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胡笳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胡笳
胡笳 胡笳古代吹奏乐器。据《蔡琰别传》载:“笳者,胡人卷芦叶吹之以作乐也,故谓曰胡笳。”《文献通考·乐考》载:“胡笳似觱篥而无孔,后世卤簿用之。”现见到的形制为一木管,两端弯曲、翘起,长二尺四寸,管有三孔。汉代流行于西域一带,后成为汉魏鼓吹乐中的重要乐器。 ☚ 笙 觱篥 ☛ 胡笳hújiā〈名〉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乐器,类似笛子。 古代名物 > 樂舞類 > 吹樂器部 > 笳管 > 笳 > 胡笳 胡笳 hújiā 即笳。以其源於胡地,故名。《文獻通考·樂考·竹之屬》:“又有胡笳,《漢舊箏笛録》有其曲,不記所出本末。大胡笳似觱栗而無孔,後世鹵部用之。” 胡笳【同义】总目录 胡笳金笳 胡笳hú jiā〖名词〗 管乐器 管乐器管(管乐;风管;箫管;笙管;铜~;金~;黑~) 簜 玉律 笙箫 细乐 ☚ 管乐器 笙 ☛ 胡笳满族吹管乐器。木管三孔,两端加角,末翘起如细长管喇叭。清朝建立之初,皇太极率兵征服蒙古族察哈尔部获之。用于演奏宫廷宴乐。 胡笳 胡笳古代吹奏乐器。汉代由匈奴地区传入,流行于塞北和西域一带。《太平御览》引《蔡琰别传》:“笳者,胡人卷芦叶吹之以作乐也,故谓曰胡笳。”宋代陈旸《乐书》载,胡笳有大小之分,其形“似筚篥而无孔,后世卤簿用之”。一般用芦苇制成哨,装在木或羊骨制的无按孔的管上吹奏。笳为历代鼓吹乐的必备乐器,音色悲凉。据《晋书》记载,刘畴“曾避乱坞壁,贾胡百数欲害之,畴无惧色,援笳而吹之,为《出塞》、《入塞》之声。以动其游客之思。于是群胡皆垂泣而去之”。由于其音色悲凉,故又有悲笳、哀笳之称。 ☚ 义管笙 笳 ☛ 胡笳 胡笳古代吹奏乐器。汉代由匈奴地区传入,流行于塞北和西域一带。《太平御览》引《蔡琰别传》:“笳者,胡人卷芦叶吹之以作乐也,故谓曰胡笳。”宋代陈旸《乐书》载,胡笳有大小之分,其形“似筚篥而无孔,后世卤簿用之”。一般用芦苇制成哨,装在木或羊骨制的无按孔的管上吹奏。笳为历代鼓吹乐的必备乐器,音色悲凉。据《晋书》记载,刘畴“曾避乱坞壁,贾胡百数欲害之,畴无惧色,援笳而吹之,为《出塞》、《入塞》之声。以动其游客之思。于是群胡皆垂泣而去之”。由于其音色悲凉,故又有悲笳、哀笳之称。 ☚ 义管笙 笳 ☛ 胡笳 胡笳古代的一种乐器, 张骞通使西域时带入长安, 后逐渐同内地乐器杂用演奏。其器形管状,有孔,音调悲凉。李延年所作新声二十八解中就用了胡笳之声。 ☚ 乐府 鞞婆 ☛ 胡笳hu jia【音乐】Tartar reed flute (a reed instrument like the flute,used by the northern tribes in ancient times) 胡笳hujia;reed instrument used by the northern tribes in ancient China 胡笳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吹管乐器。亦称芦笳。蒙古族称之为“绰尔”。传说汉代张骞从西域传入。汉武帝(前141—前87年在位)时,李延年因其曲造新声二十八解,以为武乐。后成为汉、魏鼓吹乐中的主要乐器。《太平御览》引《蔡琰别传》载:“笳者,胡人卷芦叶吹之以作乐也,故谓曰胡笳”。宋代称之为芦笳,蒙元时期,为蒙古族沿用。清代,作为宫廷乐器,吹奏蒙古乐曲。至民国初年,内蒙古各地王府乐队中仍在使用。经历代演变,发展为两种形式:其一为无孔喇叭形,如宋代陈旸《乐书》中所载之大胡笳、小胡笳,“似觱篥而无孔,后世卤薄用之”。其二为长管状有孔,如《皇朝礼器图式》所载:“木管三孔,两端加角,末翘而上,口哆(张口)”,长约70厘米,音色深沉、浑厚,可伴奏、合奏和独奏,常用于吹奏蒙古族长调乐曲。 胡笳古代管乐器。传说由汉张骞从西域传入,流行于塞北及西域一带。其音悲凉,汉魏鼓乐中常用之。近代所传胡笳形制为木制三孔、两端施角,末翘而哆,长约二尺四寸。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