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结核
脾结核可为原发,亦可以继发,以后者较多见,如作为全身粟粒性结核的局部病象,或并发于另一器官结核,治疗上均不属于外科范畴。原发性脾结核较少见,可独立存在,全身其他器官并无结核,或虽有而早已愈合,但脾结核则处于活动期并作为感染灶而存在。主要发生在成年人,20~40岁之间。脾结核的病理反应表现为急性感染时的脾肿大、增生,结核杆菌引起的特异性病变及后期的组织修复。形态上表现为脾肿大,伴有多数粟粒性结核结节或结核性大块结节及干酪样化、纤维化、钙化甚至寒性脓肿;少数情况下有脾周围炎。
临床上常呈慢性过程。主要症状是脾肿大,左上腹胀满感,以至疼痛,伴有全身乏力、体重减轻,晚间不时出现间歇性发烧。脾肿大可继发脾功能亢进,巨大脾甚易外伤破裂。此外,还偶见一些特殊并发症,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症、高球蛋白血症,其发生原因不明。诊断不易,X线可见脾阴影增大或散在的钙化点。脾穿刺涂片或动物接种可呈阳性,但因有危险,不宜采用。脾切除有良好效果,可消灭活动性结核灶,避免血行播散。术前后给链霉素等抗结核药物。有严重粘连而不能作脾切除时可试行放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