗句的描绘。洛神驾六龙云车离去的场面:文鱼、玉鸾、鲸鲵诸神怪环绕云车,动态各异;而洛神凝神幽思,哀婉叹息。使人们在画面色彩和造型中似乎听到水族天禽喧啸、笙歌行乐以及神女们的咏叹,衬托出主人翁的悲怨离别之情,与原作中以华丽诗句描写无奈离愁有异曲同工之妙。图中背景山石树木的画法古朴典雅、情态古拙。人物绘制细腻多姿,注意表现出内心感情的世界。此画成为研究中国绘画理论系统形成时期的珍贵资料,在美术史上有重要研究价值。 洛神赋图 ☚ 历代绘画作品 游春图 ☛ 洛神赋图 《洛神赋图》《洛神赋图》 是东晋顾恺之原作,宋摹本,绢本,设色,长570厘米,高27厘米。取材于汉魏文学家曹植的 《洛神赋》。《洛神赋》 以第一人称手法,描述了曹植在由京师返回封地途中渡洛水时与洛水女神相遇而生爱恋之情,但因人神路隔而无奈分离的故事。千百年来,它以扑朔迷离的情节、婉转幽怨的情调、绮丽华美的文辞、美丽典雅的形象而感动许多后人,历来被作为音乐、诗歌、戏曲、绘画等文艺作品的母题而被阐发或再创作。这里选择的是曹植与洛神相逢并与洛神无奈离去的两段描绘,以及曹植拨开侍从见到洛神一刹那间的局部描绘。在这个画面中,主要人物曹植较其他人物突出,描绘也较细腻。我国古代绘画与西洋画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并不过分依赖人们对平面视觉规律来处理对象。例如在平面中,主要的人物形象更易引人注目、运动方向上的形象更易引人注目。根据这一视觉习惯,我国古典绘画常常将主要的对象的形象、动态作更为细致的处理。这幅画中充分体现了这个特点,曹植双手似在分开众人,步履趋前,眸子的八仰一俯,手足之一举一投,将那欲语无言、眉目顾盼之情全都表现出来。众侍从则目光呆滞,似乎视而不见,正是曹植一人 “睹一丽人于岩之畔” 的最好陪衬。在洛神驾六龙云车离去一段中,文鱼、玉鸾、鲸鲵等神物环绕云车,动态不一,而神女则凝神幽思,万般无奈。使人们在光怪陆离的色彩与造型中似乎听到了水族天禽的喧啸、笙歌嘹亮的行乐及神女哀婉的叹息。在动与静、闹与宁的对比中,衬托出主人翁分外寂寞的心情,与原作中以华韵辞句写无奈离愁有异曲同工之妙。 ☚ 野兽主义 游春图 ☛ 洛神赋图 《洛神赋图》《洛神赋图》是东晋顾恺之原作,宋摹本,绢本,设色,长570厘米,高27厘米。取材于汉魏文学家曹植的《洛神赋》。《洛神赋》以第一人称手法,描述了曹植在由京师返回封地途中渡洛水时与洛水女神相遇而生爱恋之情,但因人神路隔而无奈分离的故事。千百年来,它以扑朔迷离的情节、婉转幽怨的情调、绮丽华美的文辞、美丽典雅的形象而感动许多后人,历来被作为音乐、诗歌、戏曲、绘画等文艺作品的母题而被阐发或再创作。这里选择的是曹植与洛神相逢并与洛神无奈离去的两段描绘,以及曹植拨开侍从见到洛神一刹那间的局部描绘。在这个画面中,主要人物曹植较其他人物突出,描绘也较细腻。我国古代绘画与西洋画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并不过分依赖人们对平面视觉规律来处理对象。例如在平面中,主要的人物形象更易引人注目、运动方向上的形象更易引人注目。根据这一视觉习惯,我国古典绘画常常将主要的对象的形象、动态作更为细致的处理。这幅画中充分体现了这个特点,曹植双手似在分开众人,步履趋前,眸子的八仰一俯,手足之一举一投,将那欲语无言、眉目顾盼之情全都表现出来。众侍从则目光呆滞,似乎视而不见,正是曹植一人“睹一丽人于岩之畔”的最好陪衬。在洛神驾六龙云车离去一段中,文鱼、玉鸾、鲸鲵等神物环绕云车,动态不一,而神女则凝神幽思,万般无奈。使人们在光怪陆离的色彩与造型中似乎听到了水族天禽的喧啸、笙歌嘹亮的行乐及神女哀婉的叹息。在动与静、闹与宁的对比中,衬托出主人翁分外寂寞的心情,与原作中以华韵辞句写无奈离愁有异曲同工之妙。 ☚ 野兽主义 游春图 ☛ 《洛神赋图》东晋绘画。顾恺之(约345~406,字长康,今江苏无锡人)创作。绢本着色画卷,它取材于三国魏诗人曹植的 《洛神赋》 ,运用横卷构图形式,卷首画诗人和随从在洛川遥望美人,描绘出美人含情脉脉、飘然若仙,可望而不可及; 继而画出诗人扶着随从,追求顾盼之神态; 接着画洛神驾六龙乘云车之风姿; 卷末画诗人回归时眷恋不舍之神情。整个画卷从诗人初见洛神到洛神离去,组成了一幅幅形象鲜明的抒情画图,突出了洛神之美和诗人对洛神之爱慕,表现了诗赋中所描写的对美好爱情的热烈追求和失去爱情的痛苦。画卷充满欢欣与惆怅交织的气氛,以形写神,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对后世人物画以很大影响。这一画卷有宋摹本,长572厘米,高27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