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读音·i(ˊ),为i韵目,属i—er韵部。以脂切,平,脂韵。
❶胰腺,能分泌胰液帮助消化。
❷夹脊肉。

上一条: 下一条:
{}4988肥皂;香皂。中原官话。河南浚县〖〗。买块~来。晋语。山西襄垣〖〗。西南官话。四川云阳。

胰yí

胰腺。

人体内腺体之一,在胃的下面,能分泌胰液,帮助消化,调节糖类的新陈代谢:~腺︱~脏︱~液丨~岛素。

胰yí

人或高等动物体内的腺体之一,在胃的后下方,形状像牛的舌头。主要功能包括分泌帮助消化的胰液和调节体内糖的新陈代谢的胰岛素。
【提示】又作“胰腺”、“胰脏”。

胰yi

胰腺 胰液 胰子 胰岛素

胰yí

人或高等动物体内的消化腺体。1857年,合信在《西医略论》(卷上)中,称胰为“甜肉经”,后来又有人称“甜肉”。此外,还有“膵脏”之称,这是受日语影响而产生的词。“胰”这一名称的出现较晚,如1904年《最新中学教科书·生理学·生理学中西名目表》:“Pancreas,胰。”

*yi

D2C8
❶人和高等动物体内的一种腺体。能分泌胰液,帮助消化,还能分泌胰岛素,调节体内糖的新陈代谢。又叫胰腺。
❷<方>肥皂:~子。

消化器官

消化器官

胃:胃(~酸;~液;健~;开~) 食肠水谷之海 仓廪之官
道家称胃:太仓 中池
胃腔:脘(胃脘)
脾脏:脾(脾土)
道家称脾:黄媪
胰脏:胰(胰子) 膵
胆:胆(胆囊;~管;~道;~汁;悬~)精斗
肠子:肠(~腔;~壁;大~;小~;空~;肓~;迴~;结~;十二指~)
大肠:胴 盘肠
柔细的肠:丝肠
肓肠末端的突起:阑尾
肠的末端:肛(肛门;肛管) 尻 粪门 便门 魄门 屁眼 谷道 余窍 后阴 后门 后窍 烛营
肛门和尿道:阴窍
阴部和肛门:下窍

☚ 呼吸器官   泌尿器官 ☛

卫生用品

卫生用品

清洗剂:皂(肥皂;香皂;药~) 胰(胰子;香胰) 枧(香枧) 洋碱 土碱 大碱 洗衣粉 去污粉 洗涤剂
清除梳垢的刷具:梳帚
洗脸擦手用品:巾(毛巾;手巾;汗~) 帕(帕子;手帕;汗~;绣~;香~;罗~) 手绢 绢子
手帕、丝巾:鲛绡
洗脸盆:面盆 颒面器
洗手器:盘 盥
古代盥洗用具:槃匜
一种铜制的盥洗用具:锣(沙~;鐁~)
浴盆:滥(同~而浴) 澡盆 兰盆
擦去污物的布:幡(幡布) 抹布 展布
熨平衣服的用具:熨(~斗) 尉斗 金斗火斗 钴鉧 钴镆
可熏起蚊虫的香:篆(篆香;篆盘) 蚊烟香
一种覆盖于火炉上供熏香、烘物和取暖用的器物:熏笼 香篝 香笼
银质的或银饰的熏笼:银篝
妇女行经期所束之布:月布 月经带 月经布 月经衣 骑马布 骑马带子

另见:洗涤 洗除 清扫 清洁

☚ 卫生用品   化妆品 ☛

胰pancreas

高等脊椎动物胃后方小肠起始部有导管与肠管相连的复合腺。由胚胎时期前肠突出的背、腹胰原基分化而来。分外分泌和内分泌两部分,外分泌部占胰的大部,分泌胰液,参与食物中蛋白质、脂肪、糖等的消化; 内分泌部散布于外分泌部腺泡之间,是一些细胞团,称胰岛,分泌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等多种激素,调节糖的代谢。若胰液的制造或输送受到干扰,会引起消化或营养障碍; 若胰岛素等分泌不足或各激素间的比例失调,则体内糖代谢失常而出现糖尿病或低血糖症。
脊椎动物胰的形态比较 圆口类没有独立的胰,只有散布于肝和肠壁内的成群胰腺细胞,在功能上已分化为两类。一类制造蛋白质分解酶,属胰外分泌部雏型; 另一类细胞的分泌物和糖代谢有关,相当于胰的内分泌部。鱼类的胰有较大的发展,软骨鱼已有独立的胰,大多数硬骨鱼的肝和胰分化不完全,胰细胞散布于肝内,故称肝胰腺,各自有独立的导管排出其分泌物。两栖类的胰已具有典型的胰腺结构,为不规则分支状的淡黄色腺体,位于十二指肠和胃之间的肠系膜上,胰管短,先与胆总管汇合后通入十二指肠。鸟类的胰呈致密带状,可分背叶、腹叶和前叶,位于十二指肠“U”形肠襻之间,各叶均有胰管直通十二指肠末端。哺乳动物通常位于十二指肠之间的肠系膜上,基本为分左、右两叶,其形态因动物而异,有呈漫散树枝状 (兔)、扁平致密的小叶状 (猫)、细长“V”形(狗)、不规则三角形(猪、马)和不正四边形(牛、羊)等。多数哺乳动物的胰管只有一条,单独开口于十二指肠; 马的胰管与肝管在一起开口,还有副胰管开口于前者的对侧; 猫与马类似; 狗的胰管与副胰管分别开口; 羊的胰管与胆管汇合成一条胆总管开口于十二指肠。
哺乳动物胰的构造 表面被覆有疏松结缔组织的被膜,腹腔面盖有腹膜,膜结缔组织随血管、神经进入腺内,将腺分成许多小叶,并伸入小叶内分布于腺泡、导管和胰岛的周围。腺实质分为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胰岛)。


哺乳动物胰的外分泌部和胰岛


1. 腺泡; 2. 泡心细胞; 3. 小叶内导管; 4. 胰岛; 5. 闰管


外分泌部 为复管泡状腺。腺泡细胞呈锥形,顶部朝向腺泡腔,基部含有球形的核,并富有粗面内质网,核上区有高尔基复合体和许多酶原颗粒,后者是各种胰酶的前身,排出细胞外即形成胰液中的胰蛋白酶、胰脂肪酶和胰淀粉酶。从腺泡通出各级导管,最小的导管称闰管,较长,管壁由单层扁平上皮构成,管的末端常常伸入腺泡内,伸入的管壁细胞称泡心细胞(见图)。闰管逐级汇合成小叶内导管,小叶间导管,最后形成粗大的主胰管,管壁增粗的同时上皮也变高,由立方形、低柱状直至高柱状。导管上皮能分泌水和钠、钾、重碳酸盐、磷酸盐等电解质,它们与各种胰酶组成胰液。
胰岛 为不同大小的细胞岛,散布于外分泌腺泡之间,两者以少量网状纤维相隔。大者由数百个细胞组成,小者只有十多个细胞或更少。胰岛数量随不同动物而异,成年人约有100~200万个。通常左叶较多,右叶较少。岛内细胞较小,主要有胰岛素(B)细胞,约占岛细胞总数70%,位于岛的中心区域,分泌胰岛素;高血糖素(A)细胞,约占岛细胞总数25%,分布于岛的外周区域,分泌胰高血糖素; 分泌生长抑素(D)细胞和分泌胰多肽的PP细胞,单个分布于外周部A与B细胞之间,D细胞约占岛细胞总数5%。此外近年来还发现岛内有D1细胞、肠嗜铬细胞和胃泌素(G)细胞等,其数量和种类随动物而异。岛内各种细胞类型,普通染色标本不易区别,用马洛雷-阿畅(Mallory-Azan)染色可区分出A、B、D三种细胞,胞质中分别见有大量鲜红色、桔黄色和蓝色颗粒。胰岛素和高血糖素是两个作用相对抗的激素,前者可促使血中葡萄糖进入骨骼肌、肝等细胞内,合成糖原贮存起来以防止高血糖的发生; 后者则相反,具有使肝糖原分解和阻止肝糖原合成的作用,使血糖升高。生长抑素主要是对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胰多肽的释放起抑制作用。胰多肽有抑制胃肠运动,减弱胆囊收缩等作用。由于岛内这些激素相互间的调节,使机体有效地维持营养物质特别是葡萄糖的稳定。
血管和神经支配 胰的血管来自腹腔动脉和肠系膜前动脉的分支,沿着结缔组织穿行,最后进入腺泡周围和岛内细胞之间形成大量毛细血管,供给营养和运送各种激素。胰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支配,这些神经纤维伴随血管进入胰内,其末梢分布于腺泡上,副交感神经有促进胰细胞分泌的作用。进入胰岛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纤维分布于岛细胞上,交感神经兴奋可促进A细胞分泌,使血糖升高; 副交感神经兴奋可促进B细胞分泌,使血糖降低。

指肾脂。 《本草纲目》豕条: “𦚠,音夷,亦作胰。时珍曰:一名肾脂,生两肾中间,似脂非脂,似肉非肉,乃人物之命门三焦发原处也。肥则多,瘦则少,盖颐养赖之,故谓之颐。”

胰pancreas

脊椎动物的一种兼有内分泌功能的消化腺。一般位于十二指肠转弯处,有胰管直接开口或与胆管汇合后开口于十二指肠。牛胰略呈四边形,位于十二指肠襻中,分三叶:中叶位于十二指肠乙状曲,有门静脉通过;左叶小,伸向瘤胃背囊;右叶靠十二指肠和结肠,牛胰管从右叶末端通出,开口于十二指肠胆管开口的后方。胰腺分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外分泌部分泌的胰液,常呈碱性,无色透明,含多种消化酶,可消化蛋白质、脂肪、糖类等;内分泌部为胰岛,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等,有调节糖代谢的功能。胰岛素分泌不足可导致糖尿病。

水牛的胰腺

1.胰体 2.胰左叶 3.胰右叶 4.胰环 5.胰管(副胰管) 6.剖开的胆总管,内有主胰管开口 7.十二指肠

消化器官中重要的大消化腺,能分泌胰液和胰岛素。胰腺大约长17~19.5 cm,宽1.5~5 cm,厚0.5~2 cm,重约88~98 g。它的位置较深,在第1、2腰椎水平横贴于腹后壁,分头、体、尾3部分,各部无明显界限。在胰头上部,位于胰管上方常有一条副胰管,开口于十二指肠小乳头。

胰pancreas

系消化腺和内分泌腺的综合器官。胰在胃的后方,相当于第1腰椎的水平,横位于后腹壁。胰重约65~75g,分头、体、尾3部分。胰头被蹄铁形的十二指肠所包绕;胰体占胰的大部分,前面接邻胃,后面接触腹腔大血管、左肾上腺和左肾;胰尾向左上方至左季肋部,接触脾门。胰的前面和下面被有腹膜,后面以结缔组织固定于后腹壁。胰是消化系统中较大的消化腺,可分泌胰蛋白酶、糜蛋白酶、羧基肽酶、胰淀粉酶、胰脂肪酶、核酸解聚酶等重要成分,每日可分泌1 200ml左右。内分泌部分可分泌胰岛素。胰疾病中以糖尿病、胰腺炎、胰头癌等多见。

又称“胰腺”。一种消化腺,具有内、外分泌两种功能,位于上腹部及后腹膜,头部为十二指肠包绕,胰体占胰腺大部分,向前显著凸出,尾部伸向脾门。胰管行走于胰实质内,有主胰管和副胰管。外分泌为胰液,参与消化功能,内分泌为胰岛素,调节血糖的代谢。若胰岛素分泌不足,可引起糖尿病。

胰pancreas

是人体第二大消化腺,位于腹膜后,重约75g,可分头、体及尾三部分。胰头位于第1.2腰椎右侧,其下份向左侧突出称钩突;胰体占胰中份大部,平第1腰椎;胰尾钝圆缩细,伸向左上至脾门后下方。胰管贯穿胰的全长,穿过十二指肠壁与胆总管汇合,共同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有时在胰头内出现副胰管,可单独开口于十二指肠小乳头。

胰是仅次于肝的第二大消化腺,兼有内分泌功能; 色灰红,质柔软,表面呈分叶状;长12~15cm,宽3~9cm,重65~75g。从十二指肠降部至脾,横贴于腹后壁上部,第1~2腰椎前方。胰的位置因呼吸运动和身体姿势可有一些变动;老年人的胰头和十二指肠较青年人者为低。胰可分为头、颈、体、尾四部(图见“十二指肠”条及彩照3C),但分界并不清楚。胰头为胰右端膨大而略扁的部分,位于第二腰椎的前右侧,其上、下及右侧被十二指肠所围绕,有时其一小部被十二指肠降部掩盖。胰头的左下部向左上方形成钩状的突起,称为钩突,伸向肠系膜上血管的后面;突与头之间的凹缘,称胰切迹。胰头前面邻接胃幽门部和十二指肠上部;后面邻接门静脉和胆总管。胰头因癌肿或炎症肿大时,可压迫胆总管与门静脉而引起阻塞性黄疸或腹水。胰颈是连接头与体的狭窄扁薄部分,位于胰腺切迹的前方,长约2cm。颈的前面上方邻接胃幽门部,后面邻接肠系膜上动、静脉及门静脉起始部。胃十二指肠动脉与胰十二指肠上动脉沿胰头与胰颈下行。胰体占胰的大部分,分为前面、后面与下面。其前、下面有腹膜覆盖,前面邻接胃后壁,下面与十二指肠空肠曲、空肠襻及结肠左曲邻接。后面无腹膜,紧贴横行的脾静脉,横过第1腰椎体前方,与腹主动脉、左肾静脉、左肾和左肾上腺相邻接。上缘与腹腔动脉相邻,由此,脾动脉沿胰上缘迂曲向左,随胰达脾门,肝总动脉则向右行经胰头上方进入肝十二指肠韧带。在胰上缘中部或靠近胰头处,有一钝形隆起,称为网膜结节,隔小网膜与肝网膜结节相对。前缘界于前、下两面之间,横结肠系膜附着于此。下缘较钝,界于下面和后面之间。胰尾是胰左端狭窄部分,位于脾肾韧带两层间,紧接脾门;其后方为左肾、下方邻接结肠左曲。脾动脉在胰尾前方经过,脾静脉位于胰尾后方。在作脾切除术时,慎勿损伤胰尾。
胰为腹膜后位器官,位置较深,故胰腺病变的早期,在腹前壁所出现的体征往往不甚明显,因而增加诊断的困难。胰在腹前壁的体表投影:其上缘相当于脐上10cm 的平面;下缘相当于脐上5cm平面。由于发育异常,腹胰由十二指肠腹侧转向背侧时,形成带状的胰组织,环绕十二指肠降部,称为环状胰。此种异常颇少见,但因压迫十二指肠降部而引起阻塞症状,故须解除。此外,偶或在脾附近的胃肠道内或网膜内,可见到胰组织块,称为副胰。
胰管在胰实质内,有胰管与副胰管,胰管粗而长,位

胰腺的动脉
1.胰尾动脉 2. 胰下动脉 3. 胰十二指肠下动脉(前下、后下动脉) 4.胰十二指肠上动脉(前上、后上动脉) 5.胰背动脉 6.脾动脉 7.胰大动脉

于胰腺内靠近其后面,其行程与胰的长轴一致。自胰尾的许多小管开始,沿途接收胰小叶的小管,汇合成主管,贯穿胰的全长,管径由细变粗,最后与胆总管合并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引流胰腺大部分胰液。副胰管细而小,接收胰头前上部的胰小管,其起始端往往与胰管相通,末端单独开口于十二指肠小乳头。据统计,胰管大致分成三种类型:
❶胰管贯穿胰的全长,副胰管短细或缺存,且不一定开口于十二指肠者,约占61%;
❷胰管与副胰管粗细相近,两者互相连通,副胰管开口于十二指肠小乳头者,约占30%;
❸副胰管粗大,贯穿胰的全长,引流大部分胰液,开口于十二指肠小乳头; 胰管反而短细与胆总管汇合后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两管并不连通者,约占9.0%。
血管、淋巴与神经: 胰的血液供应丰富,动脉来源广泛,在胰表面及胰实质内形成动脉间吻合(见图)。胰头血供主要是胰十二指肠上、下动脉的分支,两者各分为前后二支,在胰头前、后面或胰腺质内构成动脉弓,由动脉弓发出分支供应胰头、十二指肠降部及下部。由于胰头的动脉分布和来源与十二指肠的相同,因此在切除胰头时,必须同时切除十二指肠。胰体和胰尾除由脾动脉发出的若干胰支外,还有发自脾动脉中段的一支胰大动脉,约在胰腺上缘左、中1/3交界处从胰体中部进入胰质,与胰管的走行一致,分出右支与胰背动脉吻合;左支与脾门处的胰尾动脉吻合。胰背动脉较粗而恒定,起自脾动脉起始处或直接发自腹腔动脉或肝总动脉,向下达胰颈或胰体背面,分为左、右两支,右支与胰十二指肠上动脉吻合,分布于胰头和钩突,左支又称胰下动脉,向左行于胰体后面下分的胰质内,与胰尾动脉吻合。胰尾动脉一或数支,发自脾动脉末端和胃网膜左动脉,分布于胰尾,分别与胰大及胰下动脉吻合。静脉与相应的动脉伴行,胰头与胰颈的静脉血汇入胰十二指肠上静脉与胰十二指肠下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胰体与胰尾的静脉血以多数小支在胰腺后上部汇入脾静脉。淋巴引流:见“胰腺的淋巴管”条。交感神经(内脏大神经)在腹腔神经节换元后,其节后纤维与副交感(迷走)神经,经腹腔丛、肠系膜上丛和脾丛分布于胰腺。交感神经纤维终止于血管,减少腺体的分泌。副交感纤维终止于腺泡和胰岛,有加强胰腺分泌的作用,支配胰岛的是胆碱能素纤维。在胰岛内尚可见到神经元。
☚ 胆囊   腹膜 ☛

胰是大消化腺,位于胃后面腹腔后壁,通常将它分为头、体和尾三部分。胰头部附着于十二指肠中部,体和尾部横向伸到脾。它长约20~25cm,重约65~160g。
胰的结构和功能 胰的表面有薄层结缔组织被膜包被。被膜的结缔组织伸入实质,将实质分成许多小叶。血管、淋巴管、神经和腺导管都经结缔组织走行。胰的实质由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组成。一般所称胰是指外分泌部,由浆液性腺泡和导管组成,分泌多种消化酶,由导管排入十二指肠(图1)。存在于胰内的内分泌部名胰岛,是许多大小不等的内分泌细胞团,分布于外分泌腺泡间 (图1),没有导管,分泌激素入血流,调节碳水化物的代谢。

图1 胰的结构(低倍光镜)

1.腺泡 2.胰岛 3.小叶间导管 4.闰管


外分泌部 此部是复管泡状腺,由腺泡和导管组成。腺泡间有散在的脂肪细胞。
(1) 腺泡:组成腺泡的细胞多呈锥体形,是典型的合成分泌蛋白质的细胞(图2)。核圆形,居于细胞底部,染色质颗粒稀少,核仁明显。偶见含两个核的细胞。普通染色的切片中,基底部细胞质呈强嗜碱性,显示含丰富的核糖核酸。顶部胞质含分泌颗粒(也称酶原颗粒),显嗜酸性,饥饿时很多,进食后减少。线粒体细长,多集中于细胞基部。高尔基复合体发达,酶原颗粒少时它位于核上方; 酶原颗粒多时常移到核的侧方。电镜下,见胞质中粗面内质网甚丰富,为许多平行密集的扁囊,主要位于基部胞质中,并有许多游离核糖体。线粒体细长,嵴很多,含许多基质颗粒。高尔基复合体成自多个叠置的扁囊及许多小泡和大泡(图3)。有些大泡含中等密度的絮状物,有些含致密物质,与分泌颗粒的内容物相似。这些大泡是形成分泌颗粒不同阶段的表现。常见中心粒,位于核上方。酶原颗粒大小不一,有膜包裹,含均质状致密物。细胞游离面有少许短而不规则的微绒毛(图3)。细胞相邻面有发达的闭锁小带,有时并有桥粒。细胞底面有薄层均质的基板。

图2 人胰的腺泡和闰管

1.闰管 2.腺泡细胞 3.泡心细胞

图3 胰腺泡细胞超微结构和蛋白合成示意图

1.腺泡腔 2.酶原颗粒 3.高尔基复合体 4.线粒体 5.酶蛋白前体 6.粗面内质网 7.基板 8.氨基酸 9.毛细血管腔 10.标记氨基酸 N.细胞核 右侧数字示标记氨基酸在细胞内出现的时序


组织学和生物化学研究证明,腺泡细胞摄取血中的氨基酸,在粗面内质网的核糖体上合成酶原,然后转移到内质网腔内,再移入高尔基复合体。酶原在后者的大泡中浓缩为成熟的酶原颗粒,由膜包裹,贮存于顶部胞质中(图3)。分泌物释放时,颗粒的膜与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膜融合,形成开口,将酶原直接排入腺泡腔(图3)。酶原合成所需时间很短。放射自显影法研究证示,由细胞摄取氨基酸到合成酶原约需45~60min。注入放射性标记物5min后,它出现于内质网,10~12min后见于高尔基复合体,30~40min后见于酶原颗粒。胰液中除水、碳酸氢钠和一些盐外,尚含胰蛋白酶原、胰凝乳蛋白酶原、羧肽酶、胰淀粉酶、胰脂酶、卵磷脂酶、核糖核酸酶和脱氧核糖核酸酶。免疫化学和生物化学的研究表明,每个分泌颗粒中都含这些酶。
(2)导管:与腺泡相连的导管称闰管。与唾液腺不同,胰腺的闰管插入腺泡内,它的上皮细胞贴附腺泡细胞表面,称泡心细胞。泡心细胞和闰管上皮细胞为立方或较扁的小细胞,核扁圆形。胞质着色浅(图2),有许多线粒体。闰管通连较短的小叶内导管,由立方上皮组成。小叶内导管汇入位于结缔组织内的小叶间导管(图1)。此管为单层柱状上皮,上皮细胞间可有杯形细胞和嗜银细胞。这三段导管的上皮大概分泌水分和离子。胰的主胰管称Wir-sung管,自胰尾行经胰的全长,沿途通连小叶间导管,末端通入十二指肠。还有副胰管称Santorini管,行于主胰管的头侧。这二个管是高柱状上皮,其中也有杯形细胞和嗜银细胞,上皮外有结缔组织围绕。
人每日约分泌1,200ml带碱性的胰液,其中水占97.5%,消化酶等有机物1.8%,HCO3-和Cl-等无机物占0.6%。碱性的胰液能中和由胃进入十二指肠的酸性食糜,并为小肠的消化作用提供适宜的条件。胰分泌十余种消化酶和酶原,主要是消化蛋白、脂肪和碳水化物的酶。胰蛋白酶原和凝乳蛋白酶原无活性,在十二指肠上皮微绒毛表面的肠激酶作用下变成有活性的酶。其余是有活性的酶。胰液的分泌受迷走神经的调节,但起主要调节作用的是十二指肠内分泌细胞分泌的胰泌素和胰酶分泌素(参见“胃肠胰内分泌系统”条)。胰泌素促使分泌含HCO-3多的胰液,胰酶分泌素促使分泌富有消化酶的胰液。
内分泌部 是分散在外分泌部腺泡间的内分泌细胞团,大小和形状不等,称胰岛,成人约有50万个。每个胰岛由数个到数百个内分泌细胞组成,周围有薄层网状纤维与腺泡分隔(图1)。胰岛分布不均,胰尾部最多。在普通染色的切片中,胰岛细胞着色浅,比腺泡细胞小。胰岛细胞排成不整齐的索,细胞索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胰岛的主要细胞类型是根据特殊染色法辨认的,有A(α)、B(β)和D(δ)三型细胞。还见少数不含分泌颗粒的C细胞,其意义还不了解。B细胞数目最多,占胰岛细胞总数的70%,多位于胰岛中心,分泌胰岛素。A细胞约占15~20%,分泌胰高血糖素。D细胞占5~10%,分泌生长抑素。后二种细胞多位于胰岛周边。电镜下,这三种细胞分泌颗粒的形态各有特点。近年,免疫细胞化学法研究还发现胰岛中有几种别的内分泌细胞,但数目很少(参见“胰岛”条和“胃肠胰内分泌系统”条)。
胰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胰接受腹腔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的分支。动脉分布于小叶间结缔组织中,发出分支进入小叶,分成毛细血管分布于腺泡周围和胰岛。静脉伴随动脉走行,汇入门静脉或脾静脉。胰的淋巴管分布所知不详。腺泡周围的毛细淋巴管集合成小叶间的淋巴管,再汇入腹腔淋巴结。神经主要来自腹腔神经丛,大多是无髓纤维。小叶间结缔组织中常见环层小体和交感神经节细胞。神经伴随血管进入实质,在血管、腺泡和胰岛周围成丛。已见有神经末梢与腺泡细胞底面形成突触。有的神经末梢含清明小泡,属胆碱能性;有的含致密核心的小泡,可能是肾上腺素能性。迷走神经对胰腺分泌起调节作用,交感神经的作用还不清楚。近年还发现有肽能神经纤维,其作用还不了解。
☚ 唾液腺   肝 ☛

胰yí

{生理} (胰腺) pancreas
◆胰蛋白酶 trypsase; parenzyme; trypsin; 胰岛 {解} langerhans' islet; islands of langerhans; pancreatic island; Langerhan's island; pancreas islet; 胰岛素 {生} insulin; insulinum; iletin; 胰抗肾上腺(素)激素 autonomin; 胰腺 {生理} pancreas; 胰脂酶 steapsin; pancreatic lipase; 胰子 [口] pancreas (of pigs, sheep, etc.); [方] soap

pancreas

*

(10画)

【提示】月中间的两横,宋体与左右两边相接,楷体与左边相接,与右边相离。

*胰yí

10画 月部 人和高等动物的腺体之一,能分泌胰液帮助消化,还能分泌胰岛素调节体内糖的新陈代谢。

胰yí

约唐代以后的形声字。从月(肉),夷声。本指夹脊肉。现代用指人和高等动物腺体之一。胰腺能分泌胰液,帮助消化。又能分泌胰岛素,调节糖的新陈代谢。日本叫膵(cuì)脏。我国曾借用。组词如:胰子(旧指肥皂。是猪的胰腺)。

胰★常◎常

yí形声,从月(肉),夷声,本义为夹脊肉,假借为胰腺,人和脊椎动物的消化腺。胰子,猪、羊等的胰脏,经加工后有去污的作用,用于洗涤;也指肥皂(用于方言)。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8: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