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脾肿大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脾肿大splenomegaly系脾脏病理改变之一。正常脾脏位于腹腔左上部,相当于左胸腋前线第7~10肋处,在肋骨下缘触不到。如在肋弓下能触及,则为脾大。脾肿大分3度:轻度,深吸气时脾肿大超过肋缘,但在3cm以内;中度,肿大超过3cm,但不超过脐水平浅;重度,超过脐水平浅。脾肿大原因很多,各种感染性疾病,如伤寒、疟疾、黑热病、败血症等;血液系统疾病,溶血性贫血、白血病等;结缔组织疾病、淋巴瘤、脾肿瘤等;循环系统疾病,门静脉循环受阻、栓塞、右心衰竭等。B超声检查有意义。对脾肿大应查清原因,以病因治疗为本。 脾肿大 脾肿大脾肿大是一种体征,可在不少疾病中出现,最常见的是各种急、慢性感染,其次是各种血液病,综合起来有六种原因。 ☚ 脾创伤 脾功能亢进 ☛ 脾肿大 脾肿大脾位于左上腹部,相当于左腋下第9~11肋之间,除少数婴儿和脾下垂者外,在肋缘下触不到;如在仰卧或侧卧位触及脾的边缘,则可认为脾肿大。当脾增大2~3倍时,可在肋缘下触及边缘。脾肿大较明显时,可触到脾切迹,并可见脾随呼吸移动。叩诊脾的浊音界 (正常在左腋中线9~11肋之间,宽度4~7cm,前方不超过腋前线),也有助于判断脾是否增大。必要时用超声、X线和放射性核素扫描检查,可明确脾的大小和形状。 脾肿大的病因
诊断步骤 须注意下列各项。 问诊 从发病年龄、性别、流行病学史、病情经过和伴随症状可获得诊断的线索。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全身巨细胞性包涵体病、组织细胞病X中的婴儿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症、黄脂瘤病等好发于小儿或青少年。慢性淋巴细胞型白血病患者多见于中年以上。系统性红斑狼疮、原发慢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好发于年青女性。血吸虫病流行区的显著脾肿大者,常由血吸虫病引起。有与传染病患者或疫水接触史者,须考虑传染性疾病,如伤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等。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血红蛋白病、Gaucher病等则大多自幼年起病,常有家族史。急性或亚急性感染所致的脾肿大为期短暂,经合理治疗后常恢复正常。慢性感染、血液病、恶性淋巴瘤和淤血所致的脾肿大,则存在的时间较长。因外伤而致脾肿大者,应想到脾血肿。有肝炎、黄疸或嗜酒史患者,要注意肝硬变。脾肿大伴有发热者,常由急性或慢性感染所致。呕血与黑粪可由于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所致,提示肝硬变;也可以由于血液病,尤其是急性白血病或出血性疾病所引起。 体格检查 触及脾肿大时,要注意其程度、表面和边缘情况、硬度、有无压痛和摩擦音等。细致的体格检查可协助诊断或提供诊断的线索,如伴有贫血者,可见于疟疾、肝硬变、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溶血性贫血、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脾肿大伴有贫血和出血素质者,要考虑血液病、败血症及肝脏疾病;伴有贫血和黄疸者,应考虑各种类型溶血性贫血和肝脏疾病;伴有淋巴结肿大者,要注意急性感染性疾病、结核病、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恶性淋巴瘤和结节病等;肝脾均肿大者,要考虑病毒性肝炎、疟疾、肝硬变、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淋巴瘤、溶血性贫血、恶性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淀粉样变、血色病、Gaucher病、Niemann-Pick病;伴有蜘蛛痣、肝掌、腹壁静脉曲张和腹水征者,提示肝硬变;伴有脾区不适或疼痛和摩擦音者,要考虑脾周围炎、脾静脉血栓形成或脾梗塞。 临床上,根据患者深吸气时,在肋缘下触及脾的大小来划分脾肿大的程度:脾下缘不超过左肋缘下2~3cm者,称为轻度肿大;超过3cm至脐水平线者,称为中度肿大;超过脐水平线者,称为高度肿大。轻度脾肿大常见于急性传染病和感染,如伤寒、副伤寒、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败血症、结核病、布氏杆菌病、钩端螺旋体病、组织胞浆菌病、早期血吸虫病、疟疾等;此外,肝硬变、系统性红斑狼疮、慢性右心功能不全、何杰金病、幼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等亦常引起轻度脾肿大。中度脾肿大常见于各型急性白血病、溶血性贫血、恶性淋巴瘤、病毒性肝炎、肝硬变、血吸虫病、淀粉样变、血色病、糖原累积病等。高度脾肿大见于慢性粒细胞型白血病、慢性疟疾、晚期血吸虫病、黑热病、血红蛋白病、Gaucher病、Nie-mann-Pick病、肝硬变、淀粉样变、骨髓纤维化等。慢性淤血性脾肿大,其表面往往平滑而形状规则; 结核性结节、何杰金病、脾囊肿或肿瘤可引起脾表面凹凸不平和变形。急性脾肿大性质柔软;慢性脾肿大则性质变硬。脾肿大伴有明显压痛提示为急性感染或梗塞。 实验室检查和特殊检查 白细胞增多、伴有粒细胞增多、胞浆中出现中毒性颗粒提示细菌感染;白细胞增多或正常,但出现异形淋巴细胞提示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风疹、弓形虫病、全身巨细胞性包涵体病等的可能;白细胞减少,见于病毒性肝炎、伤寒、疟疾、黑热病等;血小板减少见于继发性和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等。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见于各种病因引起的贫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明显增高,须考虑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全血细胞减少见于疟疾、血吸虫病、黑热病、肝硬变、急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阵发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系统性红斑狼疮、脾功能亢进等。血涂片发现疟原虫,可确诊为疟疾;出现原始白细胞则支持白血病。对有黄疸的患者,应作肝功能试验和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血象网织红细胞增多和血清间接胆红素增高,应考虑溶血性贫血。红细胞渗透脆性增高,见于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渗透脆性降低,则见于地中海贫血。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见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阵发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患者,酸溶血试验常为阳性。血红蛋白电泳有助于确立血红蛋白病的诊断。骨髓检查有助于确诊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溶血性贫血、恶性贫血、多发性骨髓瘤、黑热病、Gaucher病和Niemann-Pick病等。在血吸虫病流行区,脾肿大的患者应作血吸虫抗原皮内试验和粪便毛蚴孵化法检查。对疑诊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患者,应检查血中狼疮细胞和作抗核抗体测定。血清学检查,如Widal反应、布氏杆菌凝集试验、嗜异性凝集试验、康氏反应和华氏反应等,分别对伤寒、副伤寒、布氏杆菌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和梅毒的诊断有帮助。对脾肿大患者,一般应常规作胸部X线检查和肝、胆、脾超声检查,以了解心、肺和肝、胆、脾的情况。食管吞钡检查如发现食管静脉曲张,则见于肝硬变。如脾区摄片有钙化征象,提示脾结核或皮样囊肿。骨髓纤维化可显示骨硬化X线征。多发性骨髓瘤摄片可见骨质破坏或普遍脱钙现象。放射性核素扫描可显示脾的大小、形状和缺损,有助于对脾肿瘤或脾脓肿的诊断。疑诊血吸虫病者,可采取直肠粘膜活组织检查。用脾穿刺以协助诊断黑热病、Gaucher病等有一定的危险,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与操作规程。如经上述检查仍不能明确脾肿大的病因诊断,必要时可考虑作剖腹探查;有指征者做脾切除术,并进行脾病理活组织检查以明确诊断。 ☚ 淋巴结肿大 尿频、尿急与尿痛 ☛ 脾肿大 脾肿大本病维吾尔医学名为艾孜木力 塔阿力,是指脾脏肿大为主要特征的病证。病因多由各种体内外不良因素影响下,脾脏气质因黑胆质的偏盛而失调,损害脾脏所致。凡疟疾毒素,脾脏组织损坏,肝脏门静阻滞等均可成为诱发本病之因素。症见消化不良,腹部膨胀,面目肿胀,日久消瘦,四肢乏力,触诊可发现脾脏肿大等。治宜成熟和清除偏盛黑胆质,调整气质为原则,退肿软坚为主。成熟,方用天山堇菜、苣菊根、小茴香各7g,无核红葡萄9粒,牛舌草5g,无花果5枚浸泡于开水中,过滤加古丽坎尼 比乃非谢花膏40 g内服。清除被成熟的黑胆质,宜用黄诃子皮24 g,菟丝子、苣菊子、龙葵实、地锦草、芫荽子各7g浸泡于艾热克卡森蒸露一昼夜,过滤加乌梅9枚、罗望子36g、刺糖60g、清泻山扁豆48 g内服。软坚退肿,方用从库日斯 孜日克 片、苏福非 孜日克 散、艾比 艾西哈尔 小丸、艾比 塔力 小丸、苏福非 木皮地 艾孜米 塔力 散、艾比 木皮德 塔力 小丸、艾比克 比日提 小丸等中选一二种内服。同时龙葵子12g、清泻山扁豆9g、大麦粉6g研细与龙葵实汁调成糊剂敷于局部。 ☚ 脾脏瘀血症 鼠疫 ☛ 脾肿大 脾肿大splenomegaly指脾脏体积增大。病人取仰卧或侧卧位,能触到脾脏边缘或叩诊脾浊音区扩大。脾肿大按病因分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两大类;感染性脾肿大主要由病原菌或寄生虫感染引起;非感染性脾肿大包括淤血性脾肿大、血液病性脾肿大、风湿病性脾肿大、网状内皮细胞增生性脾肿大、脾肿瘤、脾囊肿、脾外伤出血性肿大等。临床上按脾肿大的程度分为轻度脾肿大(深吸气时脾下缘在肋缘下2~3cm);中度脾肿大(下缘可超出肋缘3cm至平脐);高度脾肿大(下缘超出脐水平以下)。 ☚ 肝肿大 巨脾 ☛ 脾肿大enlargement of spleen;splenomegaly 脾肿大splenomegaly;splenomegalia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