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藏象学说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藏象学说

即“脏象学说”。

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

中医学关于内脏机能及其活动规律的理论。“藏象”一词,始见于《素问·六节脏象论》。藏,古通藏,即脏。广义之藏,泛指居藏体内的内脏;狭义之藏,则专指五脏。此为广义之藏。象,指内脏的解剖形象,如“心象尖圆,如未开莲蕊”;指内脏的生理现象;指内脏的病理征象;指内脏与自然的应象,如心应夏、赤、火、苦等。在象的四个含义中,生理、病理之象,尤为重要。脏居于体内,不易直观,象现于外,可以直观。“有诸内,必形诸外”,因此,“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藏”(《灵枢·本藏》),通过对“象”的观察,就可测知“藏”的生理或病理变化。明代张景岳在《类经·藏象类》中说:“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藏象学说,即是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其主要内容,一是脏腑分类。二是论述各脏腑的主要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三是论述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有五脏之间互生互制关系;五脏与六腑的阴阳表里配合关系;六腑之间的传化关系以及五脏与自然环境的联系。
藏象学说的形成,主要有4个方面的基础:
❶古代解剖知识为其奠定了形态学基础。
❷长期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和体验所积累的大量感性知识基础。
❸反复的医疗实践中所积累的大量临床经验基础。
❹阴阳五行学说为其提供的哲学基础。藏象学说的特点: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是其理论特点。“以表知里”、“司外揣内”“以常衡变”、“以变测常”等,是其方法学特点。详于论述脏腑功能而略于形态,以及论述生理并联系病理,是其内容特点。
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对于阐述人体生理、病理,对于临床各科辨证论治的医疗实践,对于摄生防病等各个方面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如清代王清任在《医林改错·脏腑记叙》中说:“著书不明脏腑,岂不是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

☚ 辨证论治   脏腑 ☛

藏象学说zàngxiàngxuéshuō

研究人体脏腑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认为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 以气、血、精、津液为物质基础, 通过经络使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密切联系, 外连五官九窍、四肢百骸, 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是古代医家在长期对人类生命活动观察研究和防病治病的实践基础上, 吸取阴阳五行的观点, 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基础理论, 对辨证施治起着直接的指导作用。五脏六腑虽有一定的解剖含义, 但主要是阐述其生理功能和病理现象, 因而不能与现代解剖学中的同名脏器完全等同。

藏象学说zàng xiàng xué shuō

theoryon viscera and their manifestation

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viscerastate doctrine

指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于阐明人体生理与病理、指导临床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藏象”两字,出《素问·六节藏象论》。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为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明代张景岳《类经》:“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藏象学说以脏腑为基础,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现为主要特点。将五脏与形体诸窍连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人体的精神、情志与五脏的生理活动密切相关。《中医基础理论》指出:“人的精神情志与意识思维活动,是大脑的功能,这在《内经》等文献中已有所记载。但是,在藏象学说中,则认为人的精神情志与意识思维活动,与五脏的生理活动具有密切的关系。由于五脏的生理活动能够统率全身整体的生理功能,所以认为大脑的生理功能正常有赖于五脏生理功能的平衡协调。五脏的功能活动异常,则大脑的精神情志和意识思维活动也必受其影响;反之,精神情志和意识活动的失常,也势必反作用于五脏,从而影响五脏的生理功能。”因此, 《素问·宣明五气篇》中所说的“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并不是不认识大脑的生理功能,而是进一步把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加以科学的分类,探讨其与各脏生理活动的关系。故中医心理学对情志疾病的病因、病机分析辨证论治与预后判断,亦当循此法则。

☚ 脏躁   谵 ☛
0000317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3:4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